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教师使命的内涵与实践要义

2024-05-09 09:53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宜江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人格心灵智能化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宜江

“如果有什么东西将我们聚集起来的话,那就是我们当下的脆弱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1]面对高度智能化的时代,教师应重新审视与思考自己的时代使命,应更加清晰地认识与思考自己肩负使命的时代内涵,从而更加自觉、能动地践行自己的使命,积极应对智能化时代的挑战。

一、智能化时代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

2020 年9 月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教师的初心是“立德树人”,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系统、全面地理解教师的初心与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3]因此,从抽象意义上说,教书育人依然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肩负的使命。这个使命的时代性就是把书教给谁、教什么书、怎么教书?为谁育人、育什么人、怎样育人?[4]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类进入一个不断智能化的时代,未来社会人工智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人类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无法准确回答的。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会不会对人类主体地位构成威胁?人类会不会在“人—机”合作、共存抑或对抗中走向衰弱?人工智能会不会代替教师,让今天意义上的“学校”和“教师”走向消亡?这些也都是人们不太愿意正面回答但却可能无法回避的未来发展问题。回避解决不了问题,回答中也难有令人信服的确切答案。唯有再次重申千百年来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重新审视智能化时代教师教书育人使命的内涵,方能以不变应万变,以自变顺万变。

二、智能化时代教师使命的内涵

智能化时代教师使命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传播知识、开启智慧、浸润心灵、完善人格。

(一)传播知识

传播知识应该是教师使命中最古老的内涵之一,甚至曾被视为教师全部的职业使命。正所谓“学高为师”,古往今来教师不断地被塑造为知识的传播者,成为知识的化身。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教师曾被视为知识的权威,甚至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即使到了现代社会,教师也是以拥有扎实的专业化、学科化的知识为前提条件的。在日益强调师德师风重要性、强调“经师”与“人师”统一的当下,“经师”的基础性、前提性条件还是不能忽视的。很难想象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没有扎实学识的教师是如何成为“人师”的。

智能化时代教师使命内涵的首要方面依然可以视为传播知识,但是传播什么知识、如何传播知识、为什么传播知识却有了很大不同。智能化时代教师除了要传播过往时代积累传承下来的经典性知识,更要传播产生于智能化时代的发展性知识,还要传播适应与引领智能化时代的创新性知识和不确定性知识等。如何传播知识在智能化时代似乎有了更多的选择与便捷途径,但是如何选择基于对知识传播对象、内容、时空、伦理等一系列影响因素适切性考虑的方式、途径等,却又是一个令教师比较纠结的事情。为什么传播知识?这在智能化时代又变得更加复杂起来,知识获得本身已经在智能化时代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或者说大量确定性、事实性、陈述性知识的获取甚至都不需要教师来传播了。这时学生掌握知识主要不是为了复制知识,而是为了发展知识、改造知识、创新知识,更是为了做一名智能化时代的合格人。

(二)开启智慧

知识本身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习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触碰人类智慧、开启自我智慧的过程。因此,在教师职业的历史长河中,开启智慧似乎并不需要专门摆出来讲,因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知识、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就自带向学生展现人类智慧、启迪学生智慧的功能。但知识终究不能直接等同于智慧,特别是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条块分割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知识等。这些知识的获得非但不能开启学生智慧,反而有抑制甚或扼杀学生智慧的风险。这一风险在智能化时代会变得更加凶险。因此,教育自古就有让学生变得更加善良、更加聪慧(智慧)之意。

智能化时代教师使命的内涵中更要充分体现开启智慧的要素。智慧一词有着丰富的涵义,很难给智慧下一个确切的定义,调侃地说,给“智慧”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需要极高智慧的。相比于知识来说,智慧更加主观,体现人的能动性;更加灵动,体现人的思想性;也更加温情,体现人的人文性。为此,智能化时代教师开启学生的智慧,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让学生变得更聪明、聪慧了,而是要更加重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即让学生在不断依赖各种人工智能产品的同时,保持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迅速广泛而又日趋精准的文本生成面前,保持人的思想性;在日益隔断人类情感交流的智能产品面前,保持人类的人文性。

(三)浸润心灵

相比传播知识和开启智慧两个要素,浸润心灵以及即将提到的完善人格,是现代社会特别是智能化时代要特别彰显的教师使命的内涵要素。教育是指向人的,教师当然要关注人的心灵,但在非智能化时代特别是传统社会里,人的心灵因为没有像今天这样受过多、过快、无法抗拒的,可能还夹杂着多重矛盾、交互叠加影响的信息冲击,而显得相对简洁和易于净化。在智能化时代,人的心灵特别是未成年学生的心灵因为没有天然的“防火墙”,也难有安全可靠的人造“防火墙”,可能直接裸露在外,无法躲避“百毒入侵”,从而易于导致学生心灵的“污染”甚或反人性的“异化”。此时,浸润学生心灵,让学生更加合乎人性地成长就显得格外重要。

智能化时代浸润学生心灵,关键要在“浸润”二字上下功夫。浸润突出的是沉浸式体验和润物细无声式的滋养。非智能化时代,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基本可以说是沉浸式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基本没有什么物质中介,主要是人—人交往方式,这样对学生心灵就自然带有浸润性,以至于无需专门强调。但在智能化时代,互联网、虚拟空间、AI 仿真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应用,让人很难沉浸在现实的世界里,更别说沉浸式地体验了,甚至在现实世界里学生也难有客观、愉悦的体验了。润物细无声式的滋养在智能化时代就显得更加奢侈了,学生被各种智能产品包围、诱惑,沉迷网络的“失声”屏蔽了师者以心灵净化心灵的“无声”;学生被各种“激素”刺激、各种名利“内卷”,被冠名各种名义的“培养”隔断了师者的点滴“滋养”。

(四)完善人格

从心理学角度说,人格可以理解为人的个性,它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比如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是其在实践中先天与后天、内部与外部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格具有生成性、统合性和稳定性等特征。人格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正如有“性格决定命运”一说。因此,完善学生人格就是希望给学生一个幸福的人生。

智能化时代教师完善学生人格异常重要,因为在智能化时代一个人格不健全特别是人格有问题的人,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所产生的危害性可能超越非智能化的所有时代。智能化时代教师完善学生人格,可以从激发或培养学生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入手,培养学生适应自身终身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养成学生求真逐善的阳光性格。

三、智能化时代教师使命践履的实践要义

智能化时代教师为了更好地践履教书育人使命,需要做到如下四个“更加注重”。

(一)更加注重涵养学生未来思维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本身就是未来思维的见证,身处不断智能化时代的当下,拥有未来思维,应对史无前例的技术与人文的挑战显得尤为重要。未来思维是一种在全面客观分析现在一切重要因素基础上,主动思考辨析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敢于对现在进行批判,善于对未来作出研判的一种战略性思维。智能化时代因其发展变化的迅速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教师更加注重涵养学生的未来思维。如何涵养学生的未来思维?首先,教师要具有未来思维方可涵养,之所以强调涵养没有用“培养”“培育”之类的词,就是强调教师自身具有未来思维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有了未来思维就需要不断去涵养学生的未来思维,要在与学生交往中,能够立足学生发展的实际,理性地分析与思考学生的未来,不能局限于眼前学生的发展。最后,教师要常用发展、联系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要在长时间镜头中看学生的学业成绩、成长、成功与幸福。总之,涵养学生未来思维关键在于教师在与学生日常相处中如何充分展现自己的未来思维。

(二)更加注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智能化时代对人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辨析一个问题的真假与价值、统筹考虑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素养。问题意识是主体对于现实世界、既定事实或者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质疑、发问的一种意识。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尊重并理解学生的真实表达,鼓励并宽容学生的“胡思乱想”,引导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5]其次,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也不是毫无根据怀疑一切的怀疑主义,而是基于感性认知、理性思考的综合,有根据、有逻辑地提出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观点等,而且批判性思维者是能够同等接受他人对其思想观点认识的批判。最后,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训练,从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开始,也可从提出或发现一个真问题开始,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假设、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验证问题解决的方案,再到反思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解决的闭环。总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在与学生日常相处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智能化时代创新无处无时不在,创新精神的内核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相关背景知识、已有观点的基本了解,经过个体深思熟虑和逻辑推演而得出的不同于已有认识的一种新认识的思维品质”[6]。可见,创新精神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求异和冒险精神,体现为敢于表达或践行与已有认识或实践不一样的观点或行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创新性,不能受既有条条框框简单、机械的束缚,更要超越以“唯分数论”“成败论英雄”等为代表的狭隘、单一评价观,要不拘一格评价学生,以浸润心灵、完善人格为导向来评价学生的现实表现和发展取向。其次,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敢于向权威质疑,教育学生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利,只唯实、敢唯实、善唯实。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宽容甚至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质疑,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最后,教师要呵护、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与精神。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求真务实,坚守求真务实的精神,就不会墨守成规和对新事物、新变化视而不见。总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在与学生日常相处中能够彼此做到求真务实。

(四)更加注重唤醒学生生命自觉

智能化时代拥有生命自觉的人显得格外重要,“离开人的生命自觉自主和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任何教育都将因失去价值旨归而缺乏意义”[7]。生命自觉就是每个个体能够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能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不断走向自律和自爱,悦纳、释放自己的生命,尊重、欣赏他者的生命,共生共长彼此的生命。如何唤醒学生生命自觉?首先,教师要有生命自觉。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的生命自觉、和谐必然会熏陶自己的学生。自觉的生命只能以生命的自觉来唤醒。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作为教学双边活动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把学生作为受教者或者被动的主体还是屡见不鲜的。此外,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尊重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比如课堂的参与度、学习的自主度、表达的自由度等。最后,教师要唤醒学生生长的内部力量。“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8]生命的魅力在于生长,生长的奥秘在于觉醒。生长既离不开外部的力量,更源自内部的力量,尤其在生长的更高层次或者外部环境不友好的情况下,内部的力量就变成了生长的不竭动力。总之,唤醒学生生命自觉关键在于教师在与学生日常相处中能够激发学生生长的内部力量。

猜你喜欢
人格心灵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唤醒心灵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