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四能聚力全链条 打造苹果产业新高地

2024-05-09 19:25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
西北园艺·果树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动能

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

【编者的话】为推动陕西果业全行业创新、全环节融合、全链条增值、全主体提效,陕西大力开展以苹果、猕猴桃为代表的优势特色果业全产业链建设,于2023年5月和2024年3月分别推出12个苹果全产业链建设典型案例和14个猕猴桃及特色水果产业链建设典型案例。

本期刊发洛川苹果、周至猕猴桃两个典型案例,希望能够借此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果业从业者积极总结经验、提炼模式,交流互鉴、宣传推广,共同推动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

摘   要   陕西省洛川县委县政府以打造陕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坚持标准建基地形成新势能、延链补短板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业态拓展新功能、聚合多要素提升新效能,有效激活全链条各要素,促进产业集群成链良性发展,在全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中培植出示范典型。

关键词   洛川苹果;全产业链建设;新势能;新动能;新功能;新效能

1   基本情况

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是陕北苹果的发祥地,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平均海拔1 100 m,土层深厚、降雨适中、昼夜温差大,土壤、大气、水资源洁净,无工业污染源,20世纪70年代被世界粮农组织认定为完全符合苹果生长7项气候指标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是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陕西唯一的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洛川统筹粮食安全与特色果业发展,坚持标准建基地、延链补短板、发展新业态、聚合多要素,推动苹果全产业链升级。截至2022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53万亩,农民人均3.3亩,居全国之首;总产量105.86万t,综合产值130亿元,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16 991元,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达到88.3%、50万元以上的有57户,苹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和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2   主要做法

2.1   标准建基地,形成高质高效生产新势能   建立标准体系,颁布《洛川苹果技术标准综合体》《黄土高原旱作节水矮化密植果园技术手册》等技术标准,确立了“乔矮同步,宜乔则乔,宜矮则矮”的思路,全面推进矮化密植基地建设。强化科技培训,落实县乡村年度“2-4-6”培训制度,年均培训果农15万人次以上,培养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职业农民1 200人以上,科学引导果农挖老建新,提升全民务果技术。严格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在县城设立苹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10个企业、20个合作社建立农残监测点,形成县乡村全覆盖的苹果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建成首家整县国家绿色食品(苹果)原料生产示范基地和13万亩出口认证、6.8万亩有机苹果认证基地。

2.2   延链补短板,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突出园区带动,集成资源要素向二三产业延伸,建成后整理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支持建成果汁、果醋饮、脆片加工企业9家,产品销售省内外多地;引进和自建有机肥加工厂9个,年加工能力30万t。西部农资交易市场入驻商户120家,实行集中配送、农药化肥直供,全县果园投入品年可节约投资3亿元。突出企业引领,以产业化经营带动分级分选、冷藏冷运、精深加工以及关联产业发展,推动园区产业链“集链成群”、供应链“隔墙供应”、价值链“多点增值”。招商引进山东王掌柜、广州青怡、琦泉生物质热电联产等“链主”企业,培育顶端、美域高、延刚等地方果业龙头企业5家,引导参与全产业链建设。突出补链延链,大力培育关联产业,引进生物质发电、反光膜铝塑分离企业,启动建设以特色果用物资及装备制造为核心的苹果关联集中区,构建企业带动、科技支撑、业态多样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突出科技赋能,成立洛川苹果研究院,委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6所农业大学和4所科研机构,开展化学疏花疏果、三层抗旱保墒、砧穗组合对比、精准抗冻防雹等实用技术攻关,助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产品化应用推广,形成“实用技术研发、基础研究递进研发”的研发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延安洛川苹果秦创原中心”在产业链中的变量增量作用。

2.3   发展新業态,拓展苹果增值增效新功能   助推果商融合,发挥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会展贸易、仓储物流、农资交易、科技研发、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全县注册电商经营户800余户,开设网络媒体销售店约8 000家。目前,市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50家、小微企业300多家,年交易额达40亿元。深化果旅融合,建成集新品种展览展示、技术创新的苹果大观园1 000亩,以及中国苹果第一村、观光采摘园等4个苹果旅游创意园区,联合旅行社推出了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系列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文化价值,开发出礼品果、树皮画、剪纸、农民画等“苹果”元素产品。促进果教融合,坚持以果助教、以教兴果,着眼解决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问题。扎实推进苹果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出县、出市、出省,让洛川苹果“确实好”形成公认共识。

2.4   聚合多要素,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效能   集全县之力抓发展,始终将苹果产业发展作为洛川的头等大事和县之大者,组建产业建设指挥部,出台指导性文件,调动全县资源,及时解决发展难题,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局面。聚政策之力兴产业,设立苹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基地建设、防灾减灾等方面给予补贴支持,在品牌营销方面对每新建一处专卖店(直销窗口)补贴15万~35万元。同时,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最大程度发挥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举非常之措树品牌,推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授权使用制度,制定出台《洛川苹果鲜果分级标准》《洛川苹果预包装标准》《洛川苹果直销窗口建设标准》和《洛川苹果品牌管理办法》,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洛川苹果”品牌,不断巩固拓展国内外高端  市场。

3   经验成效

3.1   行政推动是基本保障   始终把苹果产业放在抓经济工作之首的位置不变,把苹果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的地位不变,对苹果产业发展人、财、物投入只增不减的要求不变,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群众意愿,通过效益诱导、典型引领和行政推动,全县苹果生產基地、品种结构和防灾体系更加优化,实现年产优质果百万吨以上,单产水平提高到“一亩两吨产”,亩均纯收入连续6年稳定在1.5万~2万元,苹果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3.2   科技赋能是重要支撑   坚持科研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选育新品种、发展新模式、推广新装备,有效延长产业发展生命力。依托洛川县苹果科技示范基地,筛选出富士芽变品种“洛川1号”和“洛川2号”,形成了土壤改良、防灾减灾、免套袋等11套技术规程,示范带动渭北黄土高原苹果增产提效。全力提升产业后整理水平,建成冷库68.3万t,引进智能选果线36条,引导果农入库储藏、分级分选、错峰销售,实现苹果商品一致性,保障周年稳定供应,售价普遍提高2~4元/kg,带动贮藏企业收入2.4亿元、果农增收4.8亿元。

3.3   品牌营销是成功关键   好苹果想要卖出好价钱,离不开好品牌。洛川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瞄准高端市场开拓,坚持“开门办节会”与“走出去推介”相结合,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稳定拓展国内中高端市场,主攻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在主销城市设立直销窗口,让小苹果沿着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断彰显品牌效应。洛川苹果先后获得了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人民大会堂、上海世博会等30余项重大冠名权,累计荣获国家及部省名优产品奖200多个,成功出口西欧、中东等30多个国家,高端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3.4   三产融合是必由之路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按照“延伸两端、强化中端、项目支撑、全链发展”的思路,全力打造苹果全产业链,促进产业向现代化、集群化、高质高效化发展。推进产业大融合,园区累计引进入驻关联企业50家,生物质热电联产、废旧反光膜回收利用项目年转化果树枝条30万t、废旧反光膜2 000 t,推动面源污染防控与增值增效增收相得益彰。顺应“互联网+”消费趋势,发展苹果电商企业、网店8 000多家,建成县级电商物流园,设立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点63个,为苹果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实现苹果销售“全程鲜、当日达”,促进电商、物流、营销、就业多个业态齐头并进。

猜你喜欢
新动能
以建设国家级新区为契机让首府经济“首”起来
准确把握新常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我国农业补贴基本框架、政策绩效与动能转换方向
掌聚网能激发机房运维“新动能”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动能
鲁企“新动能”
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以“互联网+”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