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L的抛锚式设问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以抗原为例

2024-05-09 07:42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陈桥桥
内江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免疫学抗原新冠

◇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 王 艳 陈桥桥

PBL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问题和情境的贯穿始终,因此问题设立必须是有效的。抛锚式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真实情境,可以为教师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创设情境、确立问题、讨论协作、自主学习、教学评价等环节,把控学习内容和进度,适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引导,从而达到预期的思政教学效果。本文以超星学习通为教学平台,以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的“抗原”为例,突出职业特色,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分析、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详细介绍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以期为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思政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PBL 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指导学习和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模拟情境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依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知识,对各模块各项目知识结构重新整合。“抛锚式教学”是由美国教育学家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带领的认知与技术项目组,在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理论和抛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主题进行抛锚,创设学习情境,由学生解锚,以达到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1]。“抛锚”和“解锚”都要发挥其情境真实性和教学的弹性,运用专业学科知识解决具体情境,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同建构。笔者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重构课程目标和内容、完善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建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良好路径,打造新型思政育人医学创新课程。以“抗原”为例,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所示。

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分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识别和分析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病因的能力,为疾病护理奠定坚实理论基础,为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气候的变化,新旧病原体仍然交织出现,人类仍面临着与病原微生物斗争的严峻挑战[2]。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揭秘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疾病的诊断、特异性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措施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使命。前期的课程都是关于正常人体的范畴,后续课程要过渡到的患者中去,要进入到疾病的领域,这一过渡桥梁就是病原生物免疫学,以及它的同期课程病理学,这两门学科系统的解释了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可能机理与规律。因此本课程亦是过渡到临床的重要桥梁课程。近年来与该课程有关的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发生,新现病原及其所致疾病频频出现,传染性疾病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学生既要学习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还应在健康观念的推广、疾病的预防、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宣教等领域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3]。

2 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与护理行业紧密结合,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依据来构建教学内容,我们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处理。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中首先应具有生物安全意识,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感染;其次,在工作中能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对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因及发生机制的分析,以便选择适当的检测及护理方案。因此我们首先确定与生物安全密切相关的病原总论模块,与感染性疾病分析密切相关的病原各论模块。然后将免疫学部分分为免疫基础和免疫临床模块。本次课教学内容选自免疫基础模块中的项目三抗原,学时为2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免疫知识体系的基础部分。学生此前已经掌握了免疫的概念,免疫是识别并清除“抗原性异物”,再由此引申出抗原即“异物”这个概念。

(2)学情分析。本次课授课对象为高职护理专业22级5班一年级的学生,开课时间为第二学期。学生,学生为高中起点,包括文科和理科学生,文科学生在中学阶段未进行生物学相关内容的学习,理论知识较为薄弱。思维、认知体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对事物充满新鲜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望,但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合理和目标不明确,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在疫情期间通过对新冠抗原试剂盒的应用,已经对抗原有一定的认知。存在的问题:知识技能水平存在参差不齐,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习计划与目标,积极引导,理论与实验及临床实践结合。此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有一定的奉献担当精神,但职业认同感较低,部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知就是“扎针换吊瓶,铺床倒垃圾”。他们职业理想较为迷茫,职业防护意识薄弱。抗击新冠疫情无疑是一场生动的精神洗礼和实践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用抗疫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坚定专业自信和职业选择。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前提,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分解为:①知识目标。掌握抗原的概念、性质,抗原的特异性和抗原的分类,为后续学习抗体和免疫学的应用打下必要的基础。熟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和抗原的分类;②能力目标。具有使用免疫学方法鉴别抗原的能力,能够理解免疫接种疫苗的原理,能正确使用常用免疫学仪器设备;③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踏实、协作的工作作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大卫生观的意识。通过抗击新冠疫情这一场生动的实践教育和精神洗礼,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奉献担当精神。重点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同时具备初步的卫生宣教,预防疫苗接种宣教能力。通过抗原特异性的学习正确理解免疫学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原理,锻炼科学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学习,认识输血原则的重要性,在抽血、标记、验血、送血、输血各环节严格操作,防止医疗事故发生。

(4)教学重难点。本次课的重点内容为抗原的概念和性质、抗原的特异性;难点内容为共同抗原,交叉反应以及抗原的种类。

3 教学实施过程

3.1 课前

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任务,课前先在学习通发布任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英国科学家爱德华琴纳作为作为免疫学之父,首创了用牛痘病毒来预防天花,开启了预防医学时代,那么同学们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吗?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后进行回答。这激起了学生热烈讨论,以上为学生答案中提取出的关键词,与正确答案还有一定差距,说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了解有很大的欠缺,也证明了学习该堂课程内容的重要性。接着请同学们搜集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试着分析说明其检测原理。在学习通平台讨论区展开讨论,得出答案;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利用免疫学的原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包膜进行检测,样本中的蛋白与病毒抗体结合,在试剂条上显色就表明样本中含有新型冠状病毒。通过这个活动让同学们对抗原有初步的认知。

3.2 课中

(1)“引锚”—创造情境。通过2020年2月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医院开展康复病人的恢复期血浆输注,“血清疗法”已经初见成效,他积极恳请康复后的患者积极来到金银潭医院,“伸出你的胳膊,捐献你宝贵的血浆,共同救治还在与病魔作斗争的病人”。以及2020年2月武汉金银潭医院和广州血液中心3名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清的案例,为课堂创设新冠疫情主题情境。

(2)“抛锚”—设置问题。课中先以同学们自测新冠抗原为例,说明导致结果呈阳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都知道是病毒,那么为什么叫抗原检测呢,新冠病毒是不是抗原呢,从而在课堂中引入了新冠抗原的情况,引出了抗原的概念。花样点拨,突破重难点,对于抗原的概念和性质、抗原的特异性相对比较抽象的内容,采用以“模”为本,构建情境课堂的方式突破重点。首先构建战争模式:抗原作为一种“异物”,我们可将其视为敌军,化抽象的事物为具体,而新冠病毒就是一种抗原,从而使学生一直处于新冠的情境下。接着树立人物模范:“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通过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将“中国方案”应用于抗击疫情中。还原故事模型:自抗疫战争打响,这位中医大家挺身最前线,以“中药漫灌”的理念,科学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诠释了阻击疫情关键时刻一个中医药科学家和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仁心大爱,被称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到了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3)“解锚”—小组讨论和展示。在讲抗原的性质免疫原性和抗原性时,“战争模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将人体免疫系统作为国防部队,当遇到抗原这个敌军侵入时,会迅速做出反应,即让T淋巴细胞分化为致敏T细胞(陆军),B淋巴细胞(空军)发出导弹抗体,即免疫原性。而免疫反应性即为陆军和导弹去攻击抗原(敌军)的这一过程。这样可将整个过程战争化、拟人化,让学生一直处于战争的情景中,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重点内容。妙“喻”生花,形成启发式课堂。对于同样抽象的内容抗原的特异性,可采用类比的手法。将抗原-抗体,比喻为钥匙和锁的关系,一把钥匙只能打开相应的一把锁,因此反应出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而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就是运用的抗原-抗体特性结合的原理。在新冠期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两条杠不一定是怀孕,有可是你阳了个阳”,早孕试子和新冠抗原阳性同样都是两条杠,那么用鼻咽拭子的分泌物能使早孕试纸呈阳性吗?答案是显然不可以的,这也说明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闯关答疑,建立互动课堂。设置课堂闯关小游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师生的互动性,让枯燥的内容更加生动,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达成“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闯关一:区别抗原的种类。分成几个小组,分组讨论,各抒己见,举手抢答。通过的小组进入第二关:区别医学上重要的抗原(连一连)。对于比较容易混淆和不清楚的内容,这个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的能力,将教育内容潜移默化的融入到有趣的形式当中。通过这两个游戏攻克难点内容。

(4)“收锚”—总结归纳。对课前发布的问题进行解答,牛痘预防天花其实就是交叉反应,即牛痘和天花病毒拥有共同的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产生的抗体能够相互结合,因而牛痘病毒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同样能抵抗天花病毒抗原。进而引出药物的交叉反应: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患者对青霉素过敏,那么就不应再用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从而达到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效果。归纳总结,巩固新知。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工具,利用色彩、图像、分支、关键词等刺激全脑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强记忆、组织与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抗原相关内容的学习。

鉴于本节课与新冠抗原相关的情景,课后可以请同学们查询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中药包的成分有哪些。国内外科研工作者都在竭力开展抗病毒的研究,并把目光聚焦于中医中药。中药复方剂具有阻止病毒诱发病变、抑制病毒复制、镇痛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等综合功效,克服了病毒抗原变异、化学合成药易耐药的问题,在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由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行动能力,坚定中医中药文化自信,坚定健康利益至上和人民生命安全的价值选择[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堂特殊且生动的课程思政实践课,我国在应对这次突发事件时的果断决策和快速响应真正体现了大国担当,以此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学好本领,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能从容应战。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加强疫苗的宣传和普及,了解并推广科学防控措施,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以适应当前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所面临诸多挑战的需要,培养医学知识全面而扎实的人才,以有效迎接现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疾病的挑战。

课后继续对知识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学生可以在学习通软件上完成课后练习题,并且举一反三,继续线上思考讨论:动物免疫血清到底是抗体还是抗原呢?讨论参与度与练习题分数将计入学生的在线平时成绩,完善过程性考核机制。

4 课后反思

本次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法有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模型构建法、事例教学法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提高兴趣;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学生能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讨论并主动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中国抗疫志》等丰富的纪录片以及相关医学影视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共情共理心。但是我们目前的思政资源库虽较丰富但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资源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课堂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5 教学评价

本次课的过程性考核贯穿始终,不只再考核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是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章节教学后进行阶段性测验,选用一些综合性的题目供学生分析并要求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过程考核,学生可以对知识点查漏补缺,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对知识掌握更扎实,思维方式与综合能力也得以提升与发展。

6 结束语

“抛锚”是指教师事先选取能够支撑教学且高度社会化的学科情境的过程;“解锚”是指学生运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具体情境问题,实现知识、情感和能力协同建构[4]。以往抛锚式教学大多与校内课堂相结合,但课堂未能发挥其情境真实性和教学弹性的特点,且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次课通过与思政元素密切相关,与公共卫生时事紧密关联的情境入手,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借助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院级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构建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系,深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环环相扣,把控学习内容和进度,适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引导,从而实现道德培养、职业素养、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效融合。

猜你喜欢
免疫学抗原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现代免疫学》稿约
《现代免疫学》稿约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Lppx和MT0322人T细胞抗原表位的多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