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新生运用通元疗法治疗干眼经验

2024-05-09 21:07雷林波王继红黄艳玲陈建基蔡伟蓝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归元阴火清阳

雷林波,王继红,黄艳玲,陈建基,蔡伟蓝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干眼是因泪液分泌、蒸发异常引起的以视力波动、眼表炎症反应、眼部砂砾感、炽热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眼科疾病,目前多以人工泪液配合抗炎、抗菌药物及有氧运动等作为常规治疗手段[1],但停药后症状易反复,疗效不甚理想。研究[2]表明,中国干眼患者人数位居全球之首,占眼科门诊患者总数的30%以上,对干眼患者实施个体化诊疗方案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赖新生是全国首批中医传承博士后指导老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其创立“通督养神,引气归元”的通元疗法,具有通调元真、扶正祛邪、复本归元的疗效。赖新生从脾胃立论,深度剖析通元疗法与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立意相通之处,外治以针法“引气归元”补其根,内治以中药“调补脾胃”固其本,针药并用治疗干眼,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干眼经验整理如下。

1 “九窍、脾胃、通元”之渊源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及“九窍”之名,前人谓之“耳、目、鼻、口及二阴”,是五脏六腑与天地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通道。部分医家将喉、脑窍等亦归属于九窍之中。历代医家对九窍各执己见,说法不一[3],但赖新生认为,九窍的范围归属固然重要,但其功用更不可小视。机体各部的正常运作离不开九窍功能的发挥,而九窍又从属于五脏,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依托后天脾胃运化转输精微物质以滋养,故脾胃运转如常是九窍通利的物质基础,脾胃与九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维持人体功能的运转。赖新生认为,李东垣对九窍与脾胃的关系论述较为精当。李东垣提出“五脏不和,九窍不通;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的观点,并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总结,又提出“脾胃气伤,元气不充,百病由生”的论点,强调九窍、五脏、元气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进而将九窍与后天之本脾胃密切联系并加以深化,由此总结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说。这一学说为赖新生临证从脾论治干眼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2 从脾论治干眼病机初探

干眼的发病因素众多,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赖新生立足于后天之本脾胃,将干眼病机分为气血不充、清阳不升、湿浊上犯、阴火袭窍4个方面,临证谨守病机,分型论治。

2.1 气血不充 《景岳全书·血证》:“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脾气运转如常,精微物质得以气化而成血,化源充沛,故称脾为生化之源,亦为后天之本。赖新生指出,血液作为人体的物质基础之一,通行于脉道,灌溉于周身,濡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健旺,精微物质得以气化而成血,气血化生有源,其精微者得以上注目窍,滋养瞳神,故而视物敏锐,耳聪目明。若脾胃内伤,精微化生不足,脾气无力化而生血,目窍无以充养则双目隐涩难开,昏花难明,易发为干眼。

2.2 清阳不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在此基础上,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五脏之气交变论》中提出“目为清气所奉于天”的观点。据此,赖新生指出双目者居于头面,当属清阳之窍,其血络精细,错综难明,而所谓头面诸窍者当以清轻通畅为用,需清阳之气携精微以养之,而脾气得升是清阳之气得以上达头面的重要条件。若脾之升清功能如常,则精微之物可顺利升浮充养周身,头面秉承升浮之气血精微滋养则诸窍通利,耳聪目明。若脾胃功能失调,运化无权,清阳难升,头面清窍失其所养,浊阴不降,目窍受浊邪上犯所扰,则致目睛不利,视物难明[4]。

2.3 湿浊上犯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也提到:“脾胃既虚,十二经之邪,不一而出。”赖新生认为周身各经脉之气血皆可上注于目,双目依赖经络之连接贯通,得以与脏腑保持有机联系,若脾胃虚损,十二经受邪,则极易感而传及九窍。就目窍而言,若人之脾胃受损,虚证四起,脾胃既伤,运化不及,水液转输不利,聚而化邪,湿浊之邪上犯,侵于目外则易致双睑肿胀,下垂难提;若湿浊夹热上犯,则可致胞睑肿胀疼痛,甚则溃烂;若侵入神膏,又可造成玻璃体浑浊等症。

2.4 阴火袭窍 “阴火”一词在李东垣著作中反复出现,在《内外伤辨惑论》中“阴火”为内伤之火,但在不同的著述中又常赋予“阴火”以“心火”“肾火”“虚火”“五志之火”等各种含义,后世医家对此亦解读不一[5]。赖新生认为,阴火是不在其位,没有正确发挥作用之火。如《兰室秘藏·诸脉者皆属于目论》:“脾胃虚弱,心火大盛……邪害空窍,天明则日月不明。”“心火”即为阴火,少阴君火者属心居于天,太阴湿土者属脾归于地,正常状态下两者安于本位,若脾土不及,君火则下降以济之,土之不及,下降之心火相对亢盛,故而化生阴火[6],脾伤气耗,心火躁动,心火盛则血脉沸腾,携阴火奔涌冲逆而上,趁势侵袭孔窍,袭于目则发为目疾。

3 通元疗法治疗干眼

3.1 通元立意,综合论治 赖新生认为脾胃虚弱,正气不足是干眼患者病情迁延、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故而临证时常从通元立意,将局部与整体论治相结合,不仅关注诊治眼部疾患,更注重调补元气、扶正养元,以达到综合调治的效果。

3.1.1 引气归元,脾胃同治 赖新生倡导以补为主的通元疗法,其立意正契合脾胃虚损型干眼之病机,取穴以“引气归元针法”为处方[7],以“整体和局部相配选穴”为原则,选取关元、气海、中脘、天枢、归来等为主穴,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为配穴共同构成通元针法基本处方。

赖新生指出,腹部作为元气汇聚之所、培元调真之关键,意在引上部之神归于下部之本位,此所谓“引气归元”。关元、气海同属任脉,关元者,先天之气海也,又名“丹田”,而元气便存于丹田。气海既是任脉经穴,又是肓之原穴,为人体先天脏腑元气汇聚之处,故曰“生气之海”。针刺此二穴可使元气潜藏于丹田,元气内守,精气充盈,达到元归身安的效果。中脘者,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也,具有疏调脾胃、升清降浊、通利三焦之功。天枢,取其枢转气机,引导阴阳之意[8]。天枢又为大肠之募穴,其所输注之气可强健脾胃,充盛后天之精气,滋后天以补先天,达到固本养元的效果[9]。归来,取其元气复归之义[10],针刺归来可引元气归本复位,使诸疾向愈。若辨证属脾胃虚损者,常加用上脘、下脘、脾俞、胃俞以加强健脾益气之功。同时,若辨证属清阳不升,目茫茫无所视者,常在引气归元基础上配以通督养神针法,取百会、印堂、太阳等头部穴位,既可安养诸神,又可振奋诸阳,通元与调神并用,形神共治,五脏得安,九窍通利[11]。

3.1.2 四肢配穴,上下同调 手三针、足三针为靳瑞教授总结之经验效穴。手三针为曲池、外关、合谷三穴,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可治疗颈部和头面部病证,所谓“面口合谷收”(《针灸大成》);曲池位居肘部,乃经气通行之大关,为表里双清之要穴;外关为手少阳阳维之会,维络诸阳而行于表,曲池、外关二穴相配可达解表散邪、清利头目之效。足三针由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组成。足三里长于调治胃肠疾患,所谓“肚腹三里留”(《针灸大成》)。三阴交为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针此一穴,三经同调;太冲为肝经原穴,可治疗肝经相关病证。三穴合用,既可调治脾胃,又可清肝明目。若因气血不充致病者,常配以血海、膈俞等穴位补养气血。若因湿浊上犯致病者,常配以阴陵泉、丰隆等穴位利湿泄浊。若因阴火袭窍致病者,常配以涌泉、太溪等穴位滋阴泻火。

3.1.3 眼周取穴,局部论治 赖新生常选取睛明、攒竹、承泣、四白等眼周穴位。睛明为手足太阳、少阳、足阳明诸脉汇聚之处,《素问·脉要精微论》言:“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五脏六腑之精气均可借此将精微上注于目,双目得以察色视物[12]。针刺攒竹可解热清脑,调气行血,以利目视。针刺承泣可快速激发胃经气血,改善眼周血络之通行以濡养双目[13]。四白穴属足阳明胃经,针之可明目止眩退翳。除取眼周穴位之外,赖新生临证常配合阳白、太阳等邻近穴位,意在取其近治作用,同时又与通元针法中之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穴位形成远端取穴之势,正与“三部取穴”之义相合[14],上下、远近诸穴相配,各显其功,各展其效。

3.2 针药并用,固本增效 赖新生临证常根据病情需要采用针药合用以达到互补、协同、增效的作用。赖新生从脾论治干眼,常将其分为4型。气血不充型:临证多以归脾汤加减以健脾养血、活血明目。选用归脾汤去远志,加川芎、白芍等补血活血。若兼目络不通,气血不能上注于目者,可加天麻、全蝎疏通经络、利血上行。清阳不升型:首推益气聪明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升清明目。若兼烦闷者,可增加黄柏用量,脾胃虚者则去之。目居高位,非轻清之剂难以达之,故临证可加谷精草、川芎、蔓荆子以引药入头目,直达病所[15]。湿浊上犯型:选取苓桂术甘汤加减以温阳利水、祛湿明目。临床用药随症加减:若兼胞睑湿烂、肿甚者,加薏苡仁、黄柏、泽泻利水渗湿;痒痛明显者,可加地肤子、白鲜皮燥湿止痒;若兼白睛赤红、目眵增多、热势较甚者,加金银花、桑叶、牡丹皮、赤芍以退热消赤;目赤生翳,视物难明者,加决明子、蝉蜕、密蒙花明目退翳。阴火袭窍型:选取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升阳泻火。临床兼见眼周瘙痒、白睛赤红者,加生地黄、白蒺藜凉血止痒;隐涩难开者,配以玄参、麦冬滋阴润目;手足心热、心烦少寐者,加生地黄、知母、夜交藤滋阴泻火、安神助眠。

4 验案举隅

患者卢某,女,54岁。2023年2月8日初诊。主诉:双眼干涩伴视物模糊2年。患者2年前开始,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双眼干涩不舒症状,当时未重视及诊治,后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双眼觉异物感,视物不清,易疲劳,遂至当地医院就诊。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1.0;双眼泪膜破裂时间:右眼5 s,左眼4 s;泪液分泌试验:右眼8 mm/5 min,左眼5 mm/5 min。诊断为“干眼”,予人工泪液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平素饮食欠规律,饥饱失常,头晕时作,神疲懒言,食少寐差,大便溏结不调。刻下症状:双眼干涩,视物朦胧,久视疲劳,舌淡嫩,苔白,脉弱。中医诊断:白涩病,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治以健脾益气、升清明目。针刺处方:主穴取百会、太阳、攒竹、阳白、睛明、承泣、中脘、天枢、关元、气海;配穴取上脘、梁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法。中药处方:拟益气聪明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麦芽、生地黄各15 g,白芍12 g,干葛根、升麻、蔓荆子各12 g,甘草6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

2023年2月15日二诊:双眼干涩较前减轻,纳可,仍乏力,少许头晕,睡眠差,舌淡,苔白,脉沉细(左关弦)。针刺处方守前法,治疗3次,中药在前方基础上将黄芪加至20 g,另加夜交藤、酸枣仁各30 g,天麻12 g。

2023年2月22日三诊:双眼干涩及睡眠明显好转,睁眼有力,舌淡嫩,苔白稍腻,脉细弱。针刺处方同前,中药在二诊方基础上去生地黄、白芍,再服7剂,巩固治疗。2个月后随访:双目干涩消失,诸症好转,视物清明。

按 本案患者为中年女性,就诊时神疲懒言,食少寐差,双目干涩,久视疲劳,结合舌脉,辨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证。平素饮食不调,饥饱失常,久致脾胃渐虚,升清降浊功能受损,双目失于濡养是其发病关键。故赖新生针对其病机,治疗时以通元针法针刺腹部腧穴引气归元、健脾升清,针刺眼周穴位祛邪外出、清利头目,配合益气聪明汤健脾益气、升清明目。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白芍敛阴和血,麦芽和胃消食,生地黄滋阴生水,葛根、升麻、蔓荆子具有升发之性,鼓舞清阳上行头目,以利目视,配以甘草补脾和中。诸药合用,脾胃得健,清阳复升,九窍通利。二诊时患者乏力仍甚,故黄芪加量至20 g以补气升阳;头晕时作,故加以天麻12 g以祛风通络止晕。入睡困难,加龙眼肉、夜交藤各30 g以养心安神助眠。三诊诸症好转,去生地黄、白芍防其滋腻,再服7剂,巩固治疗。

猜你喜欢
归元阴火清阳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引气归元针法配合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脾虚湿盛型带下病的临床观察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高校钢琴教学“归元”思考
浅析“阴火”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活血归元汤加减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60例
林家坤阴火理论在慢性肾衰竭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