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2024-05-06 11:13李翔陈瑾杨继国赵晶晶张天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13期
关键词:调查问卷气象灾害影响因素

李翔 陈瑾 杨继国 赵晶晶 张天力

第一作者简介:李翔(1990-),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预警信息发布技术。

DOI:10.19981/j.CN23-1581/G3.2024.13.001

摘  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公众对预警信息的接收情况,确保预警信息内容看得懂,传播准确到位,更好提高公众的危机应对能力。采用问卷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调查样本的年龄段不同,对于是否接收到过预警信息以及预警信息的接收渠道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60岁以上和18岁以下人群对于预警信息的接收能力较弱;公众对于预警内容通俗易懂程度上的调查表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对预警信息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应加强平时的科普宣传以便增强对预警内容的理解;大多数受众人群都认为预警信息或多或少对自身是有一定作用的,占到总人数的99.54%,且有74%的人群认为预警信息非常有用。其中学生和自由职业者等自身防护能力较弱或长期暴露在户外时间较长的人群对预警信息的需求明显高于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等人群。因此在预警信息的传播上对于特定敏感人群的靶向发布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预警信息;影响因素;公众;气象灾害;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4)13-0001-04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ublic reception of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ensure that the content of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can be understood, spread accurately, and better improve the public's ability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a random sampling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cording to the age of the survey samples,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whether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has been received and the receiving channels of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Especially, people over 60 years old and under 18 years old have weak ability to receive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The public survey on the easy-to-understand content of early warning shows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among people with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and below, and the publicity of popular scien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early warning content. Most of the audience believe that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is more or less useful to them, accounting for 99.54%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74% of the population think that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is very useful. Among them, the demand for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of students and freelancers who have weak self-protection ability or long-term exposure to the outdoors for a long tim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employees of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and retired workers. Therefore, the targeted release of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for specific sensitive group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words: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public;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questionnaire

災害造成损失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灾害的强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灾民的防灾意识及采取的行为。受灾公众是灾害事件的行为主体,其参与程度对于防灾减灾效果具有关键作用[1-2]。在预警信息已高度覆盖人群的同时[3],了解公众更希望通过什么渠道获得预警信息,同时让公众收到的信息更加简单易懂,能立即采取有效避灾行动的预警信息就成为了关键。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和有效的方法,关于预警信息公众接收情况的全国性研究尚不多见,公众对预警信息接收情况一方面体现了公众对于预警信息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预警信息的社会效益,对于改进预警发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查表中的问题除个体因素外,其余变量的设计尽可能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4]。模型研究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风险行为的影响因素,筛选出高敏感性因素并进行排序,试图获取一些规律性知识,为政府部门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实证支撑。调查范围涉及到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指定片区有奖问答、微信朋友圈转发的方式,通过网上在线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有效回收问卷3 911份。

1问卷设计

本研究所使用的《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调查问卷》是团队多名正研、首席等专家历经反复修改、测试和完善而成(表1)。经团队专家讨论,影响预警信息质量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①预警信息接收率:针对发布预警信息的频率、及时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如果预警信息接收频率不够,会导致公众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有用信息,进而影响预警信息的防灾减灾效果。②预警信息的内容:考察预警信息的内容是否准确、简明易懂、具有可操作性等特点。如果信息不准确或者难以理解,公众就难以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也会影响公众的判断从而降低预警信息的防灾减灾效果。③预警信息的传递方式:考察气象预警信息的传递方式是否具有多样化、灵活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等特点。公众可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媒体渠道获得信息,如果传递方式不灵活,公众也很难及时收到预警信息,也会影响预警信息的防灾减灾效果。④公众对气象预警信息认可程度:考察公众对气象预警信息的需求程度,了解其是否适时、有效等。公众对灾害事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有助于提高预警信息的防灾减灾效果。根据上述预警信息的特点,设计了4个问题来评价预警信息质量,分别是预警信息接收频率、预警信息内容的通俗易懂性、通过何种渠道接收到预警信息及认为预警信息是否有用。根据以上问题来反映公众对于预警信息的整体认知。在此期间考虑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职业等个体因素对公众预警信息认知程度可能也会产生影响,在分析时也考虑了这些因素。

2  数据调研与基本情况描述

2023年3月25日,借助中国气象局在全国开展的“3·23”世界气象日对公众开放参观的机会进行了调研,同时转发各省气象局联动进行调查填写。在回收的3 911份调查样本中,男性占52.16%,女性占47.84%;从年龄分布来看,18岁以下占5.19%,18~ 25岁占8.05%,26~45岁占59.75%,46~60岁占25.06%,60岁以上占1.94%(图1);从学历分布来看,小学及以下占3.71%,初中占4.14%,高中(或中专、技校)占8.31%,大专占14.83%,本科占54.21%,硕士及以上占14.80%;从职业状况来看,政府公务人员占11.20%,企事业单位占58.86%,个体工商户占1.53%,离退休人员占1.71%,学生占6.95%,自由职业占3.66%,务农占2.66%,其他职业占13.42%。

3  公众预警服务效果分析

为了整体把握公众对于预警信息接收效果情况,对3 911个样本中的“预警信息接收频率、预警信息接收渠道、预警信息内容的通俗易懂性、预警信息是否有用”四方面结合样本个体因素进行了统计汇总。

3.1  不同年龄对預警信息接收频率分析

在调查的3 911个样本中,经常收到预警信息的占73.84%,偶尔收到预警信息的占17.82%,极少收到预警信息的占5.24%,没收到过预警信息的占3.09%。对填写“未接收到过预警信息”的用户进行单独调查发现占比最高的为18岁以下用户,占比为所在年龄段人群总数的18.23%,其次是60岁以上用户,占比为所在年龄段人群总数的6.58%(表2)。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上述人群接收手段有限导致。

图1  调查样本年龄分布

表2  没有收到过预警人数占比

3.2  不同年龄对预警信息接收渠道分析

在调查收到过预警信息的的3 790个样本反馈的8 125个选项中,通过手机短信接收预警信息的占41.59%,通过电视接收预警信息的占15.50%,通过广播接收预警信息的占10.89%,通过网络渠道、手机APP接收预警信息的占30.35%,除此之外通过其他方式接收预警信息的占比为1.67%(图2),由此可见手机短信和网络媒体是目前公众接收预警信息的主要方式。进一步和年龄段结合综合分析数据发现,只通过1种渠道接收预警的人群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60岁以上人群51.85%和18岁以下人群33.05%(表3),由此不难看出这2个年龄段的人群为接收预警信息能力相对薄弱的人群。

图2  预警信息接收渠道

3.3  不同文化程度对预警信息内容的通俗易懂性分析

在调查预警信息是否通俗易懂的3 911个样本反馈中,认为预警信息非常通俗易懂的占62.18%,认为预警信息比较通俗易懂的占29.33%,认为预警信息一般通俗易懂的占6.06%,认为预警信息有点通俗易懂的占1.56%,认为预警信息完全不通俗易懂的占0.87%(图3),由此可见预警信息对大多数受众人群都能起到提示提醒作用,占到了被调查者总人数的99.13%。

根据各选项的赋值情况,公众对预警信息通俗易懂度指数为4.5。进一步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进行分析,通过图4可以看出,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公众对预警信息的通俗易懂性理解程度明显低于其他相对学历更高的公众,由此可以证明预警信息还需进一步增强易理解程度,同时加大日常对中小学生的宣传科普力度。而硕士及以上学历对预警信息通俗易懂性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学历公众独立判断能力强,对于社会提供的服务要求更为苛刻。这在类似的一些调查如“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5]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图3  预警信息是否通俗易懂

图4  不同文化程度对预警信息通俗易懂性差异

3.4  不同职业对于预警信息是否有用分析

在调查预警信息是否有用的3 911个样本反馈中,认为预警信息非常有用的占74.00%,认为预警信息比较有用的占20.35%,认为预警信息一般有用的占3.78%,认为预警信息有点有用的占1.41%,认为预警信息完全没用的占0.46%(图5),由此可见大多数受众人群都认为预警信息或多或少对自身是有一定作用的,占到总人数的99.54%,且有74.00%的人群认为预警信息非常有用。

图5  预警信息是否有用

根据各选项的赋值情况,预警信息是否有用指数为0.215。进一步对不行业的人群进行分析,通过图6可以看出,虽然不同行业之间认为预警是否有用指数相差不大,但也能看出务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相较于其他几个行业总体数值偏低。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行业之间全年平均暴露在户外工作的时长有关,越是户外时间工作较长的公众对于预警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

图6  不同行业预警认为信息是否有用

4  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人群对预警的接收频率、预警信息的获取渠道、预警信息的通俗易懂程度、预警信息是否有用等结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总结如下。

公众对于预警信息通俗易懂程度和预警信息是否有用等预警信息质本身量都普遍给予了较高评价。但也不难发现具有不同属性特征的公众对于预警接收频率、预警信息获取渠道、预警信息通俗易懂程度、预警信息是否有用等是存在顯著差异的。

调查发现无论是接收频率还是对预警的理解程度,未成年人,特别是中小学生是预警信息有效覆盖的相对薄弱人群,但学生人群反而在调查中表示是最需要预警信息的人群。这就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预警工作中加大灾害科普的宣传力度和对预警知识的传播,尤其是对中小学生人群的科普和宣传。

在被调查样本中个体工商户、其他职业(外卖小哥、快递)、自由职业人群、学生等对预警的需求度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通过对受众群体的人物画像分析、行业标签等信息提供更加精准的预警信息发布,进一步提升公众对预警信息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庙成,刘希林.山区农民泥石流灾害风险感知和可接受风险研究[J].灾害学,2022,37(1):158-164,170.

[2] 王初,殷杰.上海市居民洪涝灾害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灾害学,2022,37(4):149-154.

[3] 赵大鹏,曹之玉,赵晶晶,等.新一代5G预警短信平台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2,12(27):111-114.

[4] 吴先华,刘华斌,郭际,等.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风险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深圳市3109份调查问卷的实证[J].灾害学,2014,29(1):103-108.

[5] 崔维军,顾春霞.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气象科技,2012,40(6):1061-1067.

猜你喜欢
调查问卷气象灾害影响因素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喀什地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气象灾害对农业方面的影响
微信订阅服务中信息过载的调查与防控机制研究
广东省气象灾害对冬种辣椒生产的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