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茶叶英语翻译

2024-06-10 03:34王海波
福建茶叶 2024年4期
关键词:用语英语翻译译者

王海波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 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中西方茶文化表现形式

1.1 文化认知差异

从中国茶文化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来看,儒释道学说已经深深地融入其中,在茶文化中大量融入了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对自身的思考,这些内容体现在数千年来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歌赋、小说杂剧戏曲、茶歌茶舞茶戏等文艺作品中。历代中国人从中深受启发,领略其中的艺术美感、道德教化等,使他们涵养了“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诸多优良品质。与此同时,一代代中国人也在持续发展繁荣中国茶文化,创作出与茶文化相关的更多文艺作品。长时间以来,我国各地的茶文化受到所在区域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舞蹈、戏曲、茶歌、茶礼、茶道等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日益多元化[1]。但西方国家的茶文化通常只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人们通常都从茶本身来理解茶文化。所以,西方受众一般很难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无法借助中国茶文化的各类艺术作品欣赏其独特魅力。因而,译者如何弥补英语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缺失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1.2 物质形态的差异

就茶类物质而言,中西方的茶类物质形态存在着下列差异。其一,中国的茶树种类、茶叶品种比较多,种植面积大,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茶叶产量较大。然而,西方的茶树种植普遍分布在温带地区,产出的茶叶种类、数量都比较少。第二,中国的茶具演变历经数千年之久,出现了各类形态的茶具,制造过程中用到了不同质地的材料。西方国家的茶具普遍采取精致的工业化产品,中国的茶具通常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气息,透露出简约、质朴的独特美感。

1.3 饮茶方式存在差异

我国主要采取两种饮茶方式,分别是“清饮”以及“混饮”。其中,“清饮”指人们在沏茶过程中没有额外加入任何配料,只用沸水冲泡茶叶,使其精华充分展现出来,呈现出最本真的面目。“混饮”指人们在沏茶活动中按照个人口味适当添加盐、糖等相关配料。通常情况下,我国采用“混饮”方式的群体较少,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此外,中国的茶点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传统点心、特色小吃、水果、坚果等。

以英国人为例,他们在饮茶过程中很少清饮,而是更倾向于在茶叶中添加一些糖果和奶制品,以对茶水苦涩的味道进行调节。此外,英国很多茶叶公司对散装的茶叶进行了改造,把茶叶制成了袋装的速溶茶叶末。英国民众下午茶期间,主要以甜点作为茶点。

2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茶叶英语翻译理念

2.1 增强专业化

事实上,茶叶用语的英语翻译工作通常是个系统工程,要求译者熟悉其中的操作流程、使用设备、冲泡模式等,需要其熟练地使用源语言和目标语。因而,茶文化的英语翻译活动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必须进行专业化的英语翻译活动,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增强自身的茶叶英语翻译能力[2]。译者又应随时调整,精准地译出相关的茶叶信息。译者拿到翻译材料后,应抽出时间全面把握相关的茶文化专业设备、流程、内涵,设计对应的翻译方法、理念与技巧。他们对茶文化的内容的透彻了解,对茶叶冲泡模式和生产流程的关注,可以保证其顺利开展茶文化的英语翻译工作。只有译者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翻译,才能够推动相关方进一步开展跨文化交流,尊重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又可以增强茶叶英语翻译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2.2 语义贴近

无论中国茶文化和英国茶文化之间存在多大差别,译者的英语翻译都应恪守语义贴近的理念,符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中最基本的“信”。在文化差异视角下,译者翻译茶叶英语时第一条就应做到语义切近[3]。这样既能够向译文受众传递准确的茶文化信息,精准译出创作者的本义,在语义转换中尽可能形成规范地道的译文内容。应指出的是,语义贴近既包括通过英语翻译活动,忠实地向译文受众传达准确的茶文化内容,又包括在行文过程中巧妙利用各种词汇、语法、句法等,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内在底蕴充分展现出来,服务于茶行业企业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因而,译者在进行茶叶翻译时要准确表达其的内涵和意义,科学处理语义问题。例如,“这种茶叶经得起多次冲泡”可以译作“This tea draws well ”。

2.3 恪守美观简洁的理念

文化差异下,对中国茶文化的内容进行英语翻译,应恪守简洁美观的理念。要使翻译内容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使译文内容和文化内涵以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上的简单对应。茶叶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运用恰当的对应词、对等词,符合简洁美观的理念[4]。平时要善于学习经典的茶文化翻译文献,增强自身的翻译能力。这样译者才能结合源语言文本中茶文化的具体内容和语境,适当改进自己的翻译方式,创作出更高质量的译文,保证翻译内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译者在选取翻译方式的过程中,应契合目标语受众的语言应用习惯、认知方式。既要充分尊重源语言茶文化内容固有的美学价值,又要敢于增加或删除不必要的源语言材料信息,恰当传递茶文化的丰富内容。

要将译文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知方式当作翻译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例如,“大红袍”的翻译可以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例如“Clovershrub tea”、“Da Hong Pao tea”等。为了显得非常美观简洁,应翻译为“(Wuyi Mountain)Rock tea”。

3 文化差异视角下茶叶英语翻译面临的主要困境

3.1 中国茶文化输出不足

长时间以来,我国译者为让目标语受众更好理解中国茶文化,在英语翻译时通常都会采取异化策略,省略相当多的中国茶文化内容,以适应西方文化,如此一来,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无法得到彰显。另外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不少译者不具备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不清楚相关器物、典故的来龙去脉,自然无法很好地译出和传递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再一个,虽然我国的茶树种植面积最大、产量第一,但我国的茶叶出口量只占到世界茶叶出口总量的18%。相比之下,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分别占到了世界茶叶总出口总量的21%、19%、13%。部分原因就是我国的茶叶翻译中未能充分突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未展现中国茶文化的精髓,译文受众也很难感受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情况自然制约着我国茶文化更多地走出去。如此一来,我国茶叶出口在国际茶叶市场和茶文化传播方面处于非常尴尬的状态,不利于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茶文化传播。

3.2 英语翻译标准不够统一

迄今为止,我国茶叶研究协会未能积极协助相关主管部门制定茶叶英语翻译标准,茶叶用语翻译不规范的情况依旧比较严重,影响了我国译者进行茶叶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妨碍了我国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时至今日,我国茶叶用语翻译依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中茶叶用语的英语翻译标准不够统一,是导致茶叶译文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通常把茶译作tea,茶主要指茶叶。然而英语单词tea的意义比较丰富,既可以是茶叶,又可以是茶树、茶点等内容。国内译者在茶叶翻译过程中,通常没有结合英语国家的饮茶习惯,自然无法准确翻译、传递我国茶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3.3 东方意蕴表达不足

中国茶文化是一门雅致的艺术,在茶文化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与其他内容密切结合。例如,茶艺表演是表演与茶艺的一种结合。铁观音茶艺表演活动中投茶有一个动听的名字:乌龙入宫。这个名称把茶水入碗的整个过程看成是蛟龙入宫的活动。一些地方将铁观音茶叶的泡茶、表演流程称作春风拂面,高山流水。前词指的是,人们用壶盖轻轻而快速地刮去茶汤表面留存的泡沫,以使茶水最后的色泽显得更加剔透清澈;后词是说演员提着茶壶从高处往下冲水的活动,展现了演员精湛的茶技和艺术。如何翻译这个短语,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事实上,中西文化的文化模式都是比较固定的,在翻译、表达相关语言信息的过程中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精准无误,因而给中西方茶文化的英语翻译工作造成了若干难题,导致两类语言互相干扰。

4 文化差异视角下茶叶英语翻译效果提升的策略

4.1 加大中国茶文化对外输出力度

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专门的英语翻译活动,旨在以英文向西方国家民众输出中国的茶文化,推动双方在茶叶相关产业的交流沟通,使他们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进行更活跃的茶业经贸与文化交流活动。

首先,我国译者要坚持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在英语译文中持续加大中国茶文化对外输出的力度[5]。如果英语文化中不存在相关内容,译者应坚决采取异化策略,利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生动具体地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再一味地附和西方文化。这样一来,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充分彰显。我国茶文化译者应逐步丰富自身的茶文化,从最基本的饮茶开始,循序渐进地熟悉我国茶文化中相关器物、典故的来龙去脉,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为增强英语翻译能力、加大茶文化对外输出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中国未来要持续提升茶叶生产标准,生产出更多无污染的茶叶产品,符合茶叶目标出口国的农药检验检测标准。另一方面,我国广大译者要在茶叶翻译中充分突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向译文受众展现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内涵。译者应借助增加注释、举例等多种方式,让译文受众逐步感受到中国茶文化中茶德、茶性等看似虚无缥缈的理念。这样一来,目标语国家的受众才会更真切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译者应高度关注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应持续介绍我国茶文化的大量背景知识,阐述数千年来各地茶文化的习俗、器具、诗词歌赋、茶歌茶舞茶戏等,让目标语受众更准确把握中国茶的厚重底蕴与丰富内容,引导他们从中国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视角分析。这样一来,他们不再总是从西方文化的视角看待中国茶文化,这样才能有效输出中国茶文化,形成对我有利的中外茶文化交流态势。

4.2 制定统一的英语翻译标准

迄今为止,我国茶叶用语翻译依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着翻译不够标准统一的问题。我国茶叶研究协会应积极协助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专业化的茶叶用语翻译标准,这样才能从茶叶用语翻译标准层面保证译文的质量和水平,提升茶叶用语英语翻译的规范化水平。为了制定统一化、规范化的茶叶用语翻译标准,有关部门应结合国内丰富多彩、厚重的茶文化,制出契合广大茶叶产区、便于其灵活调整的整体性翻译策略。这套茶叶用语翻译标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能够为相关人员翻译相关的茶叶英语提供规范、权威的翻译参考标准。各地又可以结合本地茶叶的具体特色、属性、颜色、茶味等,详细描述自身的茶叶产品。

我国茶叶用语英语翻译应遵循统一化的翻译标准,以使西方茶叶消费者深刻准确把握中国茶文化。在翻译茶叶用语的过程,翻译应使不同茶叶凸显自身的特色以及个性,激发西方国家民众对茶叶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这样有利于扩大中国茶叶的销售,使中国茶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以中国绿茶为例,主要包括条形绿茶、松卷绿茶、银针绿茶、剑片绿茶等。各地的绿茶各不相同,茶叶相关企业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注释和说明,以弥补翻译标准统一化导致的文化缺失,进行科学的文化补偿,使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内容。

4.3 尽量凸显东方意蕴

针对中国茶文化的雅致性突出,与儒释道在内的多种文化密切结合等情况,译者应借助多种翻译手段,尽量凸显中国茶文化的东方意蕴。此处仍以铁观音茶艺表演中的“乌龙入宫”为例。为了凸显“乌龙”的动态性,可以将这句茶艺英语译成“Oolong coming into the palace.”如此译法展现了乌龙“入宫”的过程,写出了乌龙要去往的目的地。因而,这个翻译简洁又美观,又充分凸显了它的东方意蕴。在翻译与铁观音茶叶相关的“高山流水、春风拂面”时,译者可以把前者、后者分别译作“Flushing high and purring low,and the wind blowing face.”,展示出其东方韵味。结合以上翻译的两个茶艺用语,能看出中文可以更充分地展现出茶文化的格调,展现出茶艺的深层次意蕴。这两个词汇的英语翻译同样凸显出较强的凝练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中国茶文化中高雅清新的底蕴。

针对中西文化在翻译和传递相关语言信息的过程中,很难完全做到寓意对等、精准无误的情况,译者可以把意译和直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上下文相互衔接的目标语作品。翻译茶叶英语的过程中,还应使汉语言本身的文化特色凸显出来。译者应合理采用意译法,使意译、直译等多种方法彼此衔接起来,增强翻译活动的准确性。

就明前茶而言,这类茶只能在清明前采摘方可确保茶叶达到较高品质。这个名称暗含着气候条件会影响该类茶叶的品质,所以在翻译明前茶时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它译作“The preceding dragon well tea”。

再如,由于人们在加工茶叶的过程中,红茶的颜色会逐步变成深红甚至变黑的现象。所以,译者在英语翻译活动中可以把它译作“black tea”,但并没有把红茶中的“红”简单粗暴地译作“red”。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意译、直译、化归、异化等多种方法,翻译相关的源语言资料。译者应有效翻译相关的茶叶文化历史,让其更明显地表达源语言材料中各种情感,为中西方民众透视各种茶文化搭建便捷的桥梁。

猜你喜欢
用语英语翻译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礼貌用语大家学!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