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共同性: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

2024-05-09 08:06罗成雁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同性文化产业民族

罗成雁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 民族和文化教研部,昆明 650111)

“特色文化产业是由区域性和民族性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特色文化产品,以及具有中华民族共性的价值内涵和民族风格的文化产业形态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文化市场发展繁荣的重要推动力。”①齐勇锋,吴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05).民族文化产业,作为意义和快感生产和消费的特殊产业,在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特性的彰显中,呈现出其作为人类共享文明成果的当代价值,本质上就具备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双重特征。同时,民族文化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特色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要遵循当代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基本规律。此外,民族文化产业基于特色文化资源,既是构建独特的文化身份、传承保护特色文化多样性的方式,也是促进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并建构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①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8-28)[2023-12-0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eqid=ca17bac7000181 7c0000000364780748.民族文化产业正是在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张力中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性更加明显。“新时期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铸牢共同体意识工作结合起来。”②田海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2).增进共同性,是新的文化语境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依托民族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以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囿于发展条件和模式,云南民族文化产业长期以来也出现了过分追求“特色”、文化猎奇等问题。这使得云南民族文化产业逐渐脱离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表现出特色文化同质化和空洞化、影响力和市场接受度低、转型发展乏力等问题。随着全球化与地方化不断演进,大众文化消费潮流几经转变,新兴技术更新迭代,中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已发生变化,云南民族文化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亟须把握新的文化语境和文化生产消费趋势,在民族文化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中,探寻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的抓手。

一、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

(一)把握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演进

全球化和地方化是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一方面,本土文化以差异性和多样性抵制全球化及其带来的文化同质化趋势,致力于使本土文化牢牢植根于本土之中。另一方面,在全球的文化交流中,本土文化的边界愈发模糊,全球文化也逐渐成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本土文化混合的成分逐渐增加。“全球化在前所未有的水平上提供了文化混合的可能性。这当然会产生对差异的抵制,但是同时也引起了不同文化的聚合和新的令人兴奋的文化杂交形态的产生。”③陶东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93.这为地方本土文化寻求更多当代文化的共同性提供了条件。“较好的做法是建立这样一种全球文化,它不是用等级差别标识的单一文化,而是重视多元,即重视存在于平等关系中的多样性与差异性,重视我们与自然相联系的生活习俗(包括我们人类的天性),或许我们人类之间彼此相联的生活习俗更为重要。”④陶东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95.民族文化产业在关注差异性、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的同时,更要关注当代人类共同的进程、共同的生活方式。

在文化差异性的追寻和文化交流的背后,是文化身份的识别和认同的自觉。不同社会群体往往在充满差异性的文化交往中识别自身的差异,并对自身的文化差异产生自觉的意识。“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的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⑤费孝通文集:第11 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88.同时,全球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频繁和同质化的倾向,也使得文化身份认同不再是自在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各种文化潮流中不断“缝合”的过程。“应该把身份视作一种‘生产’,它永不完结,永远处于过程之中,而且总是在内部而非外部构成的再现。”①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2.因此,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应重视差异性文化生产和消费中个体和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空洞化的特色文化往往使得个体和群体在文化差异识别中走向认同的混乱。

民族文化产业是一系列民族文化的再现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个体文化身份认同和民族、国家群体的文化身份自觉。“民族文化再现体系以生产意义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观念,规范他们的行为和生活,引导人们构建共享的归属感和同盟感。”②杨静.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的文化批评[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55.云南民族文化产业是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特色组成部分,是对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发掘,也是对中华文化多样性和特色的发掘。其中少数民族个体文化差异的识别和文化身份的自觉,始终是作为共同体内部一员的文化身份的认同。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始终要在寻求中华文化共同性中谋求发展。

全球化的文化市场既存在追寻差异性、识别“他者”文化身份和强化“自我”认同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有本土的、自我认同的文化消费需求,还有个体性的、趣味性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市场也存在全球性市场、本土性市场,或者按照不同群体的个性化的文化市场以及全国性的文化市场。在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市场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主张交流交往交融,使不同的文化诉求得以满足。这是民族文化产业差异与共同性的辩证。“民族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黏合作用的平台……。共同的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可以培育和强化共同的民族文化趣味和选择,共同的消费需求又催生了共同的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边疆民族地区这些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全国,经由消费者的传播,可以在彼此欣赏中培育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和文化认同。”③丁智才.民族文化产业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保护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应注重共同性和文化认同的培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文化自信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彰显出来。民族文化产业对中华文化特色以及相应的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更加强烈。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设计广受欢迎,中华传统文化多样性、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加强。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在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差异化发掘的过程中,应紧扣其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共同性和代表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内容、价值和情感进行挖掘,更应紧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身份认同。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语境下的文化需求,民族文化产业应提供特色与共同性兼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而增进各少数民族层次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层面的文化自信。

(二)把握科技参与民族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趋势

全球化时代是“时/空压缩”的时代。信息产业革命、信息技术的变革加速了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逐渐成为全球化的支柱。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时代,全球化进入了数字革命驱动的2.0 时代。一方面,科技创新和应用不断变革着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方式,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这也改变着人们的意义生成方式和审美感受方式,带动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风潮的转变。

近年来,云南文化产业也在探寻科技创新的运用和“科技+文化”的发展路径。在数字化转型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亟需全面的数字化,以立体呈现方式满足深入了解和文化体验的需求。民族文化资源还需要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中,创生新的文化产品,从而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得关注。民族文化资源应在差异性中寻找文化价值的普遍适用。认同“只有经过现代科技和现代大工业的加工技术,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但是如果没有找到这些价值能传播的普适性商品载体,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就难以产业化,更难以具有市场消费价值和潜力。”①李炎.西部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64.

民族文化产业是在民族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中的文化再生产。“是现代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大规模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满足了现代社会对文化资源消费的需求,并且在这个需求不断扩张的过程中生成了现代文化资源的年轮,以标明不同文化资源的现代属性。”②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理论·政策·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14.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只有在新科技带来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变革中不断进行再生产,才能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中实现转化从而丰富起来,并保持特色生命力。因此,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应在特色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中着重“研究其普适性的市场价值和民族性、差异性的关系”③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理论·政策·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14.,并通过科技创新的运用将其转化为当下的、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科技在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特色展示中的运用,带来了沉浸式、体验式、参与性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5G、AI、VR、AR、NFT 等信息技术变革与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碰撞,创生了互动式、沉浸式深度体验等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培育着参与性的、共创的、全感官“震惊”体验的文化消费需求。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创新促使人们更加便捷地参与到文化生产之中,参与性、互动性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人们与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关系联结更加紧密。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实际上成为了形成文化沟通交流、文化价值共创、建构文化认同的文化平台。在此,共同的价值追寻、共同参与同一事务、形成共同的风格和认同标识,是民族特色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方式。

(三)把握文化创意驱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全球化、科技创新也改变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复制的“文化工业”,逐渐向有创意、个性化生产的文化创意产业转变。中国文化产业也由初期以资源为导向的民族文化产业转向以科技和创意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独立的富有创造力天赋的个体的独创性和工业规范化的标准化之间的更替”④[法]飞利浦·布吉庸.石冰怡,译.符号性商品的产业化:基于文化产业的创意产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8.。这意味着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二者之间不是自然的过渡或更替,而是同时存在的、具有一定矛盾的模式。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一方面,产业方面的限制条件向创意的自发性强加的制约和限制;另一方面,产业常用的组织和生产的方式和模式的变形对创意蓬勃产物的不可控制性因素进行干扰。”⑤[法]飞利浦·布吉庸.石冰怡,译.符号性商品的产业化:基于文化产业的创意产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8.

在互联网升级、数字化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语境下,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应向由创意设计和科技驱动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转型,从差异性展示走向融入现代生活、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现代文化生产。因此,民族文化产业不能停留在地区或民族特色差异化模式的故步自封中,要注重发展技术含量高和吸引力强的在线旅游、影视文化IP 实景化和旅游场景融合等方面的新业态,融入当代文化产业创意生产的模式之中。

文化创意设计使文化资源的转化深入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的创造性生产,更能深入特色文化深层次的共同性,因而实现差异性与共同性的深度结合。同时,文化创意还使特色文化获得了当代的价值和生命力,从而获得了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的当代普适性,是文化资源的当代生产。此外,得益于科技创新带来的文化普及和提高,人们参与民族文化创意的技术、平台和方式都得到了丰富。“得益于数字化,生产所承受的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得到大大的减轻,并让几乎所有人成为内容的创作者。”①[法]飞利浦·布吉庸.石冰怡,译.符号性商品的产业化:基于文化产业的创意产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4.不单是民族特色文化的主体,文化消费者、爱好者、传播者等也都成为了创作者,参与到民族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实现民族特色文化与个性化创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对文化共同性的多层次阐发,延展并扩大了认同的圈层。

总之,云南民族文化产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要在新趋势和新业态中把握文化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关系,并在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张力中探寻与初期文化资源导向、差异化发展路径不同的转型升级之路。

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产业的共同性,促进文化交流

(一)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特殊形态,突出文化产业的“民族性”,强调了民族文化资源差异性的产业化,也强调了文化产业中不同文化身份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在此基础上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第一,加强对云南各民族文化资源的共同性阐释,增进对云南民族特色文化的了解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既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也有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相通的一面,没有这一面,不同的文化就没有交流、相互借鉴的基础。前者是文化的特殊性,后者是文化的普遍性。这个普遍性,既有共时态的,也有历时态的。”②施惟达.文化与经济: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12.虽然,在历史上云南各民族文化由于时空的相对封闭和阻隔,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但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却从未停止过。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在互相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拥有同一地理空间和历史进程中的共同性。因此,不管是文化资源追根溯源回到“过去”“传统”之中,还是回到民族文化原生环境的“原生态”,展示特色,均要阐明其“祖先—自我”“童年—自我”“历史—我们”的共同性。从而使观者在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中重新认识“自我”和拥有共同历史的“我们”。这一过程既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也是各民族在深化对特色文化资源共同性认识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云南民族文化产业作为资源导向型产业,根本上应抓住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历史和原生状态中的共同性和“我们”感。

第二,加强基于民族特色的共同文化符号的打造和运用,增进个体与共同体的文化互动交流。“社会认同来自于互动中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反馈。换言之,社会认同以及对自身的了解只能通过解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馈来获得,这种反馈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语言符号来进行交流。因此,行为和价值观通过社会互动得以发展。”③[英]理查德·沙普利.谢彦君,孙佼佼,郭英,译.旅游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各民族个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文化生产和消费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无不通过符号进行,也通过符号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对共同体的认同。民族文化产业正是符号生产和流通的产业,其“文本(歌曲、叙述、表演)产生于人们心灵上沟通的意蕴,因而充满了丰富的表征意涵。”①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理论·政策·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79.因此,地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应着力发掘和打造共同的文化符号,包括视觉形象符号、语言符号、表演符号、造型符号,等等,进而通过文化符号的交流、互动和反馈,促进文化交流和共同体认同。云南民族文化产业,一方面要加强对已有特色文化符号共同性内涵的阐释和心灵沟通功能的重启,赋予特色文化符号共同价值的内涵,并通过通用语言符号的注解阐释、大众传播、流行文化转化等方式对其进行必要的阐释。另一方面要在各民族文化深层精神、价值和审美之中挖掘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或与中华文化共同符号相衔接,或嫁接在共同的符号之上,或挖掘和阐释出独有文化符号的历史或现代的共同性。

(二)挖掘中华文化共同特色的多元表达,促进全球文化交流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特色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产业的特色。在以往的特色文化展示中,云南民族文化产业走向国际,也注重对人类共同审美的阐释和展示。其中“原生态”原真性的理想、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激情等,以其特色“文化资源在不同国家和族群之间,基于人类共有、天然具备的精神属性——人性的需求,而实现交往、互助、理解、认同”②向勇.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4.。在此基础上,云南民族文化产业还应注重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内蕴价值、文化理想和独特生活方式等共同特色的挖掘、阐释和展示。其中,云南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应以云南民族特色的形式进行多元表达,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特色。

同时,云南民族文化产业也要注重借鉴吸收全球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挖掘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加强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进而丰富民族文化。文化身份不仅是过去的“我们”,“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变化’的问题。它属于过去也同样属于未来。它不是已经存在的,超越时间、地点、历史和文化的东西。文化身份是有源头、有历史的。但是,与一切有历史的事物一样,它们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③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5.民族文化产业是民族文化生产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丰富特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渠道。云南民族文化产业以及相应的共同文化身份认同更要在现代性转化和创造中不断生成“我们”。其关键在于文化交流中吸收优秀文化的精华,并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三、调动各类文化主体的共同参与,加强民族文化产品价值共创

“文化认同是以共同的、心灵可寄托的文化符号来表达和体现的。”④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理论·政策·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85.文化身份认同也是各类主体在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文化实践中产生的,这些文化主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本土居民、本民族成员等。民族文化产业共同性的挖掘、展示、生产,乃至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实现,也需要各类文化主体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共创、共享。近年来,文化主体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共创是当代大众文化的一股潮流,甚至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文化参与作为现代化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面向。“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共创,包含了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创造的外部环境价值系统、内在产业链价值系统、终端消费者价值系统三个系统。”①徐晓东,徐琪.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46.文化产品价值共创系统的主体包含政府、社会公众、生产者和消费者。民族文化产业以差异性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特点,决定了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主体也是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共创、共享主体。

(一)各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参与民族特色价值的创作

“民族文化,乃是在民族成员共同参与事务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是公民共同参与共同事务的结果。”②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23.也只有各少数民族主体的参与,文化产品才能保有其活生生的文化特色,才谈得上在特色中寻求共同性。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参与民族文化保护是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方式。本土的少数民族群众要从参与社群公共事务的角度,在理解社群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历史的基础上,参与优秀特色文化的保护,摒弃不良传统。同时,各少数民族群众要以民族精神凝聚社群力量,从团体认同的角度,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不为商业目的发明传统,不刻意突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陋习或原始状态,而是将民族精神灌注到文化产品和服务之中,创生文化产品的民族价值阐释。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参与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在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中,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在价值选择和阐释,主要依据民族文化主体现实的生产生活方式。要让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参与到适应现代社会、扎根于当代生产生活中的文化产品生产中。民族文化产业的行业、产品和服务形式的选择,应从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我者”参与角度出发,切实将民族文化展示与真实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联系起来。

将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参与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价值共创之中。在参与文化产业价值共创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主体还应以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文化产品及其价值特色纳入中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之中。“……它们先借助文化差异,然后又将其纳入关于更大范围身份(国家身份)的宏大故事中。”③[英]贝拉·迪克斯.冯悦,译.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60.将少数民族文化主体个人、小群体或者单独区域的自传式的“叙述”参与和产品价值纳入民族和国家更大范围的历史、社会、文化力量的交织之中,从而使个体式的“叙述”和特色文化产品转变为集体的叙述和具有公共价值的产品。与此同时,通过将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参与纳入共同体更大范围的文化生产之中,不但使特色文化产品获得了公共价值,而且通过共同参与、共同经历的文化生产、消费的实践、经验和记忆,不断强化共同体的文化认同。

(二)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共享的特色文化价值共创

从民族文化产业内在产业链系统和终端消费系统看,特色文化产品价值共创的主要参与者是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上最直观的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当代文化产业越来越多地采取合作的产业模式,“一方面,我们从产业参与者生产的、用户被动访问的内容过渡到由用户参与创造出的,有时在文化产业生产基础上的内容上。另一方面,围绕着这些产品产生了用户之间的强烈互动,因此这些内容进入一个复杂的修改和人际交流链条,而用户组织了这些内容在多种媒体上的流通。”④[法]飞利浦·布吉庸.石冰怡,译.符号性商品的产业化:基于文化产业的创意产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1.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文化消费并非生产的终点,反而是意义和价值再生产的开端。民族文化产业其提供的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更需要“强化消费者参与,提升消费者价值感知和参与价值创造的程度”①徐晓东,徐琪.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共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17.,才能吸引消费者的认同和文化产品共同价值的延伸。

首先,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生产者应根据不同行业的生产特征,探索特色文化消费者参与价值共创的模式。“参与型用户生产的内容本质上是为了开发这种新的价值开发模式。”②[法]飞利浦·布吉庸.石冰怡,译.符号性商品的产业化:基于文化产业的创意产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2.其次,以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搭建文化消费者的参与平台,衍生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价值链及其相关的产业链。“得益于消费者的贡献及其引发的交流,这些集体商品发展了丰富的外延特性,它们成为创造经济的其他产品的价值的载体。”③[法]飞利浦·布吉庸.石冰怡,译.符号性商品的产业化:基于文化产业的创意产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6.最后,民族文化产业要注重搭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扶贫等机遇,培育文化消费。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边界并没有这么清晰,文化消费者往往也会转变为文化生产者,成为特色文化创意生产、流通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文化创意是与社会意义的生产最直接相关的机构”,“所有这些文化活动的首要目标是与受众沟通并创作文化”。④[英]大卫·赫斯蒙德夫.张菲娜,译.文化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2.因此,在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消费相对薄弱的民族地区,充分搭载财政倾斜支持较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扶贫等项目,培育本土的和外部的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中创造新的、现代的意义和价值,丰富民族文化文本创作等,将这些文化消费转化为文化的再生产,可解决民族文化产业后劲不足、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

(三)政府参与民族文化产品本土价值共创

在文化产业合作模式转型和文化产品价值共创的语境下,除了政策和财政支持外,政府也要积极参与文化产品价值共创,引导特色文化产品价值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生产。

第一,政府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一方面,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产业化方面发挥引领和监督的作用,对过度保护、破坏性开发或猎奇化产品设计等进行监督,保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和产品价值的本地特性,同时引领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融入更大范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采购渠道的作用,既选树兼具民族特色和共同体共性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典型,又培育本地的文化消费,保障本土文化价值的发掘。

第二,政府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治理性功能,适度参与文化产品价值共创的过程,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是生产和形成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核心来源。尤其是感召力,它是一种真正结构和再建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秩序的力量,具有对人的精神信仰的改造性。它也是文化治理能力结构体系中的核心。”⑤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理论·政策·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79.一方面,政府部门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色和区域发展规划方向,提炼地区文化精神,树立文化标识和文化品牌,广泛向其他文化产业主体征集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文化产业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主体、社会公众参与差异性与共同性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扩展对民族文化产品的全方面阐释。另一方面,积极搭建优秀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展示和推介平台、舆论监测和引导平台,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成为本土甚至更广阔范围内的社会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文化产品流通、传播和再生产的价值衍生阶段参与价值共创,引导和整合广泛的文化认同,拓展文化产品价值的共同性。

结 语

“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价值观的生产机器正在深刻地影响和建构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系统和物质生活的存在方式。”①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理论·政策·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79.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在云南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带动作用。因此,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模式和特色文化展示要放入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发展条件下进行考察。“民族文化产业对民族文化表现形式进行现代建构时,应遵循与市场需求接轨、与当前语境适应、与现代社会相符、与民众需求吻合的原则。”②李文钢.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文化二重性矛盾与调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9).如今,在新的全球化进程和信息技术更新迭代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语境中,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应在初期追寻差异性的基础上走增进共同性道路,以共同性追求驱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文化的共同性,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共同性的特色表达、现代化表达等角度,增进各民族文化之间以及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互动,增强文化的共同性、可沟通性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现代性。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共同意义和价值的创造离不开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各类主体的共同参与。

猜你喜欢
共同性文化产业民族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我们的民族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异性原因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图像与风格——略论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