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鸟先飞”的古田实践研究

2024-05-10 09:35林金生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古田县古田银耳

林金生

(中共古田县委党校,福建 古田 352200)

1988 年9 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撰写《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断言:“对闽东,我是充满信心的,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如今,古田县的食用菌产业,特别是人工栽培银耳,占全国95%、全世界90%的市场份额,被中国工程院的蘑菇院士李玉赞誉为“中国菇业之源,世界菌业之窗”,成功创造了“弱鸟”在食用菌领域先飞的奇迹。

一、“弱鸟先飞”的实践历程

古田县是山区农业县也是库区移民县,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但真正大发展是在库区移民之后,失地的移民凭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得天独厚的环湖气候,几经创新,迎来了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于2007 年获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的“中国食用菌之都”称号,并连膺至今。

(一)克难攻坚,探索摆脱贫困之路

古田溪水电站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梯级水电站。建县于公元741 年的千年古田县城及邻近52 个村庄被淹没,形成了水域面积达37.1 平方公里的翠屏湖。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又恰逢“大跃进”运动,43000多库区移民牺牲巨大,造成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群众为了生存,开始走进大山从事食用菌生产。从“原木砍花栽培”到“椴木栽培”,这些土办法都是耗时长、成本高、产量低,菇农“靠天吃饭”,温饱问题难解决。

为解决温饱问题,菇农潜心研究并创新食用菌栽培技术。大桥公社姚淑先经过长达10 年共900 多次的试验,在全国率先突破椴木栽培的局限,于1977 年获得“玻璃瓶栽培银耳”的成功。1978 年,吉巷公社戴维浩经过无数次的试验,首创了“塑料袋栽培银耳”生产技术。“袋栽技术”为食用菌的产业化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甲乡彭兆旺经过长达8 年的艰辛探索,于1981 年取得“塑料袋栽培香菇”的成功。银耳和香菇种植技术的突破,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时任县委书记蔡天初说:“靠着食用菌产业,古田县库区移民的生计有了保障,心也渐渐安定了下来。”

(二)因地制宜,发展菌业富民兴县

1987 年开工建设的水口水电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电站,古田县为此又需移民2 万多人,新老库区问题叠加使工作压力特别大。1988 年6 月26 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宁德,就任宁德地委书记。1988 年7 月2 日,习近平同志就“看准了”来到古田县。

习近平同志非常支持古田县发展食用菌产业。他说,库区工作遇到这么多困难,就是要有开拓创新精神才能解决群众面临的问题,才能稳定群众的思想。当时食用菌规模还较小(银耳和香菇2 个品种),并且“菇林矛盾”严重阻碍产业发展。“1989 年8 月,习近平同志来古田县开展专题现场办公,专题调研古田县应该如何发展食用菌产业。”他要求处理好食用菌和林业的关系,搞“林菌挂钩”的政策,有力促进了棉籽壳取代木材做主栽培料的进程,破解了“菇林矛盾”,为食用菌产业打开了一片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立足资源禀赋,习近平同志肯定了食用菌产业是古田县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县委县政府动员移民家家户户种植食用菌,走“食用菌开发的路子”。

自此,古田食用菌产业步入大发展阶段。1989 年10 月就成功驯化了第三个新品种——竹荪。随后,又实现了黑木耳、茶薪菇的种植技术突破,从而在全国率先掀起了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薪菇生产的“五次浪潮”,成为全国食用菌产业的发祥地。习近平同志非常尊重和善用人才,曾经两次专程到彭兆旺的生产基地视察菌菇生产情况,鼓励他“让山区农民摆脱贫困,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也鼓励菇农走出家门,出去闯天下。因此,发展起来的古田人民毫无保留地把食用菌栽培技术迅速推向全国并走向世界,给数以千万的农民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三)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1998 年12 月26 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熏磺增白”加工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令古田食用菌产业跌落到低谷,群众一度悲观、迷茫。2001 年8 月25 日,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同志到古田县调研时明确要求:“农业是古田的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食用菌产业,必须要保持发扬。”“古田县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环境吸引力,充分发挥优势,迎头赶上。”并撰写调研报告《怎样做活特色经济这篇文章》。

古田县在习近平省长的关心支持与鼓励鞭策下奋起整改,迅速取缔熏磺加工工艺,规范食用菌的生产和加工,建立当时全国最大的食用菌批发市场,成立食用菌产业管理局(正科级),出台政策引导生产大户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培育龙头企业,带领菇农抱团发展,解决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营者实力小、信息缺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民间科研力量强的优势不断开拓创新,依靠科技攻关,找到了“熏磺增白”的替代工艺,开发了纯白的银耳新品种;依靠科技攻关,在栽培技术及设备设施方面不断突破,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各环节的社会化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和精细化,形成了食用菌“县域工厂化”生产的格局。

近年来,古田县以推行“县域工厂化”模式为抓手,推动食用菌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方向发展。古田人民正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和韧劲,以“弱鸟先飞”的跨越姿态,全力推进“数字古田、绿色古田、开放古田、健康古田、魅力古田”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食用菌产业富民强县的新篇章。

二、“弱鸟先飞”的动力源泉

古田食用菌产业之所以能不断开拓发展,并走向世界的舞台经受住风雨的考验,得益于科学理论的引领、切实可行的举措以及实践蕴含的智慧力量。

(一)科学理论的引领

1.习近平同志的《弱鸟如何先飞》,提供了先飞的行动指南。一是激发了先飞的斗志。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二是指明了先飞的方向。既飞,当然力图飞洋过海,要向外飞,在国际市场上经风雨,在商品经济中见世面。三是阐发了先飞的艺术。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四是明确了先飞的路径。要使弱鸟先飞,飞的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五是树立鸿鹄之志才能持久飞。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

2.习近平同志大力支持民间科研,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食用菌生产的科研。他说,我们要先掌握好食用菌生产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才能够占领市场;要开展好国有的科研,民间的科研也要大力支持;要鼓励民间成立“食用菌研究所”,攻克人工栽培的难关。民间科研力量加强以后,在菇棚的搭建、菇段的排放、菌种的生产、新品种的开发等方面,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突破,为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成为古田食用菌产业的中坚力量。现在,古田县有32 家民营科研所和109 家菌种场,评选菌都英才31 名、认定乡土人才10 名。

3.习近平同志的前瞻性意见,指明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习书记在总结古田食用菌产业发展时指出,古田县坚持一县一品,以食用菌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路子对、效果好。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扩大宣传推广、创新营销手段、形成特色品牌;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拓展物流、包装等上下游产业;要注重产学研对接,做好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要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努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沿着习近平同志指明的方向,古田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大发展,在当时就实现了全县年种植食用菌11 亿袋、产值60 亿元的规模。

4.习近平同志的四下基层制度,增进了食用菌产业的生命力。“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习近平同志到古田县调研时明确指出,我们要正视困难,不要回避问题,新官要理旧账,干部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要敢于担当,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有助于领导干部在下基层中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梳理思路、谋求发展,听群众心声、向群众取经。总之,四下基层制度促进了移民问题的解决,创造了稳定的生产环境,排除了阻碍产业发展的问题,保障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切实可行的举措

1.县域工厂,为产业孵化强劲的翅膀。“县域工厂化”模式是以食用菌产业上下游产品与服务为纽带,以各主体间利益联结为核心,把产业链各环节作为“工厂车间”,推动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共同参与优势互补,共享产业链成果。古田食用菌产业长久不衰的奥秘就在于独特的“县域工厂化”模式——从原辅料销售、菌种供应、菌包生产、菌菇栽培,到产品的烘干初加工、运输、贮存、销售,形成全产业链。全县70%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农业总产值中的70%和农民现金收入的70%均来自于食用菌的贡献,全产业链产值已超过200 亿元。

2.技术创新,为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支撑才能持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习近平同志支持和指导下,古田县于1989 年10 月成立了竹荪技术研究会。随着民间科研机构的增多,民间科研力量越来越强,从广大菇农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乡土人才。现在,食用菌产业仅高层次人才资源总量就达450 多人。他们为古田食用菌产业的做大做强发挥了突出的贡献,先后又研究出竹荪、黑木耳、茶薪菇、姬松茸、猴头菇、金针菇等38 个菌类60 多个品种的人工栽培方法,形成了“主栽品种规模不断扩大,珍稀菌类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一路领跑菌业发展,成为全国开发品种最齐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

3.品牌建设,为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质量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品牌是产业实力和竞争力的体现。古田县坚持以品质为依托,注重品牌打造,拥有“古田银耳中国驰名商标、古田银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食用菌之都”等一批品牌产品。近年来,古田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中国菇业之源,世界菌业之窗”的战略定位,加强地域品牌、公共品牌、知名品牌和子母品牌保护,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随着品牌影响力的增强,古田食用菌已遍布全国、走向世界,产品已销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卖全国、卖世界”的格局。

4.菌业文化,为产业插上隐形的翅膀。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中国菌业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古田菌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基础。在发展食用菌产业进程中,古田县大力培育和挖掘食用菌文化,以食用菌文化宣传古田、推介古田,努力提高古田食用菌产品的竞争力。通过举办中国(古田)食用菌大会,以食用菌美食、文旅、会展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古田菌都风采,使古田食用菌文化对外知名度不断提高,带动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三)实践蕴含的智慧力量

1.弱鸟寄厚望,担使命擘画先飞蓝图。习近平同志就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肩负上下两个方面的期待,一个是福建省委的重托。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贾庆林说:“省委想让你到宁德去冲一下,改变那里的面貌。”另一个是宁德干部群众的厚望。当时,宁德是全国18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区9 个县有6个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面对闽东落后面貌和群众脱贫致富期盼,习近平同志深入基层寻思路、找答案,用“弱鸟”来形容贫困的闽东,用“弱鸟先飞”来鼓舞闽东要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要有“先飞”的意识,要有“飞洋过海的艺术”,要“丰满羽翼”。同时又提出“滴水穿石”,要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情,久久为功,而不是急于求成等一系列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举措。

2.弱鸟可先飞,重在其摆脱思想贫困。当时,宁德干部的精神状态不好,因为经济一直是全省最后一名,干部提拔没有机会,待遇最低,所以觉得发展无望,提不起干劲。而老百姓又有“安贫乐道”“穷自在”等思想观念。若不解决宁德干部群众普遍存在的思想贫困问题,就找不到自信,就跳不出老框框看问题。所以,扶贫要先扶志以激发内生动力,越是贫困地区越要有先飞的意识,以思想意识的先飞,透析自身的短板与长板,才能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本地发展的先飞之路。

3.弱鸟能先飞,重在其立足资源禀赋。习近平同志说:“古田县不要把库区工作看成难事,只看到困难重重,更要看到并发挥库区本身的优势。”古田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库区小气候形成的独特环境,非常适合食用菌特别是银耳的生长,在全国其它地区就种不出古田银耳的品质,古田银耳产销能一直处于绝对优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独特的资源禀赋是“弱鸟”先飞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激活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古田县就是紧紧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找准关键、突破重点,才实现了“有中生优、优中做强”的成长与蜕变。

4.弱鸟会先飞,重在其践行“四下基层”。“四下基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习近平同志把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作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他强调,领导干部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纵观古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从姚淑先首创瓶栽银耳技术到在全国掀起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薪菇生产的五次浪潮,从成为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祥地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创新探索,所经历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是领导干部下基层与群众共商对策、充分释放蕴藏于群众之中的智慧和力量,才解决了阻碍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才有了古田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

三、“弱鸟先飞”的古田启示

产业兴才能富民,业兴民富才能强县。古田人民把小菌菇做成大产业富民兴县的成功实践证明,能否通过产业富民兴县,关键还在于坚持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抓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市场导向深化改革的举措促发展。

(一)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是保证

古田历届县委、县政府牢记习近平同志“古田食用菌产业是个大文章,古田要好好总结经验”的嘱托,紧紧围绕建设“中国食用菌之都”的战略定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以“滴水穿石”的韧劲和“钉”准不放的作风抓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锁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确保产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唤醒农村沉睡资源,形成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食用菌产业这个大文章上书写新的篇章,这是古田食用菌产业富民兴县的重要保证。

(二)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开拓创新是路径

事物的发展,外因永远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关键是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古田食用菌产业富民兴县的实践表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激发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才能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只有让广大百姓掌握新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把群众的创业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出来,才能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乡村振兴。

(三)依法精准有效施策,持续增进产业生命力是关键

古田县经济实力较弱,财政支持力度有限,这就要求在政策支持上补短板、扶重点,把力量用到要害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心贴近人民,以民为本、依法依规精准有效施策,让产业不断升级壮大,让农户在产业发展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古田县以菌富民、以菌兴县的重要经验。山区农业县的产业基础薄弱,培育做大主导产业需要持续不断地扶持,依法采取精准扶持措施,挖掘地方优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走特色的道路才是根本之策,才能从最深处拔掉“穷根”。

猜你喜欢
古田县古田银耳
古田镇
春夏滋补靠银耳
银耳雪梨羹
我们从古田再出发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
生命最后一刻 心里想的全是群众——追记古田县庄里村党支部书记 周炳耀
我们是老年大学生
——福建省古田县老年大学校歌
古田,心灵的沃土
古田 古田县凤都镇三措并举推进乡村旅游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