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卫、教融合的主动健康模式是青少年慢病防控的重要手段

2024-05-07 18:53左青怡
协和医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慢性病青少年防控

潘 慧,左青怡,杨 筱,陈 适,赵 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1内分泌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内分泌重点实验室 2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4超声医学科,北京 100730 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北京 100730 5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北京市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在经济、民主法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基于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了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计划和方式,为进一步促进与维护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明确行动方案[1]。虽然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改善,但当前我国健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其表现之一即为慢性病防控形式依然十分严峻。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超过20%[2],糖尿病患病率超过10%[3],血脂异常患病率超过30%[4],成人超重或肥胖率更是高于50%[5]。《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所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高达88.5%[6],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我国慢性病患者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慢性病所致的死亡占比亦会进一步提升,给社会经济和社会健康带来巨大负担。2019年我国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1]。由此可见,慢性病已成为制约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障碍,而慢性病防控也已成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关注点。为应对慢性病防控的严峻形势,本文强调主动健康在慢性病防控中的重要意义,阐释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进行慢性病防控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并提出体、卫、教融合的主动健康策略是推动落实青少年慢性病防控的重要路径。

1 主动健康对慢性病防控的意义

随着对慢性病及其社会经济特点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慢性病防控理念逐渐转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应对慢性病等目前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健康问题,必须进行关口前移,重视“防”在慢性病管理中的落实。针对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大、疾病负担重的现状,预防为主的新模式可能是“对症下药”的有效措施,而主动健康则是慢性病预防的重要手段。

被动医疗和主动健康是两种不同的健康管理方式。被动医疗是传统医学关注的核心,其理念是待疾病出现后才进行被动干预,通常采取包括药物、手术等在内的治疗手段以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但该策略并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上医治未病”,主动健康则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健康管理方式,其是通过对人体主动施加可控刺激,增加微观复杂度,促进人体多样化适应,从而实现机能增强或慢病逆转的医学新模式。该疾病管理策略强调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其内涵是遵循个体是自我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精准化、个性化、自主性促进个体健康[7]。换言之,主动健康是指每个个体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特质,以专业性建议和倡议为参考,自主地对自身生活方式进行调整,以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运动处方是主动健康理念的典型体现[8]。运动处方是由专业运动技术人员依据个体相关健康信息,围绕运动频率、强度、时间、方式、总量、进阶6个要素开出的处方,可帮助处方对象形成个性化健康促进方案。北京已有多家医院开设了运动处方门诊[9],包括北京友谊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建设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值得借鉴。该机构提供体检、门诊、会诊和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实现运动处方的制定、管理和监控,为未来运动处方门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与传统被动医疗相比,主动健康具有显著优势。被动医疗是在疾病发生之后进行被动治疗,因此通常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更沉重的经济和健康负担。而主动健康则是通过主动改善生活方式继而减少疾病发生。其是对被动医疗的有效补充和发展,是针对当下健康卫生事业发展瓶颈提出的解决办法,对慢性病防控的意义重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报告,慢性病与生活方式存在密切关联,慢性病发生原因中60%取决于个人生活方式与行为[6]。此外,慢性病通常需进行长期治疗和管理,而主动健康理念主张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慢性病发生与发展的预防,可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减轻患者及其家庭负担。研究提示,采取不吸烟、不过量饮酒、积极锻炼、健康饮食及健康身心的低风险生活方式,可显著延长中国居民的预期寿命[10]。因此,以主动健康为指导的生活方式,对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2 青少年慢性病防控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2.1 青少年时期预防慢性病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高血压、高血脂、超重或肥胖等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最近研究显示,我国学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已由1991年的8.5%逐渐提升至2015年的19.2%[11]。青少年时期高血压已被证实是成年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若缺乏有效干预,约40%高血压儿童的病情会持续进展,并发展为成年期高血压[2]。与高血压变化趋势相一致,我国青少年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亦呈逐年升高趋势,2017年北京市城区和郊区6~16岁儿童青少年中约5%检出高胆固醇血症[12]。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6~17岁青少年中超重或肥胖率已接近20%[6]。伴随超重或肥胖青少年人群的增加,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病率亦随之升高。此外,青少年时期肥胖也是成年期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促进因素。总之,近年来青少年时期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处于上升阶段,而其将加剧成年期慢性病的发生,进一步加重我国慢性病疾病负担。

“三早”是慢性病防控的核心,即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目标是减少慢性病发生、及时控制慢性病进展、减少慢性病相关并发症发生,其中早预防是该防治策略的第一步,也是投入最小、获益最大的关键步骤。慢性病患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提示我国慢性病的预防策略也应作出相应调整,传统从成年期开始的慢性病预防策略已显得滞后,应从青少年时期即进行生活方式、健康行为等多方面改变,从而实现慢性病的有效预防。

2.2 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预防慢性病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从青少年时期即开始推行主动健康理念对青少年慢性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具有明显成效。从青少年合理膳食的角度,基于《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检测报告》数据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合理的膳食结构与我国青少年高血压发生率降低具有良好相关性[13],即一种以大量摄入奶制品、蘑菇/食用菌、新鲜蔬菜、新鲜水果等食物为特征的膳食结构,可降低青少年人群高血压的发生率。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探索青少年合理膳食的具体食物种类。身体活动是青少年慢性病预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运动技能发展和全生命周期健康行为培养的关键时期。积极的身体活动对青少年身体健康促进具有诸多益处,如可使青少年心肺功能更强大、肌肉更强壮、骨骼更强健,从而预防慢性病发生,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骨量峰值的提高,是成年期及老年期保持骨骼健康、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一项针对7~9岁儿童为期3年的干预研究中,干预组儿童上学期间每天参与40 min体育课程,对照组儿童每周参与60 min体育课程,结果显示3年干预期后,干预组儿童腰椎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4]。此外,积极的身体活动还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研究显示,青少年时期积极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是成年早期更高的心理健康自评分的预测因子,与更轻微的抑郁症状也具有一定相关性[15]。因此,青少年合理膳食、适当身体活动是促进其身体发育、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3 体、卫、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实现主动健康

主动健康的落实与医疗卫生、教育、体育领域均存在密切关系,体、卫、教融合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方式。医疗卫生领域可为落实主动健康这一疾病预防策略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并引领主动健康方式的创新与发展。医疗卫生领域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可为主动健康的健康促进作用提供科学证据,为主动健康理念提供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不同主动健康方案对健康的促进效应,探索实现主动健康的新方式,可推动主动健康理念和方案的持续优化与创新。体育、教育则是落实主动健康理念的重要途径。其中体育是推动该策略实施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可推广全民科学运动,鼓励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从适量运动的角度改善生活习惯,减低慢性病发生风险。教育在落实主动健康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推动主动健康知识的普及,传播科学的主动健康方案,增强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由于学校是青少年除家庭以外最主要的停留场所,教育也是在青少年中普及主动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途径。因此,医疗卫生可支撑、引领主动健康发展,体育、教育可推动主动健康贯彻实施,3个领域在主动健康理念落实、推广、普及、发展过程中均扮演重要角色。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我国已开始探索将体育融入医疗卫生领域与教育领域的疾病防治新理念,初步形成了体卫融合及体教融合的联合体系。体卫融合理念通过将体育锻炼与疾病预防、治疗相结合,通过主动运动的干预形式预防并控制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16]。作为体卫融合试点,2018年北京儿童医院以5 d暑期夏令营的形式进行科学减重培训,每期招募30名8~15岁肥胖儿童青少年,主要从合理饮食和运动训练两个方面进行干预,通过营养、体育专家联合对家庭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培训,以纠正青少年不良生活习惯。针对2018年两期暑期夏令营中的20名8~12岁儿童的研究显示,干预后肥胖儿童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体脂率均显著降低[17]。北京儿童医院采取封闭训练营模式,以生活化的方式践行了体卫融合。体教融合则是将体育和教育两个领域有机结合,强调体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区别于既往以培养体育竞技人才为目标的体教融合,当前体教融合的目标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广大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体、卫、教融合是体卫融合和体教融合的综合发展,三者的融合一方面使得体育与医疗卫生领域更好地衔接,促进了医疗卫生政策体育相关部分的落实和运动医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将体育、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更好地融入教育体系中,切实促进青少年合理饮食、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充分发挥体育培养青少年认知能力、合作精神的作用。以青少年肥胖预防为例,通过将参与儿童肥胖诊治的临床医生与学校进行合作,可开展对青少年及家长的科学健康饮食、运动教育,促进主动健康理念的普及;学校和家庭相联合可推动主动健康观念的落实,学校保障体育课的有效进行,并指导、联合家庭,共同督促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减少电子产品使用,建议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1 h中等强度及以上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 d进行较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及抗阻运动;而通过临床医生、学校及家庭的密切合作则可实现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的有机融合,以贯彻主动健康理念,推进其全面实施,并将主动健康模式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而非局限于假期的集中训练营,促进青少年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食三餐,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增加水果与蔬菜摄入,进行适量运动等[18],以实现青少年肥胖的有效预防。因此,体、卫、教融合不仅是体育、教育与卫生部门的简单协作,更是3个领域之间资源共享、技术手段融合、服务协同的一种发展模式。体、卫、教融合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饮食更加科学,适时加强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主动健康的实现。

4 小结

为应对严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势,我国卫生部门提出以早预防为第一步的“三早”干预策略,以期以更高效、更经济的方式实现慢性病的防控。青少年慢性病患病率明显上升标志着我国慢性病患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慢性病的防控对象也应随之年轻化。主动健康疾病防治策略是慢性病预防的重要发展趋势,而促进体、卫、教融合是落实青少年主动健康的重要方式。但目前我国体卫融合、体教融合仍存在各部门之间融合不完善、分工不明确、跨领域人才不充足等问题[19],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存在理念分歧,体育部门培养竞技人才的目标和教育部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目标存有差异,使得体育和教育部门难以展开深入合作[20]。此外,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体育得不到重视、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实现体育和教育相融合的一大障碍。总而言之,我国体、卫、教融合的主动健康理念的推进仍存在多种现实问题亟待解决,需此3个领域协同发展,共同探索并完善相关措施,方可充分发挥其对青少年主动健康的促进作用。

作者贡献:潘慧负责论文构思及框架确定;左青怡负责论文撰写;杨筱、陈适、赵丽负责论文修订。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慢性病青少年防控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青少年发明家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