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的逻辑依据与实践进路

2024-05-10 14:52张善喜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内化管理者协同

张善喜

(四川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1]“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331是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总体上看,思政课教学和管理育人分属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者若能衔接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则有利于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然而实践中,很多学校的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尚未从根本上实现协同联动,“各自为战”的脱节现象还比较明显,有时甚至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矛盾冲突。因此,深入分析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的逻辑依据和实践进路,不仅有利于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理论研究,而且对于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的理论逻辑

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尽管在具体目标、育人内容、作用方式、工作场域等方面存在区别,但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方面是根本一致的。从学理上全面剖析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的统一性,可以揭示二者协同的内在依据。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的哲学依据

思政课教学具有鲜明的思想理论色彩,对学生而言,思政课学习基本上属于纯粹性认识活动。管理育人则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对学生而言,接受管理育人是在管理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理论认识。因此,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的协同可以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进行诠释。一方面,由于实践决定认识,故思政课教学需要发挥管理育人实践的支撑作用。在课内,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源自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学校管理育人案例分析相关理论,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接受效果。在课外,管理育人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观照思想政治理论、获得直接经验并形塑价值观。若管理育人在价值取向上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显然有助于巩固和深化思政课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鉴于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可以通过思政课教学提升管理育人水平。首先,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促进学生自觉接受管理育人。其次,若思政课教师将思政课教学融于管理实践之中,则可在增强教学直观现实性的同时,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增强管理育人效果。再次,若学校管理者亦从事思政课教学,则可以显著提升自身理论修养,进而能够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指导管理育人实践。

(二)系统组分协同理论是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的理论根基

“组分”即组成部分,系统的组分是其子系统或要素。一般系统理论认为,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造就了系统整体。系统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是组分协同的基本依据。如果没有组分之间的协同,各个要素或子系统都将孤立分散,失去关联,从而就不能形成系统整体。协同学进一步认为,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在宏观上呈现有序状态,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等均是其子系统。根据系统组分协同理论,只有各育人子系统协同配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合力育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才能在整体上有序运行,体现系统功能的立德树人任务才能更好落实。思政课教学由于是课程育人的核心,因而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的关键子系统。管理育人由于具有普遍性、经常性、强制性或激励性,因此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子系统。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的协同不仅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子系统之间协同的必然要求,而且关系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整体有序发展,制约着立德树人任务的全面有效落实。

(三)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规律是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的内在支撑

内化与外化统一规律揭示了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外化是内化的目标和结果”[3]并可提高内化程度。只有促进学生将思想品德要求既内化于心又外化于行,方能使其做到知行合一,真正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课教学主要通过理论阐释、释疑解惑方式引导学生将思想品德要求内化于心,管理育人则着重运用刚柔并济手段促进学生将思想品德要求外化于行。因此,根据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规律,推动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就成为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由于内化是外化的前提,思政课教学可以为管理育人奠定基础。比如,可以将体现管理育人目标的行为要求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若学生将这种有针对性的行为要求内化于心,并自觉在日常生活中外化于行,显然可以增强管理育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外化是内化的目标且可进一步促进内化,管理育人可以巩固和深化思政课教学效果。如学校管理者遵循法治理念实施制度化管理育人,不仅有利于学生将“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要求外化于行,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理解、认同和内化。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性是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的直接依据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方式,二者优缺点相异,故具有互补性。具体来说,显性教育虽然规模大、系统性强,但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欠佳。“人的思想存在一种‘自身免疫效应’”,[4]过度的显性教育容易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进而阻碍对思想品德要求的内化。相反,寓于社会实践之中的隐性教育尽管教育意图隐蔽,却“无声胜有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较好。不过,隐性教育较为零散,系统性不足,这是其突出缺点。因此,唯有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结合、优势互补,方能更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系统性和实效性要求。总体上看,思政课教学属于典型的显性教育,而管理育人则是学校各领域普遍存在的隐性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性成为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的直接依据。一方面,由于显性教育可以弥补隐性教育系统性不足的缺点,故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可以使管理育人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下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由于隐性教育可以弥补显性教育实效性不强的缺点,故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可以使思政课在管理育人的支撑下延伸和强化教学效果。

二、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的现实依据

现实中,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仍存在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各自为战、衔接不畅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推进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成为消解上述困境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然选择。

(一)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是消解知行分离现象的现实需要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既表现在思想上又表现在行为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促进学生坚持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综合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然而现实中,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各个子系统往往各自为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灌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注重日常行为养成,这样久而久之比较容易造成知与行的分离局面。”[5]具体来说,在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方面,知行“两张皮”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有的思政课教师只注重教书而忽视管理,可能导致思想政治要求被悬置在“认知”层面而难以外化,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就滋生知而不行现象。其二,有的思政课教师忽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进行以理服人的教学管理,可能导致学生难以将管理要求内化于心。其三,部分管理者注重影响学生行为而忽视提高其思想认识,可能导致学生行而不知。思政课教学侧重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管理育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推进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既可促进学生将内化的思想品德要求外化于行,又可促进学生将外化的思想品德要求内化于心,因而有助于消解学生思想品德上的知行分离现象。

(二)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是规避育人冲突现象的题中之义

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不仅存在各自为政、知行分离现象,而且有时在价值导向上还存在育人冲突现象。思政课教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管理育人尚存在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比如,思政课教学倡导“民主”价值观和“人民至上”理念,而有的学校管理中却存在命令主义、官僚主义、侵犯学生利益等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现象,有的甚至在实行学生自治过程中出现学生干部“摆官威”的民主异化现象,使学生受到“专制”和“官本位”价值观的熏染。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思政课教学和管理育人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两个重要子系统,二者能否在育人上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效果。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在价值导向上的冲突必然导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无序运行,学生价值观的有序结构“面临熵增的解构危险”,[6]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削弱。推进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可以使思政课教师与管理人员在弘扬价值观方面保持一致,因而能够有效规避育人冲突现象,促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有序运行并发挥合力育人效应。

(三)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是合力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有效途径

任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均可能出现思想上的疑虑、困惑甚至不满,要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课教师应坚持“以学生的思想困惑和成长需求为教学的起点”,[7]针对性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从产生原因来看,思想问题包括因纯粹认识缺位、错误或片面而形成的思想问题和由实际问题引发的思想问题。对于因认识原因而产生的思想问题,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330但是,对于由实际问题引发的思想问题,单纯通过思政课教学在理论上进行说服或疏导往往难以奏效。引发学生思想问题的实际问题往往与其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要解决由实际问题引发的学生思想问题,不仅要从理论上进行疏导,而且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正当利益需求。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正是合力解决此类思想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针对由实际问题引发的思想问题从学理上进行分析和疏导,有助于引导学生辩证、冷静、理性看待问题,从而为管理育人顺利解决此类思想问题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下推进管理制度化、人性化、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解决涉及学生的利益矛盾,满足学生的正当利益需求,进而可以从根源上消除由实际问题引发的思想问题。

三、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的实践进路

思政课教师与管理者可能为同一主体,也可能为不同主体。因此,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的协同既包括同一育人主体自身的协同,也包括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同一育人主体自身的协同主要通过角色交叉实现,不同育人主体之间协同的关键是角色互动,这既要搭建必要的协同平台又要构建具体的联动机制。故而实践中,可以从角色交叉、协同平台、联动机制的角度探索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的协同路径。

(一)促进思政课教师与管理者的角色交叉

思政课教师与管理者是两种不同的角色,“角色交叉”是指这两种角色同时或先后由某一主体承担。由于两种角色的承担者为同一主体,这就为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的协同创造了便捷与可持续条件。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与管理者的角色交叉有利于思政课教师基于自身管理育人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学校和学生实际,从而增强思政课的适应性、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由于思想政治理论分析与学校管理育人实践相结合,因而有助于促进学生在校园学习与生活中接受管理育人。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与管理者的角色交叉,可以提升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这有利于其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并增强管理育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此外,若管理者将思想政治理论有机融入到管理育人实践之中,则可以促进学生将思政课中的思想政治要求进一步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思政课教师与管理者的角色交叉:其一,督促思政课教师履行“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双重职责。为保障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应同时成为本人承担课程的“管理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施必要的课堂秩序管理、言论管理和严格的成绩考核管理。为避免思政课教师只注重教书育人而忽视管理育人,可通过听评课、听取学生反馈、检查试卷等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督促思政课教师切实履行双重职责。其二,鼓励思政课教师与管理人员相互兼职。学校应出台激励措施,促进思政课教师与管理人员相互兼职,尤其鼓励专职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班主任等管理人员。其三,允许思政课教师与管理人员相互转岗。转岗可因校制宜,若学校专职管理人员较多而专职思政课教师匮乏,应出台文件允许符合条件的管理人员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以保障思政课教学;反之,则可鼓励少量专职思政课教师转岗为管理人员,以强化管理育人。

(二)搭建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的协同平台

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的协同体现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应有的整合功能,该功能实现的基本前提是思政课教师与管理者两种角色的互动。搭建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的协同平台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实现制度化互动,从而为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奠定基础。

从性质和内容看,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的协同平台包括沟通协调平台和协作研究平台。沟通协调平台既有助于思政课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直接互通学生思想信息和育人经验,提出协同育人需求和商讨协同育人方案,也有助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门或分管校领导居中协调需要双方合力解决的育人问题。实践中,可以搭建学校协同育人机构、协同育人会议、日常协同育人平台等三种沟通协调平台。协同研究平台可以推动思政课教师与管理者合作研究育人问题,双方合作研究成果能够为思政课教学和管理育人深入、有效协同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案。实践中,可以整合研究能力较强的思政课教师和管理者,积极搭建协同育人的教研或科研平台。如成立学校协同育人研究中心,联合开展协同育人课题研究。

从载体形式看,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的协同平台包括线上协同平台与线下协同平台。线下协同平台可以使思政课教师与管理者当面沟通和现场协调,这有利于双方增进理解与加强互信,对双方深化协同并落实联动措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线下协同平台受时空限制,即时与持续协同难度大。由于网络具有超时空性,故线上协同平台能够冲破时空束缚,实现即时与持续协同。不过,单纯的线上协同平台可能面临沟通深度受限、落实力度不足的问题。因此,实践中应同时搭建思政课教师与管理者的线上协同平台和线下协同平台,并实现两类平台的有机互动。

(三)构建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的联动机制

平台的搭建为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协同创造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能否构建有效的联动机制是双方协同得以落实的关键。实践中,可以围绕思政课教学管理、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管理中的理论教育构建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的联动机制:

其一,围绕思政课教学管理构建联动机制。首先,学校通过制度明确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职责,这是双方围绕教学管理联动育人的基本前提。其次,思政课教师和管理者通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系统录入并共享各自在管理中获取的学生思想信息,以打破双方的信息藩篱,同时提升思政课教学和管理育人效果。再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复杂棘手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问题,单纯通过理论说服或疏导难以奏效,应主动通过协同平台与管理者沟通交流,寻求有效的合作育人方案。

其二,围绕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联动机制。首先,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及思政课教师梳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管理活动的结合点,明确可以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校管理活动。其次,思政课教师通过协同平台与管理者联系,确定结合管理活动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比如安排学生旁听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议、学生工作联席会议等;将班委会选举和校内警示教育搬进思政课堂。再次,学校管理者积极配合思政课教师依托管理活动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并借此推进管理育人制度化、人性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其三,围绕管理中的理论教育构建联动机制。显性教育也是管理的一种方法,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厘清管理中理论性强的显性教育环节。比如,党课、团课、政治性主题教育等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其次,学校管理者根据需要邀请思政课教师进行理论教育。再次,获邀思政课教师积极与管理者沟通,了解相关部门及学生情况,做到理论教育与管理实际相结合,实现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育人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内化管理者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