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民心工程”

2024-05-07 09:57李根萍
铁军 2024年5期
关键词:海堤爱民大堤

87年前,在日军入侵、民族危亡之际,新四军在湖北武汉应运而生。

新四军,这支党领导的队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战,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成军不久,新四军奉命挺进华中,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每到一地,新四军将士践行宗旨,注重问计于民,关心群众疾苦,积极为民解难题、办实事,风雨征程十年间,向党和人民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87年后,从黄海之滨到大江南北,四处留下了新四军爱民佳话,尤其是新四军曾经修筑的“民心工程”,惠及千古,成为共产党亲民爱民见证的丰碑。

从“韩小堤”到“宋公堤”

历史的时针拨回到85年前的8月,江苏盐城北部,沿海发生特大海啸,巨浪滔天,铺天盖地,沿海一带方圆几十里的村庄和上万亩农田全部被毁,仅阜宁县(现滨海县)就死亡13000余人。

海啸还后患无穷,海水浸泡过的田地因盐分太重,五谷不生。当地百姓迫切期望修筑一条坚固的海堤,抵挡海潮,保护自己的家园。

当地士绅恳请当时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拨款修堤。韩德勤虽拨付20万元款项,但经过层层盘剥后,用在修堤上只有一半左右。不久海啸再次来袭,海堤又被冲垮,当地民众再次遭难。因此老百姓讽刺这个质量低劣的海堤称为“韩小堤”。

1940年10月,八路军第五纵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挺进盐阜地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特委派供给部部长宋乃德任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宋乃德县长“咨询民之疾苦,以为政之急”,决定在首届县参议会上把修堤治海列为第一案,将人民生命放首位。他的建议,得到军师领导的大力支持。

刘少奇批示:“新政权刚刚建立,要办的事情千头万绪,应该先抓大事。什么是大事?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事。”

陈毅批示:“阜宁县的海堤修不修,直接关系到我们在苏北能不能站住脚,人民政府能不能巩固,共产党是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军队是不是真正的抗日救国的人民子弟兵等等根本性问题。这个海堤不仅要修,而且一定要修好。有什么困难,我们部队一定大力支持。”

新四军修海堤,敌人自然不甘心,四处散布谣言:“共产党只是说说,修筑海堤肯定是异想天开。”

宋乃德,有德有勇,迎難而上。他代表县政府郑重承诺:修堤不用老百姓出钱,以盐税做抵,发行100万元公债,日后归政府偿还,并且实行以工代赈,民工每挖一方土按两角七分钱付酬。这份酬劳相当于修“韩小堤”时民工的7倍,所挖土方数量记录在公示牌上,以取信于民。修堤委员会原来计划公债收足40万元时再开工,其余60万元在北堤修竣南堤开工后再收齐。

没想到北堤开工临近时,总共才售公债10万余元,如等40万售齐,势必延期开工,显然会被敌人的谣言所中。

宋乃德乃顶天立地的汉子,没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依然按原定计划开工,边修堤边筹集经费。

修筑海堤的帷幕拉开,红旗招展,号子声声,上万民工自发踊跃修堤。大堤开工1月后,粮食告急。三师黄克诚师长果断下令:调用军粮,支援修堤!

梅雨季节,刚筑好的堤堆遭水淹雨浇不牢固,恰逢疫情流行,许多民工病倒。正患疟疾的宋乃德不顾高烧,骑上战马,驰奔工地,途中体力不支从马上摔下,他咬牙爬上马,仍坚持前行,及时赶到修堤工地,与数万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过去国民党政府修堤,县长的影子都见不到。群众深深为宋县长的表率作用所感动,生病的人也坚持留下来继续修堤。

这个时候敌人还是不甘心,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唆使下,盐阜地区残余土匪和反动会道门对筑好的堤进行破坏,甚至采取绑架、暗杀的手段恐吓筑堤民工,有党员干部被敌人蓄意暗杀。八滩区区长陈振东遭10多个匪徒捆绑,他坚贞不屈地说:“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死而何憾!”匪徒残忍地砍断他的双腿,还将他抛入大海。宋乃德也遭到恐吓威胁,但他毫不退缩,新四军为人民筑堤,为民谋幸福,就是死也值得!

历史永远记住这天:1941年7月31日,一座高7.8米,底宽21米,长90华里的大堤终于竣工。

新堤刚建成,恰逢海啸来袭,比1939年海啸更为凶猛,冲击时间长达20分钟,但新堤岿然不动,阜宁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北宋名将范仲淹在东台做官时主持修建过海堤,清朝诗人高岑写过《范堤烟雨》:“拾青闲步兴从容,情景无涯忆范公。柳眼凝烟眠晓日,桃腮含雨笑春风。四围碧水空濛里,十里青芜杳霭中……”当地群众称此堤为“范公堤”。

918年后,当地群众见宋乃德冒死为民修堤,甚为感动,将这条海堤与范公堤相提并论,称为“宋公堤”。诗人杨芷江欣然赋诗:“范公已往宋公继,拜罢先贤拜后贤。”

当地士绅杨湘牵头筹资,于1941年仲冬立“宋公纪功碑”于玉华村“宋公堤”南坡玉龙码头……

如今“宋公堤”岸边,稻花飘香,麦浪翻滚,长满菱角、荷藕、荸荠的池塘星罗棋布,仿佛一面面映照共产党新四军一心为民的镜子,镶嵌在广袤的绿野上,熠熠闪光。

从“新新沟”到“雪枫堤”

新四军在敌后开辟的每个抗日根据地,都有感人的爱民故事,留下口口相传的“民心工程”。

新四军第四师在淮北开辟抗日根据地。淮字拆开,一半是水,鱼水深情;而另一半是人,是主心骨,这主心骨就是共产党领导下救苦救难、推翻黑暗统治的新四军。

历史一再证明,人民是新四军发展壮大的最大底气,无论是诞生之初,还是后来前进的道路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当年新四军在淮北,军民一家,根据地里有传统、有温度,有铁军荣光,有温馨的人间烟火,亦有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造福群众的大事。

85年前的9月,新四军第四师那时还是新四军游击支队,驻涡阳县新兴集。

新兴集地势低洼,雨水一来,十年九涝,当地老百姓长期饱受水灾之苦。他们也曾想了许多的办法,比如挖沟排水,自家的水排出去了,住在下游的人又遭灾,上下游曾闹过纠纷,甚至大打出手,弄得鸡犬不宁。

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发现这个问题后,他一边实地察看地形,一边带人耐心细致地做上下游群众的思想工作,化解了过去的矛盾和恩怨,使之形成统一的认识。

接着,彭司令员调动部队,和当地老百姓一道,冒着倾盆大雨施工,仅用7天的时间,就开挖出了一条长11华里、深2.5米的排水沟,解决了新兴集多年积水的难题,且积水可直通淝河,互不影响,上下游的群众都满意。

想不到的是,水沟修成,一举多得,既排除洼地积水,又利于当地农业灌溉,从此风调雨顺,年年获大丰收。当地老百姓喜不自禁,打心里感谢新四军的爱民之举,有人取新四军和新兴集中的两个“新”字,将此渠命名为“新新沟”。

新四军第四师后来移防洪泽湖畔,同样不忘群众疾苦。

一年夏天,因连日下雨,淮水猛涨,临河的百姓忧心忡忡,惧怕决堤损害庄稼,冲毁家园。当地群众向政府和新四军求助。

百姓的呼声就是第一信号,人民的军队为人民,只要需要可牺牲一切。

彭雪枫决定加固淮水大堤,立马集结新四军3个连队和党政军机关一批干部,和征集来的各乡民工一起筑堤,还借公粮500石作民工的伙食。修堤期间,彭司令员当表率,亲上大堤挑土打夯。

在军民携手合作下,完成了7.8万余土方,修筑起了坚固的新堤,无论淮水涨多大,新堤安然无恙,护佑当地平安。

1944年9月,彭雪枫司令员在西进战役中不幸中弹牺牲。噩耗传到淮北根据地,泗南县为纪念彭司令员爱民丰功伟绩,颂扬新四军的爱民之情,特将这条大堤命名为“雪枫堤”。

今天,我来到淮北明光市柳巷镇,漫步镇北的“雪枫堤”,英雄虽已远走,马蹄声却依在,军号声却依存。这个特殊的大堤,这道“民心工程”依然守卫着这里的安宁,依然润泽这里一方水土。

从“黄丝滩新堤”到“惠生堤”

当年新四军无论开赴到哪,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为那里的人民排忧解难。

我在江苏宜兴市太华镇胥锦村看到,当年新四军在这里为群众挖了多口井,如今还保留一口井,当地老百姓称其为“新四井”和“爱民井”。这口井的水质依然清澈,滋润当地的百姓。

当年新四军在豫鄂边根据地,五师与安(陆)应(山)县委县政府率民众开展“千塘百坝”运动,李先念亲自到工地参加劳动,群众在堤坝上立下了“功德碑”。

当年新四军在皖江抗日根据地,不忘为当地百姓办实事。他们倾听群众呼声,关切百姓疾苦,首先是重视水利建设。七师主动出粮出人,先后为无为县修建了季家閘、黄树闸、陈家闸,在湖东地区开凿大新圩山河……这些水利工程不仅消除了水涝灾害,还确保了当地老百姓的农业的丰收。

翻开新四军七师的历史,当年在皖江地区兴修的最大的水利工程,是无为县长江边的黄丝滩新堤。

1943年10月6日,皖江行政公署主任吕惠生在无为县成立了黄丝滩退建工程委员会,负责领导和设计工程,又设退建工程局,负责筑堤施工。

筑堤期间,困难重重,不仅面临人力物力财力等问题,还面临安全问题。日伪军不甘心工程顺利进行,经常过来骚扰,妄想阻止工程的进度。政府和老百姓只好向新四军第七师求援。

七师领导高度重视,一方面派出部队武装保卫修堤,另一方面派出官兵协助当地群众筑堤。其间,七师官兵多次打退日伪军的侵扰,可说是一寸大堤一寸血,用生命和热血,确保了大堤的施工进度正常进行。

经军民3个月的连续奋战,于1944年5月建成新堤。新堤长13华里,高一丈九,顶宽两丈四,底宽12丈,是长江北岸无为、巢县、庐江、合肥、含山、和县、舒城七县屏障,保护了100多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年在日伪频繁骚扰下,人力物力技术不足,加上战事频繁的恶劣环境中,能完成如此大的水利工程,皖江两岸的群众十分感动,特将黄丝滩新堤命名为“惠生堤”。

堤名寓意深刻,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生来为劳苦大众、为人民而“惠生”,“惠生堤”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大堤,闪耀着一种理想,一种信仰,变成了一种图腾,更是一种军民不屈的精神象征。

宋公堤、新新沟、雪枫堤、黄丝滩新堤、惠生堤,每座大堤都是新四军的亲民堤、爱民堤、连心堤。因为这一座座堤立在百姓心里,才有后来的“黄桥烧饼”、才有“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才有淮海战役创造60万兵力战胜80万兵力的奇迹!

迎着晚春的朝阳,漫步在这些堤坝上,顿感一股股新四军爱民的英雄气扑面而来。这一座座堤啊,早已凝聚成了一股力量,凝结成了一道丰碑,永远矗立在老百姓的心中。

(责任编辑李根萍)

猜你喜欢
海堤爱民大堤
李爱民美术作品
触摸俄罗斯
太湖牛腰泾段大堤施工安全风险防护措施探讨
『绿色海堤』扮美『飞地渔村』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
水位骤降条件下海堤渗流及稳定性分析——以宝安区西海堤为例
基于风潮联合概率分布的海堤设防标准分析
海堤地基加固处理方案比选及设计
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