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互促进研究

2024-05-09 08:06柳鸿志段卓夫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体中华民族

柳鸿志,段卓夫

(1.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 530006;2.周口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周口 466001)

党的二十大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世界普遍关注的共同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工作。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建设两大主题在当今时代的具体展现。二者之间虽然存在内容的区别,但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内在关联。本文拟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与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形塑两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关系。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互促进的三重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承认“现代化”对民族发展的积极意义,认为“现代化”是民族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民族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要经历一个“产生-交往-融合”的发展过程后走向消亡,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民族发展链条的末端,而是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马克思的时代语境中,“现代”常与“民族”“国家”“工人”“工业”等搭配,用于特指区隔于传统封建社会的当时最为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正是凭借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迫使其他民族和国家按照自己的样貌发展,这个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席卷和影响全球的过程。马克思在抨击资本主义的同时,也承认“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列宁指出:“各民族并不是按照王室法令来发展的。各民族在制定这样一些法令之前,至少必须彻底改变他们在工业上和政治上的生存条件,也就是要彻底改变他们的整个生活方式。”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2.这就指明了民族的发展必须通过实现工业、科学技术、政治上的现代化才能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凝聚是社会整体变迁的前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把“构成历史”的“最后动力的动力”归结为:“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5-256.。在这里,恩格斯实际上指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变迁是“广大群众”和“整个民族”的目的和愿望的外化的结果。恩格斯又指出:“无产阶级的利益迫切要求德国彻底统一成一个民族,只有这样才能造成一个清除了过去遗留下来的一切琐碎障碍、让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可以较量的战场。”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在恩格斯看来,民族的统一意志和行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神秘动力,民族的团结统一与无产阶级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二)文化逻辑:“和合共生”民族发展理念

习近平指出:“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35-136.“和合共生”是支撑起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在数次民族危机中仍能延续自身独特文明的文化骨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壮大和发达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各民族之间和合共生,形成坚固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体察天地万物,探索自然奥秘,看到了无论是人自身的再生产,还是社会运行和历史发展,背后的动力都是来自于冲突与差异的“和”“合”过程,是“多种差异元素、要素相互冲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规定而生生的。”⑦和合学.21 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1.古人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体现的就是对差异性的尊重和对差异中所蕴含能量的认知。在民族问题上,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们也将“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贯穿在民族政策的设计之中。羁縻、怀柔、因俗、土司等制度和政策倾向于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而非凭借着武力或者文化优势将一个民族征服和同化。民族和合共生的意蕴中还包含着“和合”学中所强调的“和达”,即通过民族间的和睦共处、和谐交往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从先秦到明清,“以夷变夏”与“用夏变夷”重叠交替,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全方位的汉化改革,再到唐朝时期汉人与胡人之间在血统、文化、饮食等生活方式上的交融……都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相互汲取长处,实现共同发展。即使在处理民族间的战争冲突和激烈对抗时,中原王朝也常常在政治上妥协,在经济上让步,以谋求各民族间的“和合”状态。正是有了民族间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性格特点的差异,有了不同文化因子的相互融合,才能在历史长河的熔铸中锻造出“合金”一般坚毅的中华民族。

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突出共同性,尊重差异性,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正是“和合共生”民族发展观的当代映鉴。

(三)历史逻辑:现代化历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交相辉映

现代化关乎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走向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苦苦追寻的理想。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是并驾齐驱、交相辉映的,前者是民族发展始终如一的目标,后者为民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与先发国家以资本逻辑为主导,以殖民掠夺为积累手段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源动力只能向内部寻找。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依靠何种力量为现代化开辟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社会条件,在一穷二白的社会主义国家依靠何种力量进行现代化的答案:以爱国主义为根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通过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现代化提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①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推行土地革命、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了自觉构建。这一时期,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初步建立,民族意识大大觉醒,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新中国的成立汇聚起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消灭了民族压迫和剥削的根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各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进一步巩固,久经压迫与磨难的各族人民怀着对中国共产党和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强烈认同,以极大的热情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为“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和“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主体力量。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的理论自觉和历史主动,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战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极大增强,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现了总体小康。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的主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强调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①中央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6.,以更精准的方式和更大的力度全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空前凝聚,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引下团结奋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和历史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4.。历史经验昭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只有二者同步偕行,才能团结奋斗。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

中华儿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其厚重的历史、强大的感召、高度的认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目标、力量和情感支撑,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基础。

(一)目标支撑:共同体发展历史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引发展方向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提出,将中国式现代化纳入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考察范围,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里程碑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不仅是今时今日中华民族共同推进的宏伟事业,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当代续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准确概括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具有高度的延续性、传递性,“四个共同”中蕴含了对中华民族发展趋势的描绘,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第一,“四个共同”强调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作用和平等地位,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需要中华民族共同奋斗。从历时性看,共同奋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核心动力。续写中华民族辉煌历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仍须继续发扬团结奋斗的精神和传统。

第二,“四个共同”概括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性要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导向。从共时性看,共同的疆域、历史、文化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开创未来的基本条件,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面向和现实关照。首先,保护共同的疆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共同疆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赖以存在的家园,中国式现代化要建立起强大的安全屏障,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稳固中华民族的发展根基。其次,传承共同体历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固本工程。民族共享共同历史的关键就是政治统一。③于玉慧,周传斌.“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阐释的新向度[J].贵州民族研究,2021(06).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强中华文明历史研究,摸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脉络,把握共同体历史中蕴含的“大一统”的价值追求,增强各族人民跟党走的历史自觉。再次,继承共同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共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成形的筋脉。中华文化的氤氲是中国式现代化相较于其他现代化模式的本质所在、特色所在和优势所在。中国式现代化要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功提供思想资源和文化保障。最后,弘扬共同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富有和精神富裕的统一,要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汲取建设共同精神家园的养分,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共识、凝聚力量。

(二)力量支撑: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多维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革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承担着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指出,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5.“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沟通了历史、现在与未来,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维系、巩固和发展的智慧,蕴含着无穷力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深厚力量源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供给多维力量。

第一,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提高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休戚”在《辞海》中的释义为:喜乐和忧虑;福和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来看,新时代取得的十三个方面重要成就、面临的战略机遇是喜,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忧。结合我国多民族国家国情来看,团结是中华民族之福,分裂是中华民族之祸。树立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共同分享民族发展机遇之喜,共同应对现代化挑战之忧,共同创造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安定局面。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我们科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提高了我们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要求我们找准发展重点,认真做好自己的事,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

第二,荣辱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荣辱与共有两层含义:其一,各民族有着评价是非曲直、善恶荣辱的共同价值标准。其二,各民族共同享受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荣光,也曾共同经历国家蒙辱的历史。树立荣辱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就是要领悟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在荣辱上的一致性,牢记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对一个现代民族来讲,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是其荣耀的根基和源泉。缺少了这些,民族就难以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成员就无法获得满足感、自豪感和尊严感。②何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关系浅析[J].哲学研究,2012(02).树立荣辱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有利于激发全民族团结奋斗为民族争光的激情和动力。

第三,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定力。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民族存亡的战略高度来看问题,揭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安全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安全有赖于强大的政治屋顶、雄厚的经济与科技基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巩固的国防和军队,承载力高的自然家园……树立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就是对关乎民族存亡和国家兴亡的“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夯实民族发展的安全基石。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增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和定力。

第四,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合力。命运与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鲜明特征,是对各民族千百年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历史过程的精准刻绘,是民族团结和睦的源动力。共同目标的构建使各民族命运与共的关系具象化,是将命运与共的理念转化为团结奋斗的自觉行动和现实力量的关键步骤。随着共同目标的趋近和实现,各民族命运与共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各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许统一起来,描绘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明天,是对各民族共同命运的深刻昭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前景目标。树立命运与共的理念就是要深刻认知各民族在发展前途、奋斗方向和前进道路上的趋同,有助于引导各族人民将对共同命运的认识落实到中国梦上,将力量凝聚到中国式现代化上。

(三)情感支撑:共同体认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发展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科学的奋斗目标、高效的制度安排、精密的战略布局等理性要素的建构,但它“不是一个枯燥、冰冷、纯理性的过程,它还渗透并体现着人的情感、意志及信念等非理性因素”①邱耕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维度[J].理论视野,2023(06).。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除了理性力量的在场,也需要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介入和支撑。中华民族依靠共同体认同和文化纽带得以形成,凝结着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情感资源。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有利于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全防线。祖国是一个集地理、历史和文化于一身的概念。以郡县制为机制的统一的国家结构造就了中华民族②李禹阶,肖玲玲.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7-10(006).,近代“再造中华民族的新国家”的目标和愿望重塑了中华民族。可见,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是对祖国认同的现实表达。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认同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认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同团结统一的政治伦理秩序。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开放发展的现代化,民族地区是对外交流的第一道窗口,也是多种思潮碰撞的前沿阵地。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饱含着对国家疆域、政权、同胞、文化和历史的亲近和依赖,有利于消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危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因素,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全防线。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灵魂,是与西方现代化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要实现与西方不同的现代化,文化起着主体性作用。③陈联俊,郑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及文化前途[J].理论建设,2023(03).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影响着文化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情感基础,也是中华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的保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削减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民族性的消解和价值观的冲击,保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利于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各民族在深刻认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和近代构建过程后,对中华民族实体性的确认,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承认和对中华儿女身份的归属。全国各族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主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将“你”“我”“他”关系统筹到“我们”层次④常轶军.中华民族认同:三维意涵、结构韧性与政治功能[J].思想战线,2023(04).,是民族团结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凝聚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前置逻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越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具有社会动员能力和感召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强大的主体力量。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有助于保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耐心。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突出特征决定了其实现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而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急迫性。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对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历史中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履行政党承诺,维系起政党同人民之间的信任纽带①项久雨.政党承诺:我国国家治理特质探赜[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05).。这种基于历史经验、共同利益和情感依托而形成的政党认同包含着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承诺的信任、政策的理解、改革的支持,有助于维持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预期,也有助于对现代化过程中的偏差产生更多的包容。因此,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保持历史耐心、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基石。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助于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具有同源性和同质性,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制度优势和运行前景的认可、自豪和乐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和新任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利于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接受度和自信心。

三、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必将引起“最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带来包括民族关系在内的所有社会关系的重新摆放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全方位的形塑作用,使中华民族成为凝聚力更强、认同度更高、延续性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共同体。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成为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挑战所在和力量所在。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难度大:社会治理难度大,改革创新风险大,治国理政责任大。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深厚的力量基础。回顾历史,中华民族从自在转变为自觉是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激烈变革中,在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通过确立共同目标凝聚民族力量而完成的。当代,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动员全民族的共同目标和契机,承载着社会整合与民族凝聚的重要使命。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依靠各族人民群众,民族凝聚力得到锻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将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特征转换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因而必须进行民族建设,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民族力量。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民族凝聚力得到增强。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6-10(001).各族人民在共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共享民族复兴的成果,民族认同感持续增强。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鼓舞着各族人民,民族凝聚力得到跃升。中国式现代化将使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超越西方国家现有的现代化规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极大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在汇聚巨大规模人口力量的现代化征程中,中华民族成为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成为更加公平正义的利益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3:71.,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具体经济利益和局部利益,更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稳固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②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6-09(001).推进共同富裕就要通过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帮助民族地区找准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切入点,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纾解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发展困境,保证民族地区同非民族地区共同享有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解决边疆地区同发达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增强民生福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民族之间存在的经济上的不平等,破解民族二元结构难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民族在经济上共同富裕、政治上平等参与,文化上包容互鉴,社会生活上共建共享,公平正义更加凸显,中华民族成为日益坚固的利益共同体。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成为认可度更高的精神共同体。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走向,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极大增进和精神文明的极大提升两个方面,而且包含二者之间在发展速度、层次上的动态平衡以及二者的良性互动。放眼全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族问题都是一个重要且棘手的问题。西方国家和社会正在面临的阶层撕裂、种族歧视等一系列整合问题的思想根源就是没有一个各民族各阶层共同认可的价值观,缺乏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标识。③沈成飞.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指向——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现代化实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04).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要建设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要避免西方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单向度的现代化模式,通过强化理想信念和政治认同,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精神家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指引,物质文明的发展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夯实精神文明的根基。新时代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结合物质文明的基础进行主动建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在民族工作领域具体表现为习近平所指出的:“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赋予所有改革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6.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中华文化的联结、各民族精神世界的共通密不可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富足的物质基础,又铸就起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富有的精神家园,使中华民族成为认可度更高的文化共同体。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成为延续性更强的家园共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题,也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课题。与民族危亡背景下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卫共同家园的近代中华民族构建相比,生态文明时代构建生态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的共同家园,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更为隐蔽的新问题。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存续的必要条件。优渥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着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构建一切共同体的自然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依靠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公民生态意识的提高和生态保护制度的完善,打造共治共享、良性发展的生态共同体,既避免了人对自然的超限性索取,也摆脱了自然对人的绝对束缚,破解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下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生态困境以及可能引发的民族间的资源争夺和关系紧张,为民族和谐构筑绿色屏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之基、发展之要、和谐之本,使中华民族成为延续性更强的家园共同体。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成为影响力更大的价值共同体

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以“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人心和善”等理念为特质的价值共同体。其中,崇尚和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底层价值,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奉行的价值准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对促进世界民族交往的价值贡献。一方面,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华民族和合共生、协和万邦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国际交往上的弘扬与应用。另一方面,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与谋求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想的坚守与发扬。中国共产党深度挖掘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拓展了中华文明的世界维度,概括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内核推及世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向世界展示的最好途径,赋予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准则以世界意义,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事业发展的道德密码和价值共识,使中华民族成为影响力更大的价值共同体。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中国式民主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