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区智慧体育服务构建理论溯源、国外经验及推进策略

2024-05-14 01:44陈亚东李云卿吴贤风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智慧社区体育

陈亚东 李云卿 吴贤风

1.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2.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合肥 230051;3.安徽省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所 安徽合肥 23005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全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的宏伟蓝图[1]。社区智慧体育服务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满足居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科学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为目的,构建“互联网+体育”的智慧体育服务平台,有效整合社区内的各类体育服务资源,优化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与管理,增强社区体育服务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精准性。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发展的主要做法和中国智慧,从多个层面提出社区智慧体育服务推进策略,力图将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要求在创新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使以人为本的社区智慧体育服务在主动对接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发挥显著作用,不断丰富全民健身供给,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发展格局,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将实践中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和规范,为积极推进社区体育治理,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1 社区智慧体育服务构建理论溯源

1.1 治理理论

治理一词起源于古典拉丁文“Gubernare”和希腊文“Kubernetes”,原意为“引领导航(steering)”,即控制、引导和操纵。1989 年,世界银行分析非洲经济社会情况的一份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governance)一词[2]。此后,政商界和理论学术领域也密切注意治理的问题和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在治理理论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党的十九大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这充分表明,治理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全新理念,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标志着国家对社会管理认识的深化。

1.2 决策分析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埃冈·纽伯格和威廉·达菲提出决策理论方法比较经济体制,又被称为DIM(Decision Making Information Motivation)决策分析方法。DIM 分析理论是把经济体制看作社会确立的再生产、消费和分配等3 个基本领域内作出经济决策(决定什么、怎样、何地、何时和为谁)的机制。决策结构:如何进行决策权的分配。信息结构:向决策传递信息,建立合理决策的机制。动力结构: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刺激方式[3]。根据决策理论分析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系统构建及推进策略问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理论机制,从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推进策略等方面入手,为推进社区智慧体育服务提供指导。

1.3 供给理论

供给是指生产者(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某种商品量。供给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供给欲望;二是供给能力。供给定理的核心就是在商品供给时,供给量与供给价格运行的方向是一致的,商品供应量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也会随商品价格的下降而下降。在国民经济中,供给指的是一个经济人或者一批经济人愿意以一定价格换取钱、其他货物或者服务的过程[4]。在供给过程中,既能将不同经济人所提供的货物的量综合到一起,也可以将一整个工业部门甚至于整个国民经济中所有被供给的货物的总量综合到一起,通过计算综合供给价格的平均值,获得一个货物在这个国民经济中的平均价格。

1.4 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简·莱恩在他的著作《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中,重点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论,并结合其他已有研究理论基础,梳理出新公共管理的综合分析框架,以客观的角度反映新公共管理的现实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如下。(1)政府应当走进民众进行民意调查,厘清大众的切身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关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5]。要遵循市场经济供需规律,居民的需要就是供需关系中的需,而政府就是要解决供需关系中的供,不断增强供给的能力,满足需求,力求供需平衡。(2)政府创新职能要从思想深处进行改变,要把从业者从传统冗余复杂的逻辑事务中解放出来,减轻人力资源成本,建立科学创新服务型管理体系。(3)为更好地调整供需平衡,要预防垄断行为的出现,在服务管理中要吸纳不同性质和不同行业的人员参与,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形成竞争,共同建立良性的发展体系。(4)公共服务要设立标准,所有的参与组织在服务工作中要以专业素养进行评判,建立考评等级,实现奖优罚劣。

2 社区智慧体育服务国外经验

2.1 利用智慧体育服务促进公众身心健康

健康问题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近年来,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探索体医结合问题,希望通过体育与医疗的结合,更好地提升公众身体健康。在体育与医疗的结合中,智慧服务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最为明显的是德国的公民健康数据系统,社区在安排公众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育活动时,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安排个性化的锻炼内容,很好地实现了体医的有机融合。日本政府规定20万人左右的社区,必须有一个符合标准的健身中心,向居民提供体重、心肺功能等运动测评,宣传和推广科学健身。新西兰卫生部推出“绿色处方”活动,卫生部门在初级保健服务中加入运动处方环节,研究已证实其在健康促进方面的效果[6]。

2.2 利用智慧体育服务提升体育场馆管理

在体育场馆管理方面,英国是最早进行智慧管理的国家。由于英国大部分体育场馆都是私营,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经营者需要最大限度提升场馆的使用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智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对于体育场馆的智慧管理,主要体现在通过系统软件对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在服务质量最优的前提下降低经营成本。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下载周边场馆的手机APP,了解场馆的主要功能、结构、开放时间、收费标准等,通过手机APP预订健身场馆和健身时间。经营者通过系统对居民运动偏好、时间偏好、性别偏好、年龄偏好等进行整理,及时调整场馆的服务内容、质量、结构、收费标准等,在尽可能保证体育场馆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满足公众需求。

2.3 利用智慧体育服务构建体医结合平台

美国的体医结合平台一般以州为单位进行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重视发挥体育和医疗两个方面的功能。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社区、卫生部门、体育团体、公众等。社区主要负责填报居民的基本信息,如年龄、体重、身高、健康状况、运动偏好等信息;卫生部门主要填报公民的健康数据、运动风险等信息;社团主要填报运动处方信息;公众则自主选择加入还是不加入相关平台。公众如果选择加入平台,社区和卫生部门可以填报公民相关信息;如果选择不加入相关平台,社区和卫生部门则不能填报公民相关信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公众年龄、运动偏好等开具运动处方,社区可以根据运动处方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公众参加锻炼,公众则可以根据自身爱好、身体特点等选择灵活多样的锻炼内容。不同州的体医结合平台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都会有健康知识和体育锻炼知识,平台会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向广大居民进行宣传,尤其重视运动风险、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知识宣传,这一部分信息是面向全体公民公开的。同时,美国是重视保护公民隐私的国家之一,各个州在进行体医结合平台建设时,都会为主动参与的公众设置个人账户,这一账户平时只有公民个人通过密码才能进入,只有在公民同意时,医生、社区健身指导员等才能进入。

3 社区智慧体育服务推进策略

3.1 构建服务型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智慧体育服务

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抓手和基础场域[7]。党和国家提出的社会治理的新要求,为创新社会治理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为不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推进社区体育智慧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强调了要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出要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由治理理论可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优化社区治理方式,在实施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管理方面,政府不再具有唯一性,相关的社会组织将会积极参与,协助政府发挥作用,实现社区智慧体育服务发展新模式[8]。

政府将动员、引导、联合各方面力量推进社区智慧体育服务,落实社区智慧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满足居民群众多元化的体育服务需求。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联动融合、开放共治。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体制机制的创新、推进路径的创新,带动了社区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了共治与自治的结合,使社区服务管理充满活力。推进社区智慧体育服务,需要打造服务型、科技型、人文型政府。而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系统架构就是要求政府转变观念、打破壁垒,促进政府部门职能的“互联互通”,增强治理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智慧体育服务建设。

3.2 强化政策支持和引领

推进社区智慧体育服务,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区建设、推进健康中国的一系列要求,坚定正确的方向,坚持在国家的法治轨道内推进各项工作。要通过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和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解决政府有关部门和管理人员管理模式落后、观念陈旧、创新运用不足的问题,推进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统一、政策统一,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推进社区智慧体育发展中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模式[9]。

聚焦推进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的各项任务,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政策体系。将推进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纳入健康建设、纳入政府改善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任务、纳入政府目标绩效管理考核等。鼓励支持体医融合,出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设立和筹措社区智慧体育服务补助专项资金,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建设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力度。支持企业、单位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新建体育设施,完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布局,严格执行城镇各类居住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配置标准,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的力度[10]。制定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的政策。加强社区智慧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出台相关工作配置标准和服务标准。将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推进社区体育治理制度化、法治化。

3.3 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持续加大对社区治理和社区体育服务的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和要求,建立推进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的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保障和引导作用。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多元筹资机制。设立社区智慧体育服务补助专项资金,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全民健身和健康事业发展。要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出台对涉及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的创新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税收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相关政策。落实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创新产品、绿色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完善消费补贴政策,重点用于具有市场培育和能够创造新需求的领域。要推进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完善政府购买全民健身服务的政策措施,将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纳入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指导性目录,落实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社区智慧体育服务供给。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既可以激发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与主观创造性,又可以让服务行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从而推动新型健康服务产业快速发展。要落实和完善支持和推动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给予企业宽松的政策环境。允许相关企业在提供公益性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向具有明确健康问题且具有消费能力的社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有效弥补公共服务费用的不足[11]。

3.4 打造集团化运营模式

在推进社区智慧体育服务建设和运营中,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营”的基本路径,以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集团化运营模式,提升社区智慧体育服务建设的专业化水平。实践证明,集团化运营模式在技术创新、优化产品、降低成本、风险控制、开放联合、快速扩张以及综合解决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已经在教育、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等多行业得到成功应用。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依托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系统,对单一个体进行整合,形成组织性强、管理性强和联动性强的核心组织,实现对社区现有体育建设发展资源整合,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互联网+体育”的新型服务体,为集团化运营创造先决条件。

在社区体育服务集团化运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把握好社区体育服务的核心价值是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大众健康水平。因此,要坚持公益性服务与增值服务统筹兼顾。第二,紧扣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内容、受众与营利模式,打造专业化技术、平台及标准,提升服务质量效率和标准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资本、渠道等规模化效应,实现运营模式和快速推广。第三,重视运营中积累的大数据分析与运用,深入分析社区居民体育服务需求、体育消费特征,优化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第四,注重高素质、专业化运营管理人才培养与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管理制度、技术平台和人才团队的有机耦合,实现服务的标准化、高质量。第五,充分考虑各地区、各社区的居民人口特征、文化层次、体育服务需求、体育消费能力等要素,设计差异化的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

3.5 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

要建立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制度,对推进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的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估。对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系统的绩效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基层政府将监督社区全民健身资金的使用绩效,纳入预算管理,并通过政府集中支付系统,同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二是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由体育行政部门、受服务对象和第三方独立组成评价机构,对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的资金使用效果、设施建设质量、体育服务效能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估。绩效评价的核心是建立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社区智慧体育服务质量效果测评体系,以社区居民群众体育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制定社区居民满意度指标,建立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的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推进社区智慧体育服务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居民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机制,要注意建立健全社区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评价和反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的第三方评价考核机制,增强社区智慧体育服务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完善社区群众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加强对推进社区智慧体育服务工作进展情况跟踪检查和分析评估,及时、全面、客观、准确反映工作进展情况和主要问题,评估实施效果,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高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的水平。

4 结语

国外部分国家紧紧围绕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进行了智慧体育服务发展的有益探索,在强化政主体责任、扩大体育服务覆盖范围、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也都较为重视智慧因素的融入,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促进体医结合的不断发展,但整体智慧化水平并不高,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尤其是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建设与我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也说明当前我国在智慧体育服务领域发展较快,但是其他国家的一些优秀做法为我国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今后我国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的推进,需要在技术方面,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社区范围的体育场地设施与功能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进而提升社区服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精细化水平,为社区提供一个信息畅通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构建社区智慧体育平台,社区内部信息从孤立到整合和互通互联,这是智慧体育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在应用方面,将体育智能应用延伸到社区和家庭,将各种电子信息设备、通信设备等接入网络,通过多功能智能控制器、网络实现远程控制。同时,针对一些老弱病残的特殊人群,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帮助他们解决运动和健身中遇到的问题,使其在特殊情况下随时监控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保护自己。在管理方面,努力构建体育、卫生、民政、教育、文化等多部门协同的社区体育管理体系,推进文体结合、体教结合、体医融合;坚持政府部门在社区智慧体育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多元合作的体育产业模式。

猜你喜欢
智慧社区体育
社区大作战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