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夜校

2024-05-07 07:45依江宁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2024年4期
关键词:夜校南京年轻人

依江宁

每天晚上7点到8点半,楼下的商铺都已经陆陆续续关灯闭店,而位于南京热河南路71号的叁野灯青年夜校却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白天上班,晚上来此学艺的年轻人兴致勃勃地体验着丰富多彩的课程,如素描、平面设计、音乐编曲、书法、非遗扎染、秦淮花灯……

叁野灯青年夜校的创始人是两个帅小伙石远宇和黄睿琦,他们希望为那些白天没有时间追逐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在夜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通过投资自己来提升个人价值,同时为非遗传承找到更好的传播载体。

点亮艺术的夜晚

石远宇出生于1998年,南京本地人,2021年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后,他曾在天津老年大学当过一个月的泥塑老师。那些退休的叔叔阿姨们重返课堂,尽管动作有些笨拙,接受能力也有点滞后,很多知识要讲很多遍才能体会,但他们满怀热忱,学得认真。那时候,石远宇就想:充实人生是终身课题,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

因为父母都在南京,石远宇还是决定回宁。2022年年底,他去看一场艺术展,认识了兴趣相投的黄睿琦,两人互加了微信。黄睿琦出生于2000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信息可视化专业,即将面临毕业的他和石远宇商量,成立一个艺术工作室,做一些艺术交流和设计方面的工作。

叁野灯青年夜校的创始人石远宇(左)和黄睿琦

有一天,石远宇刷手机时看到一则新闻:上海市民夜校报名火爆,几十万人抢一万个课程名额,不到半小时所有课程便被一抢而空,社交平台上不乏有人加价回收名额。市民夜校之所以一课难求,是因为12节课500元的价格确实很“美丽”,这在一节课动辄三五百元的兴趣课市场,几乎是不敢想象的。

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过“夜校热”。那个年代,夜校的规模和条件都比较简陋,通常设在社区或工厂附近,主要致力于工人、农民“扫盲”,同时也是文化活动场所。如今,夜校的定位已有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终身学习对个人成长很重要。很多职场人白天的时间往往被工作、学业、家庭填满,有才华的人缺少契机释放创造力,有爱好的人没有途径充实自己。夜校正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它的课程设计灵活多样,不仅限于传统学科,也开设职业技能和兴趣班等课程。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不用担心考试、没有竞争,以兴趣驱动提升自我价值,成就更好的自己。

看到市场火爆的需求,石远宇和黄睿琦决定将工作室改为青年夜校,每天晚上7点到8点半上课,开设的课程以他们熟悉和擅长的艺术类课程为主。之前,他们也问过周围朋友,在市场上做过一些问卷调查,发现大家对提升个人艺术素质和素养的夜校很欢迎。这个定位,在南京乃至江苏市场上也可以说是首家。

传统文化的新式表达

2023年11月3日,石远宇在小红书上发布了招募夜校学员的帖子《南京有夜校》:夜晚是一个安静而富有灵感的时刻。来上课的都是“同好”,或许会收获新的友谊。无论你是什么职业、身份,或只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都可以在这里体验趣味性极强的课程。

他预想到会有人咨询,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500人上限的交流微信群,他建了4个,最后都满了。开课前夕,他一边在手机上回复学员们的咨询,一边和黄睿琦设计课程,忙到飞起。叁野灯夜校的课程性价比很高,只要500元,就可以选择素描、平面设计、吉他、木雕、陶艺、南京绒花、古法合香等十几门课程中的任意一门,上12节。石远宇和黄睿琦都是学艺术专业的,像平面设计、素描、陶艺他们自己就可以教,还有一些艺术课程找南艺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合作开授。

其中最富特色的就是非遗课程了,包括南京绒花、京剧脸谱绘制、古法合香、扎染、景泰蓝、秦淮花灯。一直以来,非遗面临着传承人才短缺和传播窄、影响小的问题,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流行的文化形式,对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同。非遗课程走进夜校,是最直接的体验、最生动的实践,让非遗有了和年轻人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青年夜校开课中

叁野灯夜校选择合作的授课老师并非非遗传承人,而是他们的徒弟。在石远宇看来,非遗传承人普遍年龄较大,和年轻人交流可能会有代际差,而且授课费也相对较贵。为了让学员有更好的体验,他们对非遗制作的流程进行了简化和改良。例如秦淮花灯的制作,传统的方式光是劈竹就要练习100多个小时;糊灯要用宣纸,没有功力很容易破损;纸上的图案要画上去,对于没有美术功底的人也是一个挑战。石远宇和授课老师共同研发,量好尺寸,设计好版式,将这些工艺环节做成材料包,学员们交个材料费,来了便可上手。他们将糊灯的宣纸改成布艺的,图案提前打印好,学员在体验的过程中成功率更高,学习起来也会更有成就感。

“南京的很多传统文化非常有意思,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责任去传承。我们在非遗课程上的设计,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新式表达。”黄睿琦说。实践证明,学员们用4节课就可以完成一个漂亮的作品,比如荷花灯、鱼灯、兔子灯。12节课下来,就能保证有两三个作品出来,大家的兴致都非常高。在轻松的氛围中,时间的流逝也变得悄无声息。

夜校不會只是一阵风

“下班后去吃火锅?”“吃什么火锅,去上夜校。”越来越多上班族下班后选择去夜校给自己“充电”。 石远宇观察发现,来上夜校的以18~35岁的年轻人为主,其中又以女生居多。例如18人报名的书法班上,除了一个男生外都是女生。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有还在上学的大学生,也有律师、医生、策划师等。而且来鼓楼区这边上课的不仅仅是周边的市民,还有来自江宁区、栖霞区等较远地方的学员。“有趣、轻松、愉快,是我想来上夜校的原因。平时晚上回去就一个人玩手机,现在可以来做手工、学美术、交朋友,即使一群人不认识,但聚在一起聊聊天就很有趣。”90后的李先生从江宁赶来要花1个多小时,但他认为很值得。

有些人可能无法理解——上班都这么累了,下班后还有精力去上夜校?在叁野灯夜校学素描的张医生说:“上完夜校,上班都不太累了。”他今年38岁,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班,白天一睁眼,就要面对排满队的病人,心情实在很难放松。后来他来到夜校课堂学习美术,在一笔一画中体验色彩调和的美感,心情渐渐松弛下来。他感觉有越来越多新鲜空气进入生活,每天似乎都有了新的期盼,上班和病人说话时,都不知不觉有了更多的亲和力。他形容道,在兴趣爱好上花时间的时候,会有重新活过来的感觉。从兴趣出发,慢慢地就有了生活。

有的学员上夜校是投资自己、培养兴趣,还有的是结交朋友、扩大圈子。体验过课程的学员纷纷向周围朋友自发推荐叁野灯夜校,甚至组建了很多许愿群。“许愿新街口有青年夜校。”“什么时候来河西开夜校?”“江北也需要这样的夜校。”看到大家的愿望,最近叁野灯夜校也在江北新区找到一个地方,即将开启分校。未来,叁野灯会在南京的各个地区全面开花,成为青年身边的夜校。

在石远宇看来,夜校不会是一阵风,它“出圈”的背后,是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奔赴。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如果能将青年夜校融入其中,满足年轻人对公共文化生活的一种真切向往,让他们感受到城市文化建设的活力,那么城市会更显魅力,对青年也更友好。石远宇说:“我们希望和更多的政府机构、工作室联动,一起搭建更好、更多的平台,让更多年轻人在青年夜校享受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夜校南京年轻人
在夜校,这届年轻人重新找到了生活
小心那些上夜校的年轻人
南京比邻
柯桥成校创新+品牌培育“共富夜校”发展核
“南京不会忘记”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南京·九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