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

2024-05-10 15:44董红琴
实事求是 2024年1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国式

董红琴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现代化是古老中华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议题。纵观人类现代化进程,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自诩为人类文明的终结,但却造成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异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点,在马克思主义现代文明观的指导下,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文化积淀,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探索现代文明的实践为历史经验,在理论、实践、世界维度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打破了“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人类中心论”,为人类文明发展创造了新的样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方法,构建五大文明为一体的文明结构,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与人类各文明交流互鉴。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逻辑

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指导与运用,它破除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永恒性、普适性的神话,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证明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必要性、科学性,在“人本逻辑”的指引下通向共产主义新文明,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明传承,汲取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建设现代文明的历史经验。

(一)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现代文明观的指导与运用

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资本逻辑进行了批判,在理论的高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是“这个建立在劳动奴役制上的罪恶的文明”,[1](P175)并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文明“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实践的角度证明跨越“卡夫丁峡谷”并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走向共产主义的可能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资本逻辑的文明批判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场逻辑。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辩证法,阐明了批判资本主义文明的理论根据,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现实基础并非是意识、精神,而是人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运用历史辩证法的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实质,指出资本在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果的同时,资本主义文明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也加速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异化,造成了文明的趋同化。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不同,作为和平性文明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它追求与人类各文明共在,提倡文明多样化。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道路确证,该理论认为一些国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免受资本主义苦难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证明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其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文明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新文明形态必然是共产主义,它既继承了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同时又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观进行了彻底的变革,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论”的必然要求,它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弊端,是科学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创建共产主义文明形态的重要前提,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人本逻辑”,契合了共产主义文明的“人的解放”的价值内核。

(二)文化积淀: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涵养与吸收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明传承,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因。

第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赋予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为中国式现代化涵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汲取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批判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第二,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涵育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品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不断赋予中华文明新的生命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是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换羽新生。第三,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巩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只有在团结奋斗中才能取得成功。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第四,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拓展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保障。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包容性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批判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持续推进“两个结合”提供了文明基因,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以厚德载物的广阔胸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第五,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决不搞文化霸权。同时,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赋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厚的文明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当代传承。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历史证成: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建设现代文明的探索与实践

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追求现代文明的历史视野出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实践现代化的过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夯实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的深厚根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作为革命的重要目标,提出建设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文明先进”的新中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内涵、实践上进行了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指出,“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3](P345)在1954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要“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4](P350)以此为指引,党领导全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随之加速,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化,凝聚了民族共识、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民族力量。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逻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理论维度上深化了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既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又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更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实践维度,它以“天人合一”超越人类中心论、以“共同富裕”超越两级分化、以“身心合一”超越单向度的人,主张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维度,它打破了“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文明冲突论”,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理论维度:深化了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又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更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它激活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创新发展,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指引着人类文明前进方向。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规律的认识,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能有效消除资本逻辑主导下资本主义现代文明造成的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生态危机等痼疾,而且深刻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能够有效避免苏联模式的内在弊端。其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推动了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中国共产党在追求现代化的实践中,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也让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的,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最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深化了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崇尚整体、全面、和谐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区别并超越了人类社会以往的文明形态,是对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扬弃,它既是中国的又是全人类的,推动着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不断发展。

(二)实践维度: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础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天人合一”超越人类中心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明源于自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影响着人类文明能否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立足人类命运、包含自然万物的“大文明”,它以“天人合一”为价值导向,以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文明与文明共生共在共享的生命共同体为目的,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人为自然立法”,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其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文明的发展与社会富裕水平息息相关,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秉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信念,超越了“有财而不富”的自然文明形态,突破了“有富而不公”的资本文明形态,以共享发展的人本文明形态推动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最后,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身心合一”超越单向度的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创造和扩大文明的物质基础的工作主要是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是痛苦的和可怕的异化劳动。”[5](P7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超越单向度的文明取向,平衡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凸显人类的文明主体地位,明确人的发展才是文明发展的根本尺度,同时辩证理性看待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现实环境,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现代化建设成为可能。

(三)世界维度: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了西方现代化不可超越的神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历史终结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本逻辑”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资本逻辑”的积弊,它以共同富裕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贫富分化,以五大文明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单一文明,以合作共赢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零和博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焕发的勃勃生机,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文明不仅不会终结,而且必将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第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打破了“普世价值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了普世价值的伪真理性和非正义,以开放共享的理念超越了西方文明的霸权逻辑,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第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了“文明冲突论”。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之间的矛盾不可协调,且有高低、优劣之分,这无疑使人类社会陷入了文明“达尔文主义”和“丛林法则”的怪圈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冲突、文明互鉴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打破了“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的迷思,在与世界各国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过程中致力于实现天下大同。[6]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两个结合”,推进文明理论创新,不断实现人的现代化。要着力构建五大文明为一体的文明结构,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标志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根本方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两个结合”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两个结合”的精髓在于固本培源、守正创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理论创新,实现人的现代化。

首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在“两个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逻辑起点。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理论,是在“两个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文明形态论、文明结构论、文明本质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性。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的契合之处,以实际行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不断推进现代文明理论创新。最后,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培育具有文明理性、文明素质、文明行为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公民是在“两个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质上也是一项重大的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的人文建设工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培育人民,培育出具有高尚文明理性、文明素质、文明行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者。

(二)目标指向:在发展现代文明中构建五大文明为一体的文明体系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五大文明”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有机统一体,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更加高效的政治文明为保障、以更加丰富的精神文明为灵魂、以更加安定的社会文明为条件、以更加可持续的生态文明为前提。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为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建设物质文明,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统筹“两个大局”,继续向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跃升,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存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更高效率的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更加高效的政治文明为保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塑造更民主化、法治化、公开化、科学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政治文明,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强大合力。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以更丰富的精神文明为灵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精神引领。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扩大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的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更加安定的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更安定的社会文明为条件,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营造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其五,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更加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为前提,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时代命题: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事关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秉持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心态,谋求兼收并蓄的文明互鉴前景,塑造共建共享的文明互动格局。

首先,要发挥“一带一路”载体作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挖掘沿线各国文明的独特价值,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人文交流,通过经济相互联通,促进文化领域相互合作,建立对话交流机制,以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融合,为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物质基础,增添文明发展的新动能。其次,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华民族对文明包容互鉴与合作共生作出的积极探索,这一倡议旗帜鲜明地倡导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展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大国风范。同时,要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是塑造世界文明新格局的历史必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与世界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价值共识,汲取世界多元文明相融相通的优秀成果,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国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国式民主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