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粮仓”的振兴新路

2024-05-10 07:00赵狄娜
小康 2024年13期
关键词:东林太仓电站

赵狄娜

生态循环农业持续领跑,农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天下粮仓”江苏太仓一路奋进,一路拼搏,一路收获。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论述之一。眼下,全国各地都在不断依托特色资源,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路上,江苏太仓一路奋进。此前,江苏省就业富民乡村振兴基地名单发布,太仓市城厢镇获此殊荣,这也是太仓市首家被认定为省级就业富民乡村振兴基地的单位。而城厢镇中的东林村与电站村,更是佼佼者。

生态循环农业持续领跑

作为江南鱼米之乡,太仓盛产优质大米,因春秋时吴王设粮仓于此而得名,又名东仓,堪称“天下粮仓”。宋元时期,成为繁华的“六国码头”,是最重要的粮米赋税区。东林村位于太仓城厢镇北部,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全村768户,村民2714人。历代村民依水筑房,精耕细作,一直都是太仓重要的精品优质粮食产区。据《太仓粮食志》记载,鸦片战争后,东林人宋云山率先建立太仓第一座米厂。如今,太仓大米、太仓白蒜、新毛芋艿、毛板青蚕豆已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据东林村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东林村实现了“三集中、三置换”,拉开了“园中村”建设的序幕。2010年东林村成立合作农场,实行“大承包、小包干”责任机制。生态化实现循环农业、科技化实现品牌农业、机械化实现高效农业的“东林模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3年,东林村村级稳定性收入达3311万元,村总资产3.0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5万元,连续十二年进入太仓市村级经济十强村、苏州市村级经济百强村。

近年来,东林村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建设文化旅游项目,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新典型。东林村合作农场在江苏省农科院、苏州水稻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围绕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二减三基本”目标任务,走出一条具有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特征的东林之路。东林村“四个一” 生态循环模式多次获央视新闻报道,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在去往东林村的路上,远远地就能看到农田里有很多油桶大小的包垛。这是具有东林特色的“秸秆包”。稻麦收割后留下的茎叶部分被称为秸秆,农村传统的秸秆处理方式是焚烧后将“草木灰”用作肥料,但这种做法会产生诸多环境、社会问题。东林村则利用现代化秸秆收集设备将秸秆收集到生态饲料厂制作饲料:搂草机将稻田里的秸秆拢在一起,打捆机则把地里的秸秆都“吸”进机器里,薄膜机把捆好的秸秆包好薄膜、再码放整齐……东林生态循环农业展示厅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便是依托市场优势和国内外科研力量,以生态化种植实现循环农业的成果。将废弃物稻麦秸秆收集后,加工成高质量牛羊饲料,建设生态养殖基地。通过动物食用,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最佳选择——过腹还田;产生的粪肥经发酵处理后成为优质有机肥料抛撒农田、果园、蔬菜和林地,有效改良土壤肥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最终形成“种植-秸秆饲料-养殖-肥料-種植”农业生态循环模式。

在实现生态循环农业的路上,东林村步履不停,多个项目齐头并进。与中科大、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富硒农产品一体化”项目,培育富硒大米,提高大米的营养价值,同时将含硒米糠喂养牲畜,并使含硒粪便还田,增加土壤硒含量,培养多种含硒农产品。与江苏省农科院、南农大、太仓市农业农村局合作,实现百分之百自产基质料育秧,配备四层育秧架、防虫网遮阳棚、温湿度调控设施、雨水收集系统、自动喷滴微灌系统的育秧基地,同时在化肥、农药上实现各减量50%的目标,金仓湖优质生态大米实现欧洲标准生产。与江苏省太湖办合作建成东林合作农场土壤氮磷拦截工程,将发酵装置、猪羊舍、水稻果园、微水池有机整合,形成农业能源综合利用体系,服务于循环农业生产。与江苏省农科院畜牧研究院合作,成功开发了多品种牛羊发酵饲料,其中TMR全加饲料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湖羊生产实现了杂交优化之路。

此外,东林村还成立了东林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机械化生产实现高效农业。目前,全村共拥有各类机械设备100多套,从最初的种子培育到幼苗成长,从灌溉施肥到防虫病害,从收割到储存,从烘干到包装,从糙米到冷藏保鲜,全程机械化。眼下,东林合作农场实现了9个人种植管理2200亩土地,人均管理达到244亩。而围绕稻麦等粮食作物生产,东林村还运用网络等技术手段,辅以无人机、物联网等设施装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业智慧大脑的技物支撑场景;运用综合监测与可追溯等关键技术,实现土壤墒情、水质、植保病虫害、作物长势与产量的全面监测,同步进行信息采集汇总;运用智能分析平台,对环境、农副产品、农机作业质量进行监管追溯,汇总分析、预警监管、管理决策,提升农事管理信息化水平;运用智能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运用智慧农机系统对农机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以北斗导航为主导的精准农业。

发展经济的同时,东林村还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探索“自治+群议”“法治+调解”“德治+评比”等三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去年,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发文公布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东林村成功入选。

“自治+群议”,让决策更民主,是东林村做对的第一件事。村里创新民主决策日、党员活动日、村民议事组等功能载体,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动村务管理中短板问题的有效解决,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探索更多路径。

同时,坚持“法治+调解”,让矛盾快消融。东林村以法治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为载体,开展乡村法治大舞台、微型法治讲座、传统法治小品等受村民喜爱的法治宣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村法治文化水平;设立法治驿站,建设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普法志愿者队伍,为村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化解村民矛盾。

此外,强化“德治+评比”,让村民生活更幸福。东林村注重以荣誉评比的形式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深入开展睦邻楼道考核制度,将移风易俗、人居环境等内容融入评比之中,形成互相竞争、比拼赶超的浓厚氛围,实现了乡风文明提升。

农旅融合激活乡村热度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将农业和休闲旅游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电站村一直走在前列。

电站村位于太仓市区北端,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83亩。近年来,电站村锚定“智慧农村”建设,以数字化为抓手,不断织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智慧网”,持续奏响产业兴旺“和弦乐”、激活乡村善治“动力源”。2023年,电站村稳定性收入约3300万元,农民可支配收入5.2万元。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生态村”“中国特色农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不久前,电站生态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还被江苏省妇联评为江苏省级巾帼新业态助农创新基地。

“在电站村,每个季节都有水果可以采摘;可以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挥洒汗水,亲自耕地种菜,体验劳动的乐趣,收获快乐;亲子沙滩、水上游艇、生态烧烤、VR游戏、中餐西餐等项目在房车营地也都有,能够满足大家各种露营需求;‘亲水木屋依水而建、错落有致,一个个木屋设计新颖、装饰独特,与周边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这不仅仅是存在于电站村生态园工作人员口中的介绍,还是《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在电站村走访的亲身感触——这里的一花一草、一园一亭、一桥一溪都让人流连忘返。

“季季有鲜果,甜美尝不完”,电站村生态园已形成1800畝的林果种植区,夏黑葡萄、翠冠梨、新毛芋艿、火龙果、猕猴桃、黄桃、蓝莓等特色蔬果远近闻名,配有成熟采摘模式。同时,以全程机械化推广和智慧农业全场景应用,定义全新农产“电站效率”。林果销售从传统单一销售模式走向网络销售、订购配送、合作营销等相结合的现代营销模式,漫市集线下连锁店铺多点开花,电商直播、冷链物流、仓储配送如火如荼,打造“线上+线下”优果直选的大地聚宝盆。

“绿野桃源,‘仙境流连”,电站村空气清甜、碧波荡漾、林木繁茂、鲜花遍地,农庄饭店、田园宾馆、乡村民宿、清禾咖啡等一批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宴会中心、会务中心、康养中心、冷链物流中心筹建工作有序推进,萌宠奥林匹克乐园绘就宠物经济新图景,成为“星空之下 田园之上”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园中庠序,‘先人一步”,电站村厚植红色沃土,深耕文化之田,依托绿色生态,注入“党史”“双拥”“国防”等红色元素,弘扬传统文化,强化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村史馆强化党建引领、汲取奋斗力量,双拥国防园退役装备林立,彰显大国雄风,形成海陆空全景红色文化集群,打造可观可感的爱国主义实景文化景区,同时园内路渠盖板,打造全长4300米绿意盎然的国防健身步道,于田野中觅意趣,于生态中见生机,于汗水中注恒力,让乡村旅游和文化教育延展出更多可能。应急管理学院学术与实践结合,创新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灾害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应对辅助决策与应急组织协调能力,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乡村漫市集”“乡村集训营”“田园嘉年华”农文旅项目方兴未艾,为电站村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不竭动力。

此外,电站村的文明实践在太仓也已小有名气。通过打通优质资源“下乡”与“进城”的结构壁垒,实现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双向文明交流,一些特色活动吸引了周边市民、学校孩子前来参加。

“黄芪味甘,性微温,能够健脾补中。”“这是白术,常用的大宗中药材,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在电站村的中药种植园里,太仓市中医医院的主任中药师蒋建伟向身边的市民介绍各种中草药的特性和功效。

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这块小小的种植园,既是太仓市中医医院和电站村共同的文明实践阵地,也是太仓城乡文明融合的“微缩景观”。而电站村和专业团队合作设计的“核弹英雄零距离”“碧水蓝天小卫士”“我是普法小律师”“《本草纲目》识百草”等点单式课程,更是让大家按需求和“口味”,尽享各具特色的文明“大餐”。据悉,2023年,电站村农旅融合实现游客接待量达4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5800万元,在城与乡的联动和传导里,实现了文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鲜果为本,农旅为基,教育为先”,电站村正依托优质林果基地,持续锻造长板,延链补链,朝着打造国际田园艺术综合体的目标稳步前行。

猜你喜欢
东林太仓电站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低影响开发(LID)在光伏电站中的应用
Functions of Etymolog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江苏太仓元代古木船
论李应昇之东林节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