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如花命如叶

2024-05-07 13:31秦云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4年4期
关键词:朱淑真断肠封建礼教

秦云

煌煌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女诗人女词人没有几个,但一提到女诗人女词人,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惦记着她。对李清照来说,这也许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快慰,可她早已作古,但愿她泉下有知。其实,和他同处一时代的还有另外一位才女朱淑真,她极具才情,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只是这颗明珠被李清照这个诗词中的太阳所遮盖,人们不太注意察觉而已,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尘雾,拂去历史的尘埃,她依然会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自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在世,相传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朱淑真幼聪颖,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仕宦商人,因志趣不同,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有诗集《断肠诗》词集《断肠词》。

作为一个风华绝代的才女,朱淑真娴熟纯真,“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她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抱负,但时代不允许,虽优而不得仕,只能待字闺中吟诗填词。

朱淑真诗词中对春天的吟咏特别多,一部收有三百多篇诗作的《断肠诗词集》近三分之一写春天,写春景,而且大多是朱淑真在少女时代的作品,她的春天诗绝非平庸的景色诗,而是寓情于景,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感。比如《春园小宴》《立春前一日》《立春古律》《春游观鱼亭》《恨春五首》等等。在这些诗里,透露出了她对春的内心的喜悦与变化,记录了她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也记录了她婚后生活不和的孤苦情怀,倾诉了她对婚姻、社会、封建礼教的不满与抗争。“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把她对春天的恨推向了新的高潮,也体现出了她对封建社会女子地位极其低下的抗争呼声。

少女恋春不足奇,但朱淑真对春如此依恋,如此感伤在中国诗词史上却不多见。有爱也有恨,春天可以说给她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精神上的寄托,但更多的是叹春之易逝、叹春之伤感,有种浓浓的哀愁,我想这与其自身生活的遭遇是分不开的。“一阵挫花雨,高低飞落红。榆钱花万叠,买不住春风。”金钱不是万能的,它买不回美好的春风,更买不回自己的年轻与青春的幸福,这可能是对她自己婚姻不幸的最大控诉,也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礼教的鞭挞。“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对春的怨,不言而喻。词一开头,连用五个“独”字,真是“独”具一格,把失恋女子的心烦意乱、情绪神伤无所适从的心态一概描绘的如此透彻,看不到一丝丝的暖,倒是吸到了阵阵的寒,凄凉之极,怎不让人黯然神伤,泪流满面。孤灯愁病相怜,梦亦不成,是怎样的痛苦?是怎样的让人心碎?而又有谁堪见?

朱淑真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下,和一个与自己兴趣爱好完全不同的平庸官宦小吏结合在一起,她愤愤不平,但在现实的社会中又无可奈何,只能用诗词去发泄心中的不满,用诗词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即使如此,也常常招来别人的误解。“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诗歌描写了主人公对爱情的追忆,感慨今非昔比,但有人却借此攻击她失节。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摧残有多严重,森严的社会等级是造成朱淑真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与丈夫的貌合神离,让朱淑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天涯海角觅知音,不是知音却同行。怨恨之情,溢于言表。她只能借诗浇愁。“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这是她的心声,也是她对爱情的执着。在封建势力强大的社会,她大胆、赤裸地反抗行为必然遭到众多人的诽伤,以致被时人称为“失妇德”之人。她是一位大胆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她诉说出了广大女性不敢言的真实话语、真实心声,具有强烈鲜明的反封建进步意义。可以说,在男女两性关系极为不平等的古代社会,在将“女子无才便是德”信奉为道德准绳、在绝大多数女性被视为“被侮辱被损害”的时代,朱淑真如一道亮丽的闪电,划破苍穹,释放出了异彩的光辉。

作为女诗人,朱淑真为“奇男子所不如”;作为妻子,却最终被丈夫遗弃。她的诗作《新秋》就证实了这一点,“一夜凉风动扇愁,背时容易入新秋。桃花脸上汪汪泪,愁到更深枕上流。”这里道出了朱淑真的无奈,在那个时代,女人如同草芥,往往被人遗弃,但被人遗弃终究不是一件好事,会带来怎样的负面效应?世俗的猜忌,时人的眼光,无情的舆论都会对她不利,“汪汪泪”“枕上流”也就自然而然了,这是一个封建女知识分子对无情社会的默默抗争,无力的发泄。

但朱淑真没有永远的消沉,性格上的倔强使她一边挣扎一边思索,她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愤世嫉俗。“始知伶俐不如痴”,最后“肌骨大都无一把,何堪更驾许多愁”,在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后,年轻的她离开了人世,去享受本不该她这么早去享受的那份“殊荣”。她走了,而她的父母却最终不能理解她,将她和她的诗集一起付之一炬,把女儿的不幸归结于那万恶的诗集,这是怎样的一曲悲鸣,天地同悲。

朱淑真生前的诗歌虽然被付之一炬,但却没有就此泯灭。南宋淳熙年间,有一个叫魏仲恭的人,来到浙江一带,在杭州客店,他听到旅邸中好事者传诵朱淑真词,每窃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未尝不一唱三叹也。他后来得知这个女子名叫朱淑真,同时从王唐佐所做的传记中了解了这位才女的不幸身世,感叹朱淑真“颜色如花命如叶”,出于同情和爱才之心,魏仲恭于是立志收集朱淑真的残余诗集,得诗词十七卷,命名为《断肠集》,从此朱淑真的名字及她的作品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开来。

当然了,她的《断肠诗词集》里也不全是断肠之作。她早期诗词不乏对大自然的热爱,她的咏史诗大都写军事、政治、文学方面的杰出人物,如《项羽二首》《贾生》《张良》等等。也写了一些关注民生疾苦的诗,如《苦热闻田夫语有感》,坦率真切地表达了急农夫之所急的情感。“田中青稻半黄槁,安知高堂知不知”。如此慷慨之句竟出自一介女流之辈,实属不凡,她用责备的口吻告诉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对农民的困苦知也不知?这类诗在其《断肠诗词集》里虽然不多,但也代表了她创作思想的一个方面。

可以这么说,一部《断肠诗词集》便是朱淑真婚姻情感缺失性体验的记载史。在婚姻缺失情感之下,她把所有婚姻缺失体验——愁苦、寂寞、孤独、悲惨、凄凉、怨恨、无奈之情都化作了断肠的诗词表达出来了,从她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一位女诗人对不幸的婚姻、对吃人的封建礼教发出的呐喊与心声。

朱淑真,一个特定社会中的奇才女子,默默地消失在历史的天幕中,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惋惜,深深的遗憾。

選自“云岚书屋”

猜你喜欢
朱淑真断肠封建礼教
咏玉米
冬至思亲
断肠明志 陈树湘
初夏
思远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作品比李清照还多的才女朱淑真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