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园景观提升设计策略研究

2024-05-20 13:03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年8期
关键词:都匀高中生景观

徐 婕

1 案例分析

高级中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性迭代与高中生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影响着校园景观的变迁。本文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第一中学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 所公办高级中学景观改造项目为例,针对高中校园景观提升改造的常见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第一中学是贵州省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是黔南州人民政府举办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占地面积34.67 万m2,建筑面积18.45 万m2。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共同创办,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承办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占地面积6 万m2,建筑面积5.20 万m2。

两个校区在校园景观方面皆存在一定不足:第1,校园景观功能缺位,难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第2,因实际设计与使用习惯错位,造成闲置或半闲置的校园景观消极空间;第3,人文内涵挖掘不够,缺少能够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的校园景观;第4,校园内无可持续理念措施应用的景观环境,生态环保教育理念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校方要求以校园景观改造为落脚点,提升学校整体形象,营造更契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环境,实现其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2 高中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2.1 契合行为心理

人类意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被称为心理,是个体对客观事实或世界的内在反应和体验。行为是有机生命体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各种肢体反应。需求是个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个体对内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要求,并会成为个体活动的动力源泉[1]。

高中生的校园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结构直接决定了校园各景观场景的功能性。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高中生特定的校园心理需求有学习需求、社交需求、归属感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审美需求。

创新的教学模式使现今高中的教学场所更具灵活性,教学场所已由传统的室内教学拓展至室外场地。开阔的校园景观空间能促进学生创造力和自我表现力的提升;私密安静的个人学习景观空间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这皆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际交往是获取知识的另一途径。高中生在社交中能收获友谊、信任与关怀,校园景观中的社交空间能充分满足其社交心理需求。此外,归属感需求是高中生对校园依赖和自身定位的确认,符合人类寻求庇护的天性具有文化向心性的校园景观空间能使学生产生集体感、趋同感与认同感。

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高于归属感需求,一个可以达成自我、证实自我的校园生活环境,有利于高中生群体更好地了解自我、增强自我认知、实现自我价值。

充满生机、创意无限、色彩斑斓、形式多样的校园景观符合高中生的审美标准并且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他们对美的独特向往。

由于高中生校园行为具有目的性、时段性与规律性的特征,其特定的校园行为需求可归纳为2 类:以步行为主与以逗留为主。

1)步行是校园最常见的行为,高中生具有目的性的步行行为串联起教室、食堂、宿舍等区域。如果前往目的地的路程一览无余,会使行程索然无味,因此可以在交通动线上用铺装与高差进行设计,增添步行的愉悦性。同时,在校园内实施人车分流和增设创意景观导视来引导学生行走的路线,能为学生提供安全感与趣味性。

2)逗留行为对于高中生规律的校园生活而言一般只发生在固定时间段,常伴有休憩与娱乐。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这些休憩娱乐设施的位置、布局、数量、形式等,更要考虑校方的后期维护能力,避免造成资源浪费。此外,可利用铺装变化与植物围合界定构筑物、座椅的凹型空间或开放空间的边缘,从视觉上给人以心理上的提示,规避陌生人视线接触的尴尬感,提高休憩娱乐设施的使用率。

2.2 优化消极空间

当外部空间被框定并建立起向心秩序,该空间就会成为满足人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反之,无限延伸的自然是离心空间,则可被定义为消极空间[2]。简而言之,消极空间即为曾被纳入设计范围,但最终未被人们按照设计初衷所使用,逐渐被忽视的空间范畴。

消极空间有公共性、未被开发、利用率低、阻碍周围活动的发展等特点[3],其多见以下几种情况:第1,存在于建筑衔接空间。建筑衔接空间是指主体建筑间相互纵横所产生路径区域外的灰空间。校园建筑多采用U字形和回字形布局,易造成不具实用功能的道廊、台阶、屋顶平台、底层架空、中庭等。第2,存在于具有交通功能属性的附属空间。交通附属空间是指存在于校园中,但光线不佳、空间狭小、仅能供人通行却无法久留的区域。第3,存在于开放的公共空间。由于使用功能定位的不合理、景观尺度不当等,未能充分发挥功能的闲置或半闲置空间。

优化高中校园消极空间的方法很多。例如:积极明确模糊的交通动线,改变空间的表达形式,重新定位功能属性;引入景观设施、丰富景观装置、赋予景观小品现代化与人文化的空间内涵,强调与环境的协调性和艺术性,增强学生的使用满足感和归属感;弥补夜间照明的不足,消除安全隐患;侧重人性化设计,提高空间体验感和视觉感,加强空间交互性;借助植物调和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增强空间的整体适配性等。消极空间是校园空间中不可忽视的潜在空间资源,通过对其进行有效改造与再开发,可优化校园结构,满足高中生校园空间使用的多样化需求。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内的大跨度建筑为确保柱网排布的完整性,形成了无法避免的52 m 架空层。这一具备交通附属空间属性的架空部分,扮演着连接行政楼与实验楼的关键角色。然而,由于常年光线昏暗,空间狭长,即便有人通行也鲜有驻足。对上述消极空间,第1,可采用涂鸦、天花板艺术装饰、墙顶喷饰彩绘等方式对吊顶、立柱区域进行整体包装增色。第2,增加室外照明,选用丙烯酸或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EPDM)颗粒材料铺设地面。第3,通过设置景观装置重新定位,丰富其使用功能,提升空间利用率。灵动的景观装置可打造为小型艺术展厅,定期更换主题展出学生的作品;造型多变的景观座椅、镂空书架、镂空洞洞板等可随机变化成可供学生学习、交流、举办英语角或晨读沙龙的空间。这样的景观优化方式为单调沉闷的消极空间注入了活力,亦为师生提供了更多休憩娱乐和文化宣传的场地(图1)。

图1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内架空层改造效果图(来源:作者自绘)

2.3 基于文化共生

文化共生是指在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4]。它强调不同文化在同一个环境中能共同生存发展,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基于文化共生的景观改造,能更好地提高校园景观品质,传递校园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基于文化共生优化校园景观设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1,注重挖掘校园历史与文化内涵,强化校园的文化特色与认同感,将校园文化特色融入景观设计中,打造独特的校园形象。第2,把地方文化特色融入校园,设置展现地方特色的雕塑、文化长廊、地面浮雕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其对家园故土的归属感。第3,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需求,体现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第4,强调互动性与参与性,创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如互动性强的景观设施、景观装置、景观小品等,鼓励学生之间加强互动。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第一中学校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办学渊源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刑部主事张翀于1559 年被贬都匀后创办的鹤楼书院,及明代万历五年(1577 年)吏部给事中、刑部右侍郎邹元标被贬都匀后创办的南皋书院。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第一中学的校训“德才兼备、格物致知、自强不息、全面发展”蕴含儒家思想,因此在新校区景观提升改造中,借助建设书院祭孔文庙广场,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第一中学独有的历史文化融入广场,强调中轴线体现仪式感,传承校史人文,延续儒家思想(图2)。因地形条件复杂多变,以原始山地形态为依托,融合现代景观设计元素,改善传统书院祭孔广场的形制规格。现址不具备营造象征“地方官学”的真实水景“泮池”,所以采用变通的手法,用枯山水代替真水,以砂代水、以石替山。将弧线造型铺装与砂砾相结合,弧线铺装既表现了水纹,起到进一步固定砂砾的作用,既切合主题又兼美观性与安全性。从唐代阎立本《孔子弟子像图卷》中提取“四配十二哲”人物形象为设计元素来源,以错落有致的栅栏方式将建筑回廊进行围合,弥补传统形制缺失的不足,既营造空间围合感,又保证了采光与通风。

图2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第一中学书院祭孔文庙广场效果图(来源:作者自绘)

高中校园景观提升与文化共生彼此依存、彼此依附、彼此推动。都匀文化景观盒采用景观设计手法,植入儒学文化元素,以具有交互景观功能的公共艺术形式传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第一中学的百年文脉与历史传承,实现教育、审美、休憩3 种功能,彰显都匀文化特色与历史底蕴(图3)。

图3 都匀文化景观盒效果图(来源:作者自绘)

2.4 融入科普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通过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倡导回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来实现生态平衡—减少使用(Reduce)、 再次使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的可持续“3R”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被广泛认可与应用[5]。但是,“3R”设计理念在中等教育校园景观提升设计中应用并不广泛。

一方面,可持续校园景观的建设需要在硬件上优化完善学校景观生态循环;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可持续的重要性,激发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高中体验式教学课程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以讲授为主的学科渗透教育存在局限性,而偏重户外体验与实践活动的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环境或虚拟环境的教学情境中去观察、去感知、去发现,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感悟。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校园景观提升项目中尝试将校园景观改造与高中体验式教学课程相关联,使可持续“3R”理念的科普教育能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依据可持续“3R”设计理念对分校整体规划,采用散点式平面布局的方式将校园空间划分为核心功能区域与非核心功能区域。

1)赋予核心功能区域不同的趣味景观主题,将其与高中体验式教学课程紧密结合。这些区域的景观改造更侧重于对环保种植装置、生态循环装置、景观互动装置等设施进行设计与应用,以真实研究课题为依托,结合科普教育功能,适应学校的教学需要,兼顾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配合生物体验式教学课程设置生态池,学生可通过生态池观察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的四季变化和水生物对水体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生态池还扮演着雨水回收再利用的角色,雨水通过过滤器流入生态池,池中装有手摇式取水器,可自由取水浇灌其他周边植物。通过对雨水的回收、储存、再利用,达成最简易的可持续生态循环。再如,配合科技体验式教学课程设置种植器与“昆虫旅馆”放置区。依据“朴门永续设计理念”,使用3D打印技术完成植物种植器与“昆虫旅馆”,安放在校园绿地各处。种植器作为植物赖以生长的载体,不同的形态与功能对应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配合土壤检测、温与湿度检测仪器,学生能够更好发现微气候变化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昆虫旅馆”能够帮助昆虫植物授粉、抑制病虫害,在保持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辟有厚土栽培果蔬种植园、堆肥固碳土壤分层观察区等学生自主认养学习区域。

2)对于非核心功能区域,需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根据其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上海气候生长的乡土植物,更新植物配置,提高物种丰富度。同时在建筑立面巧妙运用垂直绿化,提高绿视率,增添生机与活力。另外,注重植物颜色与香味搭配,不同色系的开花植物配合嗅觉体验可增强学生的代谢与免疫功能,消除学习紧张感和疲劳感,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

3 结语

本文以两个高中校园景观改造项目为例,从契合行为心理、基于文化共生、优化消极空间、融入科普教育等4 个方面阐释高中校园景观提升设计策略,对教育环境的景观提升与改造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能够为当下高中校园景观提升项目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但是,范例覆盖面较小、代表性不足,未来需深入探讨契合师生行为心理需求、兼具文化内涵与育人氛围的生态文明校园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都匀高中生景观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都匀毛尖茶荣誉榜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在都匀求学的日子
都匀市老干部争当义务宣传员
建成贵州创新型绿色生态区域中心城市都匀变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