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实践路径研究

2024-05-10 04:58黄亚囡
河南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驱动生产力

黄亚囡

摘 要:【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赴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新的概念。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生成性概念,代表了生产力的未来发展方向,需要对其进行相关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对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实践路径进行阐述、分析和研究。【结果】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不仅进一步丰富、完善、拓展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更重要的是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为新时代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遵循。【结论】从顶层设计、政策体系、具体抓手3个方面对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4)05-0152-07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4.05.032

Research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UANG Yanan

(Hen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3, China)

Abstract: [Purposes] As a new concept,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represen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productivity and requires relevant research. [Method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Finding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represents a leap in productivity, which not only further enriches, improves, expands, and develops Marxist productivity theory,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is a major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t provides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action guidelines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build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future industries.[Conclusions] This article provides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rom three aspects: top-level design, policy system, and specific measures.

Keywords: productivity;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nnovation driven

0 引言

社會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受到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受到自然条件、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到来,生产资料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向着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催生着生产力的存在样态不断发生变化[2]。尤其是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也逐步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国际环境看,2010年中国经济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50%[3],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地域冲突亦不断加剧。从国内形势看,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其中,作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的劳动力供给已进入收缩期,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16~59岁)人口总规模为8.9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35%,与2010年相比,占比下降了6.79个百分点[4]。目前,全国各省(市)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关乎发展的核心位置,我们已完成了从模仿、追赶等被动式创新模式到以原始创新为主的主动式创新模式的转换。因此,面对影响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何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时代课题[5]。

1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

2023 年 9 月 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6]。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概念之后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新时代标杆。

1.1 从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政策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

1.1.1 第一个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期(1949—1977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向全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同时先后作出“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的指示,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论断[7]。在这一时期,我们党构建起了具有高度集中和充分计划特征的国家科技体制。

1.1.2 第二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1978—2011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8]。这意味着我们党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下,对生产力的发展方式、实现路径及实现方式有了清晰的认识。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首次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推动着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这一时期,科技被当作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前瞻性地预示和演绎着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提出的内在逻辑。科技与生产紧密地结合,对生产活动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不断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升级。

1.1.3 第三个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这一时期,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并向全党发出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总动员。整体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基于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新质生产力才得以产生。

1.2 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把握新质生产力提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主要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构成,劳动者将自身的体力和脑力同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生产力现实化的前提条件[9]。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就是不断演变和进步的过程,人类社会生产力经历了石器时代—农业时代—手工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革命时代的发展、飞跃和崛起,可以说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提高和跃迁的过程。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根本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系统研究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他指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是指人们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那些自然对象与自然力之间的关系,它表明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所反映的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10]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详细解读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11]恩格斯在1877年发表的《反杜林论》中指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11]。另外,在表述生产要素的概念时,马克思指出生產力的基本要素还应包含劳动者:“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12]通过大量、系统地阅读和综合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一是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是发展的产物;二是伴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重构重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生产模式必将替代传统产业模式,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三是新质生产力集聚了技术、人才、数字等多元化的高质量要素供给。

1.3 从“新”“旧”生产力的比较上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跃迁史。目前来看,可以分为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两个阶段。两种形态的生产力有相同点,同时也有诸多不同点。从发展方式上看,传统生产主要依靠高耗能、高投入的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则是靠着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的创新驱动。从生产要素上看,传统生产力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主要强调的是要素数量;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是传统生产要素与数字、信息、人才等创新生产要素的综合,要素的构成更加多元、范围更加广泛。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数据被纳入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素范围,大会明确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目前已有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双维驱动”作用[13]。从产业形态上看, 传统生产力对接传统产业体系,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就是利用新技术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现代产业领域。

2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新质生产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14]。通过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从“创新性”“协同性”“引领性”3个方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2.1 创新性:生产力三要素之“新”

近日,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在深入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議精神时对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及核心标志进行了全面阐述,即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15]。基于此论断,可以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3个层面去理解新质生产力之“新”。一是新型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动要素,其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现阶段劳动者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及工作技能培训等方式,大大提升了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现代化的高端先进生产设备的能力。换言之,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一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队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队伍。二是新型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物质生产的前提,劳动只有与其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社会财富。劳动对象的变化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领域也在逐渐扩大,出现了新材料、新能源、数据等新的劳动对象。三是新型劳动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讲道:“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区分不同经济时代的依据,而且是区分不同生产力的质的依据[14]。科技体系是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杠杆,以各种科研机构和科学装置为代表。随着5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一代数字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资料的数智化成为新型劳动资料的典型特征。

2.2 协同性: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6]。理顺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联系,反映了新时代新征程持续探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协同融合发展,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的现实需求。教育是基础,是人才培育与人力资本输出的主要阵地与主渠道,更是科创资源集聚地与科研领域范式变革的策源地;科技是关键,为教育现代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科技进步能促进教育的提升,科技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载体。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已纳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科技创新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人才是根本,是科技与教育进一步革新的“发动机”,是实现重大科学问题原创性突破、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智力资源。

2.3 引领性:支持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生产力,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关键驱动力。一是培育新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制备技术等技术的加速运用,催生培育了电子信息、生物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二是打造新优势。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空海探索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探索,目前我国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上持续发力。三是释放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6]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具有“头雁效应”,对提升发展能级、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 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基于文章前两部分的分析,现从顶层设计、政策体系、具体抓手3个层面下功夫,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3.1 顶层设计层面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塑造新质生产力提供战略性支撑。一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但是离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仍有一定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一方面在改革理念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切实让万千学生家庭有获得感;另一方面在体制机制上,要更加注重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和城乡统筹;在办学目的上,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既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新突破培养行业尖端人才,也要注重提高一般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对接产业的能力。二是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积极推动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制度和人才体系,发挥人才红利,打通从人才强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从实践历程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点把握。一方面是要构建起党管人才的工作合力。历史经验表明,党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人才效能不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的根本保证。党管人才就是党要不断加强政治引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充分激发和释放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一支结构优良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是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带动作用。聚焦重点和关键,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布局、重点研究领域、重要产业集群、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积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发挥“高端引领集聚”作用,形成定位明确、梯度培育、支持有力的人才计划体系。要打造一流人才生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保障政策,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公正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走出一条以人才引领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三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和引擎。202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17]。当下,要想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引擎、塑造发展新优势,必须聚焦“四个面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基础性原创性科技攻关,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面向经济主战场,不断提升科技供给能力和质量,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战略目标导向,围绕国家战略部署进行谋划、布局、推动,以战略任务带动各类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和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切实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研发重点,加快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提供科技支撑。

3.2 政策体系层面

政策体系层面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亲自谋划和推动重大科技体制改革任务,创新潜能不断释放,创新体系效能不断提升。科技体制改革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解决科技经济 “两张皮”问题,促进科技创新赋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18]。

一是强化统筹,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17],加之当前科技内涵和外延已发生深刻改变,科技与经济、安全、军事、外交、人才等领域深度交叉,国家科学技术全面进步与国家科技管理统筹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新一轮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高规格组建了中央科技委员会,全面加强了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一步要切实发挥和结合好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环境营造、公共服务、监督评估和重大任务实施等宏观管理职责,着力构筑起新时期科技工作的“四梁八柱”。

二是完善科技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快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构建以质量、贡献和绩效作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19]。科技评价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指挥棒,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技评价改革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评价政策方面不断完善、成果评价方面评价主体发生重要转变、科技人才评价方面“破四唯”已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下一步,在评价基础方面,深入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加快完善评价政策体系、指南、标准和实施细则,积极探索一次评价、多方互认等评价方式[20];在人才评价方面,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贡献、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在项目评价方面,按照研发规律,不断健全和完善分类评价制度;在成果评价方面,着力强化成果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21]。

三是构建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调联动,科技创新各主体,产学研用各环节,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各司其职、深度融合的一个有机整体。我国高度重视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及整体效能的提升。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要“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22]。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23]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按照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3种类别,进一步加强统筹布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明确、发展定位清晰、优势层次互补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创新高地。积极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区域创新高地支撑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域科技合作。深化跨区域科技合作机制,积极发挥多部门协同推进、跨地区高效协同发展优势,引导创新要素合理高效流动、集聚,推动资源互享、人才流通、平台共建、联动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开放、利益共享、融通发展的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新局面。

3.3 具体抓手层面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夯实创新基础。聚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攻关、高能级平台搭建和高质量创新成果产出,集聚创新资源,全面夯实创新基础,推动创新能力完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完善基础研究战略布局。基础研究是整个科研体系的总开关,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能力也决定了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要牢牢把握国际科技变革大趋势,通过强化有组织的科研等顶层设计,构筑高质量学科体系、提高财政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等。搭建高能级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发创新“裂变”、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性工程。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放大高水平机构、高端技术、高层次项目和高效率创新机制的集聚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和产业集群。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针对技术与市场脱节问题、聚焦关键产业链技术成果,共建技术供需沟通衔接、研发实力优势互补、科技成果共享共用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面向市场需求共同开展技术定制、中试熟化、产业化开发等活动,打通科技供给与产业化应用之间的融合融通,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二是注重双链融合。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融合,有效破解经济和科技的“两张皮”问题,真正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聚焦核心。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企业、关键环节,系统梳理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需求,围绕需求谋划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协同。围绕集聚资源、匹配供需、有效打通产业链条等方面,支持骨干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共建共用共享创新平台。注重应用。以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为支撑,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以及转化应用力度,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蛙跳式发展,从而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三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企业是最重要的创新力量,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4]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发展局面。技术创新决策方面,聚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在重大重点项目指南编制及项目评审过程中,提升企业参与度和话语权,加大各类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建立“定制化科研”机制强化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凝练应用研究任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和堵点,切实提高成果转化率。研发投入方面,搭建面向企业的科技服务综合体,组织开展科技政策宣讲培训,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推送服务和科技金融服务。同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惠企政策扎实落地,持续放大政策效应。科研组织方面,积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引导企业围绕技术需求开展研发。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针对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前瞻性布局基础前沿研究,并且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成果共享等方式参与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成果转化方面,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强化新时期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建设一批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和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对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25]。

四是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形成新质生产力,根基在产业,关键是产业升级。当下诸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5G等产业都是曾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26]当前正处于结构调整的瓶颈突破期、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急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紧紧抓住产业的科技化、科技的产业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数字化3个方向为突破口,通过强化核心产品自给能力提升、试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强窗口期指导、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方式,培育壮大新动能,最终以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发展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

4 结语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现在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升。当今我国已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而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能否提前谋划获取原创性、突破性技术,夯实未来产业发展基础,实现新旧动能转化,率先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因此我们要持续深刻把握科技与产业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积极应对全球生产体系重构、国内发展阶段转变等内外部环境挑战,主动做出积极的战略选择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6):146-159.

[2]穆艳杰,马德帅.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视角下“生态生产力”论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56-62.

[3]高帆.新质生产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6):127-145.

[4]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EB/OL].(2021-05-11)[2023-12-31].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85.html.

[5]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EB/OL].(2021-05-11)[2023-09-1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72.htm?jump=true&wd=&eqid=fb8d307e0009e60b00000002655dc160.

[6]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EB/OL].(2023-09-09)[2023-09-1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32.htm?ddtab=true.

[7]李春成.我國科技经济结合的百年历程、经验启示与展望[J].创新科技,2022,22(2):31-41.

[8]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EB/OL].(2007-08-29)[2023-12-31].https://www.gov.cn/test/2007-08/29/content_730511.htm.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杨艳,王理,李雨佳,等.中国经济增长:数据要素的“双维驱动”[J].统计研究,2023(4):3-18.

[14]胡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及路径探析[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2023-12-31]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Y_ITemen1J7V8iuAJ6wV-ep-E5bwSqJn4uv9EusUngUymZgkRSzj

HJ8jYT2BPmpQfmyeNoKMm-T7guFQO_VSgS2bP2Jk0Yrw

-u55gfarElU2pu-8gjf4eVG3MjwsY9_cKbcm9JnIqUU=&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DOI:10.14100/j.cnki.65-1

039/g4.20231113.004.

[15]中央財办有关负责同志详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EB/OL].(2007-08-29)[2023-12-31].https://www.gov.cn/zhengce/202312/content_6920788.htm.

[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EB/OL].(2022-10-26)[2023-12-3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703891 356370505&wfr=spider&for=pc.

[17]科技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党坚持对科技事业领导的历史经验与启示[EB/OL].(2023-06-09)[2023-12-31].https://www.xuexi.cn/.

[18]丁元欣.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相关研究理论综述[J].安徽科技,2023(11):34-37.

[19]高燕,张思琴.深化江西省科技评价改革的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20(4):68-73.

[20]赵正国.把握科技活动本质,深化科技评价改革[EB/OL].(2023-05-08)[2023-12-3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5290032028338874&wfr=spider&for=pc.

[2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EB/OL].(2021-08-02)[2023-12-3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8/02/content_5628987.htm.

[22]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4-06-09)[2023-12-31].https://www.gov.cn/xinwen/2014-06/09/content_2697437.htm.

[23]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28)[2023-12-3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99599.htm.

[2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3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5]科技部,财政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EB/OL].(2022-08-05)[2023-12-3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15/content_57054

64.htm.

[26]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EB/OL].(2023-03-11)[2023-12-31].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11/content_5745992.htm?eqid=a42bfcc600007851000000026459ffa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驱动生产力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