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骨正筋柔”理论探讨Scarf截骨矫形术在拇外翻治疗中的应用

2024-05-07 22:40顾启帆朱付平
福建中医药 2024年1期
关键词:矫形术跖趾跖骨

顾启帆,朱付平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拇外翻(hallux valgus,HV)是足部常见的一种进行性且不可逆的畸形疾病,主要表现为拇趾外翻、第1 跖趾关节半脱位或完全性脱位[1],根据患者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的不同,HV 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临床常见症状包括前足持续疼痛而影响正常穿鞋和步行、畸形、活动功能障碍等[2]。目前公认的HV 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不良穿鞋习惯、先天性足部结构异常,此外年龄因素、跖趾关节创伤、各类炎症性疾病,也是导致HV 发病的原因之一。虽然足踝部矫形器的不断改良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HV 带来的疼痛,但是有研究发现矫正器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HV 的畸形进展,因此目前治疗HV 的主流方式依旧是手术治疗[3]。根据最新的临床报道,当前治疗HV 的手术方式已经超过100 多种[4],其中Scarf 截骨矫形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轻、中、重度HV 治疗,且疗效满意,因此备受临床医师的青睐,已经成为临床最为常见的矫形术。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骨伤学中的“骨正筋柔”理论与Scarf 截骨矫形术的治疗理念具有相通之处,故基于“骨正筋柔”理论探讨Scarf 截骨矫形术治疗HV 的治疗机制,以期为治疗HV 提供新思路。

1 “骨正筋柔”理论来源

中医学中虽未有“HV”病名的记载,但是根据其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可将其归纳为“痹证”范畴,而大量中医学文献都有筋骨失养、瘀阻筋骨会导致“痹症”的相关记载,因此可认为HV 的发生、发展与“筋”“骨”之间失去“骨正筋柔”的状态关系密切。中医学中的“筋”最早见于《易经》所述“筋乃人身之经络”[5],意为“筋”是分布于人体各处的经络,可理解为现代医学中的韧带、肌肉、肌腱、筋膜、关节软骨等软组织。《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6],说明“骨”不仅是人体全身上下的骨骼,同样也是盛纳精髓之器官,可以起到支撑和保护机体的作用。“筋”与“骨”遍布于人体各处,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形态和运动功能。而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就有记载:“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6-7]意为饮食五味的平衡,骨正筋柔,方能使全身气血通行流畅,肌肤腠理致密,保证机体的骨骼强劲有力,身体盛壮[8],这也是关于“骨正筋柔”理论最早的阐述。此外,《素问·痿论》中记载“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6],《素问·五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6],说明筋依附于骨,同时又连接各骨而发挥运动和约束作用;骨对筋则有支撑作用,保证筋脉柔软而不僵硬。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金疮伤筋断骨候》记载:“夫金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荣卫不通,其疮虽愈合,后仍令痹不仁也”[9]373,“其血气未寒,即去碎骨便更缝连,其愈后直不屈伸。若碎骨不去,令人痛烦,脓血不绝。不绝者,不得安”[9]374。这不但是中医古籍中第一次出现粉碎性骨折的案例,还指出了治疗过程中“筋骨同治”的重要性,一旦忽视了“骨正筋柔”的平衡,即便创口愈合,肢体仍旧痹阻疼痛,功能难以恢复。清代胡廷光同样在《伤科汇篹·上髎歌诀》中提出“大抵脊筋离出位,至于骨缝裂开,将筋捺归原处,筋若宽舒病体轻”[10],指出若机体失去“骨正筋柔”的状态,骨的位置不当或筋紧张,均可引起筋的痉挛或骨平衡的破坏[11],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总之,筋与骨是有机的统一体,筋为阳,骨为阴;筋主动,骨主静;筋束骨,骨张筋[12]。筋柔则骨正,骨正则筋柔,二者相互依附,互根互用,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所以从“骨正筋柔”理论出发,治疗筋骨病的目标是维持筋与骨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恢复机体运动功能的协调。

2 HV 发生与“骨正筋柔”失衡密切相关

中医学的“骨正筋柔”理论与现代医学中的HV 病理生理学机制是相吻合的。在正常拇趾的影像学检查中,无论是第1 跖骨纵轴与第1 趾近节趾骨轴线之间的HV 角(HVA)、第1、2 跖骨纵轴延长线形成的第1、2 跖骨间角(IMA),还是跖骨远端关节面垂线与第1 跖骨纵轴之间的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MAA),都在正常范围内,此即为“骨正”;而跖趾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柔和有力而无畸形挛缩,即为“筋柔”。前足生物力学的研究也表明:正常人前足的5 个跖骨头有序排列,构成扁平弧形向上的足弓,从而发挥缓冲震动、吸收能量、平衡足底压力的作用[13],维持着步行等正常运动功能。一旦正常的足底压力平衡被打破,足部生物力线会出现偏移,正常骨性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压迫局部肌腱、韧带,即人体局部组织结构失去“骨正筋柔”的状态,便会引起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

HV 的发生与足趾外翻、跖趾关节的脱位等畸形即“骨失其正”的发生密切相关。第1 跖趾关节是HV 最为常见的发病部位,有研究显示第1 跖趾关节由于跖骨头处缺少韧带的附着,关节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加上跖楔关节的不稳定、籽骨的异常运动[14],均构成了诱发HV 的潜在因素。随着拇囊炎的出现,第1 跖趾关节周围畸形逐渐加重,造成了拇收肌、拇展肌、侧副韧带在内的周围软组织受到影响,进而引发肌力失衡及韧带松弛[15-17],形成了“骨失其正,筋失其柔”,最终导致了HV 的发生。生物力学的研究发现:相比于正常人,HV 患者的第1 跖骨头的负重明显降低;相反,第2、3 跖骨头,甚至第4 跖骨头的整体负重则明显升高[18-20];进而导致前足压力重心的外移,最终造成前足的整体畸形。因此在HV 的治疗过程中,恢复前足正常的压力结构即恢复“骨正筋柔”平衡状态,正是HV治疗的关键。在HV 的发病机制中,由于遗传因素、不良穿鞋习惯、足部先天性结构异常等病因,造成了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导致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而韧带、肌腱等软组织的受伤,又会进一步引发关节的不稳定,加重HV 的畸形程度。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即为中医学所述的“骨不正,则筋不柔,筋不柔,则骨不正”。因此,HV 的治疗必须以“筋骨并重”作为治疗核心,仅仅单纯纠正“骨不正”或“筋不柔”,不仅无法达到满意疗效,还会导致HV的复发,甚至进一步加重畸形。唯有在纠正“骨失其正”的同时恢复“筋柔”的状态,才能有利于HV 的矫形成功。

3 实施Scarf 截骨矫形术目的是恢复“骨正筋柔”的平衡状态

采用手术矫形术治疗HV 的报道,最早可追溯到19 世纪,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手术技术和内固定装置更新迭代,针对HV 的不同畸形结构,已经有多达上百种的术式被提出并且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之中,其中Scarf 截骨矫形术具有高效的矫形能力、稳定性强和应用广泛的特点[21]。Scarf 截骨矫形术的应用最早见于Meyer 在1926 年发表的相关报道中,1991 年由Weil 首次用“Scarf”予以命名。根据目前临床对于HV 的影像学定义:一旦足部负重位X 线片提示HVA>20°,IMA>11°,并且可能伴有胫侧籽骨的脱位,即可诊断为不同程度的HV[22]。此种病理状态即为中医学中的“骨不正”,因此有效纠正HV 畸形的生物力线,正是手术矫形治疗的重中之重,同样也是恢复“骨正筋柔”平衡状态的关键。相比于其他的矫形术式,Scarf 截骨矫形术通过第1 跖骨纵轴的“Z”形截骨,增大了截骨两端的接触面积,纠正过偏的IMA,矫正第1 跖骨的畸形内收,同时还能够下压第1 跖骨头,预防转移性跖骨痛的发生[23],使得畸形的跖趾关节重新恢复“骨正”的生理状态。此外,针对周围软组织僵硬、功能障碍的情况,Scarf 截骨矫形术常常配合相应的软组织松解术式,如Silver 术式、Mcbride 术式[24-25],联合应用于HV 的手术矫形治疗。相较于其他术式,Silver 术式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疗程短、恢复快等优势,且可与大部分HV 截骨矫形术联合应用,已经成为了软组织松解术式的代表之一。其主要通过切除第1 跖骨头内侧骨赘及滑囊,并紧缩内侧关节囊,或切除第1 跖骨头内侧骨赘及滑囊的同时,切断拇内收肌与拇短屈肌联合腱的方式来重新平衡第1 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整体张力,达到恢复“筋柔”的目的,从而维持矫形后的第1 跖趾关节稳定性,改善其生物力线,促进血液循环,进而最大程度地解除疼痛,改善足部运动功能,矫正畸形,并降低HV 复发可能。有学者利用3-matic 软件分析Scarf 截骨矫形术对HV 矫形力度的影响,在成功构造HV 患者负重位的三维模型后,于术前测量患者HVA、IMA、侧位IMA 及跖骨头高度等力学指标,予以Scarf 截骨术模拟手术后,结果显示:不同的截骨角度,HVA 和IMA 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在横行截骨线倾斜角度达到20°~25°,纵行截骨线倾斜角度达到5°~10°时,Scarf 截骨术在HV 畸形矫正中的作用最为明显。这缘于术后跖骨头的增高大大降低患足第1 跖趾的足底压力,进而缓解疼痛的症状[26]。由此可见:Scarf 截骨矫形术无论是通过纠正增大的IMA、HVA,恢复前足正常的生物力线,还是通过松解周围软组织来缓解疼痛的同时,维持前足的稳定性,其治疗原理都与中医学的“骨正筋柔”不谋而合。若术中仅恢复患者第1 跖趾关节正常的生理位置,纠正增大的IMA、HVA,即只恢复“骨正”状态,而忽视了内侧关节囊的紧缩和外侧关节囊的松解,未达到“筋柔”的要求,那么术后极易出现HV 的复发,甚至造成局部的缺血性坏死[27-28]。这也间接说明了“骨正筋柔”理论的正确性,进一步证实了Scarf 截骨矫形术治疗HV 的科学性。

4 讨 论

4.1 由“骨正”到“筋柔” 根据“骨正筋柔”理论,HV 治疗准则即为纠正跖趾关节的脱位,将外翻的拇趾恢复到正常的生理位置,从而缓解局部疼痛,改善活动功能。而基于“骨正”到“筋柔”的理论,各种类型的HV 矫形器被广泛投入到了临床治疗中,大大延缓了HV 的病情进展。其中Scarf 截骨矫形术可以快速纠正HV 畸形,即由“骨不正”恢复为“骨正”,同时促进周围的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正常活动功能恢复,即由“筋不柔”恢复“筋柔”,保证了骨与筋的平衡,从而达到了中医学“筋骨同治”的要求。因此,Scarf 截骨矫形术完整体现了“骨正”到“筋柔”的治疗过程。

4.2 由“筋柔”到“骨正” 在HV 的治疗中,虽然关于施行软组织术式的必要性存在一定的争议[29-30],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了松解周围软组织对于提高第1 跖趾关节、胫侧籽骨和拇趾外翻复位的成功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1]。第1 跖趾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等软组织对关节的活动起到了稳定作用,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地限制关节的脱位,即“筋柔”方能保证“骨正”。中医学有“筋骨并重,以筋为先”的治疗理论,这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颈椎病等退行性病变治疗中,已经被证明其合理性和实用性[32-34]。该理论在HV 的治疗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陈艳清等[35]基于“以筋为先”的治疗原则,采用拇展肌止点重建联合拇收肌松解、切断等术式治疗65 例HV 患者,经术前、术后AOFAS 评分比较,证明了该术式可取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朱永斌等[36]采用小切口手术方法配合手法按摩松解软组织粘连治疗84 例HV 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封闭联合大切口手术方法。这些都说明在HV的治疗中,保证“筋柔”,从而促进“骨正”,同样可以达到满意疗效。

“骨正筋柔”理论精炼概括了“筋”和“骨”的生理功能和特点,在HV 后期由于拇趾严重外翻、第1 跖趾关节完全脱位或半脱位,导致关节周围正常的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畸形加重、剧烈疼痛、活动功能障碍等症状,即为中医学中的“骨不正,筋不柔”的病理状态。而Scarf 截骨矫形术作为纠正HV 的常用术式之一,可以快速纠正HV 畸形,恢复关节正常的生理位置,达到“骨正”的目的。此外,联合Silver 术式为代表的软组织松解术,可达到“筋柔”的效果,进一步提高HV 治疗的成功率,降低HV 复发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矫形术跖趾跖骨
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机制、鉴别诊断和矫形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硅胶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第2~5跖趾关节疾病的疗效分析
3D打印导航模板在髋关节发育不良儿童矫形术中的应用
足底外侧动脉第5跖骨穿支皮瓣解剖与临床应用
游离第2跖趾关节带趾蹼皮瓣修复掌指关节复合指蹼缺损
应用胸腔镜配合漏斗胸矫形术治疗65例先天性漏斗胸患者临床价值研究
跖骨缓慢延长植骨治疗严重跖骨短小畸形
跖趾关节运动功能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体育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常见跖骨畸形的外科治疗
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