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的历史考察与方法论要求

2024-05-10 14:52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时代化中国化

马 静

(天津城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西青区 300384)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相对性的真理,会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理论,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17“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两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成果,指明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积极推动“两个结合”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系统探索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的历史演进和实践路径,对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的价值意蕴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开创性、历史性的贡献,对新时代完成历史使命,传承中华文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完成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要继续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出发,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更加自觉坚持“两个结合”,自觉把“两个结合”落到实处。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坎坷而无比荣光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在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过程中“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叠加、相互激荡。国际方面,当今世界进入了动荡期变革期,整个人类面临世界贫富分化、零和博弈、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地区冲突等全球性难题,这些难题迫切需要人类社会携手共同面对和解决。国内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何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以改革发展新成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推动国内发展、实现新的战略目标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国际和国内各种问题解决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完成程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任何经验可遵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民族复兴进入关键期,加上百年之变局加速演进,完成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其目标之宏伟和风险之复杂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充分吮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思想精髓,更好化解和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矛盾,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贡献中国智慧、设计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我们今天“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2]只有在坚持和践行“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为党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实现其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指引。

(二)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保障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3]历经五千多年的孕育发展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突出的精神标识和鲜明优势,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绽放勃勃生机提供丰富养料,并赋予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底色。同时作为一种外来思想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和与时俱进的动力保障,激发了中华文明的活力与生机。在“两个结合”的双向互动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新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化世界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在百余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自觉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必然要求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这是提升文化自信心、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完成的重要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只能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继续坚持推进“两个结合”,找准二者结合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前提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转化和更新,挖掘、阐发中华文化中关于古人治国理政的精神元素,将其融入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之中,使中华文明在中国共产党自信自立的创新创造活动中实现赓续和再生,进而为中国人民推动伟大实践提供磅礴的精神伟力,为更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广阔空间和重要力量。

(三)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和发展方向。在充分肯定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不能忽视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风险和问题。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依然存在,党内利益矛盾交织和党员思想问题,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依然艰巨。这些问题相互叠加,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更高更新要求,必须在精准把握党建诸多矛盾问题的过程中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加强党的建设,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心理与情绪。治国必先治党,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与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必然是挖掘、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摒弃其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古代民本、德治、廉洁等思想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最好的营养剂。“‘两个结合’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守正创新的形象。”[4]坚持推动“两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积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修身齐家、清正廉洁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教育党员领导干部,无疑有助于筑牢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本领、增强党的治理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的历史考察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以指导实践、改变现实的理论,是注重“事物自身”之内在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且从中生长出的理论,因而本质上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5]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要以当时的条件为转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立足时代变化,坚持推进“两个结合”,形成一系列新的理论创新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产生新的伟大飞跃,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两个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形成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应当向何处去?围绕这一问题,各种政治力量纷纷进行探索,但因为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而以失败告终。面对内忧外患,如何救国救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当时中国社会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勇于冲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束缚,历经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对经过艰辛探索形成的诸多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也形成了最初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两个结合”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从隐性到显性、从自在到自为、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撰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批判了中国革命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阐释了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为“两个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6]这里,既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我国革命形势、革命环境等“具体特点”相结合,也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采取中国人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民族形式,避免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两个结合”的思想已经形成。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革命实践,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7]要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数千年珍贵遗产,并把“实事求是”发展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在“两个结合”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提升开展革命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形成毛泽东思想这一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鼓励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道路,推动中华民族完成了站起来的重要任务。

(二)“两个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没有经验、没有模式可用,中国共产党主要是向苏联学习。但是发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弊端和不足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思考走自己的路,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8]通过巩固国家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提出“一体两翼”的社会主义改造思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十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走工业化道路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遗憾的是,这一时期形成的理论成果并没有坚持下去,党的八大以后由于对本国实际认识不清和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发生“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等“左”倾错误,脱离中国具体实际,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整体上,在“两个结合”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理论指导。

(三)“两个结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不断丰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问题,如何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9]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在精准把握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并科学回答时代课题的前提下,在坚持和践行“两个结合”中,不断根据实践基础和时代发展要求推进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不仅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而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补充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到“以人为本”再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从“改革开放”到“一国两制”再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等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两个结合”取得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具体运用的典范。总之,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受住国内外形势的严峻考验,坚持把“两个结合”思想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造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两个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以升华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在回应和解决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两个结合”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日益深刻和主动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把握和引领时代,精准判断我国所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破解许多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系人民美好生活指数的难题,勾画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同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融入到治国理政全过程,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符合、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思想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原创性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树结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之果,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同时印证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向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扬帆起航。

三、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要求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方略,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法宝。[10]踏上新征程,要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以更宏大的理论视野、更积极的行动自觉继续推进“两个结合”,不断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新境界,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活动中提供深厚思想保障、强劲精神动力和有力文化条件。

(一)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两个结合”的根本立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中国共产党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时代坚持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第一,要为了人民,站稳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而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先进性政党,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为了人民,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立场。第二,要造福人民,增进人民福祉。理论脱离群众便会显得苍白无力,理论不致力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则会显得缺少生机活力。不为人民造福、不关注人民现实利益的“两个结合”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推动“两个结合”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把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人民的思想困惑和急难愁盼等现实难题中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以持续提升。第三,要依靠人民,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1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脱离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是服务人民实践所需,其真理性要在人民实践中得到检验。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每一次飞跃,都深深扎根人民群众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呼声,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作为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面对新形势继续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必须紧紧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扎根人民实践,在以理论分析和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进行理论创新的热情与活力,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飞跃。

(二)强化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两个结合”的动力之源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2]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不是天下掉下来的,更不是逻辑推演出来的,而是对重大时代问题反思凝练升华的结果。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物的矛盾同样具有特殊性和个性。坚持问题意识,注重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问题导向”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方法论,把“问题导向”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极其重视,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式的高度重视。踏上新征程推动“两个结合”要坚持问题导向,具有问题意识,在解决时代课题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一方面,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推动“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之中。回顾百余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聚焦问题,发现问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问题中推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从为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到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新时代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突出矛盾问题所形成的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具有问题意识密不可分。正是在回答并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要继续把问题导向落实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活动中。坚持问题导向要着眼于正在做的事情,既要全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高质量发展卡点瓶颈问题、意识形态领域挑战问题等重点问题下大力气解决;又要科学分析和研究迫在眉睫的具体问题和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历史遗留问题、深层次的顽瘴痼疾;同时还要统筹好“两个大局”,整体考虑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新变化、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新趋势,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由此,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时代性,让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真理性光芒。

(三)注重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守正与创性是辩证统一的,守正是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动力和关键。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守正创新的历史必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现实确认。面向未来,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首先,坚持“三个不动摇”。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全面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能丢掉“老祖宗”;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深刻认识和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和源、根和魂,确保“两个结合”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其次,创新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要展示其与生俱来的真理力量,就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的步伐。推进“两个结合”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寻求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遇到各种难题的方法策略,不断形成新认识、产生新理念、提出新举措,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内容,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成果,进而使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与时俱进。最后,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新的时代形势和任务要求,既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坚持古为今用、扬弃继承、推陈出新,坚持科学、客观、礼敬的态度,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发、唤醒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使中华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迸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又要结合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理念、道德价值、人文精神寓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沃土中,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总之,只要坚持守正创新,就一定要坚持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同时,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四)秉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两个结合”的价值引领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自我封闭和孤芳自赏的实践产物,而是胸怀天下的理论创造。胸怀天下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同时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具有宽广的胸怀和格局。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中国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层面的确认。踏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要坚持胸怀天下,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方案。首先,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尊重人类文明多样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七个着力”之一就是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13]要准确把握世界思想文化发展态势,坚持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坚持以开放包容的大视野对待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注重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创新、对红色基因的赓续弘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对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吸取借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其次,坚定理论自信,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自信,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深刻把握当今世界百年变局的内涵、实质与方向,深刻把握人类前途命运,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大变局、总趋势、大规律中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时代、引领时代的解释力和感召力。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要具有胸怀天下的高度和眼界,把胸怀天下植根于推动“两个结合”的实际行动中,以高质量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美好世界建设、造福全人类,以不断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实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时代化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