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育铸魂,经典培根,实践固本”理念的《黄帝内经》课程建设

2024-05-07 21:33臧知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内经黄帝内经德育

蒋 筱,袁 媛,姜 梅,臧知明,武 丽,张 萌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中医经典是中医之魂,是中医理论与实践之根,是现代中医创新发展之源,中医经典课程在中医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首,不仅是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奠基之作,更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出家国情怀、大医精诚、医德医风、仁心仁术等价值观念。广西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依托《内经》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内经》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历经多项校级及省级教育教改课题实践,遵循中医学术特点,逐步形成德育为魂,经典为根,临床为本之理念,强调以品德育人,铸中医之魂;以经典化人,培中医之根;以实践砺人,固中医之本;达到“体悟-认知-实践-再体悟”螺旋上升式发展的教学效果,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1 《内经》教学主要问题

1.1 人文教育不足,医者情怀欠缺 确保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探究中要考虑的重要课题。医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求他们具备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技术能力,更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中医经典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是一座亟待挖掘的人文教育宝库[1]。当前,针对《内经》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及如何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思政理念来指导实践,教育工作者仍在不断探索。尽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在实践中,思政教育的持续性不足及《内经》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全面性仍有待提升。这些问题影响了该课程在德育方面优势的充分发挥。

1.2 教学供给单一,学生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 传统教学模式在保障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学习目标的综合实现方面存在局限性,这在当前教学中是显而易见的[2]。一方面,《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首,其内容广泛且深厚。然而,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将这部经典的全部内容深入、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技能的掌握,而非纯粹的理论知识。《内经》教学中,教师则常常侧重于传授学科知识,导致教学无法与学生关注技能的需求相匹配。此外,在现代教育环境中,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然而,传统的理论课堂往往无法满足学生在情感与综合素质方面的学习需求,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提升受限。

1.3 中医经典应用能力与临床思辨能力不足 中医经典应用能力与临床思辨能力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医师来说,中医经典应用能力具有坚守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的重要作用;而临床思辨能力则能够帮助医生发现新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从而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这两方面能力相辅相成,与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发展目标相契合。《内经》是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培养的沃土[3]。然而,在过去的课程体系中,教学重点主要侧重于知识目标的实现,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并不紧密,对于能力目标的达成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加之在本科阶段的临床实习过程中,由于存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现象,可能导致部分学生逐渐脱离中医临床实践,甚至对经典的应用价值产生质疑。

2 “德育铸魂,经典培根,实践固本”理念下的《内经》课程建设

2.1 品德育人,铸中医之魂 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具备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中医人才。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寻找到与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点,将德育元素巧妙地融入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过程中,达到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的目的[4]。

本教学团队创造性地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知-信-行”教育理念,将《内经》德育功能落到实处,打造《内经》德育课堂,为当前医学人文教育不足,医者情怀欠缺的现实困境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知-信-行”理念既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根植于科学心理学理论[5]。“知”是个体的认知,是形成理想信念的基础。《内经》本身就是一座德育思想的宝库,着眼“大思政”格局,立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深入挖掘《内经》德育思想[6]。具体而言,本团队创编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制度,提炼《内经》德育思想,挖掘思政元素,设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在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仁心仁术、文化自信、专业自信、道德修养、学习态度、为人处世等主题方面的德育目标;构建《内经》思政库,全面覆盖授课章节(共30个章节,64个学时),涉及46个知识点,形成48项互不重复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认知德育思想。“信”是内化后的知识和行为规范,信仰建立是德育的关键。学生需要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内经》中的德育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功能。通过教学准入/认证制、行业专题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督导与同行评议等方式提升教师德育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传承《内经》德育思想,提升岗位胜任力。利用本科生导师制、师承导师制、兼职班主任制、后进生帮扶制、学生社团指导制等师生交流机制践行并弘扬《内经》德育思想,做到以德施教,激发学生《内经》德育信念。“行”是知识的外化,是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行动实践是德育的目的。学生需要将所学到的道德观念付诸实践,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其价值。本团队利用第二课堂,搭建实践平台,以德促行。学生将信念转化为内驱力,积极参与中医文化宣讲、义诊服务、中医专业学科竞赛、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等,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德育蜕变。

总的来说,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创新方式,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内经》课程,利用“知-信-行”教育理念,深入挖掘和实践《内经》德育思想,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为新时代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中医人才。

2.2 经典化人,培中医之根 《内经》以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建立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角度和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对于本科阶段中医学专业学生,《内经》提供了中医入门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通过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念,从而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夯实基础。

基于中医经典学科特色,拓展时空,围绕理论课堂,搭建实践课堂、网络课堂,构建《内经》课程“三课联动”立体化课堂群,有效破解教学供给单一与学生需求多样的失衡。理论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场所,是教师系统、全面传授《内经》知识的重要平台。理论课堂上,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引入BOPPPS教学法,凝炼学习目标,深耕教学设计,从宏观层面为学生搭建内经学学科整体框架,明确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引入对分课堂“亮考帮”及角色设定与扮演等方法,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从细节上解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改进参与式教学环节。通过撷取多元化教学法各自的优势,对标“两性一度”金课标准,促使教学效果不断优化。实践课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必要环节。本课程团队设置了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例如,建立《内经》“练、诵、背”朗读亭教学基地,协助学生巩固记忆;组织“古韵·新声”诵读比赛,提高学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的兴趣;组织“药山识药,亭台诵典”活动,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组织经典传唱活动、香囊防疫知识支教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开展校内经典讲座、《内经》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内经》学术会议来满足学生学习形式与内容多样化的需求。网络课堂是新媒体时代下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力补充。网络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内经》。教研室完善了智慧树习题库与线上拓展学习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度,且课程资源可重复利用,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此外,教研室还开发了《内经》养生知识库、“背宝”中医经典训练APP,可实现学生线上互动学习,提升课程趣味性及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总之,坚守课堂主阵地,以经典培根为导向,将《内经》理论学习、实践学习、线上拓展学习有机串联,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接触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多形式的学习活动,从空间与时间双相拓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让课堂活起来、连起来。通过三课协同共育,旨在帮助学生对《内经》实现更深入的专业认知和职业体验。

2.3 实践砺人,固中医之本 《内经》不仅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基础,还对许多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症以及治法进行了深入剖析,至今仍然有效指导着临床,对中医经典的灵活理解,能够启迪学生在诊治疾病方面的技巧,对于医疗水平提升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内经》虽然历经千年,仍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

基于中医人才成长规律,遵循研习《内经》“诵、解、别、明、彰”实践路径,打造《内经》课程“三阶一贯制”新体系,有效解决中医经典应用能力与临床思辨能力不足的问题。“诵、解、别、明、彰”出自《素问·著至教论》,将习医之道分为五步。“诵”即诵读、背诵原文,是学习经典的基本功。“解”即理解经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记忆的前提。“别”即对中医理论的对比、归纳与鉴别,是甄别是非、掌握理念、强化记忆的有效手段。“明”强调在诵、解、别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内经》的精微义理,是学习过程中由博返约的体现。“彰”意味着在学习《内经》过程中,要将医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发扬光大,进而归纳新规律、提出新观点,推动医学的进步。

如同中国文化从未有过断层一样,中医经典亦蕴含着延续性的特点。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内经》教学以《内经选读》作为主修课,常规安排在二年级进行。本教学团队对教学质量标准进行了创新性修订,将《内经》主干课程分为原著选读与临床应用两部分,分别在一、二年级不同学期进行。此外,通过教师交叉授课的方式,实现了不同班级原著选读与临床应用的整合,为提高学生经典学习的连续性起到促进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原著选读侧重经典原文文意梳理、理论阐发,临床应用侧重中医思维与经典应用能力培养。临床应用部分线下课堂以启发式、讨论式、PBL 式教学法为主,线上课堂以名医大家对《内经》理论学用的经验与体会作补充。此外,吸纳附属医院中医经典科资深医师作为教研室兼职教师,在三年级开设了《中医经典临床应用》课程。由此形成了《内经》课程“三阶一贯制”新体系,即一年级引领入门,搭建框架,重点解决对《内经》的“诵”“解”“别”;二年级拓展理论内涵与临床应用,重点解决对《内经》的“明”“彰”;三年级进行辨证思维训练,重点实现临床灵活运用与经典的融会贯通。

新体系突出了中医经典在中医辨证思维、临床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优势,使《内经》课程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体知识,强化了《内经》在中医课程体系中的主导和桥梁作用。

3 小结与展望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解决《内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人文教育不足、教学供给单一和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广西中医药大学内经学教学团队提出“德育铸魂,经典培根,实践固本”的中医经典教学理念,推进了《内经》课程建设。通过上述工作,确保了《内经》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助力培养具备医者情怀和优秀应用能力的中医学人才,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由于研究精力所限,课程建设的实施细节仍需进一步打磨。今后将持续深化对《内经》课程建设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猜你喜欢
内经黄帝内经德育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国德育》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