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定“四个自信”对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

2024-06-12 16:24
大连干部学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独立性中华民族

王 晨

(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1]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要求中华民族在精神上要更加自信、自主和坚定,也给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2],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民族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视角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了一个民族会不会失去自身精神独立性的问题,强调了精神独立性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影响,并指出要通过坚定“四个自信”来筑牢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

一、坚定道路自信,夯实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现实基础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3]214一个民族如果脱离了自身在精神上的独立性,其道路的开创、坚持和发展是难以做到的;而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在实践中所收获的成功,可以使人们对于走自己的路满怀信心,进而塑造和坚定这个民族在精神上的独立性。

(一) 走“老路”“邪路”意味着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丧失

“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4]7中国道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彰显和激励着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独立性。然而,无论哪一时期,哪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劳永逸的,总会面临新的情况、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如何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迷茫、不质疑自身,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性、保持精神定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扩大对外开放又正处于世界格局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之中,艰难险阻只增不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走向光明未来的根本所在,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保持坚定的根本所在。

走上“老路”,即选择将自己的认知固化在所谓“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之中。走“老路”意味着放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放弃改革开放,目光被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所遮挡,无视已经开辟出来的新路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背离了社会主义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也会致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走向封闭僵化。走上“邪路”,就意味着中华民族在精神上走向西化,并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走“邪路”就是放弃自身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被西式话语所蒙蔽,忽视国情、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对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重要影响。鼓吹“邪路”者无视现实中东欧等原社会主义国家和奉行所谓“自由民主”路线的拉美国家的悲惨现状,一旦走上“邪路”,最终将致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被西化、被矮化,甚至成为他人的附庸。

我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3]214,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路,才能取得成功,才能保持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独立性。需要明确的是,坚决不走“老路”和“邪路”,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过往之路和其他民族所选道路对于“新路”的重要价值。不走“老路”并不是对于中华民族来时之路的否定,而是在肯定过往之路的重要价值和突出贡献的同时,依据现实情况进行实事求是地判断之后,认为“老路”已不再适合当前发展的需要,因此反对的是不顾实际的自我封闭、自我僵化的“老路”。不走“邪路”并不是对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验的拒斥,而是拒绝不切实际的,甚至是错误的道路选择,拒绝对其他发展道路的照搬,以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具体实际需要为依据,坚持我们自己所走出来的“新路”。

(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发展中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彰显和激励着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保持求实和创新。“处于什么位置”和“依据什么样的走法”是一条道路具体走起来之后所要回答的切实问题,也是选择一条道路之后需要不断审视和思考的问题。坚持对自身发展道路的审视、思考和创新,正是中华民族思想上活跃、精神上保持独立性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新的历史方位彰显着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主动。“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且解决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的进程中开创出来的。”[5]这就决定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行道路上必须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状况有贴合实际的认识和判断。中华民族正在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中国由“欠发展”状态转入“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状态。这种对于历史方位把握的变化,反映出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精神上的清醒,既不冒进也不保守,能够与时俱进;既不僵化也不虚妄,体现出自身的历史主动精神。

另一方面,新的发展理念体现和激励着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保持创新。“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道路会有不同走法,同一条根本相同的道路也会有具体不同的走法。”[5]对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有着清晰认识的同时,还需要对道路的走法进行创新,这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就中国道路具体走法而言,贯彻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是在既定发展目标明确、现实认识清晰状态下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新的发展理念标志着中国的发展从注重“有没有”转向了“好不好”,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不断拓宽、不断升级,彰显和激励着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创新。

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伟大的精神,站在重要历史机遇上的中华民族也迎来了自身精神独立性发展的重要机遇。站在这样一个新起点上,中华民族拥有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雄厚物质基础,但必须意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6]这就意味着新发展阶段中,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不能处于封闭僵化之中,要以发展而非停滞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在演进,要以主动而非被动的意识应对跨越阶段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以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投入新发展阶段的伟大奋斗之中。

二、坚定理论自信,提供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思想指引

“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地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最关键的就是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保证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正确方向。”[7]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发展亦是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在新的历史境遇下得到弘扬的体现,也为新时代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 消解错误社会思潮对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发展走向的负面影响

对于一个民族共同体来说,人们的群体社会意识变化的根源在于社会存在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应对这种变化时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特性即为民族精神独立性的体现。社会思潮因其在社会意识层次结构中的特殊性,加之其本身所具有的流变性,就成为考察民族精神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一个显性领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诸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出现和翻涌,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能够产生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世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这一巨大的外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一部分人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思想领域的真空开始出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一消极影响已基本清除,但思想中的阴影和伤痕仍存在。其二,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输出的方式所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击使得一些错误和虚假的价值观念开始在部分人群中滋生。其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心中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思想防线上的警觉性下降,未能意识到意识形态陷阱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坚定理论自信,就必然要同社会上所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对其进行驳斥。在这一斗争和驳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正确发展方向得以确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8]328主流意识形态在坚守舆论阵地、批驳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向受众宣传和普及自身的立场和观点,揭露各种错误思潮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本质,起到引领社会思想正确发展方向的效果。这样一种在思想领域的主动亮剑,正是一个民族在精神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的体现。另一方面,与各种错误思潮斗争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推动着中华民族坚持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推动着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独立与创新。

(二) 在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开辟中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旺盛生命力印证和激励着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诞生于中国,最早的实践成功也并非在中国取得,但中华民族却在实践中选择了它,并通过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世界证明,“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9]。纵观人类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历史,其中不乏有最终失败而令人惋惜的探索,这些失败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在具体实践中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对真理的这种坚持,不被各种错误思潮所迷惑,正是保持民族头脑清醒、精神独立的重要表现;对真理的这种灵活运用,所要求的正是一个民族始终保持着精神上的独立性,不僵化、不教条。

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发展中,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华民族进行具体实践中保持着精神上的独立性,才能既没有教条主义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被所谓的“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所迷惑。这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可以通过科学的理论来认识和观察诸如“新冠肆虐西方”“黑命贵”“攻占国会山”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爆发的系统性危机,而且可以灵活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身发展的实践。当今世界正处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局面之中,中华民族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它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无疑鼓舞着中国人民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也使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上获得了肯定,激励着自身精神上的独立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最为重要的体现,更是新时代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必须坚持的理论指导。一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上保持先进性和灵活性最为重要的自我确认;另一方面,能够指导一个民族精神发展最为贴切的理论必然是回应这个时代问题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因而也是当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最为贴切的理论指导。

三、坚定制度自信,筑牢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制度保障

“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4]7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无法独立自主地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而照搬和复刻其他民族的制度,将难以实现自身长远的发展,难以获得真正的自我认可,甚至会产生对其复刻民族的精神依附和崇拜。一套坚持独立自主的社会制度不仅在组织、引导和规约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时将其内含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要求传递给人们,还可以为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一)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守是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8]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体现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者紧密有机结合,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各项制度相互协调、相互呼应的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其根本性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原则为当代中华民族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规定和确立着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发展走向。

今天,我们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不断坚定制度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鼓吹“三权分立”“多党制”“选票政治”等政治体制的实际目的是想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不仅会丧失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根基,而且会通过否定我国在历史中的选择来动摇我们的民族信心、击溃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保持独立自主的防线。而在事实上,奉行这些所谓更先进、更文明制度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陷入诸如“黄马甲”“枪支泛滥”“社会撕裂”等系统性危机之中。中国人民在自身的稳定发展和外部世界的动荡危机中显著感受到了制度的优势和治理的效能,在坚定制度自信的同时维护和保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一个民族对于自身实践选择的认同和确证,最为直观的就是对于自身国家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感受,这种直观感受影响着这个民族是否有自信继续坚持自身独立自主的实践选择。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并不是简单对某一国家的模仿和复刻,而是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量之后的选择,并最终形成了一套以社会主义为根本、独具民族特色的制度。

(二) 在变局中抓机遇,筑牢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发展的保障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契机,为推进治理效能转化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坚定制度自信,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保障更加牢固。

不同国家之间制度和治理能力的比较对于人们认识制度、判断制度优劣有着最为直观和突出的影响,这一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尤为突显。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同外部竞争对手的强弱比较、本民族在世界范围内所承担的角色这两个问题显现出来。一方面,外部的强势必然会影响到一个民族对于自身的信心,如不予以重视和加以应对,甚至产生依附性的社会心理和民族失败主义情绪,便会对民族精神独立性带来严重挑战。当前,美国作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最为重要的竞争对手和合作对象,其所出现的发展颓势与中国不断发展所呈现的盛世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本民族在世界范围内所承担的角色往往通过一个国家自身的外交、经济和政治等方面来被民众所感知,从而对这个民族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进而对民族精神独立性产生影响。在整个世界体系中,中国以前是被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转移对象存在着,是一个被接纳的新的贸易伙伴,但如今中国肩负着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引领世界发展新格局构建的重要使命,这是基于中国近年来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所引起的“时迁”。

通过何种制度、何种治理体系来使得整个社会既能实现快速发展,又能实现社会稳定,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自身历史和发展状况的差异对于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制度自信生成于对这一问题回答中所体现的制度的比较优势和现实中所呈现的治理效能。在制度自信生成的过程中,肯定了制度本身所表达的价值取向,规约和抑制了社会发展中与根本制度相背离的因素。因此,一个体现着民族精神独立性的社会制度在获得广泛社会认同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个正向促进的效应,保障着这个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发展。

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改革并非易事,其根本在于能否触动既得利益集团,从而达到促进社会更好发展的目的。而一个国家如果长期处于一个僵化的制度之中,无疑会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这种制度僵化和治理体系的失效在现实的欧美国家屡见不鲜,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制度的积重难返。美国制度支撑其国家200余年的发展和强盛,必然有其先进之处,但如今却因种种原因难以实现有效调整,不断造成“美国反对美国”的社会现象发生。相比之下,新时代我国对于制度改革和治理效能提升的清醒认识和相关实际举措的实施,是中华民族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快自身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充分反映和保障着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不自满、不僵化,始终保持着自信和奋进状态。

四、坚定文化自信,供给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文化养分

“文化自信内在地包含着对本国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现实的信任和认同,也包含着对优秀民族精神的激越和张扬。”[10]文化是涵养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成长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和国家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必然内在地包含着对于本民族精神的肯定,从而坚定本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碰撞时的精神定力。

(一) 价值观自信是涵养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发展的核心问题

文化自信的坚定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保持有着互促共生的关系。文化领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精神发展的主要阵地,文化自信是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问题。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思想文化的内核,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11]因此,一个民族在价值观上是否自信,是能否持续涵养一个民族精神独立性发展的核心问题。对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来说,坚定价值观自信最为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价值观念在当代的具体表达,是中华民族在精神上是否独立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它所昭示的前进方向契合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1]1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深厚的历史沉淀为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独特性提供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当代中国人民精神文化发展的价值需求,坚实的现实基础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昭示着中国人民美好愿景中所包含的价值期望,描绘出中华民族对于未来自身精神发展的诉求。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民族评价问题、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如果这个标准是他者制定的标准,或者直接放弃自身的价值判断,以他人的判断为标准,那么这个民族在精神上必然是依附于他者的。

(二) 推进文化繁荣,为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发展供给养分

在文化领域思考和解决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问题,最终离不开当代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坚守主体性、抓住核心依据和把握文化发展新要求这三个方面久久为功,为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发展供给养分。

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对当前文化发展方向的指引,是对自身精神独立性自觉诉求的满足,是对中国式话语表达诉求的回应,体现着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成熟和自信。一方面,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体现着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高度自觉和强烈的主体意识。“文化立场深层次地关涉坚持谁的文化,为谁和为什么而发展文化的问题。”[12]在多样文化价值碰撞和激荡的今天,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保持自身在精神上的发展方向,立场的坚守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对中国话语体系内在诉求的回应,而这种诉求正是中华民族自身精神独立性高度自觉的一种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3]主体性的坚守需要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系来表达,一个国家的学术话语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叙事,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自身意志的体现。

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弘扬提供了核心依据。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人民这一主体对新时代中国精神内涵的系统阐释。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反映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谋求更好发展的精神需求,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核心依据。伟大创造精神孕育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奇迹,要求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要打破精神上的包袱积极创新;伟大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将一个个奇迹化为现实,指引我们勇于进取,敢于在实践中检验和探索真理,消散精神上的困惑;伟大团结精神汇聚着当代中国不断前进的力量,促进和要求中华民族形成具有独特标识的精神家园,巩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伟大梦想精神激发着奋进之路上的民族活力,鼓舞中华民族积极探索不同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新文明样态,不断突破自身精神上的既有限定。

在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最终要落实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之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4]是当前文化发展所遵循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不忘传统而不止步于传统、不封闭而不迷失自我、注重于当下而放眼未来,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方向的独立自主,反映着自身精神文化上的高度自觉。中华传统文化中刻画着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精神基因,它的创造性转化是指将其中极具时代价值的精华部分与当代中国现实相结合后的再阐述,体现着中华民族高度的精神自觉;它的创新性发展是指将其中能给予人们深刻启发的内容结合时代加以扩展延伸,体现着中华民族高度的精神自强。革命文化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红色基因,是今天坚定中华民族理想信念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继承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自身精神信仰的守护,弘扬其精神内核以鼓舞和激励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不断前进,促进当代中国人对自身来时之路的铭记,这些无疑都在滋养中华民族自身的精神独立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标识着中华民族当代精神发展的高度,是中华民族依据自身实际在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中的必然文化选择,是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独立自主的一个重要体现。新时代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不仅体现着自身精神文化的自觉自为,更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活力。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独立性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有效策略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浅论我国非审计服务及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