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虚拟主播的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4-05-16 07:07王梓睿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4期
关键词:主播内容用户

王梓睿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

科技进步正在深刻地重塑媒体传播的格局。在这个多元融合的媒体时代,虚拟主播的出现使传媒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目前,虚拟主播步入智慧化阶段,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广电媒体,都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虚拟主播,如央视的“康晓辉”、上海广播电视台“申雅”、湖南卫视“小漾”和浙江卫视“谷小雨”等。虚拟主播的兴起推动了媒体行业的转型与进步,然而,受技术和成本限制,其发展之路仍充满挑战。

1 融媒体时代虚拟主播的应用优势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应用的一种新形态,虚拟主播在新闻生产和用户反馈方面具备着传统真人主持人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1.1 新闻生产:技术革新与高效运作

虚拟主播作为新闻生产的重要一环,也反作用于媒介融合,增加了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1]。其在提升新闻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加快新闻响应速度及扩大新闻内容的全球覆盖范围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通过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虚拟主播可以自动执行新闻稿件的撰写、编辑和播报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虚拟主播可以自动从大量的数据源中提取信息,生成新闻稿件;通过语音合成技术,这些稿件可以被转换成流畅自然的语音播报。这种自动化的新闻生产过程,不仅降低了传统新闻生产中人力成本的投入,也缩短了新闻从采集到发布的整个周期,显著降低了新闻生产的总体成本。“小冰”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虚拟主播,不仅可以根据实时新闻事件生成新闻稿,还能通过语音合成技术以自然流畅的语音进行播报。“小冰”的出现,标志着虚拟主播技术在新闻生产自动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另外,虚拟主播能够迅速收集和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实时更新新闻内容,并通过自动化的播报系统向公众传递最新消息。这种快速响应的能力,不仅提高了新闻传播的及时性,也增强了媒体机构在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播能力。虚拟主播具有全天候、多场景的实时制作特性,将极大减少新闻制作成本,并显著提高新闻制作的效率[2]。2020年,我国推出了“垃圾分类”政策,旨在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并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传播这一政策并教育公众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一些新闻机构和政府部门采用了虚拟主播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虚拟主播不仅介绍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详细解释了不同种类垃圾的分类标准和方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主播能够以各种地方语言进行播报,确保信息能够覆盖到更大范围。此外,虚拟主播还能够根据最新的政策更新公众的反馈,实时调整和优化其宣传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2 用户反馈:增强互动体验与满足信息需求

虚拟主播在个性化新闻内容提供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集成先进的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虚拟主播能够深入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兴趣偏好及行为模式,从而定制并推送更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新闻内容。这种基于用户特征的内容定制化不仅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也提高了用户对新闻平台的忠诚度。不同于传统的单向新闻传播模式,虚拟主播能够通过评论、实时反馈与用户进行双向沟通和互动。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也使用户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闻话题的讨论和分享中。虚拟主播以其独特的视听表现形式,为用户提供了新鲜且富有吸引力的新闻体验,也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从而吸引了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2 融媒体时代虚拟主播的发展困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虚拟主播在融媒体平台的运用预示着对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虽然虚拟主播在这些平台上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优势,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仍面临不少挑战。

2.1 播报机械化,缺乏互动感

新闻播报与主持并非仅仅局限于准确的发音,它还涉及根据不同情境、词组组合和句式结构,在语言表达中融入恰当的情感色彩。在播报不同类型的新闻时,真人主播通常会根据节目的调性和播报内容的性质,适当调整语音和语调以表达相应情感。比如在播报文娱新闻时,主播通常采用更加轻快活泼的语气,这不仅可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也能够促进观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与吸收。然而,由于技术原因,虚拟主播在播报时存在朗读机械、缺乏感情、互动性弱等不足,播报卡顿、表情不自然等问题也较为突显,这极大地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致使观众对于虚拟主播的认同感不高。

2.2 研发成本高,播报场景受限

高成本、高投入是虚拟主播绕不开的话题。以科大讯飞为例,科大讯飞2019年年报显示,在研发人员数量保持基本稳定的状态下,科大讯飞2019年度研发投入金额为21.43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20.91%。再如现象级虚拟主播“柳夜熙”,根据团队介绍,在“柳夜熙”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半年多时间里,其人员成本、技术成本等方面的投入就已经达到了百万级别,其制作视频的成本每秒钟也要上万元,高昂的成本成为虚拟主播行业进一步精进的拦路虎。受资金等多重因素制约,大多数虚拟主播目前仅限于新闻播报、多语种播报、气象播报等特定场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因此,如何降低研发成本、开发新的应用场景,并由此拓展市场范围,成为众多媒体机构和科技公司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3 即兴能力低下,缺少交流感

在新闻播报与活动主持领域,即兴表达是一项至关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面对不可预测的情况,主持人需借助其独特的表达技巧,灵活组织语言,传递新的信息,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语言是一种有温度的艺术,虚拟主播面对灵活多变的节目,由于程序化运行机制导致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程序乱码或流程变更等情况,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虚拟主播在节目中的表现效果。另外,虚拟主播缺少交流感和人文关怀,人们难以从程序化的冰冷设定中感受到温度,这也导致人们对于虚拟主播的认可度较低。

3 融媒体时代虚拟主播的发展策略

在融媒体时代,虚拟主播已经打破了传统真人主播的独占局面,但要使其更精细化发展、更易被大众接受,仍存在不少挑战。为提升虚拟主播的整体水平和公众体验感,相关从业者可以着手从技术、内容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大众的体验感。

3.1 技术升级和创新

在虚拟主播市场日趋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持续的技术革新成为维持领先地位的关键。首先,技术人员要加强技术研究,努力提高虚拟主播的真实感,可通过引入更先进的3D建模技术和动画渲染技术,使虚拟主播的形象更加逼真,可以实时仿真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声音等。其次,技术人员要不断更新技术和工具,关注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发展,及时将其应用于虚拟主播的内容创作中,以提高虚拟主播的内容创作能力和竞争力。并且,要注重增强虚拟主播的智能互动能力,可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合成和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让虚拟主播能够更好地与观众进行交流和互动,实现智能化的问答、评论和互动。再次,技术人员要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虚拟主播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应观众的问题和需求。同时,引入更多的新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建模等,丰富虚拟主播的内容表现形式,提高其内容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最后,技术人员应加强数据分析和用户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研究,了解观众的行为和喜好,为虚拟主播的内容创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3]。

3.2 多样化的形象和角色设计

第一,多样化的外貌特征。可使用先进的3D建模技术和动画渲染技术,设计各种不同的外貌特征,包括不同的肤色、面部特征、发型和服饰等,以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第二,多样化的声音表现。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声音效果,包括不同的音调、语速和口音等,以匹配不同形象和角色的特点。第三,多样化的角色设定。可以针对虚拟主播设定不同的角色身份和个性特点,如可爱的少女、酷炫的机器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等,以吸引不同类型观众的关注。第四,互动式角色塑造。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根据观众的选择和反馈来调整虚拟主播的角色设计。另外,可与其他媒体形式相结合,如动画片、漫画、游戏等,增强角色的丰富性和可塑性。第五,个性化的互动特点。要注重突显虚拟主播的互动特点,如喜好、兴趣爱好、交流方式等,使其与观众进行互动时能够增加观众的互动体验和参与感。在此基础上,可通过观众的反馈和需求调研,持续改进虚拟主播的形象和角色设计,使其更贴近观众的期望和口味,提供更符合观众喜好的形象和角色。

3.3 品牌合作与跨界融合

首先,建立品牌合作伙伴关系,技术人员可以与知名品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虚拟主播项目的研发和推广。通过品牌合作,可以增加虚拟主播的曝光度,夯实虚拟主播的粉丝基础,扩大其知名度和社交影响力[4]。其次,融合品牌元素和角色设计,将品牌的元素、形象和价值观融入虚拟主播的角色设计中。例如,虚拟主播可以穿着品牌的服装、戴着品牌的饰品,以展示品牌形象和产品。再次,开发虚拟主播品牌内容,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品牌需求和用户喜好,开发虚拟主播的品牌内容,如品牌宣传片、品牌广告、主题活动等。通过品牌内容的输出,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另外,可创造虚拟主播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IP),将虚拟主播打造成一个独立的IP,与品牌进行深度整合,推出相关产品,扩大虚拟主播的商业价值。并且,可与其他行业的创作者和公司进行跨界合作与共创,例如,与音乐人共同创作主播主题曲,与游戏开发者合作创作虚拟主播游戏等。通过跨界合作,为虚拟主播带来更多元化的内容和体验。最后,要积极使用品牌社交媒体平台,借助品牌的社交媒体平台,技术人员可以加强对虚拟主播的推广。通过带有品牌标识的虚拟主播内容,增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参与,有利于提高受众的品牌忠诚度和黏性。

3.4 加强内容创新与成本控制

在内容创新层面,其一,定制化形象和风格。根据不同平台和受众群体,设计符合其需求的虚拟主播形象和风格,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其二,多角色设计。开发不同类型的虚拟主播角色,如新闻主播、评论员、分析师等,满足不同用户对内容的需求。其三,增强互动性。引入互动功能,如问答、投票等,与用户进行更深入的互动,提高用户参与度和黏性。在成本控制层面,首先,提高制作效率。利用技术手段优化虚拟主播的制作流程,提高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其次,使用云服务模式。采用云计算服务,将资源和运算从本地转移到云端,减少对昂贵硬件设备的需求,降低成本[5]。再次,规模化生产。通过大规模生产虚拟主播的素材和元素,降低制作成本,提高效益。

3.5 加强技术人才培养

第一,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跨学科培训,培养既懂新闻传播、又熟悉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第二,加强团队协作,鼓励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与技术团队合作,结合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共同推进虚拟主播的发展。提倡多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建立跨学科团队,整合传媒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第三,技术人员自身要注重持续学习与知识更新,虚拟主播领域技术进步迅猛,要求人才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可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和行业交流会,与同行交流,学习最新的技术和最佳实践。第四,相关部门可积极开发实践性项目,给人才提供机会锻炼并积累项目经验。实践性项目可以包括自主开发虚拟主播系统、参与虚拟主播应用的开发和推广等。第五,为人才配备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其在虚拟主播领域的发展。导师可以是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或技术人员,具备对传媒和技术领域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同时,可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共同培养虚拟主播领域的专业人才。也可建立竞赛、奖学金等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和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出更专业、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推动虚拟主播的技术发展和优化[6]。

4 结语

融媒体时代,虚拟主播成为国内新媒体行业的一个关键力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当前虚拟主播在情感表达和互动性上尚有不足。未来,该行业需要紧密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和技术优势,打造更具魅力的虚拟形象,并探索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在未来的数智时代,虚拟主播有望以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媒体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

猜你喜欢
主播内容用户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第一次做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关注用户
主要内容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