浅析鲁特·彼得斯设计视野对当代首饰设计的突破与影响

2024-05-04 14:42俞忻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5期
关键词:彼得斯创新思维

俞忻泽

摘 要:回顾传统首饰设计理念,装饰和财富价值一直是客觀存在的创作宗旨。然而,随着当代艺术运动的兴起,鲁特·彼得斯也以首饰艺术家的身份加入了这股浪潮。文章对他的创作生涯进行梳理和归纳,从概念、材料、工艺和展示等角度分析其在首饰领域中的非凡突破,阐述他是如何构建身体、物体与概念的多元化关系。他对思维创新的努力以及对哲学启发的挖掘皆为后世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推动当代首饰形成以智性内涵为核心的思想转化,鼓励当代艺术家进行强烈的自我表达和艺术创作。

关键词:当代首饰;鲁特·彼得斯;概念主义;创新思维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34

0 引言

放眼历史长河,传统首饰设计习惯于强调身份、权力和财富,并以装饰性和功能性为主要目的。然而,鲁特·彼得斯(Ruudt Peters)作为20世纪中叶的荷兰概念首饰艺术家的先驱,不仅对当代首饰产生了前卫性和观念性的革新,也在材料的创新和技术层面进行了突破性发展。他的作品在奢华繁复的传统首饰中开拓了独树一帜的视觉语言和标新立异的艺术视野。本文将对鲁特·彼得斯的设计历程进行特征归纳,设计特点进行维度分析,对其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进行深度剖析,试从前辈的先进经验中探讨其对当代首饰设计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启发。

1 先锋设计的突破之路

鲁特·彼得斯1950年出生于荷兰的一个小镇—纳尔德韦克。1970年到1974年,他在阿姆斯特丹的里特维德艺术学院潜心学习,这里不仅孕育了诸多优秀的艺术家,更为彼得斯奠定了扎实的设计基础、绘画功底以及金工技艺。

1973年,彼得斯的第一个首饰系列作品问世—《阿尔鲁(Alru)》,这是由金属铝和橡胶所制成的手镯和颈圈。可以看出,他的第一件作品就已经初具当代首饰的特点:新材料的运用和极简造型的描绘,这是因为其深受20世纪60年代成功出现的第一批首饰艺术家的影响。当时的他希望这件作品名声大噪,但残酷的现实是只有一小部分人与这件作品产生共鸣。

直到1990年之前,彼得斯一直在反思、训练和实验中寻求真正接近内心深处的智性内涵和艺术表达,经过大量的沉淀使他逐渐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标志性作品—《内部(Interno)》。该系列作品中的四件都是六边形锥体,灵感来源于西方教堂穹顶的建筑外形,作品内部则用复杂立体的结构表达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此外,这一系列作品别具一格的展览形式也在当时的艺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在空旷的房间中,仅靠在墙壁安装金属挂钩和铭牌作为佩戴模特的邀请信和展览作品的名称信息,巧妙地达成了艺术家有关社会沟通的意图。因此,彼得斯的作品被诸多收藏家发掘并在同年被荷兰市政府收购。

1992年,名为《帕西奥(Passio)》的挂坠作品再次将彼得斯推上了事业的巅峰。这一系列里的每一件作品都以鹅蛋的形状呈现并搭配链条(图1),犹如一个香炉容器具有浓烈的仪式感,它们同时包含各种寓意的符号。在画廊中展出的装置强化了仪式的特征—每件作品都隐藏在一种从天花板垂到地面的蓝紫色纱网中。至今我们仍无法想象当观众面对这种非传统首饰展览时的惊讶和赞叹,而这一切正是作为概念主义艺术家开启抽象性研究的破冰之旅。

至此,彼得斯开始了对哲学思想的疯狂探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开始探索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踏上了在东方文化背景中寻找答案的旅途。作品《神(Shen)》系列利用激光切割和蚀刻玛瑙的先进技术制作出多个项链和胸针(图2),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形之气”与身心关系的文化逻辑融入艺术创作中,以盲目作图保持记忆活力为设计路径,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应对创作过程中的任何产出。

纵观彼得斯的艺术突破之路,无论是对创作多元化的打磨和对知觉本源的刻画,还是以文字、照片和视频为媒介全面呈现物体的核心含义,都展现了对感性知觉的精神认同以及对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推崇。1983年至今,他作为教授和评论家活跃于全球各大艺术院校,孜孜不倦地培养了许多杰出的青年艺术家。

2 设计特点与核心维度

“当代艺术运动”是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出现的全新艺术流派,其中包括大众熟知的波普艺术、极简主义、装置艺术和后现代主义等①。在这股艺术空前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彼得斯作为一名年轻的艺术家在概念上一直与荷兰前卫珠宝保持一致,它具有有力地传达思想的能力和深刻的互动体验;他还被称为“荷兰平滑派”的激进首饰制作风格所吸引,以社会进步为导向并使用非贵重材料。因此,透过彼得斯的作品观者仍能发掘到许多他对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于新主题和新材料的着重强调。

2.1 概念主义的反叛

彼得斯的作品因极富智性内涵的哲学概念和另辟蹊径的展览策划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他的设计风格体现了极简艺术、后现代主义及鲜明的概念主义。

2.1.1 “反装饰”

从苏美尔文明墓葬中的配饰到拜占庭时期的浮雕玛瑙饰品;从中世纪欧洲皇室对彩色宝石的崇拜到古埃及法老对黄金的迷恋;从洛可可风格对自然元素和不对称的追求到装饰艺术风格对规律性和严谨性的把控②,过去的人们无一例外地将首饰视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这辉煌的首饰发展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的缩影,彼得斯用他的艺术语言改写了近千年来墨守成规的首饰定义。

彼得斯率先摒弃了冗乱的框架结构和宝石镶嵌,转向简洁、朴素、严谨的设计原则。他对传统首饰的观念性变革不仅体现于造型的重构,更是从材质上彰显了现代艺术家有意识的思想革新与破除桎梏。他的作品运用材料之广泛,从橡胶到涤纶,无不表明他对贵金属和贵宝石的嗤之以鼻。这也完美诠释了“反装饰”的创新态度,彰显了多元首饰形态。

2.1.2 首饰与人

对于艺术的理解与认知,尚缺乏一种较为统一且明确的定义,但始终不可分割和剥离的是首饰与人的紧密联系。

从彼得斯作品的概念来看,每一件作品都明确地阐述了他对精神世界的理解以及对社会态度的个人宣言;从作品的佩戴方式来看,在积极探究首饰雕塑性和工艺性的同时,也不断追求着物件与身体全然不同的组合方式,如他的早期作品《充气救生衣(Inflatable jacket)》便是用透明聚氨酯薄膜包裹全身的非传统意义首饰。从作品的展览方式来看,他尤其善于创建与观者构成强链接的引导方式,2006年名为“塞菲罗斯(Sefiroth)”的个人展览在荷兰马赛画廊(Galerie Marzee)举办,场馆设立了24个冥想坐垫并将作品置于中央(图3),这让观者不得不俯下身观察首饰,甚至是盘坐在地上,黑色纱布作为分割场景模块的窗帘营造出了模棱两可的艺术氛围。让艺术家、首饰和观者全部聚焦于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剧场,是对当代首饰空间性呈现最好的诠释③。

2.2 材料的创新与双向表达

彼得斯作为一名出色的金匠,在过程中寻找概念的真谛并赋予恰当的物质形态,是对首饰艺术极致的追求。

2.2.1 新材料的组合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为了保持首饰设计的灵活性,五花八门的材料实验成为设计的驱动性要素。彼得斯在作品《语料库(Corpus)》中把材料的组合发挥到了极致,用阳极氧化铝和黑色聚氨酯构成(图4),极具吸引力的黑色刺激着观者的视觉,却又不失人物肌肉的细节塑造以及织物的垂坠效果,感性的表象下是理性的脉络,模糊又具体地赋予首饰新的表现形式,也给予人们省视内在信仰的契机。

用这种多元化材料的组合与搭配将观者置于充满偶发性和不确定性的语境下,正是新材料在当代首饰中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2.2.2 炼金术

在传统认知中,材料被切割塑造再拼贴重组,工作室不同于实验室等研发场所。彼得斯却将自己的现代艺术家身份回归于传统铸造师,把霰石、赤铁矿、重晶石、粪化石等矿物质原料研磨成粉末状再进行二次融合。事实上,这种原始的手法承载着新材料的实验性和新技术的创新性,因而诞生了系列作品《衔尾蛇(Ouroboros)》,作品的形状不对称且每一枚混合矿物质戒指都被一层油漆颜料所包裹,只有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后才能流露出其隐藏的耀眼本体。原材料再制造的发明打破了滥用传统材质的枷锁,使具有更多可能性的混合材料第一次登上艺术舞台。

3 对当代首饰的重要影响

鲁特·彼得斯既没有盲目跟随潮流,也不惧怕形制的变革,在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耕耘后,他所教授的学生犹如雨后春笋,也终于成功地将当代首饰这一全新的艺术类目推向了大众视野。

3.1 当代首饰“再启蒙”

之所以彼得斯被誉为“当代首饰”的开创性先锋,是因为他给予了首饰不同于以往的抽象性、学科性和逻辑性的哲学意义,更是用多元化的艺术媒介表达出了作品背后的深层寓意;让自身有深度,作品有高度,展馆有温度,观者有态度。

3.1.1 抽象性概念

放眼当代美术馆与画廊,当代艺术家们都和彼得斯同样有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并将其寄托于作品中,将雕塑性和抽象性凌驾于传统功能之上,便是将艺术概念与实际认知双重容纳于首饰之中。美国犹太艺术家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认为,当艺术家采用概念作为艺术的形式时就意味着所有的设计、决定都是创作者在制作之前就预设好的,概念决定行为并是制作作品唯一的驱动④。但这并不意味着彼得斯让首饰艺术家的创作有了新的枷锁,也不是概念主义者极端的形式框架,恰恰相反,在当代首饰领域中仍有其他派别的新兴与崛起。

3.1.2 互动性表达

彼得斯无与伦比的展览方式也是启迪后人的重要因素之一,他曾运用枕头、纱网、灯泡、镜子等物件搭配展品以呈现最佳效果,充分的想象力令每一位参观者印象深刻,因为演示总是以一种与身体有关的运动形式存在。感性互动可以说是作品的第二次重生,在肢体协同工作的同时也是精神交流的完美结合。

彼得斯的一位来自德国的学生—艾瑞斯·艾森伯格(Iris Eichenberg)擅长探索感官相互依存的关系,她在作品中就模糊了身体和装饰之间的界限,将物体作为体验的前景,它们不一定是美丽的装饰品,但是偶尔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独特之美,这不同于其他人利用原型物体和熟悉的形式去试图唤醒观者强烈的感情,而是在导师的影响下形成了举一反三的创造性思维和参与感体验。

3.2 材料和工艺的无限性

初期的当代首饰不愿陷入“唯材论”,更忌讳“唯技论”,崇尚观念清晰远胜于传统首饰技艺的精良⑤。然而在彼得斯的作品中则是将材料和工艺的无限发展融入了创作概念,既打破了刻板思维,又秉承着首饰制造商对工艺和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和探索。

3.2.1 多元化的探索

彼得斯对新材质的大胆尝试首先体现在作品中对贵金属的摈除,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更加符合作品概念的材质,相比传统首饰,它们造型夸张而非千篇一律的金银镶嵌宝石。市面上出现了诸多以激光切割亚克力为材料的潮流首饰,鲜艳的色彩搭配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青睐,该品类之所以能在市场中屹立不倒是因为便宜的材料成本使首饰成为人人都可以购买的日常装饰品,相应地,提供定制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首饰的独特性和珍贵性。由此可见,新材料的探索对未来首饰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3.2.2 在过程中创造

何为创新性思维?又如何将思维转换成实体?彼得斯未曾明确给出过有关此问题的方法论,但依照他个人的创作经历给出了唯一有效的实验性措施,即无意识是创造力之母。在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背后是一次次失败的实验和样品,通过行为的重复和物质的产出挖掘出未曾觉察到的创意的萌芽,他认为身体永远先行于大脑,这是他进行艺术和哲学探索的根本路径,让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合二为一,在严谨的金匠精神和鼎新的前卫思想中交替前进,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交织状态。现如今,大部分艺术院校都通过设立微小项目着重训练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将思想得到实践,表达获得灵感,理念赢得突破。

4 结语

鲁特·彼得斯通过突破环境、可穿戴性、材料和展示的界限来挑战传统首饰的装饰定义,改变了自首饰出現以来所具备的装饰意味与财富象征,重点强调思想意识和首饰之间的多元关系,更在材料和工艺维度使概念表达更为精确,在环境和空间中构建信息交流的有力框架。由他开始,当代首饰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各大展馆,越来越多千奇百态的作品不断冲击着大众的视觉审美,首饰不再是贵族的附庸品,而是以当代艺术的形象登上了世界舞台,或是以个人信物的角色融入了百姓生活。除了首饰,他还从事着雕塑和公共空间等项目,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他的创新思维和金匠精神始终引领着后辈为当代首饰领域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前景,也为社会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注释

①胡世法.当代首饰创作的包豪斯之源[J].新美术,2020,41(11):106-111.

②王聪荟.一部浓缩的西方珠宝史:《千灯闪耀—跨越三百年的珠宝珍藏》[J].艺术品,2020(11):107.

③鲍蕊.“当代首饰”中“时”“空”的呈现及启示:基于梅洛-庞蒂身体思想[J].艺术百家,2023,39(3):116-123.

④郝经芳,王令杰.索尔·勒维特谈凯奇,激浪派和极简主义(上)[J].美术文献,2014(1):108-109.

⑤曹毕飞,胡俊.杂糅:当代首饰多元边界的承袭—《论首饰:国际当代艺术首饰简编》述评[J].艺术设计研究,2021(1):115-118.

猜你喜欢
彼得斯创新思维
德米·莉内尔·彼得斯
首位裸体“邦女郎”去世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
美修鞋铺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