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密度、高容积率”住区的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温州市生态园吕家岸G-36 项目为例

2024-05-20 13:03包舒拉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年8期
关键词:住区菜市场高密度

包舒拉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口密集和土地资源有限的挑战,“双高”住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其设计与规划尤为关键。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生活场所,对于提升城市居住质量、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和实现生态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密度环境下如何设计公共空间,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并促进社区的和谐共处,成为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切入点。

1 G-36 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与目标

在实际工程中,高密度常伴随“高复合率”,尤其在保障性项目中,多个配套工程共用地块,需要独立的出入口与流线,加剧高密度、高容积率。温州市生态园吕家岸G-36 项目作为保障性片区项目,具备功能复合前提,如何利用其弥补“双高”劣势,创造优质空间,是设计关键。与普通商品房不同,棚改项目需注重居民场所记忆,延续地面层生活细节,可持续设计更需强调场所记忆的打造。

1.2 设计理念与策略

在“双高”住区可持续空间设计中,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之道至关重要。这涉及建筑空间形态创新、功能布局优化、环保技术应用和历史文脉传承选择等多维度。空间形态上,优化交通流线,塑造优美天际线,确保绿地面积与开放空间;功能布局上,构建集约多功能服务带,促进区域活力与多样性,满足居民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技术与材料上,倡导低碳、环保、可再生材料与技术,实现自然通风与日照,减少能耗;同时,注重与地域文化融合,保护特色与传统,使新住区融入历史文脉,传承城市记忆[1]。

这些策略旨在应对高密度居住挑战,打造生态友好、社会和谐、文化丰富的宜居环境,展现现代城市居住新范式。G-36 项目成功实践了这些理念与策略,为未来项目提供了宝贵参考。

1.3 项目设计任务书

G-36 项目选址于温州生态园吕家岸,为城中村改造安置工程,地块东侧为汤家桥南路,南侧为东垟路,西临吕家岸河,北侧紧临S1 轻轨线。地块现状平坦,周边交通便捷,西侧与温州市城市中央绿轴临近,周边景观资源丰富,同时地块西侧绿化带内有保留道观五灵庙一座。该项目需配建:一座9 班幼儿园、一个不小于2000 m2的菜市场、基层社区用房、电信网点、邮政网点,社会公共停车场50 辆,均需为周边地块服务。该项目套型要求:套内60 型15%,套内80 型30%,套内100 型30%,套内120 型15%,套内140 型10%,跃层16 套。设计条件如表1 所示。

表1 设计任务经济技术指标表

1.4 项目的设计难点

项目设计面临四大难点,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1,唯一机动车出入口的规划,需要巧妙布局住宅区、幼儿园、菜市场及停车场;第2,西侧河流与G-33 地块的人行桥,需充分利用景观资源并且保留情感记忆;第3,东侧汤家桥路的涵洞与北侧S1 轨交线的干扰,需要应对视线与噪声污染;第4,西侧绿化带内需保留的五灵庙,需妥善考虑其视线干扰。

1.5 G-36项目设计分析

1.5.1 G-36项目生成

方案A 将幼儿园与菜市场分别置于用地西南和东南角,住宅区采用点板结合形态。优点在于幼儿园位置佳,住区空间有韵律。但交通组织混乱,菜市场对交叉口压力大,住区内部空间单调。

方案B将菜市场移至东北侧裙房。优点在于缓解交通压力,住区空间有韵律与对比。但菜市场使用不便,与控规吻合性差,噪音与污染影响大。

方案C 将幼儿园与菜市场置于西南角,住区采用点式布局。优点在于分区明确。在地块西侧与五灵庙形成公建群,以低矮的形态布置于河岸边,交通流线合理,幼儿园环境优美,菜市场污染问题得到解决,住区内部空间丰富,沿街面布局对称,强调入口形象(图1)。

图1 方案生成分析及对比图(来源:作者自绘)

1.5.2 城市设计优化

经规划部门审批,优化片区交通设计,在G-36 地块内新设区间道路,预留右进右出出入口,避免高峰时段对城市交通的叠加影响。打造联通G-33(河对岸)与G-36 的景观桥。调整菜市场位置至G-33 地块,优化交通组织。新增G-36 地块用地兼容性,增加纯商业面积比例,提升住区活力。

最终方案在吸取方案C 与城市设计的基础上优化。区间道路分流幼儿园、停车场及住宅出入口。地块自然分割为东西两区,东侧为居住区,设东、南人行出入口;西侧布置低矮幼儿园与商业群,与住区裙房形成商业街,串联G-33 菜市场与五灵庙,形成集休闲、商业、公共活动于一体的社区中心区,统一设计景观环境,吸引人气。商业裙房底层架空作停车场。公建群设计增加住区活力,优化河岸肌理与人行桥,加深场所记忆,使河岸成为有机整体。

1.5.3 天际线设计

在天际线的设计上重点突出中央绿轴的视觉中心地位,周边从属地块在地块间控制不同限高,产生天际线的区域起伏效果,地块内只有10 栋高层,城市设计中片区天际线起伏较大,故高层在地块内不做过多变化。西侧沿河岸布置低矮多层,与海拔更低的河岸空间一起,成为双高住区的空间疏解区域。

1.5.4 亲水岸线、街道的视线及空间设计

高层住宅沿道路布置裙房,并将裙房打散设计成小尺度体块,创造出舒适的人视点尺度,与河岸之间更是创造两层人视空间,加入“架空”“平台”“天桥”等元素,旨在打造丰富、宜人且多变的人行天际线(图2)。

图2 河岸景观渗透分析图(来源:作者自绘)

低矮公建群布置于地块西侧,功能块均享河流景观。住宅点式布局,沿河底层架空,最大化景观渗透。幼儿园设内庭院,河岸开放,为儿童创舒适空间。商业体底层架空与空中平台设计,廊桥连接住区商业,营造亲和氛围,尽享河岸美景。

1.5.5 商业风格营造

位于地块西侧的商业街,在设计中融入了充满现代气息的元素与材料,多变的体块造型,丰富的区域肌理,体现商业区的时尚感,为将来具有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商业机构和产业的入驻提供条件,同时还能提升地块周边人居环境,形成区域独特的街区式商业休闲景观带。

1.5.6 建筑物理环境设计

声环境分析:方案运用被动式技术,形成声屏障,提高场地内声环境舒适度。轻轨线采用声屏障与浮置板道床,密植乔灌木降低振动噪声,减少对住宅的影响。

风环境分析:内部高层采取架空开放式,促进气流流通,实现微气候调节,解决自然通风问题,营造宜居小气候。建筑布局合理,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利于室内空气交换。绿色建筑设计:选取本土的材料,采取有效简洁的节能措施,实现绿建的一星与二星要求。

2 G-36 地块项目在公共空间塑造上的思考

2.1 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优化公共空间设计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区互动与生物多样性,塑造健康城市环境。在高密度区域,公共空间尤为重要,不仅美观实用,还可强化社会互动、环境可持续与文化传承[2]。精心规划的公共空间能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鼓励居民参与户外活动。该项目采用环保材料和绿色设计,减少热岛效应,提升生态韧性。公共空间设计优劣关乎居民日常体验与社区环境质量,是实现高密度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 G-36项目在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2.2.1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温州市生态园吕家岸G-36 项目在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上创新设计,整合住宅、商业、教育、休闲等功能,实现高效利用与便利生活。大比例绿化与公共开放空间缓解高密度压力,提供休息娱乐场所,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3]。建筑间距合理,确保自然光照与通风,降低能耗。G-36 项目展现了高密度居住区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在提高居住品质和社区活力方面的关键作用。

2.2.2 绿色景观与生态策略

持续性设计融合生态原则,打造生态友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居住环境。规划绿色空间,如公园、社区花园、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等,提供休闲场所,增强生态功能,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声污染,缓解热岛效应。选用本土植物,减少灌溉需求,保护生物多样性[4]。G-36 项目通过绿色景观和生态策略,创造宜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展现高密度住区生态可持续性潜力。

2.2.3 社区活动与互动空间

温州市生态园吕家岸G-36 项目精心打造社区活动与互动空间,旨在强化社区凝聚力与居民交流。中心花园、儿童游乐场、运动场和户外健身区等多样空间,满足居民需求,激发社区活力,增进邻里与亲子互动,提升生活质量[5]。G-36 项目的成功规划,展现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空间,促进社区交流与合作,营造和谐宜居环境,增进居民福祉。

3 分析与总结

3.1 设计成果与居民反馈

温州市生态园吕家岸G-36 项目成功践行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理念,强调绿色空间与公共活动区的重要性,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居民反馈积极,社区凝聚力得以增强。节能材料与绿色建筑技术降低生活成本,提升环境质量,获得居民认可[6]。项目团队关注老年居民需求,提供教育与培训,确保资源充分利用。G-36 项目为居民创造舒适健康环境,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案例,展现人、自然与技术融合的“双高”住区设计成效。

3.2 对高密度住区设计的启示

提升居住舒适性和生态效益的可能性。该项目不仅只关注建筑能效和材料使用,更重视公共空间、绿色景观和社区活动的整合,以实现全方位可持续发展。关键启示在于社区设计需要以居民需求为核心,通过多样化公共空间和绿色设施促进社区交流,增强活力和凝聚力。可持续技术与材料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条件和居民需求,确保实用有效。G-36 项目的成功实践,为未来高密度住区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参考,强调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通过多学科合作和创新思维,实现高密度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3.3 未来方向与展望

温州市生态园吕家岸G-36 项目的实施与分析,为高密度住区可持续发展展现了新视野与可能性。该项目在满足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有效回应了生态可持续城市的发展目标。展望未来,高密度住区设计将更注重综合性和系统性策略,涵盖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各层面。

创新技术如智能建筑系统、可再生能源应用及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整合,将推动高密度住区向高效、环保、人性化发展。社区参与和居民教育将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开放互动的设计过程将提高项目适应性和居民满意度,增强居民对可持续生活的认识与实践能力。

跨学科合作将更普遍,多领域专家深度合作将提供全面创新解决方案。G-36 项目为高密度住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示性案例,未来设计与规划需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实现更和谐、可持续的城市居住环境。

4 结语

G-36 项目的成功实践为未来城市开发与住区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了在有限土地与环境挑战下,创新设计与可持续性策略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展望未来,向更多领域和项目推广这些成功的设计原则与实践经验,是设计团队的重要任务。通过不懈努力,实现高密度住区可持续转型,共建宜居、绿色、活力四溢的未来城市。

猜你喜欢
住区菜市场高密度
热闹的菜市场
环境要素与住区户外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热闹的菜市场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探讨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热闹的菜场
菜市场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