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024-05-06 11:20陈传席
人民周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东方艺术中西作画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博士生导师、人文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人民周刊》新时代美术高峰课题组、中国画“两创”课题组专家成员。

作者简介

作画材质带来中西绘画差异

·中国丝帛作画用软毫笔成就线条艺术

·西方亚麻布作画鬃刷硬而糙发展为面块形式

《三国演义》第一句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绘画的交流和互相借鉴也是如此。

人类社会不发达时期,交通不方便,交流就更不方便,互相借鉴很难。不仅东西方绘画差别巨大,就在中国境内,东西南北各地的绘画也是不同的。那时候,地方画派的特点很鲜明,就是因为难于互相借鉴。当地一位画家成功了,很多人跟着学习,画风便一致,也就和其他地区画风不同,南北方的画风更是截然不同。

先谈中西画的区别。中西最早的绘画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也有以线的形式表现的,但很少。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岩画、彩陶画、镶嵌图、漆绘,差不多都是以面的形式出现,有的像线,其实是狭小的面。但是,战国的帛画《龙凤仕女图》就是以线的形式表现的。尔后,凡是帛画,皆是线的表现形式。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发明丝帛的国家。丝帛,可以做衣裳穿,也可以写字画画。“绘”和“画”两个字是有区别的。“画”的本意是画直线,而“绘”才用彩色。“绘”字是丝字旁,可见是绘在丝帛上的。丝帛质地软而薄,只能用软毫笔(狼毫相对于羊毫来说是硬的,实际上仍是软的)勾写线条,再加淡彩。像西方那样用硬硬的鬃刷(油画笔)、蛋清或油调和厚重的颜料去绘,丝帛是无法胜任的。所以,中国画发展为以线为主,是线的艺术,形成传统后,在木板、墙、纸上作画也改为以线为主了。文人作画,善用书法线条,线的内涵更丰富,更有文化性了。

西方没有丝帛,后来生产出一种亚麻布,比我国的亚麻布晚了1300多年,质地十分粗糙。我国当时生产的亚麻布可以做衣服穿,西方的亚麻布却不能做衣服,会把皮肤磨破,也完全不能用毛笔以线条形式作画,只能用鬃刷(油画笔)蘸蛋清或油画颜料半涂半堆地绘。所以,西方油画一直发展为面的表现形式。

日本、韩国、越南等东方国家距中国近,他们的画学的是中国画,用的也是中国的材料。即使他们有材料,也是最早从中国传过去的。

中西艺术交流互鉴

·早期中西绘画因地域太远交流不畅久分两千年

·明清以降中西互鉴向合终将强调各自传统而分

东西方绘画有根本的不同。这首先是因为物质材料不同,其次是地域相距太远,不能交通,不能互相学习之故。这是“分”的时期。这一分,大约有二千年。

随着社会进步、航海技术及其他技术的发展,东西方开始接触、交流。

实际上,早在东汉、南北朝之梁时,西方艺术已传入中国。南京现存的南朝陵墓前的石柱(又称“罗马柱”)柱身为罗马式,实际上是希腊式。罗马人侵入天竺(古印度),把希腊的艺术带入天竺,又由天竺传入中国。但影响并不大,基本上仅限于石雕艺术。

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且产生影响是在明末至清代,影响虽不太大,但一直传续下来。到了民国,大量留学生带回西方艺术,并在学校里传播,于是,中国艺术家开始大量接受西方艺术的熏陶。

西方画家也大量接受到东方艺术的洗礼。先是欧洲商人带回很多东方艺术品,后来东方留学生也在欧洲传播东方艺术,大量东方艺术品(如中国的水墨画、日本的浮世绘等)原作和东方艺术印刷品,也传入西方。马蒂斯、莫奈、毕加索等大画家都十分认真地学习借鉴东方艺术,而且很多东方艺术家也在西方定居。马蒂斯等画家的成功,更是具有东方艺术的基础使然。

中西交流,互相学习、借鉴,不同特色的艺术走向“合”,这是“分久必合”阶段的开始。从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的作品来看,中国画大都似西洋画,西洋画又大都似中国画。

当然,中西艺术“分”了几千年,近百年只是“合”的初级阶段。估计“合”的趋势还要继续下去,而且会深入下去。

“合久必分”,东西方艺术“合”到一定程度,东西方各自特色就失去了,只有全球特色。万一真的实现了“艺术全球化”,或者虽不完全是“艺术全球化”,但东西方各自特色已不明显了,那时候,大家到中国,到美国,到欧洲各国,到五大洲各地,看到的艺术都差不多一个面貌,该是多么乏味啊!当大家都觉得无味的时候,又会走向“分”的道路,“分”就要寻找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第一次“分”是各自根据地方所产物质材料、宗教信仰、实用条件等建立起来的,这是自然形成的特色。“合”是中西互相吸收借鉴,有的干脆是“拿来”照搬,中国绘画中的油画、西洋木刻等皆如此。第二次“分”则是寻找自己的传统,地方特色再次被人重视。那时候,艺术家们又会从自己本土艺术的传统中寻找出路,创造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继之,再寻找自己民族中那个小区域的特色。艺术会从“分久必合”中走向“合久必分”的道路。

所以,东西方艺术的传统、各地区的艺术传统,都应该好好保护起来,“合”的時候、“分”的时候,都是必须经历的。国际性的艺术家也应该有“合”的本领和“分”的本领,更要有预知“分”和“合”的到来时间及程度的能力。

艺者,异也;匠者,同也。如果艺术真的形成了“全球化”,都一致了,那只有匠人存在,而无艺术家。凡称艺术家者,必能独创,必能创作出和其他人不同的风格。

(本文为新时代美术高峰课题组、中国画“两创”课题组专稿)

猜你喜欢
东方艺术中西作画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墨水作画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肃穆的形式美感波提切利的东方艺术理念
指纹来作画
张锰谈于向溟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东方艺术大家:路由器中的八个城市空间
阿培×东方艺术大家:城市“空间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