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茶文化传承发展路径

2024-06-10 03:34张静
福建茶叶 2024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大众茶文化

张静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吉林 136000)

1 马克思主义在茶文化传承发展中的指导价值

茶文化传承发展对于激活茶文化现代化发展活力、体现茶文化当代价值、发挥茶文化在文化强国与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茶文化传承发展实践中,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茶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马克思主义具有系统的文化观与方法论,通过推进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融入茶文化传承发展路径的探索当中,能够更好的把握茶文化本质,提升茶文化的超越性与创造性。由此可见,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方法论为指导,这符合茶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发展趋势。

首先,马克思主义能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弘扬还是茶文化的发展,都能够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虽然二者都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资源,但是从二者的互动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成为推进茶文化传承发展的指南。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系统的方法论,而且也是因为这些方法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展现出了不容忽视的价值。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过程,文化与其他社会元素之间的互动,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文化才能够呈现出民族性、地域性等特质[1]。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其他多元文化元素、社会元素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都在茶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与此同时,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是中国特色主义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茶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科学化,是茶文化得以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以及展现出更强生命力的保障,为此,茶文化传承发展主体需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茶文化传承发展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内涵,为茶文化传承发展路径的探索夯实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能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环境的优化、机构的建设提供指导。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既需要良好的环境,也离不开文化机构的参与。无论是在环境的优化还是机构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都能够发挥出指导作用,可以为茶文化传承发展奠定现实基础。具体而言,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环境不仅包含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舆论环境建设,也包括茶文化传承与发展主体具有的文化创新意识,而茶文化传承与发展机构则包含文化主管部门、文化馆、博物馆以及校园等。茶文化传承发展主体需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掌握推进文化创新方法论,以意识与能力双支撑,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保障。各个机构也需要依托自身资源,参与茶文化传承发展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以高校为例,高校需要推进茶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强化高校师生在茶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高校师生对优秀茶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确保茶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面向师生需求、贴近师生生活,促使茶文化及其传承发展工作能够展现出更高的吸引力与渗透力,逐步构建有利于茶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持续发展的校园氛围,进而将自身打造为能够有效推进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

最后,马克思主义能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制度的建设提供指导。科学、完善的文化传承发展制度,是茶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能够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则能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制度的构建带来重要启示。例如,在对茶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的过程中,政策的制定者需要坚持人民立场,这不仅要求政策的制定者能够确保政策内容体现出对人民需求、期待的尊重,而且也要求政策的制定者能够重视依托政策引导人民深度参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出人民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特点与需求、能够与人民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实现良好对接的茶文化内容[2]。另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茶文化传承与发展政策的制定者需要对茶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考量,从而更为全面的找到制度建设切入点。

2 明确茶文化传承发展原则

2.1 以人为本

在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的发展中,社会大众是茶文化的创造者,也是茶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依靠社会大众,发挥出社会大众在茶文化创造与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能够促使茶文化得以持续的创新,呈现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为此,在推进茶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人民立场,选择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符合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审美需求的茶文化内容与茶文化传承法方式,挖掘与发展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优秀传统茶文化,这对于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茶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2 政府主导

从政府主导相多主体协同共治发展,是提升茶文化传承发展效率的关键,为此,在推进茶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中,需要坚持社会大众主体性与政府部门主导型紧密结合。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在推进茶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尊重社会大众需求、发挥社会大众力量,引导社会大众积极、深度参与茶文化传承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对茶文化传承发展方向进行把控,确保茶文化能够在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中彰显出积极作用。例如,政府部门可以依托激励政策,为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优秀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广泛呈现提供支撑,也有必要依托监管政策,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剥离茶文化中的糟粕内容。

2.3 活态传播

在茶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既需要重视呈现传统优秀茶文化的本真魅力,依托宣传教育、馆藏陈列等方式,深化社会大众对茶文化的了解,提升社会大众对茶文化的认同,也需要使用活态传播方式,促使茶文化融入社会大众生活以及社会生产当中,这不仅能够促使茶文化更好的渗透到现代社会,也有利于充分挖掘与发挥茶文化的多元价值[3]。例如,具有深厚茶文化底蕴、丰富茶文化资源的地区,可以依托“旅游+茶文化”发展模式,拓展茶文化内涵与功能,推进茶文化的呈现形式得以多元化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可以发挥互联网、新媒体优势,在了解社会大众在新时代的文化诉求基础上,对茶文化进行展现,从而提升茶文化传承发展的“活泼性”。

2.4 可持续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个人与社会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开端。在茶文化传承发展实践中,既需要重视保护与开发的统一,也需要重视依托现代化手段激发茶文化发展活力。例如,在推进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茶文化是旅游项目的核心资源,重视做好茶文化开发工作,对于提升旅游项目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对茶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茶文化的原生态环境产生破坏,而应当把握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另外,现代技术的发展为茶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技术支撑,能够以开放性的眼光审视现代技术带来的机遇并对其进行应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3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茶文化传承发展路径

3.1 建设传承发展队伍

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群众路线对于推进茶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建设茶文化传承发展队伍,则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路径。在建设茶文化传承发展队伍的过程中,有必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做好文化传承人培养工作。文化传承人是推进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主体,提升文化传承人的茶文化素养以及茶文化传承发展意识,是促使茶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强活力的关键[4]。在传承人培养过程中,传承人需要对茶文化内涵、知识做出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知,掌握使用现代技术对茶文化进行创新与呈现的方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强化传承人扶持工作,解决传承人在茶文化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各类困境,并通过强化传承人之间的交流,有效提升传承人的茶文化传承能力。另外,政府部门需要做好传承人挖掘与培养工作、认定与管理工作,通过激发年轻人了解茶文化的兴趣、传承茶文化的责任感,以及严格把控传承人认定、评估与退出机制,为优秀传承人的培养夯实基础。

二是做好茶文化文艺队伍建设工作。在茶文化传承人之外,茶文化文艺队伍也能够有效推进茶文化传承发展,通过建设优秀的茶文化文艺队伍,能够促使茶文化更好的渗透到社会大众生活当中,从而有效提升茶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由此可见,政府部门需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通过舆论引导、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鼓励各个地区根据当地居民精神文明建设需求,对茶文化文艺队伍规模、结构以及特色进行规划,并通过提供活动经费支持、完善文艺队伍管理体系等,为茶文化文艺队伍建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另外,政府部门既需要支持茶文化文艺队伍创造更多精品文艺节目,也有必要使用文艺汇演、比赛等形式,在呈现精品文艺节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文艺队伍开展创新的动力。

3.2 强化茶文化教育

茶文化教育工作对于拓展茶文化传承发展阵地、提升茶文化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入手完善茶文化教育体系,是茶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学校教育方面,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学校都有必要认识到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并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对适用于不同阶段教育需求的茶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运用。在茶文化渗透实践中,学校可以将茶文化资源引入课堂辅助学科知识的传授,也可以推进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促使茶文化潜移默化的为师生群体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茶文化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师资力量建设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学校有必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引入与人才培训制度,从教师茶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教师数量两个层面,确保人才供给能够满足茶文化教育需求。

在社会教育方面,新闻媒体、文化机构以及文艺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自身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使命与责任,为茶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做出更多贡献[5]。从新闻媒体来看,新闻媒体需要在舆论引导中发挥出应有作用,促使更多、更优秀的茶文化内容进入社会大众视野,提升社会大众对茶文化进行传承的意识,为茶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则需要创新茶文化呈现方式,优化茶文化受众体验,提升茶文化吸引力,同时需要举办多元化的茶文化活动,强化社会大众与茶文化的互动;文艺工作者则可以通过各类艺术作品对茶文化及其传承价值进行展现,深化社会大众对茶文化的认知、强化社会大众对茶文化的认同。

3.3 发展茶文化产业

挖掘茶文化的经济功能,推进茶文化产业发展,是茶文化活动性传播的重要路径。

首先,不同地区需要对当地茶文化产业特色进行精准定位。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具有不同特色,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立足实际,贯彻实事求是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为茶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重要启示。从实践来看,各个地区需要对当地茶文化具有的发展脉络、深层次含义进行理顺与挖掘,在取精去糟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当地茶文化特色做好产业定位,特别是需要重视呈现具有地域文化风格的茶文化历史遗迹、手工艺品、社会风俗以及文物建筑等,这无论是对于引导当地社会大众对茶文化产业、品牌的认同,还是对于打造具有差异化优势的茶文化产业链条、产品以及服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政府部门需要为茶文化产业发展打造良好环境。在政策环境的优化中,政府部门需要面向茶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趋势,引导市场主体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路径,使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激活市场主体推进产业创新的动力,为茶文化产业的与时俱进和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与此同时,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到了多个主管部门,政府部门需要构建联动机制,确保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能够得以有序、高效的贯彻。另外,茶文化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是茶文化产业竞争力得以不断提升的关键,为此,政府部门需要与行业组织共同构建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茶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3.4 茶文化创新转化

推进茶文化创新转化,是贯彻可持续发展发展原则的必要路径。要让茶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促使茶文化与现代化元素实现紧密结合。在此过程中,有必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方面,传承发展主体需要依托信息化技术推进茶文化得以现代化发展。信息化能够为茶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为此,茶文化传承发展主体有必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具有的优势,引导茶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迈入新阶段[6]。例如,在茶文化的展示中,文化馆、博物馆等机构可以引入AR、VR等视觉呈现技术,强化茶文化呈现过程的沉浸感,在提升视觉冲击力的基础上,促使受众对茶文化做出全方位的了解。另外,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多方主体需要开展通力合作,共建茶文化数据库、推进茶文化资源共享,从而为不同地区茶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协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出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对茶文化创新转化的牵引作用。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在顶层设计的科学性、资源供给的充足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的牵引下,各个地区需要做好茶文化的修复与优化、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等工作,将茶文化打造为区域名片、城市名片,促使茶文化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大众生活与生产当中,在满足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促使茶文化能够在新的时代展现出永恒魅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能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为茶文化传承发展环境的优化与机构的建设以及传承发展制度的完善提供指导。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茶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需要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活态传播、持续发展原则,通过提升传承发展队伍建设水平、茶文化教育水平、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以及茶文化创新转化水平,为茶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强活力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大众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茶文化的“办案经”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