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支撑·路径:科技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

2024-05-10 15:44邹静
实事求是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科技

邹静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21)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现代化科技是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学术界已有许多论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意蕴、科技在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以及以科技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2]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已成为迫切需求。因此,分析科技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双重进阶的内在逻辑,厘清科技现代化如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及内在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现代化形式,它体现了普遍与特殊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式科技现代化展示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涉及系统性和彻底的变革,通常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分阶段的积累过程。为了实现这种转变并保持持续性,其内部必须积累足够的动力和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式科技现代化发挥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一)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并非仅在单一国家或特定领域发生的急剧变革,相反,它是一场广泛而深远的社会转型,其中现代化的生产力催生了全新的生产关系,并通过重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对社会结构进行了不可逆转的整体性重构。发轫于英国工业革命的现代化运动,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启了全球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篇章。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现代化“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3](P12)这些变化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日益复杂且紧密相连的现代社会。

各国在走向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都展现了独特的发展特征。同样,中国式现代化也具有自身的发展性。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张,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叩开了尚处于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国门,中国也以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的身份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在“挑战—回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逐渐开启了走向现代化之路的艰辛探索。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前,不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戊戌变法抑或是新文化运动,“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三部曲并未走出对西方现代化的模仿状态,[4]此阶段现代化之路的探索注定难以达成初始的美好设想。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国家的独立统一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先决条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揭开了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在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示范模式中,我国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颇具成效但又饱含教训。虽经历了“以苏联为师”到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曲折之路,但是从中汲取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市场不应是脱节对立的重要经验,并且为持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此后,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探索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5](P29)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理论结合实践的创新,成功推进并拓展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至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与奋斗目标更加清晰可行。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飞跃。[6]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打开本国现代化“大门”的“钥匙”,通过开创兼具自身鲜明特色与其他国家普遍特征的现代化之路,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式现代化”的迷思,为世界各国迈入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从科技现代化到中国式科技现代化

科技现代化是指一系列现代科技要素及组合不断现代化的过程,科技生产函数逐步占据支配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4]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科技作为一股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力量,通过工业革命等方式发挥着引领发展的作用。凭借科技力量发展现代化工业并实现国家现代化是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成为经济乃至军事强国的一般规律。科技现代化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兼具过程与目标双重维度。基于过程维度,科技现代化是一个纵向的动态发展过程,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而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7](P698)基于目标维度,科技现代化衡量同一时代下不同国家科技的强大程度,是借助创新型国家与科技强国的外在目标形式所体现的。而科技强国作为一个比较结果,其标准也是与时俱进的,即特定阶段的科技强国一定是科技现代化国家,而科技现代化国家不一定是科技强国。

在与世界科技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中,中国最初处于科技创新的边缘,甚至一度落后。过去,中国错失了多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导致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虽然现代意义上的机器大工业与帝国主义相伴而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但在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制下,中国沦为其廉价的原材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投资市场,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举步维艰,难以实现长久的科技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发轫于“四个现代化”中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被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以举国之力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和科技现代化进程,渐步成为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参与者和追赶者,并且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了“两弹一星”等突出成就,同时在民用领域也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科技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进入了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科技投入、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中国式科技现代化在实践中历经了创建发展、科技追赶、自主创新及高水平自立自强四个阶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现代化道路。[8]

(三)科技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进路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曾经的科技落后到如今的科技现代化,我国科技事业经历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指导下,科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其特有的维度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底蕴,书写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波澜壮阔的进步画卷。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现代化的科技始终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科技救国、科技兴国、科技富国与科技强国的重要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启注入了强大动力。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1963年,周恩来明确指出:“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9](P412)这一论断揭示了科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历程,通过独立自主的科技探索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以及核讹诈,保卫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这一重大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实力,也为中国追赶世界科技先进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现代化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基于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也使我们认识到要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历史性差距,实现科技上的追赶是快速而有效的途径。对外开放后,我国科技发展肩负起了加快速度、迎头赶上的使命。通过对外开放式的“拿来主义”,我们在引进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成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实现各个方面稳定而持久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进入新时代,科技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跨越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年来,我国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进步,从跟跑到并跑,并在部分领域领先,这表明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仍需要转变思路。在各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必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探索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新路径,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先机,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逐渐走向世界前列。

二、科技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个方面,[1](PP22~23)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目标。科技现代化集科学的现代化与技术的现代化于一身,以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在上述五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科技现代化支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以14亿的巨大人口规模迈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突出创举。在自然禀赋、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等因素的交织影响下,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老龄化趋势明显,同时工业化水平尚未完全发展,农村人口在人口结构中仍占据重要地位。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像西方那样仅依靠现代化工业和城市就能够实现经济向高收入国家的跃迁,而需要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的背景下推进。

首先,科技现代化支撑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转型和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较高、劳动量也比较大,且农民自身科学知识水平有限,而现代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主要体现在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生产水平上。通过大规模应用现代化农机装备,结合物组学、遗传学、病虫害防控和治理等生物工程技术,科技支撑农业逐步向现代化转型发展。这不仅确保了种源的自主可控,还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帮助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其次,科技现代化支撑城镇的建设与发展。随着城市半径的不断扩大,新型城镇建设需要现代化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科技化手段的提升也能够帮助提高人口容纳率,进一步协调城市发展格局。特别是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数字时代人民网络空间环境的完善以及更为先进科学的治理方式的探索,都离不开现代化科技的持续支撑。最后,科技现代化支撑健康中国的建设。虽然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带来了不同社会成员发展条件和利益诉求的不一致,但健康作为全人类发展最基础的共性问题,得到了科技现代化的关注与支持。现代化科技支撑公共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使医疗技术及设备更加精确、先进,提高了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也改变了医疗模式。科技的发展使得医疗从传统的面对面模式发展到可以远程医疗,使得更多的病人跨越空间阻碍获得及时治疗成为可能,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科技现代化支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与现代产业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10]现代科技的创新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以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在紧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还要借助科技推动先富带动后富的区域协调发展。在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确保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为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难题,为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不同地域间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需要科技的赋能。例如,通过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可以精准分析各个区域、各个方面的潜力和劣势,为国家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或资金、人员倾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大数据对地方实际信息的采集、整合与分析,可以及时准确获取地理、历史等相关乡村特色信息,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振兴地图,为共同富裕集聚全区域力量。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有助于引导资源要素在各地区间合理流动。要提升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能力,就要打破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的循环累积和规模集聚的局面,形成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状态。通过大数据分析、遥感定位等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有效统筹创新资源的配置,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通过减少资源的错配和误配,实现资源要素在区域内均衡流动、形成区域内更加平衡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从而保障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人民全体实现共同富裕。

(三)科技现代化支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通过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同时也能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支撑,从而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文化自信。而且科技创新使人们能够从繁重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随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代人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精神食粮。考古挖掘、修复、保护等技术的发展,助推我国更好地探索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加科学高效。依托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推进了包括科技传播、科学教育、科学普及在内的文化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更广阔的精神交流空间和更好的网络生态环境。现代技术在引导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的同时,使居民消费也呈现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型升级的趋势。在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成为现代化服务业的重要领域的过程中,新科技的加入使得更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主体参与到现代文化的生产进程中,形成了正向的反馈和联结。在“生产—消费”的过程中传递和表达优秀文化,不断满足了人民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四)科技现代化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大自然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与再生产的基础和前提。“一旦人类必须进行生产,他就决心把一部分存在于自然界的物体直接当作劳动资料使用。”[11](P133)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之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变革,需要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都离不开科技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从我国产业发展来看,无论是农业还是制造业,都需要借助技术条件的进步,将绿色工程技术、绿色先进材料融入其中,以实现产业的调整、优化和升级。现代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它将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提高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环境污染。在能源使用与消费结构转型方面,科技现代化的推动为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进而保障了资源能源的安全。立足我国资源能源禀赋,未来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仍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通过传统科技的生态化转向,能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绿色化提供新动能。

(五)科技现代化支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12]这为新征程上坚持开放与安全发展,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现代化科技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贯彻和落实新时代的军事战略方针,需要坚持科技强军,通过现代化科技实现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在军事战斗装备中的融合发展,为国家和人民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近年来,科技现代化支撑我国在无人机、导弹、航母、量子保密通信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和装备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巩固和增强了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协同发展,在世界的一体化进程中,科技的发展不仅保障了我国的总体安全,而且在更大的范围内守护了世界的安全。随着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主动践行大科学时代的创新使命,以全球化视野积极融入和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为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例如,“一带一路”创新之路的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构建,有效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对接、产能合作,催生拓展全球产业发展新需求,提升了科技供给能力,同时也彰显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三、科技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1](P14)新征程上,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些发展困难,仍需要现代化科技的持续助力。科技现代化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杠杆,而将科技创新主体与资源集中在一起,离不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赋能。新型举国体制能够以顶层设计与高位推动来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将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形成集中科技攻关的集体力量,共同撬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大棋盘。

(一)政府层面:加强统筹协调,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关键核心技术处于技术网络的“结构洞”位置,发挥着链接相关技术、产品和工艺的核心作用,[13]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创新升级。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政府需要加强统筹协调,聚焦攻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我国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亟待攻关。为此,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并集中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创新资源。过去,我国在“两弹一星”研制、核潜艇研发、三峡水利以及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重大科技工程中,充分展现了“举国体制”的强大威力。新型举国体制虽然区别于传统举国体制,主张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但对于公共属性较强的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等仍离不开政府的行政干预。因此,作为统筹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有为政府”,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进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一要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组织效率。对此,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要强化党和国家对创新资源和要素的调配权,加强国家重点项目的顶层设计,运用行政力量自上而下迅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由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具有长周期、不确定性等特征,依靠市场难以使创新活动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所以,往往通过国家采取政策设计和制度引导等形式部署国家重点项目,以推动本国科技创新的组织性和高效性。二要形成上下一致、持续攻关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凝聚力。国家意志代表着人民的共同意愿和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推动科技创新向包容性创新体系转型的关键。只有通过包容性创新,才能创造更有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新的解决方案,为整个社会而非个人创造价值。[14]政府需要积极协调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的集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使各区域、各领域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实现有机结合,形成联合攻关的合力,推动科技创新向更高水平发展。三要提升技术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精准性。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方向定位和目标指向上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面向市场的科技创新项目需要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因为市场需求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一手资料,才能选择出我国经济发展亟须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15]因此,科技创新决策的科学性需要大兴调查研究。

(二)市场层面:发挥市场竞争优势,突破“卡脖子”瓶颈

当前,相关瓶颈的突破一方面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即通过部署重大科研专项等方式整合创新资源,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选择、淘汰机制,筛选出具有国际竞争潜力的市场导向型技术,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效率。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决定创新要素配置中的有效性,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全球科技企业都在瞄准前沿科技创新,希望借此机遇抢占价值链中高端,提升自身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然而,我国产业仍处于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还面临一定的威胁。在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一是市场化主体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摆脱科技创新的路径依赖。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小院高墙”的控制,企业需要将产品生产从大规模制造转向精细化定制,借助领军企业打造的创新平台,在其引领带动下进行融通创新,从而打破以往的路径依赖,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二是企业需要全面迸发创新活力,锻造竞争力“长板”。在数字化背景下依据新发展理念,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跨领域的技术攻关,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此外,企业需要克服部分技术“短板”,增强我国的抗压能力、对冲能力与反制能力,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先发优势。最后,企业需要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把握机遇进行弯道超车。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要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并加大投入力度。在发达国家尚未完全掌握新一轮核心技术之前,形成突破核心技术的强大体系支撑,提升我国产业系统集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度、程度和效度。[16]

(三)社会层面: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科技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当前,推进科研事业的社会性发展是全面推进科技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则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力量。一方面,加强高质量的人口供给,要提高以教育培养人才的思想站位。科技与人才强盛的战略资源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标识,当代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人才、教育的竞争。因此,应廓清当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创新的意识培养融入教育,注重科学精神、反思能力、批判思维的养成,培育有扎实知识、重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通过价值引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和科学技术人才将自身的科学追求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来。另一方面,以社会性的报偿方式激励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科学研究活动的动机应该是对真理的追求,而非市场化的表现。对于取得巨大科研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不能仅仅给予经济性的报酬,而应该更加注重对他们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肯定和弘扬。这样才能保持科技工作者的初心,有助于产生颠覆性的科学成就。[17]因此,需要构建彰显科学发现者崇高声誉、弘扬其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的有效行为规则体系,均衡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发挥全社会成员的创新活力。这样才能够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我国的科技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科技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科技在线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