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对外传播中英语翻译改进策略

2024-06-10 03:34胡兰兰
福建茶叶 2024年4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译者译文

胡兰兰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 中西方茶文化的主要差异

1.1 茶叶消费种类偏好存在显著差异

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都存在着种类丰富的茶叶产品。其中,茶叶市场上最普遍的是绿茶和红茶。绿茶在中国茶叶市场拥有的市场份额较高,大部分茶叶产地都出品绿茶。究其原因,其一是绿茶只需要不太复杂的制作工艺即可制作完成,其二契合我国民众长期以来的茶叶消费习惯。事实上,我国各地的绿茶口味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为人们提供多种绿茶产品。西方国家的民众普遍更热衷于红茶。英国大部分中产阶级消费的下午茶,主要就是红茶。这些国家的茶文化迄今为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他们通常会在其中添加牛奶、糖等,将其当作餐后必备的饮品。

1.2 中西方茶文化内涵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茶文化中融合了儒家文化中的明德仁善、佛家文化的修身悟道,和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等丰富内容,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此一来,在中国文化灿烂辉煌的发展史中,中国茶文化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茶既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饮品,又蕴含了人们对大自然、人类社会等多方面的理解。例如,人们用饮茶过程中的“苦后回甘”来展现茶叶饮用中的口感体验,又用其指代人生历程中的生活道理,即茶道。人们也会细分茶道的具体操作流程:烹茶、沏茶、赏茶、闻茶、品茶。闲暇时光,亲朋好友沏茶一壶,谈天说地,吟诗作对,也是一番人生乐趣。人们通过这些具体化的操作,使人们提升了践行礼法、促进友谊、修身养性的效果。

英国的茶文化相对简单,通常将茶产品作为接待好友拜访时的招待物;或是借助下午茶时光拓展交友圈,找到更多的商业伙伴,开展各类经济贸易活动。饮茶过程中通常需要有相应的茶点,体会品茶的趣味。英国不少上层人士将下午茶时间当作开展社交活动的重要契机,他们会精心布置自家花园,邀请重要宾客前来进行商业谈判或感情交流等。

2 茶文化对外传播中改进英语翻译策略的价值

2.1 使国外受众准确把握中国茶文化

中西方茶文化在茶叶消费种类偏好、茶文化内涵之间等都存在明显差异。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翻译在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英语翻译可以使译文受众准确把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明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包括但不限于双方在地理环境、生产加工、品鉴方式、饮茶工具等方面的差异。

事实上,我国在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推动译者改进英语翻译策略,以满足人们对中国茶文化传播更加便利化的迫切需要。如今英语被不少国家作为官方语言,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语言之一。不少国家的文化通过英语翻译,拓展和增强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1]。换句话说,针对我国茶文化的丰富内容,应持续提升英语翻译效果,以获得更大的文化传播效应,凸显出中国茶文化语言背景与英语文化的结合度,为接下来的茶叶贸易做好必要的铺垫。我国茶文化译者可以依据规范化、统一化的茶叶翻译标准,译出科学规范的茶文化作品,让广大英译本受众领略不同茶叶产品的细微翻译差别以及差异化的茶叶消费体验,逐步改善他们对中国茶文化的信任和印象,优化他们的茶叶消费个性化体验。

2.2 推动中国茶叶贸易发展

当前全球互联网上多元文化的传播交流日益加速且越来越成熟。我国茶文化中的各种茶元素都可以融合与具体运用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全球网络文化传播活动中,使其加强中英茶文化方面的文化交流。而且,茶文化蕴含的丰富内容、独特视角等,会显著影响其中的英语翻译活动,使文化传播和交流发挥更大的基础性、引导性作用。相关方应携手构建中国茶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的推广机构和机制,建设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交流体系。译者要利用当前的各种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持续提升英语翻译能力[2]。国家和企业应增强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力度,设计相应的茶文化传播策略,夯实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基础。特别是中西方茶文化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我国要向西方系统规范地传播中国茶文化,使他们发现中国茶叶及相关产品的无穷魅力和丰富内涵,主动从我国进口更多的茶叶产品。

3 茶文化对外传播中我国现行英语翻译的主要问题

3.1 翻译标准不够统一

对国外的大多数茶叶消费者来说,受到本国文化背景的显著影响,他们无法准确把握中国茶文化术语的翻译是否准确。明明看起来是不同类型的中国茶产品名称译文,但它们却可能指向同一类甚至同一产品。这既影响国外消费者对中国茶的信任和印象,又弱化了他们的个性化体验[3]。

假如译者采取简单化的音译方式处理中国茶文化的相关术语,尽管可以展现语言本身的异域性特征,然而在对外传播中国茶文化时却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但如翻译得过于复杂,译文受众会对这些内容望而却步。再加上我国英语译员数量众多,翻译能力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不少译员虽然拥有二级笔译证书,但其翻译功夫不够精道,笔力不够精准,易于将中国茶文化的相关材料译成中国式的英语。这些不符合受众认知和阅读习惯的译文,会影响他们对译文的理解,遑论准确把握中国茶文化了。

3.2 未能译出中国茶文化的深层内涵

中国茶文化与茶产业明显不同,前者更关注精神文化因素,尤其是挖掘中华文化的固有修养。在中国茶文化中,“悟性”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向西方国家推广传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茶文化,难度确实很大。《茶经》中涉及的“五行”学说是我国道家文化的重要思想结晶,集中医、哲学、历法、占卜等多种学科理论于一体。尽管道家文化中的五行学说与亚里士多德创立的 “四元素说”存在一定区别,然而尽显异曲同工之妙。《茶经》开篇里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此处的“木”字展现了茶叶在茶树上生长,更是明确了茶性属木,具备伸张、弯曲的属性。所以,中国茶文化乐于追求品茶过程中的雅致和品修,将茶道精神归结为精行俭德,偏爱清新自然的饮茶环境。其中,大部分茶具均为木制器皿或仿木色的各类紫砂器皿。假如英译文本中将“木”简单地译作“wood”,但没有进行任何注释或说明,就无法展现茶叶的生物学性质,其精神属性无法在受众头脑中得到深化。再如《茶经》“四之器”说:“体均五行去百疾”。当前各种英译本都把“五行”翻译成了“five elements”,但鲜有译文以注释或说明的方式揭示这些内容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内涵和意蕴。事实上,西方理论中的elements 主要指向了物理学理论的元素学说和原子学说,却完全没有表达“五行”的深刻内涵。这种文化深层内涵翻译的缺失累积起来,导致英译本的《茶经》无法彰显中国茶文化的十足韵味与深刻内涵[4]。

3.3 中华文化内涵的融入不足

不少译者缺乏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也不敢充分融入丰富准确的中华文化知识和理论,翻译过程存在着严重的文化缺失现象,不能完整、准确展现中国茶文化的厚重内涵,也无法突破舶来文化的兼容困境。例如《茶经》“一之源”中说:“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此处的甘露与醍醐都是唐朝最上等的饮料,醍醐是从胡人处引进到唐朝的一种精美食物,系从牛奶的精华中提炼而来。假如英语翻译只是采取直译方法,或是意译为美味的饮品,这里面的英语翻译内涵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文化缺失。对只关心茶味道和口感如何的英译本受众而言,更是无法品味中国茶文化的厚重内容。

又如,《茶经》“五之煮”中论述了这样的内容:“啜苦咽甘,茶也。”这样的滋味恰如甘苦相依的人生旅途。“啜苦咽甘”展现了茶叶的真味,又凸显了茶文化对生命、对人生的深邃感悟。假如译者只是简单地把这个词语译作“Sipping bitterness and swallowing sweet”,尽管能够忠实地展现原文的内容,然而英译本受众尤其是英国受众会生出强烈的抵触情绪,难以接受茶中的苦味。为此,译者应融入中华文化的丰富意象,突破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兼容困境。

4 茶文化对外传播中英语翻译改进的有效措施

4.1 制定统一规范的茶文化英语翻译标准

针对我国茶叶领域翻译标准不够统一的问题,可以邀请中国翻译协会、商务部、外交部翻译机构、著名高校、中国茶叶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相关部门和机构,共同制定与实施规范化、统一化的“中国茶文化翻译标准”,指导相关茶叶行业或企业的英语译者以其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等,力求获得理想的翻译效果,为茶文化高效对外传播夯实基础。

翻译早已中外闻名的中国茶品种,可以采取官方认可的标准化翻译,如茉莉花茶(Jasmine tea)、西湖龙井(West Lake Longjing Tea)等。要坚决按照“中国茶文化翻译标准”中的大量专业术语,推动译者采用这些统一规范的翻译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茶叶制作、加工、营销、品牌等方面的工艺流程等专业术语进行规范化翻译:发酵(fermentation)、揉捻(knead)、杀青(finish)、炒茶(fried tea)、制茶工艺(tea processing technology)、制茶机(tea processing machine)、制茶工厂(tea plant)等。如此一来,译者能够将中国茶文化译成内涵深厚、顺口悦耳、个性突出的目标语译文,有效吸引更多的国外茶叶消费者,在品鉴中国茶叶产品的过程中爱上中国茶文化。要结合国外关于茶叶的主要分类:不发酵茶(non-fermented)的代表是绿茶(green tea)、部分发酵茶(partiallyfermented)的代表是乌龙茶(Wu long Tea)、后发酵茶(post-fermented)的代表是普洱茶(Pu er Tea)、全发酵茶(completely-fermented)的代表是红茶(black tea。采取这种分类方式非常明确的标准化翻译方式,能够强化文章内容的统一性,易于使国外受众阅读和理解。

中国茶文化译者要为不同国家的英语译文受众和茶叶消费者提供相应的目标语译文,采取标注、注释与增加等多种方法,向他们准确系统阐释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文化背景等,让译文受众感受到本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文化差异,帮助他们准确把握中国茶文化中相关术语的内涵。再者,我国译员要持续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借鉴前辈们的经典翻译作品、领悟其中语法、单词、文化背景知识等的巧妙运用,增强茶文化翻译能力,逐步形成精道的翻译功夫和精准的翻译笔力,使译文日益符合目标语受众的语言运用习惯和认知思维方式。

4.2 准确传递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译者在翻译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其中的“儒释道”文化内容,将儒释道文化的相关词汇体系嵌入中国茶文化的相关英译材料中,方可让国际友人领会与理解中国茶文化的深层内涵与核心元素。针对中国茶文化的不少英语译作中没有译出中国茶文化深刻内涵的问题,译者应引以为鉴。要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例如直译法、意译法、注释法、增减法、异化法等多种翻译方法,加大对中国茶文化的准确注释、说明、阐述力度,并阐述与西方国家相关理论或相似内容的异同,避免中国茶文化深层内涵的缺失。坚持直译法和意译法相结合的策略,对中国茶文化翻译后英译文本中出现的文化缺失进行文化补偿,传递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意译的方式。以《茶经》中的“木”、“五行”等词汇为例,确实不能意译的,要采取“mu”、“wuxing”等拼音译法,使其成为专用词汇,或者是采取附注或脚注等方式,阐释这些概念或者词语的文化内涵。这样可以使中国茶文化凸显固有的高雅格调,避免译文受众把中国茶文化和西方的餐饮文化或生物理论简单地等同起来。

4.3 合理融入中华茶文化的准确内涵

针对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英语翻译的文化缺失问题,要适当融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与内涵[5]。譬如,针对《茶经》“一之源”中“与醍醐、甘露抗衡也”的翻译,中国读者看到醍醐后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指某种味道绝佳的饮品,而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佛教仪式:醍醐灌顶。它喻指人们深受启发,彻底醒悟。佛学中的甘露通常被比拟为佛法之意,因而有“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的说法。可以这样翻译这句话:“Its liquor is like the sweetest layer of fat on top of a refined milk drink or the most wonderful morning dew.”接下来,译者要对其中缺失的文化内涵进行补偿,即在注释或说明中阐述相关的佛学理论,使译文受众对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译者对中国茶文化进行英语翻译的时候,应适当结合西方国家的社交礼仪、市民文化等,做到求同存异。译者把“啜苦咽甘”译作 “Sipping bitterness and swallowing sweet”,可以结合英国人喝茶的习惯:偏爱混饮,还会利用糖或奶等作为佐料,调节茶水的苦涩,使茶水显得甘甜易饮,同时也把苦茶的味道一冲而尽;译者可以在译文后补上一句“It’s like life”,既使“啜苦咽甘”展现出了茶水的真味,又凸显中国茶文化对生命、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如此一来,译文受众可以领悟“啜苦咽甘”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易于把自己的饮茶活动和人生经历联系起来,体验中国茶文化蕴含的人生意义,领略中国茶文化超越器物层面的辽阔意境。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