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下降原因分析以及解决策略

2024-05-14 01:44孙朋王欣方莉程付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质素质

孙朋 王欣 方莉 程付

1.安徽省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所 安徽合肥 230001;2.合肥体育运动学校 安徽合肥 230030;3.运动训练监控与评定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230001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整体体能素质不容乐观,全国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发展不协调、视力不良、超重与肥胖等问题依然突出[1-5]。高低肩、胸椎后凸、头部前伸等异常身体姿态现象普遍存在,身体姿态异常的发生率更高[6],超重肥胖检出率急速上升,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肥胖流行现状差异显著且存在各自特点[7-8]。一直以来,我国不断努力出台政策,制订方案,以促进学校以及家庭提高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9],但遗憾的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增加、体能水平呈下滑趋势没有明显得到遏制,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依然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情况是反映其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体力活动不足、久坐时间过多、营养过剩、学生体质研究与体质健康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问题是导致儿童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10-11]。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儿童青少年学习生活重要的场所,对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1.1 学校层面

1.1.1 体育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执行不一致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12]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要包含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学校把体质测试内容、地区督导内容、校园足球等设置为体育与健康主要课程内容;大部分学校把田径、球类、健美操等项目设置为体育与健康主要课程内容;还有少数学校把自己特色项目设置为体育与健康主要课程内容,这导致学校课程安排与课程标准要求不统一。另外,还有一些学校举办比赛、艺术节活动等占用体育课,导致不能有效完成体育课程教学;在执行体育课时,大多数学校注重组织性身体活动教学,缺乏非组织性身体活动,执行标准不一致[13]。这些现象表明,不仅体育课程设置不完整,而且儿童青少年体育课时间不足,这些都不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1.1.2 对体能素质训练的重视不够,训练手段单一

一方面,学校对国家颁布的政策执行程度取决于学校自身利益得失,如升学率。当前,顶层密切关注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并制定了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相关政策,但由于“重文轻武”的文化传统以及应试教育选拔机制的双重裹挟,学校对政策的执行就会出现方向上的偏离。目前,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依然以文化课应试教育为主,身体健康教育为辅。虽然大部分省份体育成绩被纳入中考成绩,但学生在体育中考的项目上大都选择较容易得分的项目,并进行突击训练,难免会形成体育应试。各种考试和成绩的压力下,学生没有时间锻炼身体,睡眠不足,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

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决于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学校在对儿童青少年开展体能训练时,往往采用单一的跑步形式或简单的游戏活动,有时盲目地学习和照搬网络、书本上的训练方法,在负荷设定上不能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也没有对训练方法手段背后的原理和机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在动作练习上不按照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正确的动作模式练习,导致儿童青少年在进行体能训练时产生错误的动作,造成运动损伤。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可持续发展[14]。

1.1.3 训练场馆建设不够,训练场地面积不足

在城市扩容、“撤点并校”和“二孩政策”等政策的影响下,资源和生源的集中使学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户外人均活动面积不足,这势必会对体育教学和儿童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产生影响。此外,学校体育场馆功能单一,室内场馆占比较低,统计显示,全国学校拥有体育场馆情况分布不均,拥有室内体育场地的学校仅占30.4%,拥有室外体育场地的学校占56.4%,拥有体育馆和游泳馆等高质量体育场馆的学校仅占9.0%,而且基本上都集中在高校,拥有儿童青少年的中小学占比较少。受疫情影响,后疫情时期各学校体育场馆基本不对外开放,或仅在有限时间对外开放,绝大部分儿童青少年不能享有进入训练馆锻炼的机会。场馆功能单一和利用率低更不利于儿童青少年培养体育兴趣、学习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15]。

1.1.4 健康体质测试重视结果,忽视锻炼过程

当前,尽管相关文件对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作出了相关要求,但开展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时,大多数学校都把儿童青少年体测合格作为最终落脚点。目前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也按照年级分别测试学生的身高、体重、基础体能等。该标准的突出特点是注重身体活动外在指标,比较关注测试结果。这种结果性评价会导致学校只重视测试结果而不考虑锻炼过程,只要能够完成达标项目,儿童青少年可能会在体育锻炼上选择投机取巧追求分数;而有的学校为应付检查,人为拔高和编造测试数据,完全不重视体能素质锻炼过程。

1.2 从家庭层面看

1.2.1 缺乏健康理念,营养严重过剩

家长缺乏有关健康理念,一提到体育锻炼就怕孩子“练坏了”,而且过度溺爱也致使孩子不愿吃苦。他们认为,好的营养保障能够促进孩子体质健康。营养过剩是导致肥胖的根源,由于疼爱孩子,家长会低估孩子的体重,甚至认为孩子越胖越健康,并轻易满足儿童青少年购买不健康食品的要求,影响儿童的健康饮食习惯,这种“致肥性”的育儿行为会增加儿童肥胖的风险。

1.2.2 体能知识不足,盲目追求应试

针对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父母存在过度担心运动场所安全问题,限制孩子开展自主性活动。一般来说,社区空间是孩子喜欢玩耍的地方,他们可以参与多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和活动。然而,大多数父母通常更喜欢让孩子在游乐场或运动场所特定类型的设备上玩耍或锻炼。也有家长给孩子报特定的体育项目培训班,如羽毛球、篮球等,来满足孩子体育锻炼和体育考试的需要,然而,单一运动项目并不能满足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由于家长注重孩子文化课的学习,限制孩子玩耍时间,通常把完成文化课作业作为出门玩耍或外出活动的条件,导致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非常态化[16]。

1.3 从社会层面看

1.3.1 政策落实执行力不够

环境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其中社会因素是主要因素之一[17]。首先,“双减”政策的出台,给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了遵循。但执行时,却表现出了监管难、资源要素支撑难与理念转变难等阻滞问题;其次,在非学科培训中,一些体育培训机构也是单纯地为了体育应试或比赛而进行训练,不能通过综合训练来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更有甚者借体育培训之名进行学科类培训。

1.3.2 社区功能发挥不足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等也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体质状况,虽有社区建设了体育设施,但大多体育设施是为成年人设计的,功能也较为单一,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配合得不够,无法满足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需求[18-19]。

1.4 从个体层面看,体育动机和信念不高

首先,儿童青少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较为普遍,还有部分儿童青少年因运动能力低而感到自卑、不自在。儿童青少年体育兴趣不高会导致活动不足,从而导致体能素质水平下降。其次,从体育活动来看,儿童青少年24 h 活动行为远低于推荐的比例,尤其中等强度运动量不足[20]。再次,部分儿童青少年偏向于静态运动,喜欢摄入快餐等高能量食物,因而容易形成超重型体质[7]。最后,消极娱乐多,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互联网,每日综合视屏时间超过2 h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超重肥胖、近视、体质健康以及心理行为问题[21]。

2 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下降问题解决策略

体育锻炼是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最有效的手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学校要把体育教师配齐配好,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22]。“双减”政策的出台保证了青少年进行体能锻炼的时间和条件逐渐增多[23],通过改善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早餐习惯和睡眠时间,可促进其体能素质的发展[24]。对此,应从学校、家庭、社会角度健全制度规范与监管流程,形成多元治理机制,整合新旧资源要素,培育多元供给模式,树立健康教育观,加强运动项目导读,优化多元共育理念[25]。

2.1 从学校层面

2.1.1 合理设置体育课程,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内容要包含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等内容。根据课程内容,体育教学人员研制可操作的、寓教于乐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满足学生自主、能力、关联等需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乐趣,提升整体锻炼效果[26-27]。在体育课堂上增设趣味体能练习、教学比赛活动,并根据儿童青少年实际运动能力水平分层实施,促进体育学习兴趣发展[28]。体育竞赛常态化、运动技能核心化和教学方法灵活化,以新颖、奇特、丰富的课程设计满足儿童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采用教学比赛培养孩子使用器材的偏好,发展其运动技能,让儿童青少年在训练中获得知识、技能和信心,感受到训练的挑战性;引导儿童青少年参加自主身体活动,有利于提升身体活动水平以及基本运动技能、认知能力[29],了解自己的身体,保持健身的兴趣,让他们获得快乐。

2.1.2 遵循儿童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儿童青少年阶段是人体生长发育、身体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体能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学校要落实好“双减”政策,以身体健康教育为中心,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进行适宜负荷训练,发展青少年体能。要对处于敏感期的儿童青少年施加针对性的干预训练,促进其身体素质快速提高[30]。适宜的负荷刺激能够促进青少年体能素质健康发展,儿童青少年参加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能更好地提升身体素质[31],以多种形式训练能够增强学生身体锻炼意识、身体素质锻炼欲望和学校健康氛围。

另外,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对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训练的成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和生长发育情况,透彻理解儿童青少年训练的指导原则,擅长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积极融入教学过程,并正确地示范动作。体育教师要不断优化训练方法和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训练质量,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训练中,体育教师也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创造出符合时代、有创造力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2.1.3 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合理增加体育锻炼面积

已建成的学校应整合学校闲置场地资源,积极扩大学生锻炼场地面积。例如:学校在设计规划初期,就须按照建班规模建设面积达标、数量足够、符合标准的各类体育场地,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对于无法扩大训练场地的学校,也可在体育课程时间安排上进行错峰训练;有条件的学校,开放所有的训练场馆,释放学生锻炼空间。另外,学校应积极请求行政部门借助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协调社会体育场馆资源,在场馆面积、设施设备数量承受能力范围内,为学校提供体育场地保障。财政部门牵头建立配套的经费制度,激励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将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和学生开放。

2.1.4 切实落实“双减”要求,有效释放学生锻炼时间

学校应在保障学生的体育课程方面做出努力,落实好“双减”政策要求,普及和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使之达到100%,真正保障儿童青少年在校期间的体力活动时间大于1 h[32];减少学生课后作业的量,以减少学生久坐行为,在现有身体活动水平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每周至少有60 min 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33]。要保障“基本每天运动”“每天锻炼时间大于1 h”“每天视屏时间小于2 h”“积极的上下学方式”“睡眠时间大于6 h”等能有效落实。

2.1.5 完善体育素养测评内容,注重过程性评价

体育素养测试报告是儿童青少年身体体能素质考核的直接反映,报告内容包含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往往仅限于期终测评。建议对儿童青少年日常体育行为、课外体力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和客观测评,重视过程性评价,将健康素养培育贯穿教育全过程,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树立日常锻炼意识和积极的体育观。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知识储备、参与意识、体能提升意愿等内容进行测试,形成体育知识和认识、体育动机和信念、身体能力和长期体育行为全要素测评的指标体系[34]。同时,建议在学生素养指标中,把身体质量指数(BMI)正常与否作为健康素养考核的门槛指标。

2.2 家庭层面

了解生长发育规律,构建科学的饮食保障。家长要树立科学锻炼思维,摒弃“好的营养保障就是健康”的思维。限制饮食,运动干预,是科学管理身材和身体素质健康的重要手段[35]。规律运动能有效增加儿童青少年的骨矿含量和股骨骨密度。限制饮食结合有氧训练能有效减重减脂,并不会对健康相关指标造成负面影响[36]。父母等家人应积极参与青少年营养饮食方式的制定、体育活动的选择,并对身体素质下降与肥胖形成正确的认知,支持儿童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并合理健康饮食,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健康发展。

2.3 社会层面

2.3.1 积极发挥补充功能,完善体育保障机制

解决青少年体能素质问题,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动员与组织等权责,而家庭则应侧重于运动氛围营造与物质保障,社会组织发挥补充功能,在完善的服务与高质量的产品供给等方面,在各主体的良性互动中,共同构建多元协同支持体系[37]。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整合在一起,深入学校、扎根社区,形成社会联动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共治格局,以学校为主体建立学生体质检测与干预工作的平台和数据库,建立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干预新机制[38],从而推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稳步发展,推动终身体育的形成[39-40]。

2.3.2 有效促进政策落实,转变应试教育机制

扎实做好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应试教育选拔工作,中考体育虽已在全国普及,但考试的形式还需要优化。将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与评价等纳入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绩效评价考核中,促使行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真正重视。奖惩分明,表扬与激励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优良的学校,严惩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测量中弄虚作假的学校、教师,出台针对性的奖惩方案[41]。

3 结语

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孩子体能素质下降均有重要的影响。解决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下降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需通过完善体育课程设置、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健全制度规范与监管流程,整合新旧资源要素,培育多元供给模式,建立齐抓共管的机制,共同推进青少年体能素质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质素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