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

2024-05-10 22:08禹洪波刘淑兰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耕环境治理城乡

禹洪波,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追求。持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畅通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要素流动,激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生动力,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构建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大格局。

一、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丰富,涉及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以及农民的思想、心理、道德等层面的建设,旨在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文明乡风,提振农村精神面貌。

(一)城乡人才要素加速融合亟需提升农民整体思想文化水平

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3]。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源泉,确保农村的人才储备是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的重要任务。

提升农民思想认识、文化素养,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是新时代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城乡人才要素融合意味着人才流动的双向平等,为城乡间人才资源的输送架起了桥梁。我国农村不同区域人才资源差别显著,要借助城乡人才统筹机制,发挥以城带乡的作用,构建人才共育共培的工作格局。发动优秀人才率先参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及乡村移风易俗,对“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现象开展专项整治工作,革新农村农民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

(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齐头并进迫切需要完善农村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基,“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4],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必然需求。

依托“数字城市”与“智慧乡村”战略的协调推进,不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积极构建样态多元、覆盖宽广的城乡公共文化载体集群[5],城乡文化信息载体集群规模持续扩大,横跨城乡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接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资源的传导效率也极大提升。

(三)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迫切需要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保护工程

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蕴含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哲学思想,“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6],是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文化根脉,更是城乡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源泉。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加快,农耕文化遗产浮现出日趋没落的态势。纵深推进农耕文化保护工程,注重农耕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进一步壮大农村文化产业,为革新城市文明提供绵绵不断的精神滋养。强化城乡文化产业互促,基于农耕文化价值准则,将其有机融到城市多元的文化业态中去,使文化的活力充盈社会肌体的每个细胞,凸显农耕文化遗产传承对于城乡产业融合的时代价值。

(四)城乡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格局急需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中强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7]。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关乎城乡环境治理统筹格局的构建。

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体系面临诸多挑战,城乡环境治理的地位落差又加剧了农村环境治理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导致了城乡生态资源配置局面的失衡。城乡环境治理协同发展的本质是“融合”,是城乡内部深层的、有机联系的一种关系形态。促进环境要素在城乡间的畅通流动,加快构建农村生态资源配置格局,以“命运共同体”为依托提升城乡融合程度,实现对城乡单向度治理格局的突破和纠偏。

二、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城乡发展格局也经历了时代变迁。但在城镇化的猛烈冲击与裹挟下,“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倾向致使农村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人才支撑、建设空间、文化根基以及环境保障等方面面临困境。

(一)主体推动不足削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才支撑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实现城乡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机统一与高效结合,其中“人”的力量尤为关键。但在“城市优先论”的政策导向下,加速了农村精英群体向城市流动,进而弱化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才支撑。

1.乡村精英的流失

在乡村日渐衰微、城市如日中天此消彼长的城镇化进程中,在城市“虹吸效应”的作用下,城乡人口流动严重不平衡。乡村精英群体的流失导致维系乡村精神秩序的主体缺位,加剧了乡土情结、村规民约的“形在神散”,基于传统农耕文明语境下的既有乡土文化逐渐失去原有的制度基础,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秩序失衡进一步扩大。

2.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

由于城乡之间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基层干部晋升空间相对较小,党的基层组织难以留住年轻梯队人才,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储备力量相对匮乏,发展后劲大打折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流于形式,党建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落地生根困难,广大群众投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二)城乡数字鸿沟效应蚕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空间

奔涌而来的数字化浪潮极大地拓展了农村精神文明空间,如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蔡村镇蔡村借助数字“春风”吹拂,创建以“亲仁善邻”“尊祖尚孝”“和睦融洽”等主题的新时代文明传习平台,使得蔡村的精神文明风貌焕然一新。但由于农村地区数字技术水平滞后于城市,数字技术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赋能空间受到压缩。

1.数字设施鸿沟

文化平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媒介。文化数字化设施建设进程缓慢,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不高,农村精神力量的汇聚得不到保障,难以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农村精神文明空间被进一步蚕食。

2.数字能力鸿沟

数字水平差异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村居民接触到的文化资源较为单一,“富口袋与富脑袋”统筹推进的进程受阻。同时,缺乏数字化技能和应用能力,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长效化、常态化的精神文明工作机制运行困难。

(三)工业文明强势输出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农耕文明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精神记忆,世代传承且具有独特生存智慧和伦理价值的乡村文化瑰宝,为维持乡村社会秩序以及推动工业文明的突飞猛进提供了精神给养。但在长期处于互动博弈之中的城镇化进程中,工业文明的输出动摇了农村精神文化根基。

1.泛娱乐化的城市文化导致乡村文化“道德失忆”

泛娱乐化指在信息生活中娱乐元素的过度泛滥,将娱乐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指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泛娱乐化的城市文化应运而生并不断滋长蔓延开来,其在向农村文明输出的过程中,部分传统文化呈现出商业化、庸俗化的特征,乡村的伦理生态环境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不断被冲刷,造成了乡村文化的“道德失忆”。

2.城市文化的工具理性稀释了乡土礼俗的精神内核

相较于以血缘为纽带而居、以土地为依托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文明,城市工业文明突出表现为陌生与熟悉间相互转化、安静与喧嚣交替存在的文明样态。随着工业文明迭代升级,城市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输出变得日益激烈,具有先天教化作用的宗族礼法、乡规民约等乡土礼俗日趋被淡化,乡村礼俗的道德约束功能以及德化人心效应逐渐松动瓦解。

(四)城乡协同机制缺陷阻滞农村精神文明环境基础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如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柳家乡村坚持“全域化、常态化、精细化”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以更强有力的举措、更精细的标准奋力打造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然而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下,由于政策偏向性以及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存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进程受阻。

1.政策的城市偏向明显

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受政策偏向性影响,城市环境治理投资远高于农村。资金水平差异导致城乡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差别明显,在我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等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备之时,农村地区对于日趋上浮的生态污染负荷仍顾此失彼,限制了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

2.城乡环境治理统筹难题亟需解决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由于空间壁垒以及地域界限,城乡区域部门割裂现象严重,城乡环境治理信息数据共享格局尚不完善。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的物质以及时间成本大幅提升,致使城乡环境治理的集合效应被削减,孤岛现象、部门主义等现象滋生,城乡环境治理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难以消除,农村环境善治目标的实现举步维艰。

三、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关键举措,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充分消解城市文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利因素,最终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命运共同、休戚与共。

(一)强化党建引领,夯实精神文明组织基础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8]。强化城乡基层党组织互联互帮,制定科学的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提高基层干部思想认识,提升群众投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筑牢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基础。

1.加强城乡党建联动,培育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才队伍

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动工作机制,以城乡精神文明人才结对帮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定期互派党员干部交流学习,实现干部水平的与时俱进。城乡基层党组织要依托工作联席会议,制定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整体谋划和前瞻布局,广泛发动以“返乡乡贤”为代表的新乡贤力量,疏通城乡人才“进城”和“下乡”的渠道,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2.强化组织引领,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指以农村为主场、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主线的节日,是宣扬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党员干部要动员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农技专家等人才加入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宣传的队伍中来,使广大群众厚植感知民俗、崇尚自然、重义守信的高尚情怀,以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依托数字赋能,创新精神文明平台支撑

随着数字化浪潮加速推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而至。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搭建数字化精神文明交流平台,与时俱进地将文化信息持续输入相对封闭的农村,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文化产业持续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动能,迸发城乡精神文明融合活力。

1.搭建数字化平台

统筹构建城乡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强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硬件设施以及服务短板,完善覆盖城乡、快捷方便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打造城乡精神文明协作运行的发展模式,将农村地区富含道德元素的自然地理资源、农耕文化资源、人文历史资源与城市互联互通,架起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交融的桥梁,在丰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又在润物无声中构建和谐乡风。

2.健全城乡文化产业融合制度

城乡文化产业融合要突出产业发展手段的融合,引导数字文化人才扎根农村,依托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科技含量,繁荣乡村文化产业赋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及精神动力。

(三)推进城乡互哺,厚植精神文明文化底蕴

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要以平等合作为基础,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共享,以城乡协同为抓手延续传统乡村文脉、传承乡村文化形态,在为乡村注入现代化元素的同时,兼顾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

1.构筑城乡精神文明物理空间

农村精神文明空间是承载中华文化的基石,是农耕文化赓续的重要媒介。“美美与共”精神文明物理空间的构建,必须吸引人才、资金等城市优质资源下乡,并组织城市文物保护专家、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多元主体,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中来,坚持在挖掘中保护、利用中传承、创新中发展的原则,持续加强农耕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工作,

2.引导城乡文化的相互认同

城乡文化的相互认同是唤醒乡村精神、促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的逻辑起点,推进城乡文化互哺,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认知和精神追求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为城市文明的进步提供了精神源泉。兼备乡村农耕文明和城市工业文明双重属性的新乡贤是推动城乡文化认同的“黏合剂”,积极发动新乡贤力量,重塑乡村精神文明秩序。

(四)加快共建共享,筑牢精神文明生态屏障

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居环境治理是乡风文明建设落实的保障,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推进城乡环境资源要素共建共享,优化城乡环境资源配置,有助于重塑农村环境治理体系,探寻命运共同的城乡生态环境协作治理之路,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稳步向前保驾护航。

1.打造共建共享的城乡环境治理体系

依托数字技术搭建城乡环境信息共享体系,加快城乡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协商平台建设,构筑互惠互利、信息畅通、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打破部门间的信息隔阂,实现城乡对污染企业、环保社会组织等相关信息的互通有无。

2.优化城乡环境资源配置方式

推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防洪排涝、污水处理等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统筹配置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同时创设专业机构加快城乡环境资源要素的对流,以环境资源向农村引流的形式持续完善农村环境资源要素配置体系,充分保障农村地区对环境资源的吸附能力,缩减城乡环境资源差距,最大限度实现城乡环境资源的合理分配。

四、结束语

综上,依托城市文明的开放包容拓宽相对封闭的农村精神文明空间,借助新型数字技术赋予农村精神文明时代个性,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注重强化城乡党建联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资源共享,打造城乡精神文明相互启迪的新格局,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猜你喜欢
农耕环境治理城乡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城乡涌动创业潮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