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报》在中国工人运动中的宣传策略及影响研究

2024-05-12 05:50汤凯宁丁粮柯
传媒 2024年8期
关键词:宣传策略

汤凯宁 丁粮柯

摘要:《晨钟报》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媒介。该报以革命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工人阶级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运用多种创新和有效的宣传手段,为中国工人运动引领方向。虽然办刊时间较短,但伴随着当时社会环境的巨变,《晨钟报》与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持续演进,使得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对中国工人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晨钟报》 中国工人运动 宣传策略

《晨钟报》是近代中国第一份马克思主义工人报纸,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该报于1916年8月15日在北京创刊,李大钊任第一任总编并撰写代发刊词《晨钟之使命》,指出该报目的是唤起民族觉醒,激励青年追求理想中华。报刊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新文化运动为指导思想,以工人阶级利益为目标,创新、有效地传播革命理论和实践。它影响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团结和斗争,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和实践,于抗战前夕停刊。但学界对该报在工人运动中的宣传策略和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将对此进行系统性分析,为当前中国传媒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晨钟报》与工人运动的渊源

《晨钟报》坚持共和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北洋军阀统治,为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和权利,维护国家独立和尊严。办报期间正值中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逐步成为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领导和中坚力量。

1.《晨钟报》与中国共产党。《晨钟报》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媒介。该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重要的思想交流平台之一,曾发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普及了马克思主义知识,并引发各界讨论。该报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重要的组织联系纽带之一。1920年陈独秀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委托,筹备成立中国共产党,他运用《晨钟报》的渠道和影响力,联系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刘仁静、李大钊,邓中夏等人保持联系,为党的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该报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最重要的宣传工具之一,曾发表陈独秀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向社会公开宣布党的存在和主张,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揭露反动势力,动员群众参与革命斗争。

2.《晨钟报》与中国工人阶级。《晨钟报》是工人阶级的启蒙者,它通过多种手段传播革命思想和理论,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使他们成为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中坚力量,革命意识不断高涨。它以工人阶级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教育和引导工人阶级为主要任务,为工人阶级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宣传教育内容和方式。例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俄国革命》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并指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该报还通过刊登漫画来反映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暗示其进行反抗的必要性;“劳动节纪念”专号介绍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起源和意义,号召中国工人阶级与国际劳动组织接轨。1924年2月,《晨钟报》副刊改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报道了全国铁路工人运动的情况和成果,并指出中国工人应该向苏联工人学习革命的方法和策略。

二、《晨钟报》在中国工人运动中的宣传策略

《晨钟报》作为马克思主义工人报刊,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影响和引导工人阶级的思想和行动。因此,笔者从宣传方式维度分析该报的宣传策略,按照内容的不同形式来划分不同栏目和内容,符合该报的本质和特征。该报在宣传中运用多种形式,创造了丰富而生动的宣传内容,如新闻、评论、诗歌、漫画等。还运用隐喻、讽刺、比喻等多种方法和技巧突破政治审查和压迫,充分显示出办报的艺术性与智慧性。

1.新闻报道:直观呈现工人运动的情况和訴求。作为马克思主义工人报刊,《晨钟报》全面报道了1925年至1927年间的中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战争,及时反映国内外工人运动状况,揭露资本家和政府的剥削和压迫,鼓励工人阶级进行斗争和抵抗。1925年5月,英国警察在上海屠杀罢工的中国工人,引发全国反帝爱国运动。《晨钟报》翌日即刊登《上海惨案》一文,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声援上海工人,抵制外货,反对不平等条约。后持续报道各地的示威、罢工事件,展现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牺牲精神。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共产党人的参与和指导下开始了北伐战争,旨在统一全国,推翻军阀统治。《晨钟报》以“北伐”为专题,每天报道北伐军的战况和进展,还介绍了北伐军中的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的先进事迹,宣传了北伐的目标与意义。此外还报道了北伐中的工人运动,如广州大罢工、武汉三镇工人运动等,凸显了工人阶级在北伐中的作用和地位。1927年4月,《晨钟报》发文谴责蒋介石在上海的反革命政变,指出“蒋介石是叛徒”,号召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支持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同年8月7日,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以土地为纲领、以武装斗争为手段、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共产党为领导的革命战争。不久《晨钟报》刊登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介绍农村革命的情况和成就,宣传土地革命的纲领和策略。这反映出《晨钟报》在新闻报道方面的特点:一是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工人运动;二是坚持工人立场,支持和赞扬工人运动,抗议和谴责资本家和政府;三是以工人运动为主线,联系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揭示工人运动的背景、意义、形势和问题。

2.新闻评论:分析评价工人运动的形势与问题。《晨钟报》通过新闻评论来指导工人运动,阐述工人阶级的主张,批判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危害,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观点和论证方法,以适应工人运动的发展。该报在五四运动中肯定了学生运动的爱国和进步,指出中国外交失败的根源,呼吁人民团结,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该报提出“文化革命”的口号,主张用科学和民主代替封建和专制,用新文化启迪民众。在北伐战争中,该报赞扬了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远见,支持国民党的三大政策,并强调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呼吁各界人士加入国民党,参与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同时还揭露了蒋介石、汪精卫等反革命分子的恶劣行径。在土地革命中,《晨钟报》反对蒋介石的叛变和屠杀,支持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土地革命,并刊登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讲话,介绍农村革命的成就,宣传土地革命的纲领和策略,揭示了工人运动的目标和意义,对土地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3.副刊专栏: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晨钟报》于1919年开设“马克思研究”专栏,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指导意义,引导了工人阶级学习马克思主义。该报根据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形势,灵活调整专栏的出版内容,以适应工人运动的需要。

五四运动时期,专栏转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经典著作,并加注释解释。如1919年副刊刊载渊泉的《近世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之奋斗生涯》,介绍了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历史及第一卷出版的经历。这些介绍性读物让中国读者初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为工人运动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北伐战争时期,专栏主要发表概念阐释文章,如《阶级》《剩余价值》等。1919年5月起,副刊连载《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第一个版本《劳动与资本》,使中国读者清楚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目标,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政治方向和革命目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专栏着重笔墨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的分析,如《历史唯物论》《社会形态演变论》等。1919年5月5日,专栏刊载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该文用通俗语言解释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和经济论。这些文章的观点在当时新颖且引人注目,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震撼,使中国读者了解到历史发展的真实规律和方向,为工人运动提供历史视野和革命策略。

4.创新方法:突破政治审查和军阀压迫。《晨钟报》在宣传工人运动的过程中遭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经济困难。查禁、“封杀”给办报工作带来困难和危险。但该报不屈不挠,运用多种方法技巧,突破政治审查和军阀压迫。刊载马克思主义论著译文时,用隐晦手法改名换词,保留原意,避免政治禁忌。刊登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评论阐释时,改词换句暗示马克思主义,并借此来支持工人阶级,把握和引领着时代潮流;刊登反映工人生活斗争的文学作品时,用艺术化手法借用留学生视角描写中国现状,暗批军阀、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以展现对革命前途的期待。这体现了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和选择性,也体现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此外,该报还用变换字体、改变版面、使用密码等技巧,在印刷、发行、通讯等方面运用各种技巧,节省成本,增加效率。这些技巧既有灵活性又有创新性,既有适应性又有突破性。

三、《晨钟报》在中国工人运动中的深远影响:从觉悟到变革

《晨钟报》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媒介,不仅通过多种宣传策略,为工人阶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斗争武器,而且在中国工人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团结、组织、斗争和思想的提高和发展,对中国工人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和团结。《晨钟报》是工人阶级的启蒙者和领导者,它教育工人阶级认识自己的阶级地位和政治任务,增强工人阶级的自信和团结,形成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和目标。该报通过刊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文章及作品,启发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思想和理论,培养了工人阶级的革命领导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研究”专栏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并刊登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评论和阐释,以及反映工人生活和斗争的文学作品,使读者多角度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该报在1919年5月1日号召工人阶级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在1923年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机关报,并提出“争取民主权利”的口号;1927年参与并支持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和结果有重要影响,而这些文章和作品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启蒙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还通过报道和支持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使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受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要靠斗争改变命运,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斗争能力,为中国革命的变革奠定了政治基础。

2.促进工人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晨钟报》介绍了国内外工会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工人阶级的组织和团结,保护了工人阶级的权益,启发了工人阶级对工会组织的认识和重视。该报1919年5月1日发表“劳动节纪念”专号,呼吁中国工人阶级成立工会组织;1919年8月至1920年3月期间发表了《产业工会主义》《产业工会主义与社会主义》《俄国劳动組合运动》等文章,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工会运动,启发读者认识和重视工会组织。此外还通过报道支持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活动,揭露反动势力的剥削和压迫,维护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利益诉求。1919年5月4日至7日,报道了北京首次大规模的政治性罢工,响应五四运动,并与学生群众联合抗议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1925年5月30日至6月初期间,报道了北京最大规模的政治性罢工,响应上海五卅运动,并与全国工人群众联合抗议英日等帝国主义对上海工人的镇压;在1928年3月至4月期间,领导并参与“红色经济合作社”的组织和运作,这是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重要案例,对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经济斗争和建设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有重要影响。

3.提升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力量。《晨钟报》介绍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状,激发了工人阶级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影响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社会基础。该报发表《俄国革命史》,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使读者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成果,启发了读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向往。同时还通过报道和支持工人阶级参与的社会政治斗争活动,展示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做出了贡献。该报在1924年支持北伐战争,响应北京工人罢工;1927年4月至5月期间,上海工人阶级为保卫国共合作而武装起义,与国民革命军攻占上海市区,打败北洋军阀,这是中国工人阶级首次武装参与政治斗争,后又反对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并号召北京工人罢工抗议;1927年12月参与并支持广州起义。这些斗争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社会政治斗争事件,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合来看,《晨钟报》可谓是宣传工作的典范,对当今中国传媒事业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报刊办报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注社会和民生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不受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影响;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的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此外也应该注重文化创作和传播,展示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平,影响社会文化的风气和趋势,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 汤凯宁 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

丁粮柯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

参考文献

[1]蔡乐苏.西方文化危机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2).

[2]张卫波.《晨报》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J].月读,2021(09).

[3]河上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N].晨钟报,1919-05-05.

【编辑:陈强】

猜你喜欢
宣传策略
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宣传档案工作
新媒体环境下国有企业新闻宣传的改善
低碳消费成熟度与低碳消费宣传策略分析
关于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宣传工作创新策略的探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文化宣传工作
高校招生微信推文宣传策略初探
基于4P营销及CRM客户管理理论的硕士招生策略研究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党建舆论引导和宣传策略
民办高校招生宣传策略研究
基于国内动漫电影生命周期的众筹宣传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