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我国当前智慧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2024-05-06 15:24李方敏
中国科技产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智慧农业生产

李方敏

(合肥绿叶生态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601)

0 引言

乡村“数智”化,是乡村振兴发展方向性战略,也是数字中国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智慧城市与“数智”乡村双向流动、推进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策略[1]。中共中央2020 年《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出,“要规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功能,重点开展智能感知、控制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在乡村管理和灾害预防监测上规范智慧应急管理标准”。由此可见,推动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支持,同时也需要各地农业生产管理部门、经营主体等方面的通力协作,为推动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释放智慧农业发展的张力贡献一份力量。

1 智慧农业的概念及其特征

智慧农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核心在于数据驱动。运用传感器技术,收集土壤、气象数据、农作物生长习性、水文特征等数据信息,以大数据信息技术加以分析处理,输出精准科学的农业生产决策建议。本文中所论述的智慧农业,是指以现代化数据信息技术为依托,综合采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管理中各流程节点进行改造升级,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产量、农产品质量的提升[2]。由此可见,智慧农业研究的不只是对农业生产管理的技术上改造,更多的是探索创造出全新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助力农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1.1 管理手段的智能化

智慧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手段以智能化、自动化为主,其中具有显著代表性的如土地自动灌溉系统、无人机参与生产技术、温室智能控制系统等。智慧农业生产模式下,人角色转变为操控指挥者,很少直接参与到农业生产之中。

1.2 创新驱动的技术化

智慧农业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其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就是通过将生产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服务方法进行有效融合,形成合力,以更好地满足农产品市场及生产环境的变化。

1.3 信息共享的联动化

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之下,农业生产的各个流程节点紧密相扣,是一个高度联动的集成系统,各流程节点间的数据信息互联共享,节点间的协同合作更加高效便捷[3]。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下,智能农业是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系统集成、创新驱动、互联共享的现代化农业。这些属性也是智能农业能够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走生产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之所在。

2 乡村振兴视阈下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所处地位

2.1 智慧农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三农”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也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在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中,国家尤为关注发展智慧农业。可见,智慧农业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系列鼓励农业科研及技术应用的政策,引导农业发展朝着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4]。在“十四五”规划中,智慧农业发展更是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工程之一,其中比较有标志性的工程如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程历经几年沉淀,已大有所成,并朝着网络化的方向迈进,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稳步开展。

2.2 智慧农业发展得到了技术创新的加持

传感器技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日益广泛,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突出的效用[5]。随着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农机北斗导航技术,基本实现自主研发生产,彻底改变了以来国外技术的局面,尤其是农业无人机技术在获取农业信息实现精准防控病虫害等方面的应用,在国际上有着一定的领先地位。作为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智慧农业吸引着越来也多的企业、科研参与其中,科研成果转化率逐年提高。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示的数据,我国有关智慧农业的专业申请数,已超过欧美国家并逐年递增。

2.3 智慧农业的基础设施已趋于完善

从网络基础设施来看,截至2023 年6 月,行政村通光纤率、行政村4G 覆盖率、贫困村通宽带率均接近100%,光纤网络及4G 网络遥遥领先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5G 也逐步延伸导农村地区,全国5G 网络建设无论是速度还是规模均领先全球。从农业机械与设备来看,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包含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在规模化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智能农机装备[6]。在土壤处理、播种、施肥、采收等环节,搭载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农机也得到一定的应用。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困境及不足

3.1 思想认识不足,经营主体应用能力亟待提升

据统计,农业经营主体中,小农户经营数量占比98%,经营着全国70%的土地。庞大的小农户经营比例,很大程度上约束着智慧农业的发展。相比较于规模化经营方式而言,小农户经营则长期赖于传统经营管理方式,新农业生产技术及新生产模式的应用较少,对于智慧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依然停留在“不想用”的状态。此外,多数小农户经营,对以数据为驱动的数字化农业技术技能,处于“不会用”的状态。智慧农业所附带的较高技术门槛和昂贵的投资成本,更使得小农户经营“不敢用”。

鉴于上述存在的“不想用”“不会用”“不敢用”等现象,具体体现在农业生产管理活动中,有着明显的发展困难和问题。如,由于无法运用智慧农业技能,导致在灌溉、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农作物产量质量不高。

3.2 财政投入不够,信息化技术平台建设存在同质化

数字化平台差异化较少,功能有限,不仅后期维护工程量大,且农民可能面临多平台的数据信息查询,困扰其生产经营活动。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披露的数据,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县域财政资金仅有五分之一超过500 万元,不足10 万元的占比高达四分之一。由此可见,财政支持不足严重制约着农业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的发展。在有限的财政资金下,农业经营技术研发和发展模式受阻,而且科研成果应用也较为迟缓。除此之外,财政资金分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更倾向于投资平台建设。

3.3 管理手段滞后,信息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乡村智慧农业发展,信息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是重要前提条件。然而,由于国内多数乡村技术水平较低,进而使得有关智慧农业的信息梳理和研究存在不小的问题。在实施农业生产项目时,依然沿用实地考察、信息访问等数据获取方式。这不仅难以获得完整全面的数据信息,而且不利于数据资源的整合,制约着智慧农业科研活动的发展。

4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路径

4.1 转变观念,不断提升经营主体的应用能力

智慧农业能否持续推进,关键在于农业经营主体能否转变意识观念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能。思想认识的转变及技能的学习掌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一是合作,通过跨部门合作的方式,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统筹调节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在技术、资金、资源等方面的差距,所形成的合力是智慧农业强劲发展的动力源泉。二是培训,对涉农部门工作人员、基层部门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是培育智慧农业基础知识和信息化经济技术理念的主要渠道。三是管理与创新,一方面智慧农业发展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要求,更新迭代迅速,迫切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资金管理制度;另一方面,科技产生于创新,创新成就科技,从陈旧的可视化平台建设的局限思维中解脱出来,创新思维理念并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各环节之中。

4.2 增加投入,通过优化财政以保障智慧农业持续发展

智慧农业发展成果的显著表象为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畜禽养殖等,可复制性强经济效益明显。如草莓、牲畜养殖等智慧农业的商业实践活动累积的经验,还可以为其他类型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推进行业创新发展。其中所积累的通用型生产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与农业的技术组合,将会是未来智慧农业发展研究发展的新方向。总之,结合智慧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适合的财政扶持方案及政策支持策略,为智慧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资金的支持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如何统筹调配实现资金效用的最大化。

4.3 强化管理,逐步完善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结合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目标,要搭建智慧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实现搭建高效的智慧农业信息管控体系。具体而言:一是深挖智慧农业技术资源,创新应用模式,创建数据库并不断加以完善充实基础数据信息;二是积极高效建设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综合采用物质激励、有效补偿等激励方式,引导人员的跨部门、跨区域学习交流,推动智慧农业信息资源的跨部门、跨区域流动、共享与运用;三是建立健全智慧农业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责任落实体系,推进智慧农业信息多元化发展。有关数据信息采集的立法管理,需以保障数据运用的有效性、灵活性为前提。

5 结束语

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7]。通过对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状况的分析,智慧农业的发展面临不小的困难,智慧农业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和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多个核心难题。总之,我国乡村地区智慧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不仅仅是科研、经营实体,更需各部门各领域的共同努力,合理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充实人才队伍,保持创造性、创新性的发展态势,在创新中前行,在实践中发展。

猜你喜欢
智慧农业生产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有智慧的羊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