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建党精神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要求*

2024-05-10 15:30
关键词:新形态中华文明建党

刘 炜

(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正处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黑暗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满清大地主阶级及封建军阀的腐朽统治使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中国不仅丧失了追赶世界先进文明的历史机遇,同时中华文明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人民大众生活贫困,整个社会处于崩溃边缘。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重,抛弃生死,上下求索,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大事件,是中华文明由衰败转向复兴的开端。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经过革命、建设、改革等一系列伟大实践,终于在21世纪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百年伟大实践中,伟大建党精神发挥了重大作用。伟大建党精神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方面,它反映了中国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要求、现实要求、理论要求和实践要求;另一方面,它为党带领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指引、实践指南、精神力量和价值标准。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和人民百年奋斗的价值红线,从探索中华文明复兴之路,到确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发挥着精神引领作用,支撑着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之中,自然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1]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大变局中积极探索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发展新路。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起点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先驱们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刻铸就的伟大精神,他们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体系,为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等一系列伟大实践筑牢了精神之基。中国共产党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带领人民求解放、求富强、求复兴,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在新时代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实践证明,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起点,没有伟大建党精神就没有人类文明新形态,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了党带领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要求、现实要求、理论要求和实践要求。

(一) 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了党带领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要求

中华文明曾经光耀世界,但是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屡遭外侵,中华文明被帝国主义列强凌辱掠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危机,中华文明的承继发展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中华文明就是挽救中华民族。只有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者,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强,才能承继发展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内核,也是激励中华民族在困境中奋起的内在力量。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的时代产物,代表着中华文明新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伟大建党精神,从此中国人民有了新的精神图腾,使中国人对复兴中华文明的追求由被动转为主动。近代中国人西学欧美,东学日本,但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都没有取得成功。而党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从而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文明复兴的正确道路。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解决了中国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长期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问题;“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解决了中国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长期缺乏正确目标的问题;“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文明复兴而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做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解决了中国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长期缺乏坚定信念的问题;“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动摇,解决了中国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长期缺乏统一领导、团结精神的问题。伟大建党精神契合了中国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要求,科学回答了应该坚持什么真理、坚守什么理想,怎样进行伟大斗争、为了谁进行伟大斗争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拯救了中华民族,挽救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在近代濒临消亡,是伟大建党精神挽救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勃勃生机,是伟大建党精神发展了中华文明。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文明实现历史性转变的根本力量。

(二) 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了党带领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的现实要求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国家衰败落后、民族分裂无序、人民生活困苦,中华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实危机。面对时代危局,党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统一。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开启了“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3]548的伟大征程。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其中“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3]115是党的最低纲领,它提出了救亡图存的战略目标,顺应了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现实要求;其中“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3]115是党的最高纲领,它提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战略目标,确立了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方向。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近期目标相结合,又同中国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相结合,制定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充分体现了党既注重解决眼前现实问题,又注重达到长远目标的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最低纲领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推进事业进步;最高纲领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崇高理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根本奋斗目标。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都有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党和人民从实际出发,走好眼前的每一步,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从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代的现实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建设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为中华文明抖落蒙尘、走向复兴奠定了现实基础。

(三) 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了党带领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的理论要求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创造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伟大建党精神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为党带领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确立了理论依据。在近代,帝国主义同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相勾结,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必须消灭“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4]9,进行一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彻底的革命。我们需要一个伟大的理论指导这场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在迷茫中前行的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致力于救亡图存的优秀分子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光明、正确的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根本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追求理想的民族精神在民主革命时代的反映,它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在纷繁芜杂的东西方救国、兴国理论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长期实践中锚定共产主义理想,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共产主义去指导是决不能成功的,更不必说革命的后一阶段了。”[5]686实践证明,没有共产主义的指导,我们就不可能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我们也就不能取得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也不能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党经历了许多次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的最坚决的斗争,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即使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些优秀品格正是党为真理而斗争、为理想而斗争的真实写照,真实体现了党和人民在艰辛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了党带领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的理论要求,是推动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力量。

(四) 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了党带领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的实践要求

中华文明意蕴深厚,以仁、义、礼、智、信、诚、勇为核心价值。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劫难而依然岿然屹立,就在于中华文明讲究仁、义、礼、智、信、诚、勇等重要操守。但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社会以科学技术为内容的近代工业文明展现出的强大竞争力深深刺痛了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工业文明的巨大威力,同时也使中国人民深入思考中华文明的未来发展,即在西方文明的侵扰下,中华文明向何处去。在中华文明遭受巨大挫折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党创造了伟大建党精神,开始了关于中华文明承继发展的探索之路。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价值内核,同时又以新的内容发展了中华文明,给中华文明注入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从此中华文明迎来了走向新生的曙光。在近代,传统的中华文明放缓了前进的脚步,在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竞争中失去了优势。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文明遭受东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长达百年的欺压凌辱,切切实实到了创造新的文明形态的时候了,创造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新形态就成为党的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追求。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创造伟大建党精神为起点,开始了对中华文明长达百年的文明再造。党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创造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政治前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创造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制度前提;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创造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经济前提;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伟大建党精神让党在艰难探索中找到了科学的理论,探索出科学的道路,经过百年奋斗,带领人民终于创造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共产主义为理想追求、以中华文明为文化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制度载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反映了党带领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的实践要求。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指南

“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环境下呈现出来的不同文明形式。”[6]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呈现出来的新的文明形式。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人民追求独立和解放、富裕和文明、强国和复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人类文明新形态”[7],伟大建党精神为党带领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指引、实践指南、精神力量和价值标准。

(一) 伟大建党精神为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指引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动力,它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党带领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的真理和理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以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以维护少数人利益为目的,它们为剥削者如何实现剥削和扩大剥削建构理论。在这样的理论支持下,社会形态总是以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形式出现,并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高潮。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国家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不过是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文明,是受到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多数人反对的文明。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无产阶级等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深刻抨击了资本主义等一切剥削制度,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优越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文明。我们党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建立起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队伍,带领人民大众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又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机遇。无论顺境、逆境,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同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创造了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了坚持什么真理、坚守什么理想以及如何坚持真理、如何坚守理想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指引党树立正确的革命观、执政观,走科学的文明发展之路,为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理论基石,提供了理论指引。

(二) 伟大建党精神为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实践指南

面对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泥沼的国家,外无主权、内无民主,国家羸弱、民不聊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等均处于历史低谷,党该如何带领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明?伟大建党精神为党推进一系列伟大斗争提供了实践指南。“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准则,它规定了党的一切实践主题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立志救国家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救文明于蒙尘,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党在百年奋斗中,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根本上解决了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战略、策略等问题,赢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一系列胜利,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广大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党带领人民大胆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模式,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把一百年前濒临亡国的中国人民拉出泥沼,把濒临灭种的中华民族救出泥潭,让中华文明以崭新的样态重新绽放灿烂光辉。伟大建党精神指引党锚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实践主题,在斗争中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理论、制度、体制、机制问题,是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指南。

(三) 伟大建党精神为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精神力量

我们党之所以是光荣的、正确的、伟大的党,“是名副其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8]297,是因为我们党有好的传统和好的作风。我们党有理想、有志气,建立了一套健全的组织生活制度,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好的传统和好的作风,彰显了党的崇高精神品格,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强大的引领力。百年来,党赓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一系列实践中发扬好的传统和作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坚毅、坚韧和坚强接续奋斗。毛泽东指出:“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积一百零九年的经验,积几百次大小斗争的经验,军事的和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流血的和不流血的经验,方才获得今天这样的基本上的成功。这就是精神条件,没有这个精神条件,革命是不能胜利的。”[9]1484党在一百多年的斗争中、几百次的斗争中锻造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保障,它规定了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党带领人民经过了激情而峥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从国家危在旦夕到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新中国建设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意志,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本领,提高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奉献一切”[10],充分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激励作用,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新天地的精神密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理论的胜利、道路的胜利,更是精神的胜利,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力量。

(四) 伟大建党精神为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确立了价值标准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砥砺奋斗的过程,体现了广大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奉献。在百年奋斗中,党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前进的领路人和先行者。“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标准。“对党忠诚”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用党的理论、原则要求自己,督促自己,愿意并敢于为党牺牲;“不负人民”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心实意把自己当作人民的一员,把干事创业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上,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厚待。毛泽东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胸襟坦白,忠实,积极……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5]361可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操守,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原则和行为准则。作为中国共产党员,就要对党忠诚老实,全心全意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尽职尽责地执行党的决策和决议;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伟大建党精神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为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价值标准。

三、新时代以伟大建党精神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丰富发展的现实要求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在中华文明蒙尘的黑暗时期创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带领人民进行文明探索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指南。新时代,党要带领人民完成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应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和环境基础,不断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中华文明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一)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诸多新挑战、新问题,需要我们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解决好市场和政府、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补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短板和弱项,形成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作用有机统一的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新时代中国经济能够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我们要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一是以党的基本路线为准则。习近平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11]11我们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准则,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不变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断提高党和政府驾驭市场经济、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是以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根本要求。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实现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思维准则。习近平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12]171我们要以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根本要求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从而保证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之上快速发展。三是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导向。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现实要求,也是时代要求。习近平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174我们要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导向,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互联互通,形成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快速发展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四是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转变,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新的时代特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整个产业体系换代升级,形成高质量发展模式。我们要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升经济体系的现代化水平,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中国经济向现代化迈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二)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根本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习近平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文明。”[11]139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纲领。新时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政治、文化思潮相互激荡,能否守住初心、坚定信仰,关键就看能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同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从而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提高党实施全面领导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从制度上保障党治理国家的崇高性和权威性,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进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增强党的领导权威。三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的生命,我们要通过依法治国实现政治民主,提高政治文明程度。首先要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置于宪法法律约束之下,要求全党和各级政府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其次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为原则,构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立法、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创造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政治局面,为人民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四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3]37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首先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让人民代表真正代表人民,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其次要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能够真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意愿,实实在在得到落实,从而提高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保障党和政府的工作能够产生积极的实践成果。同时,我们要发展好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规范好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权力边界,发挥好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辅助治理功能。

(三)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搞好文化建设。习近平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12]310-311我们要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优质文化供给,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一是坚持文化强国战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国家强不强,既看经济实力,也看文化软实力。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要大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发展机制,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有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名人、文化名城、文化作品、文化遗迹丰富繁多,光彩耀目。我们要根据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趋势和现代人的文化需求特点,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现代化的文化生产技术和传播技术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和推广,既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三是培育新时代的优质文化产品,打造现代文化名人、文化名城、文化作品和文化景点。我们要坚持“双为”和“双百”方针,鼓励社会各界在新时代优秀人物培养和宣传、城市和乡村建设、自然景点开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等方面,大胆创新创造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全方位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吸引力。四是培育优质文化企业,打造高质量文化载体。我们要鼓励文化企业多元化发展,既要展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又要多出精品。我们还要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文化产品出口。五是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扩大农村文化供给。我们要鼓励文化创作走向农村,挖掘农村优秀文化资源,创作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我们要鼓励文化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增加对农村文化供给,为广大农民提供城乡一体化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文化引导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水平。我们还要鼓励城乡有关部门创造条件带领或鼓励农民走出农村,引导他们主动感受现代城市文明,提高对现代化的认识水平。

(四)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

要提高全社会共同富裕程度,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加强社会建设。我们要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覆盖面,让更多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一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我们要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来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平等问题,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等进行平等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二是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扩大公共服务领域。随着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们只有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才能满足全社会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公共服务人均费用,另一方面要拓宽公共服务领域,更好地解决教育、医疗、养老、婚育、就业、安全等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为人民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化水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成效很大,但问题也较多,社会争议不少。但当前社会资本的参与已成为政府供给的有益补充, 确实为公共服务的供给提供了较大帮助,所以我们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我们要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的相关制度,做好制度安排,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四是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良好社会生态。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互联网更深入地介入人民生活,人民的社会观念、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要积极顺应这些变化,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社会治理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生产生活环境。社会治理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幸福生活,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五)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14]359可见,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一环。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载体,生态是否文明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是否优美,能否给广大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一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执政者、执法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头脑中,形成绿色发展共识。我们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制定绿色发展政策、规范绿色发展行为、追求绿色发展成果作为重要内容,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强化绿色发展管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严格落实生态准入制度。绿色发展管理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不达标,绿色发展就成为空谈。我们要建立生态准入制度、生态管理制度、绿色生产管理制度、绿色生活管理制度,把生产、生活和管理全部纳入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实现生态环境利用、保护、管理、治理全覆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三是加强环境监督,强化责任追究。没有责任,就会淡化义务;没有监督,就会淡化责任。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要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制度,一方面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倡行,另一方面严惩重罚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生态环境保护要从党政领导干部做起,因此,我们还要严查生态环境领域的腐败行为,并对党政领导干部因决策失误带来的环境破坏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我们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清明的政治环境。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华文明建党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新形态西装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