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

2024-05-10 22:08王建坤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民精神

王建坤,向 羽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1]目前,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民精神生活领域的相对贫困问题是成为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人们精神生活应当呈现的样态。”[2]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精神保障。

(一)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整体布局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产业振兴等多方振兴起到协调作用。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带动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这种影响在农村地区愈发明显,农民渴望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摆脱精神世界贫乏的现状。但目前,农村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要求乡村振兴重视农民的精神生活,关注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农村精神文化现状提质增量的总体纲领,也是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期望目标,为当前农民精神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作为生命有机体,个人进行精神活动的前提是保障其基本物质生活。社会意识拥有相对独立性。农民目前的精神贫瘠状况对农村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迟滞性作用。目前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规模化效应难以发挥作用,农业现代化步伐受到阻碍。部分农民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影响了农业以及以其为基础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农村产业兴旺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丰富的文化产品、活动,发挥精神产品的“助推剂”和“助燃剂”作用,进而为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保障。只有“物质”与“精神”两条腿协调前进才能走好“乡村振兴”的大棋。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不足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村精神生活发展速度相较于物质生活相对滞后、高素质人才队伍参与力度不够、文化制度建设相对落后、价值观念落后、文化活动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精神生活,对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成了挑战。

(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精神生活发展动力不足

“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能存在人的实物形式,而只有作为事物的抽象存在……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4]。由于地域差异、自然环境等限制,农民收入水平远不及城市居民收入,文化产品消费支出较少。此外,由于收入水平限制,免费的文化产品是多数农民的选择,相较于消费类文化产品存在一定的差距。新时代精神扶贫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经济带精神,“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

(二)人才培养效果有待优化,缺乏高素质文化建设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农村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存在义务教育阶段“隐性辍学”问题和高中阶段的辍学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初中升学率为94.6%;2022年高中毕业人数为824.102 8 万人,而该批毕业生入学时招生人数为839.494 9 万人。其次,农村学校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差;学校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薪资水平较低、职称晋升难度大。再次,农村建设队伍的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农村地区老年人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较低。最后,青年返乡意愿不强。他们普遍认为城市的发展潜力远超农村。目前我国的人才激励实际效果也差强人意,人才红利并未得到充分激发,农村地区仍为高素质人才留有宽阔的施展空间。

(三)公共文化服务滞后,基层政府职能弱化

基层政府在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起“领头雁”和“服务者”的重要角色,承担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功能。然而,目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执行效果的考核体系存在问题。该考核体系由上级单位制定标准,并由上级政府考核其效果,遵循“行政的逻辑”。基层政府则将公共文化服务视为一项行政任务。其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6%,但文化活动场所利用率低,软件设施跟不上步伐,书籍更新速度慢等痼疾存在。以农村书屋为例,有学者通过对全国267 个村庄4 078 户农民进行调研,指出“农家书屋设施建设的村庄覆盖率将近80%,但是农民感知率仅有37.8%。”[6]最后,政府部门把握农民精神生活动态的主动性较弱。相关文化部门对互联网新型传播方式敏感度不够,导致公共文化供给滞缓,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与时俱进。

(四)价值观念相对落后,部分农民思想品德素质水平不高

农村地区受到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原有传统文化日渐衰落、邪教侵害、极端利己主义等问题日渐突出。封建思想依旧活跃在少数人的头脑中。重男轻女、包办婚姻等思想严重束缚了农村地区人民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此外,目前少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在面临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时,往往忽视集体利益,不惜通过违反公序良俗、采取违法犯罪行为获取利益。追本穷源,一方面是基层干部实践有失偏颇,农村干部大部分是本地村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力度浮于表面,开展深度如蜻蜓点水。重形式而乏内容,重数量而乏质量,忽视将教育内容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农民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彰显,“主人翁”意识薄弱,认为文化发展与自身无关。

(五)文化产业发育不充分,精神文化活动创新性不足

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市场性、营利性、非公益性。文化产业的这些特性,使得农村即使地域广大,但仍旧是文化产业不愿涉足的市场。这与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客观原因相关,也同文化产业所处农村地区的政策不完善、相关利益群体复杂、农民文化消费意愿等主观因素有关。此外,目前农村已有的文化活动也相对单一,文化活动形式几乎千篇一律,低层次文化生活是农民农闲时的主要娱乐方式。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地区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如部分村庄对待传统文化活动只保持其原有样貌,而其旧有形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以乡村振兴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者中具有内构性。乡村振兴战略从五个方向展开,也要从这五个角度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夯实物质财富基础

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要立足于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实现农民物质财富富足,解决农民与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问题。

第一,必须发展集体经济,巩固壮大农村公有制基础。“在全国整体层面上,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的直接贡献超过1%。”[5]要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优化党支部成员构成,提高党支部整体素养,发挥党支部领导示范作用,为农村产业兴旺提供组织保证。第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同时实现乡村旅游的建设与管理并重,以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运行乡村旅游业,从而形成高口碑和高质量的特色品牌,提高品牌竞争力。第三,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政策制定既要立足实际,又要目光长远;既聚焦微观,又把握宏观。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活乡村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向农村集中更多的优势资源。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制度设计。通过政策培育农业经营新型主体、提高农民产业经营本领、引进更多外资与人才,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基层人才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人才是动力之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点也在人才。

第一,教师作为农村“扶智”的主力军,必须切实解决乡村教师的相关问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待遇、考核等问题,并提高相关补贴力度;要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注重从年龄、性别、学历层次、授课经验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教师水平;要鼓励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计划,为乡村教育不断注入新活力。第二,必须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要推动农村教育硬件与软件双重优化,以完备的基础设施打造良好的教育“硬环境”,与人才队伍“软环境”相配合,共同助力乡村教育事业。第三,培养高素质、有能力的基层干部队伍,打造懂农民、爱农村、会农业的人才队伍。基层干部是与农民打交道最为密切的干部群体,与农民有独特的联系。高素质、有能力的基层干部队伍能够及时发现农民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第四,要培养“田秀才”“土专家”,挖掘本土专业人才,打造关心乡村、关注农民的本土队伍。第五,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政策吸引力和竞争力。要吸引从乡村走出去的乡贤返乡创业,也要吸引外地人才到当地进行建设,以广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过人的胆识参与到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中。

(三)强化基层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精神生产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基层政府要做好公共文化的供给者,也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掌舵者。

第一,在政治职能上,基层政府要确保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以身作则,加强与基层党组织的联系,把握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神经末梢”。要加强基层党支部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并将优化农民精神生活作为党支部日常工作。第二,在经济职能上,基层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创造更多“接地气”的精神文化产品,制定奖励政策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邀请社会力量加入,形成“官方力量+社会力量”的双层次多主体的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格局。要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村史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农村文化供给结构,夯实农村精神生活物质形式。第三,优化政府绩效考核标准。上级部门要注重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作为重要标准,合理制定考核量化标准,注重结合本地乃至本村的实际情况。第四,政府相关文化部门需要增强主动性。主动获取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主动获取文化活动内容的实际效果,主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挖掘优秀文艺工作者,打造一个主动性强、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有为政府”。

(四)彰显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意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推进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在重视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积极精神因素。

第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村里宣传栏、广播站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教育、乡风文明教育、家庭教育融到农民日常生活中。第二,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加强对农村现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并结合新科技、新形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三,必须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地方干部要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关注农民的真实需求,以农民的精神需求为导向,使农民意识到自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分子。发挥榜样的带头示范作用,从农民中选择能力强、有想法的“意见领袖”,作为沟通干部与村民的重要纽带。

(五)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创新文化活动形式

农民精神生活既要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活动,也要有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活动。

第一,文化产业组织需要在关注文化消费主力群体的同时注意到农村蕴藏的巨大市场。加大投资开发农村地区文化资源,利用新颖的、有吸引力的现代科技,推动形成“文化+旅游”“文化+IP”等新型文化发展业态,充分挖掘农村的文化潜力。第二,文化产业还需要调节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要注意文化产品内容对农民精神生活的影响,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文化生产中,以有利于文化传承、延续、更新的方式呈现到广大农民群众面前。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到文化产业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合理地融入文化产品中。第三,企业也要注重经济效益,打造优良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能力,为创造更强大的社会效益奠定基础。第四,加强文化产业的监督管理。优化政府对企业的考核标准,注重将是否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文化产品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作为重要评价标准。

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农民的物质生活已取得长足进步,对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提出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五大方面环环相扣,联系密切,推进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多方面发力,为推动新时代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全方位基础和保障。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农民精神
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饸饹面“贷”富农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