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刻帖传佳作,朗朗阅读诵浩然

2024-05-07 05:22闫霞
北京纪事 2024年5期
关键词:法帖文天祥

闫霞,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首都最美志愿者。喜欢挎着相机行走于北京四九城,用镜头发现和展示古都的美,用活泼生动的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著有《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五绝》《美石美刻》,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中华志愿者》等报刊分享北京的“雕刻时光”。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穿行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碑林,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朗朗的读书声。循声走进金石走廊,原来是一群中学生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正齐声吟诵《正气歌》,让人感受到的是少年特有的朝气蓬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心灵的滋润和哺育。

仔细欣赏嵌于走廊墙壁上的《敬和堂丛帖》,对照《正气歌》原诗查阅,突然发现缺了“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一联,是刻石佚失还是别的原因呢?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这首震烁古今、流传千古的《正气歌》是文天祥的绝世名篇,是中国历史上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齐名的不朽名著,也是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名篇佳作。

文天祥的这首《正气歌》是什么时候、由何人摹刻成石,又在何时收藏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里的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开始了一番探索与搜寻。

宋之祥瑞,初露峥嵘

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参加了宋理宗朝丙辰科集英殿殿试,他的“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表述了忠君爱国的政治抱负,主考官王应麟盛谓其“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理宗皇帝也赞叹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钦点文天祥为一甲第一名,即人们常说的“状元”,时年他年仅20岁,皇帝还为他赐字“宋瑞”。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履善,此后便以“天祥”为名。文天祥应试前就读的白鹭洲书院,由南宋丞相江万里任江西吉州知州时创办,此榜吉安籍学子有39人同登进士及第,占当年进士全榜的九分之一。宋理宗为此亲笔御书“白鹭洲书院”匾额,赐给白鹭洲书院以示褒扬。至此,白鹭洲书院声名大噪,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并称江西三大书院。

南宋立国仅152年,其中近一半的时间都与北方蒙古族建立的蒙元政权对峙并存。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大分裂时期,也是一个战乱频仍、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从五代十国到忽必烈攻灭南宋,分裂时期长达370多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从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国改国号为元算起,到徐达指挥的明军攻破北京的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大元国祚仅97年,在历史学上有一个说法,叫“胡无百年之运”,用到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身上就十分贴切。

文天祥所处的年代正值南宋末年,内忧外患,国事飘摇。崛起于北方草原的蒙古政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后攻灭中亚的花剌子模、西辽,中东阿拉伯帝国,中国的金和西夏。拖雷家族的蒙哥在蒙古汗位的争夺中击败了窝阔台家族,在稳定内部统治之后,蒙古大军挥师南下,拉开了侵宋、灭宋的序幕。端平二年(1235年),蒙哥汗在合州(今重庆合川)、其弟忽必烈在鄂州,与南宋军队展开拉锯战。当时蒙古军大举攻宋,进围鄂州,人心惶惶,宋理宗的贴身内侍宦官董宋臣游说皇帝避战迁都,朝中一片混乱。

文天祥中举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因此他并未立即出仕,而是在家丁忧。一向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天祥,并没有因为自己尚未就职而放弃责任,他以一介末吏上书皇帝:“乞斩(董)宋臣,以一人心。”文天祥的建议虽未获准,但已见其胆识。文天祥出仕后不久,因为政见得罪了当时的权相贾似道,而贾似道是南宋历史上与秦桧、韩侂胄、史弥远齐名的四奸相。文天祥在任官期间被不断排挤和孤立,后来,奸诈的贾似道费尽心机,找到了一个宋真宗朝钱若水的旧例,让文天祥提前退休。这一年,文天祥才37岁。

毁家纾难,国之干城

咸淳九年(1273年),坚守襄阳六年之久的守将吕文焕投降元朝,并为元军策划攻打鄂州,自请为先锋,南宋政权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在伯颜的率领下挥戈南下,兵锋直指南宋都城临安北关,权臣贾似道率兵仓皇出击,却在安徽铜陵北路丁家洲一带节节败退,南宋军队最后的精锐损失殆尽。当时小皇帝宋恭帝年仅5岁,无力理政,执政的谢太后发布诏书,要求各地起兵勤王。此时,文天祥被起用为湖南提刑官,他不计前嫌,毁家纾难,公开募兵,“尽以家赀为军费”,招募两万人的队伍,应诏起兵到临安勤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文天祥被朝廷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全权负责与城外元军主帅伯颜的谈判事宜。

德祐二年(1276年)春,蒙元军队攻下临安,俘虏宋恭帝。恭帝投降前夜,其兄赵昰和弟弟赵昺在大臣的保护下逃脱。临安城陷之前,文天祥与左丞相吴坚一起到元军大营议和。他在元营与元相伯颜争辩不屈,怒斥降将,被扣留押解北上。行至镇江,文天祥设法逃出,历尽艰险后到达通州(今江苏南通),再从海路南下到福州。

1277年,陈宜中和张世杰拥立赵昰在福州称帝,改元景炎,是为宋端宗。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时年7月,文天祥率兵在江西御敌,后因势孤力薄被迫退守广东,次年底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绝食8日后被押解前往元大都。船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时,文天祥慷慨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1279年2月,元将张弘范、李恒进军崖山,宋军战败。3月19日,左丞相陆秀夫背负8岁的末帝赵昺投海殉国,数十万军民也都投海而死,南宋覆亡。此时,文天祥正被囚禁在元军的船内,他目睹了宋军的失败,张弘范再次劝降文天祥,又被其严词拒绝。

同年10月,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即今北京城,先是安置在條件较好的馆驿。与文天祥同为原南宋状元宰相的留梦炎,降元后被封为瀛国公的南宋恭帝赵?,先后奉命劝降,都被文天祥拒绝。后来,元朝宰相阿合马、孛罗又亲自出面劝降,文天祥誓死不从,几天后被送进阴暗潮湿的兵马司狱中。在牢房恶劣的条件下,文天祥于1281年夏季挥毫写就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文天祥被监禁三年后,至元十九年(1282年)冬,元世祖忽必烈问起议事大臣们南北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回答说:“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12月8日,忽必烈召见文天祥,进行最后一次劝降。文天祥答以“天祥为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次日,在柴市(今北京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一说在宣武门外菜市口)慷慨就义,成为中国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终年47岁。

以上这些劝降事件和经过,并非出自南宋遗民或后代汉人的史书笔记,而是出自元朝宰相、蒙古人脱脱帖木儿所著《宋史·文天祥传》。文天祥曾经的幕僚王炎午在《望祭文丞相文》中评价文天祥说:“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堪称盖棺定论。

名家荟萃,终成名帖

宋代以后,刻帖的风气开始盛行。刻帖是将书法作品摹刻在石板或木板上,以便拓印流传,称之为法帖。拓成黑底白字的拓片,可直接装订成册,放置案头翻阅欣赏。它是书法作品的复制方式,只刻某一家书法的,称单帖,汇集了多家书法作品的,称丛帖。明清时期,刻帖之风勃然复兴,在数量和种类上都远超前代。

明清私家刻帖从内容和体例上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重刻、翻刻前代的著名法帖,第二类是以某收藏家的藏品为基础汇编成丛帖,第三类是专门搜集某位著名书家的作品汇刻成帖。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也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搜罗历代书迹汇编成法帖,一方面作为教材,同时也在社会上出售。如明代文徵明的《停云馆帖》,董其昌的《戏鸿堂法书》,邢侗的《来禽馆法帖》,清代的成亲王永瑆的《诒晋斋法帖》,铁保的《人帖》,这些书法家在当时名声响亮,由他们选编的法帖也具有很大的影响,流传甚广。

李鹤年,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后累官至河南巡抚,河道总督。他在河南的政绩如治理黄河、设立大梁书院、开设粥场等,在当地尚留遗爱,河南人众为其立去思碑。《敬和堂丛帖》是其于同治十年(1871年),在河南巡抚任上,精选所藏真迹摹刻成石的。刻石长60厘米,宽30厘米。此帖共分八卷,共有帖石157方,前七卷分别收有明代书法家文徵明、董其昌、祝允明、王铎四位大家墨迹,第八卷收有清成亲王永瑆、铁保、梁同书等人的作品。《敬和堂丛帖》首卷是文徵明书写的《正气歌》。文徵明为文天祥同宗后人,所书《正气歌》,气势磅礴,酣畅淋漓,是其传世书法的代表之作。

刻工的水平直接影响书法神采的表现,一些重要的碑刻一般由名匠完成。《敬和堂丛帖》的钩摹、镌刻也是聘请当时有“铁笔”之称的名匠黄履中,如神地反映四家书迹风貌。

20世纪60年代初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同志住在国务院老干部休养所(即今天的海淀达园)。他发现在散步路上的一块块青石板上,好像刻有文字,而這些青石竟然是一部已有残损的法帖——《敬和堂法帖》的残石。李老通知有关部门把这些石刻妥善保管,这组刻石先存放海淀文管所,后调拨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猜你喜欢
法帖文天祥
除夜①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烟云尽态
——湖南省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展
正气文天祥
《宝贤堂集古法帖》研究综述
正气文天祥
湖南历代书法丛帖简说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