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的维度及路径研究

2024-05-12 08:36安静
传媒 2024年8期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跨文化传播

安静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级别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不仅关系到大湾区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的维度及其在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确保传播方向正确性、加强传播过程规范性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等具体对策,以求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效果。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形象 国际竞争力 跨文化传播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的国家战略级别的世界级城市群,其所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经济基础雄厚、覆盖人口众多、文化底蕴厚重,不仅对该区域地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亦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度与成效。基于对国家战略和大湾区形象充分认知的多维度、多路径的跨文化传播,是实现大湾区国际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一、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的维度

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维度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塑造与传播,有助于促使粵港澳大湾区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并在满足我国内部需求的同时,融入全球化发展语境,以世界级城市群之姿发声。结合当前国内外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形象的跨文化传播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1.开放自信的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名片之一,因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形象传播首先应强调自身是一个开放自信的空间载体。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此窗口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发展理念传递给世界;另一方面,也可以此吸引世界各国走进我国,真实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推动海外国家与我国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竞争与合作。

2.自由健康的投资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总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进出口总值等方面均具有很强优势。在国家明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政策落实之后,其向国际一流湾区迈进的步伐更加矫健。大湾区的港口、机场以及相应的城市间交通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进出口口岸、基础设施、物流行业也得到了发展,大湾区的运输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科技基础设施构建以及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前提要素也得到了持续推动,为信息化产业、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奠定了基础。此外,香港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环境具有明显优势。就香港而言,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方面仍然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其投资环境与市场竞争力显而易见;澳门不仅是著名的旅游休闲胜地,而且是世界资金周转的重要区域,同样也有自由健康的投资环境。这些先天优势都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世界各地的投资商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自由健康的投资环境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维度之一。

3.底蕴厚重的人文湾区。文化是一个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不论是在文化渊源上还是在地理环境上,不论是在民风民俗上还是在人文精神上,都有着诸多共同点,可谓是一脉相承。这就为其经济、政治等方面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孙中山文化与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环境的重要支撑点。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过程要着重将大湾区的语言、历史、风俗等方面的文化状况进行梳理,形成系统化的价值链,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区域内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将交流成果进行重点传播,进而为其形象树立与塑造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在对其形象进行传播时不仅要注重强调自身的区域性文化,也要对文化传播的全球性语境进行考察与分析,使相关传播在体现自身文化价值的同时与世界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这既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提升,也是我国兼容并包交流态度的直接体现。

二、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良好形象的塑造及其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依赖于对大湾区发展面临困境与挑战的客观全面认知。多元传播主体难管理、裂变式传播形态难控制和多层次传播受众难引导,是目前大湾区国际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1.多元性传播主体难管理。传播主体是整个传播过程的实践者,不论是传播内容还是传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传播主体的主导性意向。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效果不仅取决于大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现状,也取决于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倾向与立场。就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实践而言,传播主体不仅包括官方的政府与媒体,也有非官方的各种信息传播主体,尤其是以自媒体的构建参与较为突出。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以个体作为传播主体的自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实践面临一定的挑战,尤其体现在对传播主体的管理方面。传播主体中的政府与权威媒体机构,其传播活动是有组织的传播行为,并受到较大程度的规制与监管,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够确保所传播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而以自媒体为主的非官方信息传播主体,在对大湾区形象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即对传播信息把关不足,对其传播行为缺少全面认识,一味追求流量而忽视相应的社会影响,对可能引起的不良社会反应缺乏基本的预测和判断。因而多元性传播主体在丰富了信息传播内容、扩大了文化传播范围的同时,也为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制造了难以监管的困难。

2.裂变式传播形态难控制。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不断丰富促使传播形态更加多样,尤其是随着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与普及,裂变式传播成为主导方式,不论是在传播范围上还是在传播速度上都有了质的提升。但同时,也使传播过程更加难以控制,尤其是当一些虚假信息经过裂变式传播后,要想及时有效地对其加以拦截和撤回是十分困难的。裂变式传播的内容通常以碎片化信息为主,这些信息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容易造成信息传播的片面与失实。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过程中,很难避免碎片化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这就为其形象的积极塑造与树立埋下了一定程度的隐患。

3.多层次传播受众难引导。在移动互联时代,传播过程不是封闭的,也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循环往复的。就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活动而言,其传播过程更是如此。每一个参与者通常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如官方媒体在传播过程当中会受受众反馈信息的影响而对信息进行甄选和加工,作为社会普通个体的受众,也会将官方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二次加工与传播。可见,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在传播过程中是相互转变的,这就使受众更加复杂化而突显出多层次特征。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受到全球瞩目,其受众群体更加庞大而复杂,跨文化传播过程所针对的受众,其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取向的差异更增加了大湾区形象传播的难度,要对海外受众展开正面引导进而使他们对大湾区形成积极认识,也存在较大困难。

三、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的路径

基于对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的维度以及在实际传播过程中所面临挑战的分析,大湾区形象的跨文化传播可从以下三条路径推进。

1.充分调动传播主体,保持传播方向的正确性。首先,政府与官方媒体要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利用自身便捷的信息来源第一时间向受众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的信息,让片面、不够真实、容易误导受众的信息没有空隙可钻,在源头上杜绝错误信息的传递。其次,非官方媒体以及个体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信息的辨识能力,在对信息进行读取、选择与传播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客观。同时,要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形象传播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传播正面信息。最后,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要善于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意见领袖传播正能量信息,或者在消极信息引发不良影响时,借助意见领袖的发声引导民众保持传播方向的正确性。

2.规范制度监管,加强传播过程的规约性。首先,要制定明确、全面的制度。既要包括信息公开与传播实践等方面的具体规范,也要包括对造谣、传谣、恶意传播失实信息对粤港澳大湾区形象产生消极影响的处罚规定。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主流媒体要对该制度进行解读,广大群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与传播者也要对该制度有一定了解与认知。所有传播主体的行为在制度的底线之上进行,才可能最大限度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对粤港澳大湾区形象的不利影响。其次,各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相关职责要在制度当中明确划分。这不仅有利于各部门明确分工,确保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内容不落空,而且有利于对管理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职行为等进行追责,从而确保制度执行的力度与时效性。

3.坚定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传播实践可持续性。在对大湾区形象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对孙中山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传播,通过博物館展览、主题片宣传等多种形式,利用微博、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介手段对孙中山先生的理念思想、生平事迹、革命经历以及岭南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主要文化特色等进行全面的介绍和传播,进而向全世界展现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要注重对大湾区创新文化与科技成果的传播,还要吸引、培养人才。这里所说的人才,既指能够实际创造大湾区文化、科技等方面成果的人才——这是大湾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指对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进行实际传播活动的实践主体,特别是进行传播活动的政府工作人员与官方媒体从业人员。该群体是粤港澳大湾区形象传播的重要把关人与主要实践者,其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的传播内容、传播速度、传播效果,以及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与应对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跨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群体的信息传播素养与能力。

作者单位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系成都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39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颖,陈思言.粤港澳大湾区形象国际传播研究——以六家中国主流媒体推特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2(12).

[2]吴炜华,杨芊.空间话语、区域符号与文化创新的三重勾连: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传播的媒介[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04).

[3]田香凝,赵淑萍.中国特色大区域传播的创新与开拓——基于对粤港澳大湾区传媒新动能的前沿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10).

[4]纪春礼,曾忠禄.基于智慧专业化理论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

[5]陈世栋.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空间特征及国际对接路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

【编辑:王秦】

猜你喜欢
国际竞争力跨文化传播
中国出口结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中国纸制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发展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对策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浅析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