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西南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现代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24-05-10 17:12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西南场域田野

甘 畅

(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48)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世居于此的各族人民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生态智慧与地方性生态知识,这些智慧和知识承载了民族记忆,展示了中华文化精髓,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推进西南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此,探析西南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主要类型及其内容,分析西南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现代利用以及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利用实践,探寻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安全维护的差异化路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西南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现代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民族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一书是国内较早聚焦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现代利用价值的学术专著。李技文副教授长期从事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对西南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历史嬗变和现代利用有着独到见解,承担着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知识研究者和传承者的角色和使命;他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探讨西南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现代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彰显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敏锐的学术触角。

该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在理论建构上,该书解读了“生存场域”与“空间”的内涵,尤其是从自然(物理)属性与文化(社会)属性两个层面建构并阐释了生存场域中“自然生存场域”与“文化生存场域”的内涵,展现了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生存场域与田野空间,着重梳理了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生成机理与传承逻辑,深化了民族学、人类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学科概念的关联与融通,响应跨学科观点与理论交叉融合的时代诉求,为解构和阐释生态知识提供了理论铺垫。尤其是独具匠心地将少数民族生态知识分为认知型、信仰型、生产型、生活型和规约型五大类型,对于系统把握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文化意蕴和指导少数民族生态知识保护与传承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该书编录了大量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理论研究内容,同时紧密结合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意蕴及其调适方案,分析了美丽乡村背景下少数民族生态知识保护的实践路径。该书研究内容结构安排详尽合理,既彰显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总体特性,同时囊括了典型民族村寨的特殊性表征;既有实证主义的严谨性,又体现出人本主义关怀。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多点民族志”研究法和“过程—事件”分析法,系统构建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归纳分析与演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体系。尤其是该书在田野调查中采取了一种互补性策略,既选择了“他乡”田野点,也顾及对自我“家乡”的关注,构成了“多地点”民族志研究的范畴,有效弥合了田野点选择中“异域”(他乡)与“本土”(家乡)间的矛盾,是田野点调查方法的补充与创新。

总之,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态智慧与地方性生态知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资源。《西南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现代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一书为民族地区和美乡村建设、西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维护、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完善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根基”巩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笔者相信,该书不仅会成为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代表性力作,也会成为民族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领域开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西南场域田野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希望的田野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潮”就这么说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Country Driving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