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2024-05-08 15:32夏汛汛
企业界 2024年6期
关键词:独立性内审国有企业

淄博高新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 255086

为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尤为重要。目前,大型央企、省属国企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而市属、区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基础弱,规范性差,审计质量不高。因此,本文以Z区6家区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为研究对象,根据我国学者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对6家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情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提升对策,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影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

内部审计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认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内部审计业务的覆盖面、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审计整改等因素对内部审计质量有制约作用。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特别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对内部审计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较高的独立性可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研究发现,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与公司治理有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之间具有正相关作用,公司治理会通过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去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审计独立性首先表现为组织地位的高低,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会高于其隶属于经理层,该组织形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能够得到保障,审计质量较高。此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内部审计机构是一个单独的部门,而不是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

2. 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完善也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之一。内部审计制度越健全、流程越合规、质量指标越完善,越有利于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增加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因此,可以通过完善审计制度来提高审计质量。

3.内审人员的综合水平。内审人员配置数量、知识结构和道德素质也是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实证研究表明,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越多、知识结构越丰富、素质越高,内部审计质量越高。一般来说,一名优秀的审计人员除熟悉工作流程外,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才能在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风险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审计意见。

4.内部审计覆盖面。内部审计的覆盖面对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企业内部审计覆盖全面可以促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具体来说,就是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为主体,以干部履职责任、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产真实性、财务信息、政策执行等经济事项为客体的全面监督体系,包括内部审计对象全覆盖、内容全覆盖和过程全覆盖三个层面。

5.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作为审计工作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审计工作成果有效转化的关键步骤,整改到位与否关系到审计目标的成败。从审计质量结果的维度看,审计问题整改的有效性也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不足、屡审屡犯的现象十分普遍,且与被审计单位自身问责机制不完善、追责力度匮乏同时存在。研究表明,增大追责问责力度能显著提高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质量,从而提高整体的审计质量。

二、6家区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内部审计现状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

调查表明,6家国企仅2家设立了内审机构,其中独立内审机构1家,合署办公1家,其他4家均未设置内审机构,由风控、综合或财务人员兼职开展内审工作。

2.内部审计人员配置情况

6家国企共有内审人员11人,其中专职内审人员6人,兼职内审人员5人;正式员工8人,劳务派遣工3人。内审人员学历及年龄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公司内审人员学历及年龄结构情况

指标名称 人数 占比(%)

学历 11

其中:碩士及以上 1 9.09

大学本科 8 72.73

大学专科及以下 2 18.18

年龄

其中:50岁以上 0 0

30-50岁 5 45.45

30岁以下 6 54.55

从表中看出,内审人员以中青年为主,30岁以下占比54.55%。大学本科学历占比最高,为72.73%。

内审人员职称及专业结构情况如表2-2所示:

表2-2内审人员职称及专业结构情况

指标名称 人数 占比(%)

职称 11

其中:高级职称 2 18.18

中级职称 2 18.18

初级职称 4 36.37

无职称 3 27.27

专业结构

其中:审计 0 0

会计 3 27.27

经济 4 36.36

工程 2 18.18

法律 2 18.18

由上表看出,内审人员专业主要为经济和会计类,分别占比36.36%和27.27%。

3.内部审计开展情况

从开展的审计项目看,6家国企2021年-2023年审计项目数量共计48个,审计范围主要集中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工程审计。公司2021年-2023年内部审计项目完成情况如表2-3所示:

表2-3 公司2021年-2023年内部审计项目完成情况

年份 经济责任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 工程审计 专项审计

2021 5 4 0 0 0

2022 2 9 0 7 0

2023 0 4 1 14 2

(二)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独立性有待加强

从工作机制看,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一是6家国企大部分未设置专职内审部门,更未设置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内审工作一般由一名副总分管,未受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权威性不足。

2.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通过对6家国企内部审计制度进行梳理,发现只有1家搭建了内审制度体系框架,制定了《内部审计管理办法》,对部门、人员设置及工作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和结果运用进行了明确,并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合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实施细则,但没有制定质量控制相关制度。其他5家公司均未建立内审制度。

3.内部审计力量不足

6家国企内部审计力量薄弱。一是专职内审人员数量配备不足。人员数量与公司资产规模、业务复杂程度远不成比例;二是部分内审人员能力素质无法满足审计工作要求。现有内审人员以会计、经济类人员为主,初级职称以下的人员占多数,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不足,职业敏感性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

4.审计监督全覆盖程度比较低

从审计监督覆盖内容看,审计内容较为单一,6家国企2021年-2023年共审计项目48个,其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7个,工程审计项目21个,内控审计项目17个,财务收支审计1个,专项审计2个,对外投资、招投标、等高风险领域的专项审计业务均未开展,无法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从审计监督对象看,主要是对全资子公司的审计项目,对控股、参股公司、涉及较少。而且审计频次低,审计周期长,审计监督远未达到全覆盖的程度。

5.内部审计整改落实不到位

从几家国企内部审计整改情况看,均存在整改不到位、屡审屡犯的情况。具体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单位领导认知不到位,重业务、轻整改,提出的整改措施就事论事,不能举一反三;二是长期遗留问题涉及部门多、时间跨度大,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整改动力不足;三是追责问责机制不完善。对相关责任人没有追究或从轻处理,造成违规违纪成本较低,无形中降低了审计的权威性,影响了审计整改效果。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对策

1.强化内部审计体制顶层设计,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一是优化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模式,确保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可根据治理结构和经营模式设立专职内部审计机构,在董事会领导下开展工作。条件允许的,可以设置总审计师;二是配置适当的内审人员数量。企业应根据资产规模、经营范围、公司层级、职工数量等因素配置人员,确保能够充分履行审计职责;三是内审人员配备要符合内部控制要求,尽量避免出现由财务人员兼任内审人员的情况。

2. 深化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根据国家和行业监督机构出台的政策制度,及时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操作流程、促进管理体制的优化落实;二是对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业务审计实施细则,确保每项内审程序都有明确的操作标准;三是建立内部审计计划、审计档案、审计质量控制等分项制度。审计业务外包的还要制定外部审计工作质量评价制度,对外部审计报告质量进行复核监督。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内审人员专业能力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教育。定期组织内审人员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利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强化自律意识,规范审计行为;二是根据内审人员情况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如:对新入职和无职称的人员开展审计基础知识的培训,对经验丰富的内审人员开展各类专题研究会和审计业务研讨活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三是加強跨部门交流,从业务、财务部门选择专业背景、沟通能力好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

4.拓展内部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

一是公司审计范围要广。将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工程审计和高风险领域的专项审计相结合,形成每年的审计计划,基本实现审计内容全覆盖;二是增加审计频次,对重点部门、重点子公司每年至少审计一次,其他审计对象三年一轮审,对重点部门、公司的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对问题多、反映大的单位和领导干部加大审计频次,缩短审计周期,基本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三是转变观念,加速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型,基本实现动态监督全覆盖,发挥审计监督预警作用。

5.强化内部审计整改,扩大内审工作成效

一是强化思想认识,通过制度明确公司主要负责人是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高整改认知;二是细化审计整改监督流程,建立整改长效机制。重视和加强后续跟踪审计和整改程序,通过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将审计发现问题分门别类列出问题清单,按照清单将已整改的问题销号,形成审计整改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审计发现问题真实整改,防止屡审屡犯;三是建立整改追责问责机制,将审计整改情况作为奖惩、任免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对于未按要求整改、拖延整改、拒不整改的行为,纳入督办事项。性质恶劣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严肃追责问责。

作者姓名:夏汛汛

工作单位:淄博高新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15553313846

邮箱:tzgl2315@163.com

猜你喜欢
独立性内审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有效策略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浅论我国非审计服务及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白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