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实

  • “混同” 与 “澄清” ——嵇康 《声无哀乐论》 中的名实之争
    , 东野主人通过名实相副的描述规则, 澄清了两类不同的经验, 一是“对” 声的经验, 二是“关涉” 声的经验。秦客的偏见源于采用“意义解释” 的方法, 暗自替换了被描述的对象。“声无哀乐” 的正确理解是哀乐不是“对” 声的经验, 即不是对声的恰当描述, 而是“关涉” 声的经验。“澄清” 的目的在于鉴别经验之流, 两类经验可共存于音乐欣赏之中。维特根斯坦说: “告诉我你怎样在寻找, 我将告诉你, 你所寻找的是什么。”[1]嵇康《声无哀乐论》 秦客和东野主人观

    中国图书评论 2023年9期2023-12-16

  • 《晏子春秋》中的名辩思想及其论辩艺术
    但由于该书触及“名实关系”“类”“故”等名辩学基本问题和基本范畴,因而具有一定的名辩色彩。下面拟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一)名实关系从春秋到战国,由于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旧有的政治伦理秩序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名实关系遭到破坏,长期产生了“名实不符”的社会现实,用《管子·宙合》的话来说就是“夫名实之相怨久矣”[2]。因此,如何看待和解决名实关系问题,就成了先秦思想家激烈争论的焦点,而名实关系也成为贯穿先秦名辩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晏子春秋》针对“名实相怨”的社会现实

    文教资料 2023年11期2023-11-25

  • 国内《公孙龙子》百年研究概述
    、白马非马论题及名实理论是辩证法;两可之说、万物毕异是诡辩的谬论。1987 年,朱志凯在《评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一文中,认为“白马非马”指出了概念的差异性,是合理的;其思想是惠施“合同异”思想的极端发展的产物,是谬论。这些学者承认了公孙龙逻辑的辩证法,又指出其谬论处,更加客观地看待了公孙龙的名辩思想。其二,关注公孙龙思想中的“本体”“名实”“指”“物”等核心逻辑学范畴。1995 年,熊超在《简论公孙龙的最高哲学范畴》一文中指出“‘指’是公孙龙最高

    邯郸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3-01-05

  • 四川:中等职业教育名校名专业名实训基地建设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名单公布
    业教育名校名专业名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名单和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布了四川省首批立项建设的90 所中等职业教育名学校、180 个名专业和90 个名实训基地名单。《通知》明确,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名校名专业名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对推进我省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三年建设,立项学校办学条件全面超过《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或《技工学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3期2022-12-22

  • 从庄子的名实论看其政治哲学思想
    论进路。其中,从名实关系的角度以辨其说,目前学者或有所忽略,或论难深入。而欲准确、全面地把握庄子的治道思想,则不能不深入考察他的名实之论。因为,任何一种治道的落实皆离不开名实之用。名为能指,既谓名称、名分、名声、名誉,又有名物、名法等义;实为所指,乃名之内涵或意义的承载者,既可指生活世界中的“实有之物”⑥,也可谓人们时时所面对的职守、是非、美丑、善恶、赏罚等事。在现实生活中,诸如事物的命名与指引、道德的教化与范导、典章的制定与实施等,皆处处涉及到如何处理好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2-01

  • 论中国逻辑的思想基础与知识体系新构建
    中国古代思想史,名实关系、物类关系和象物关系问题在不同时期,都以不同的方式演变和深化,与中国古代哲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名实关系是中国逻辑根本性的思想基础。正名是中国逻辑发生的直接动因,围绕正名方法及其相关问题构成了中国逻辑的主体内容。其原因在于:其一,正名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上古时期正名主要涉及对自然万物的命名,也涉及对人的等级划分。其二,正名兴起的背景是“名实相怨”。诸子各家均以正名为己任,深入讨论了名实关系问题。其三,正名的基础是“辨同异”。虽然

    社会观察 2022年6期2022-10-22

  • 《颜氏家训》名实观研究
    为基点,试图对其名实观做一个系统的梳理,确定“名”、“实”的内涵,阐明其名实关系及名教观,并论述其名实观在颜氏家族、广大社会及思想史中产生的影响。一、问题的提出名与实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史上的一对重要哲学范畴。简单来说,名与实标志着概念和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名分和与之相应的实际功绩、名誉和与之相应的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1]385具有逻辑认识、政治伦理和道德哲学等多重意义。名实关系问题是随着社会实践和认识的需要而提出并展开的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2-01-01

  • “审其名实”“而后能治” ——《公孙龙子》的名学理路
    子》看,其中的《名实论》《指物论》《白马论》与《庄子》中《齐物论》《天下篇》阐发或转述的言论多有相似之处。三主出于墨家。墨家中有《经》《经说》《大取》《小取》,其中所论辩题,许多与《公孙龙子》相似。晋代鲁胜《墨辩注序》云:“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别名显于世。”清代张惠言《书墨子经说解后》云:“观墨子之书,《经说》《大(取)》《小取》尽同异、坚白之术。盖纵横、名、法家,惠施、公孙、申、韩之属皆出焉。”孙诒让《墨子闲诂》云:墨子“坚白、异同之辩,与公孙龙书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1-29

  • 先秦时期墨、道、儒、法四学派的名实观 ——从逻辑学角度分析
    象,即事物本身。名实观是名、实、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名实观就是名称与其所对应事物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由于名所指称的对象不同,就形成了名与形、名与实之间较为具体的关系。一、墨家以名举实的名实观墨家由墨子创立,其思想在我国先秦时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墨家的逻辑思想主要体现在墨辩和《墨经》之中,而名和实的关系主要集中体现在《墨经》一书中。《墨经》以朴素唯物主义为基础,全面讲述了逻辑思维形式,尤其是对名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墨家的名实观主要探讨了

    长江丛刊 2021年1期2021-11-12

  • “中国术语学”的名实之辨与学理之思
    词:中国术语学;名实;学科建设;问题域中图分类号:N04;H08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1.02.001The Name and Reality of China Terminology: Some Thought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Its Problem Domain//WEI XiangqingAbstract:With the advances made in

    中国科技术语 2021年2期2021-04-22

  • 中医隐喻术语外译名实选择论
    医隐喻术语外译的名实问题,考察译名与译实的需要和实际状况,分析其原因,探究其影响,并进一步指出:译名加译实的方式是可取的折中之法,利于传达隐喻术语概念意义和保留中医文化形象,有助于中医术语推广和中医文化对外传播。关键词:中医隐喻术语;外译;名实中图分类号:H315.9;R2-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1.01.004Name or Nature: Translation of TCM Meta

    中国科技术语 2021年1期2021-01-22

  • 李渊称臣突厥的“名实”之辩 ——基于历史语境的考察
    孟献志(清华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4)唐朝开国问题在学界已有诸多研究,其中,较有争议的话题是对李渊于起义过程中向突厥称臣的不同理解。此问题最初由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提出,“创业注云:‘仍命封题,署云“名启”。所司请改启为书;帝不许。’按太宗云:‘太上皇称臣于突厥’,盖谓此时,但温大雅讳之耳”(1)《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恭皇帝义宁元年六月己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12册,第5737页。。延续此观点,陈寅恪提出李渊称臣于突厥是迫于当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6-12

  • 名墨“唯谓之辩”异议
    一场精彩绝伦的以名实关系为核心的论战。伍非百在《中国古名家言》中认为:“公孙龙子之学,与墨辩孰先孰后,今已不可知。要之,其与辩经为论敌,可断言也。”[1]虽然二者许多观点相互对立,但却仍不乏很多相似的观点。《墨经》中的“惟吾谓非名,则不可”“谓者毋惟乎其谓”等句,似乎是针对《公孙龙子·名实论》(下文简称《名实论》)的“唯谓”说所作。比如谭戒甫在《墨辩发微》中认为:“本条(惟吾谓非名,则不可)似驳形名家‘谓唯’之说。”[2]337汪奠基在《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年4期2020-05-20

  • 墨家、名家与儒家:三种指物观的比较分析*
    物观,是指建立在名实关系认知基础上的对于名的指称功能的理解和看法。在先秦名学史上,除公孙龙著有《指物论》专论名物关系问题之外,其他先秦诸子的指物思想,大多是内含在其对名及名实关系的认识中,因而,鲜见有研究者将指物观单独进行专门的讨论。但从语词符号学观点来看,指物观实质是对名的符号性质和功能的更深刻的认知与把握,它是一种名学思想在认识高度和理论深度上的集中反映与突出体现,因此,对先秦指物观作专门探讨,是很有其独特的积极意义的。在后期墨家学者、公孙龙和荀子的名

    广东社会科学 2020年2期2020-03-13

  • 名实观视域下对《三国演义》劝说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2]。本文将以名实观为切入点,对《三国演义》中劝说言语行为进行语用分析。一、中西方名实观研究概述在语言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中国的先秦诸子还是古希腊的先贤哲人,都不乏对“名”与“实”这一问题的思考及讨论[3]。名实观的研究有其历史渊源,要真正理解它,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一)中国名实观的发展在中国,儒、道、墨、名各家都对“名”与“实”的关系、指称等进行了讨论,即所谓的“名实之辩”。其中,儒家主要关注“正名”,讲究“入世”,旨在“治世”,即孔子所说的

    文化学刊 2020年2期2020-01-02

  • 先秦名学中语言学思想的重新梳理
    节主要收纳诸子对名实关系、形名关系、名的产生几个问题的讨论;“语言与政治伦理”中则主要收纳诸子对正名问题的讨论;至于“语言与逻辑思维”中收纳了部分关于名实关系的讨论,又收纳了关于辞意关系乃至“辩说”问题的一些研究[3]41-48。但是可以看到,这样的处理略显粗疏。就像名实关系与名的产生两个问题,虽说都与“名”相关,归在“语言与社会存在”的名目下也并无错误,但实际上二者一个讲的是“唯乎彼此”的现象,一个讲的是“约定俗成”的成因,是不同的问题。当然,何九盈先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2019-12-30

  • 孟子对先秦名实观发展的贡献
    提出战国中后期的名实之辩是否发端于孔子的“正名”学说,先秦哲学中伦理政治意义上的“正名”与语言逻辑意义上的“名实之辩”之间又有没有继承的关系,学界对这一问题始终未有定论。现代学者如牟宗三将“正名实”分为“春秋教”和“纯名理”两种,认为前者发展为仁义之道,而后者则是“智性之独立发展”,二者绝不能混为一谈[注]牟宗三:《名家与荀子》,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65页。。郭湛波也认为,“中国的‘辩学’不起于孔老,而起于邓析。因为孔子的‘正名’

    现代哲学 2019年3期2019-12-14

  • 传统植物学向近代植物学的过渡:《植物名实图考》与《植物学》的对比
    【摘要】《植物名实图考》为中国传统植物学研究的代表之作,而《植物学》则象征了西方近代植物学知识的正式传入,堪称中国传统植物学研究向近代植物学研究的过渡。两部著(译)作成书时间相差10年,象征了中国植物学发展的两个阶段。通过将两者进行多维度的对比,有助于学界更加客观地了解传统植物学向近代植物学的过渡,以及近代植物学研究在晚清萌发的经过与进展。【关  键  词】《植物学》;《植物名实图考》;科学价值;研究理念【作者单位】孙雁冰,江苏开放大学外国语学院。【基金项

    出版广角 2019年20期2019-12-09

  • 对孔子正名思想的批判性解读
    正名”思想以来,名实关系的问题自此便成了诸子思想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基础之上,他们对名实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论述。荀子、韩非子、惠氏和公孙龙都曾对名实问题作出过自己独特的阐释。作为“正名”思想的缘起,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孔子便对整个中国哲学的“名学”思想产生了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诸侯异政,政治社会和伦理关系混乱的情况下,孔子的“正名”思想对于稳固政治环境和安抚社会动乱不安的局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孔子作为奴隶主贵族中的一员,他的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8期2018-10-24

  • 性质语词与命名难题 ——“白马非马”再审视*
    就是《公孙龙子·名实论》说的“位其所位”与“出其所位”之分,也是《坚白论》说的“离”与“不离”之分。这些区分的揭示,都与“白”这类性质语词的命名难题相关,也正是公孙龙的命名理论意欲解决的核心问题。1 论证与翻译首先要说的,是仅关注“白马非马”的论证,在文本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局限。一般而言,如果若干古汉语句子构成的语段T是一个论证,则不难发现,刻画其论证结构,实际刻画的是它在现代汉语中的翻译,比如T′。应该说,在关于论证本身的形式及其有效性的研究中,T与T′的

    逻辑学研究 2018年3期2018-10-16

  • 孔子“正名”思想的伦理价值
    。关键词 正名 名实 伦理价值 德性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一、“正名”与德性伦理(一)“正名”解正名一词出现于很久之间,但是真正让它成为一种学说是从孔子开始的。出自于论语中:《论语·子路篇》云: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1期2018-08-28

  • 先秦名家公孙龙“名实论”考辩
    论》《指物论》《名实论》,“窃疑此六篇中,《迹府》为后人序录,羼入正篇。”〔2〕521名家学说曾在先秦时期非常流行,但到秦汉统一时就亡绝了。东晋鲁胜曾指出:“自邓析至秦时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颇难知,后学莫复传习,于今五百馀岁,遂亡绝。”〔3〕210名家思想大都注重“‘循名责实’‘综核名实’”〔2〕1的方法。名家派别林立,惠施和公孙龙归属于“名辩”派,是其代表人物。这一派主要研究“‘正名’‘析辞’‘立说’‘明辩’的规律和有关问题”〔2〕2,在名家各派中影响最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9期2018-04-11

  • 状元跨行,成就药学经典
    ,别其性味,考其名实。堂堂一省巡抚,能够有如此举动,非常罕见。吴其濬考证药物,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必亲自考察,以鉴真假,这和父亲当年的教诲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他注重调研,纠正了不少医学史上的谬误,比如王孙,有的说是合欢,有的说是紫参,由于难以确定,虽医书记载为治虚劳良药,但无人敢用。吴其濬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他说王孙根如藕,叶与三白草类似,在某地见有人卖此草药……由于吴其濬确认了王孙,世人才敢服用。吴其濬研究药物,力求做到名副其实。在江西为官时,他收集

    文史博览·文史 2018年1期2018-03-12

  • 论先秦名辩的伦理特征 ——以儒道墨为例
    150080)名实关系是先秦语言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先秦时代,儒、道、墨都在从事名实的调整与察辩的争斗。在围绕名实问题展开的研究和争论中,名称(概念)是否来源于客观实际和感觉经验、名称(概念)是否反映客观实在、概念的知识有无客观必然性以及言意能否把握事物和真理(道)等问题构成了诸子名实观的主要内容。在对以上问题的探讨中,道德伦理性是贯穿于诸子名实观的精神主线。对儒家哲学而言,名言以及作为对名言之反思的正名理论具有语言学和知识论的意义,但儒家的正名主张实

    学术交流 2018年10期2018-02-20

  • 由“名实”探“名”意 ——《道德经》第一章“名”意新解
    逾越的一环是对“名实”一词的深度解析,下面将从《古代汉语词典》、《辞海》和名家对“名实”的解释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出本章中不同之“名”的不同之“意”。笔者首先明确,《道德经》针对的对象,是社会统治者和上层精英,这是以下所有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一、名实相关解释(一)古代汉语词典解释名实:①名称与实际……②名利。[1](二)辞海解释在“名实”、“名辩”和“名副其实”三词中都有所涉及。名实:①名声和事功……②犹名利……③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辞、概念(或名称

    山西青年 2018年21期2018-01-25

  • 状元跨行,成就药学经典
    ,别其性味,考其名实。堂堂一省巡抚,能够有如此举动,非常罕见。吴其濬考证药物,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必亲自考察,以鉴真假,这和父亲当年的教诲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他注重调研,纠正了不少医学史上的谬误,比如王孙,有的说是合欢,有的说是紫参,由于难以确定,虽医书记载为治虚劳良药,但无人敢用。吴其濬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他说王孙根如藕,叶与三白草类似,在某地见有人卖此草药……由于吴其濬确认了王孙,世人才敢服用。吴其濬研究药物,力求做到名副其实。在江西为官时,他收集

    文史博览 2018年1期2018-01-23

  • 名实相违
    ●严 阳名实相违●严 阳明朝万历年间,有这样一首民谣:“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而这民谣乍看上去说的是这些朝廷的相关部门工作性质的,但是,其真实的用意却是讽刺这些部门的。何以见得?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卷二十四“京师名实相违”一章中,在开头引述这这首民谣之后,有这样一段话:“盖讥名实不相称也。”他在接下来“补”上了这样一段话:“儒生之曳白,无如国子监;官马之驽下,无如太仆寺;历学之固陋,无如钦天监;音乐之谬误,无如太常寺;帑藏之

    杂文月刊 2017年17期2017-11-12

  • 船山名实论的伦理深蕴及其价值合理性
    》)的名言来说明名实相符的重要性。由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可以发见,船山的名实论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正确认识名与实的辩证关系,把握其精神實质,对于形成正确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对于培养社会的伦理风尚和人们的伦理价值观,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意义。名,指概念、名称、声名;实,指实在、实际、实务。名与实涉及形式和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人们用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己的一对重要范畴。船山在总结和继承孔子“正名”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

    船山学刊 2017年2期2017-04-21

  • 吴其濬对我国近代植物学的贡献考论
    错误;编写《植物名实图考》,规范植物的分类和用途。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以“植物”命名的植物学专著,它的问世,打破了植物研究以医学为中心的限制,拓展了植物学的研究范围;吴其濬所开展的植物种植实践,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吴其濬 植物学 《植物名实图考》 贡献一、吴其濬与植物研究的奇缘吴其濬,1789年出生于河南固始县,字季深、瀹斋,号吉兰、雩娄农、吉兰。吴其濬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吴烜与兄长吴其彦都曾经在清廷的翰林院担任

    兰台世界 2017年7期2017-03-11

  • 中国古代笛箫类乐器名实问题研究中的歧义与焦点
    国古代笛箫类乐器名实问题研究中的歧义与焦点万 博(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北京 100101)中国古代的笛箫类乐器种类繁多、应用广泛,是中国音乐史、乐器史关注较高的重要内容,相关的研究性与普及性文章数量多、涉及面广、成果丰富。但是,由于相关文物及图像资料本身存在的缺憾,以及历史文献记载及概念使用中的语焉不详、名实混杂等因素,该领域研究中产生的争议与分歧也较多。名实问题已经成为笛箫史研究的瓶颈,厘清这一问题,对于真正认清笛箫类乐器的历史发展脉络,具有较重要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7年2期2017-02-13

  • “指物论”实践内涵之探析
    是针对东周时期“名实相怨”的社会问题而展开的。但是公孙龙并没有像儒家的“正名”、墨家的“取实予名”、道家的“无名”、法家的“因名责实”一样,直接针对社会问题进行回答,而是转变为对自然的理解。他采用了一种迂回战术,表面上只是针对自然世界的“物”,但是,对“物”的理解又时刻离不开作为实践的“指”。正是因为他将社会实践间接化了,所以才让很多学者对其《指物论》作了很多曲解,其实公孙龙的《指物论》之所以充满魅力,就是因为他将人的社会异化理解为自然界的异化。只要明确了

    知与行 2017年8期2017-01-25

  • 《庄子·人间世》中孔子对颜回的教育
    词:《人间世》;名实;心斋;至人之道;从政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3-0051-06颜回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第一个提到的就是颜回,在孔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中,颜回是德行科之首。颜回之“德”,贵在好学求道,他在《论语》中是求学精进而“箪瓢屡空”、对孔子之言“无所不悦”(《先进》)的修德形象。与子路、冉求不同,颜回并非一个积极参与和干涉实际政治事务的人。在庄子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3期2016-05-30

  • 吾乡词史仗君传 ——评《清代岭西词人群研究》
    考证为依托,综核名实,明辨源流,故能高屋建瓴、后出转精,对岭西词史传承、词学传播颇有助益。[关键词]岭西;词人群;词史;源流;名实随着学界对地域文学研究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地域文化考察在词学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也日益彰显。即如刘扬忠先生所论:“词的发展初期,就是由特殊地域文化哺育而生,如生长于西蜀地带的花间词、萌生于扬州一带的南唐词,以地域命名的清代浙西词派、阳羡词派更是体现出词与地域文化的密切关系,隔山隔水的自然环境、歌舞娱乐的人文环境,都推动了词这一文体形

    梧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7

  • 唐代集贤书院与“书院”的名和实
    书院起源;教学;名实中图分类号:G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1-0063-05收稿日期:2015-11-30清人袁枚曾谓“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1]。这句话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认为书院之名起源于唐代的丽正、集贤书院;二是明确了后代书院的核心功能是教学,即所谓的“士子肄业之所也”,而丽正、集贤书院则不具备这一功能。袁枚的这一论述无疑是与事实相符合的,虽然学界对

    大学教育科学 2016年1期2016-03-05

  • 名言与社会政治秩序:传统与现代
    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依庄子之意,这些小狝猴未达齐物之理,迷惑于“朝三”与“朝四”的分别,以前者为非而后者为是,因是而喜,因非而怒;它们没有看到“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从橡子的总数来看是一致的:“其于七数,并皆是一。”②郭庆藩:《庄子集释》,第73,73页,中华书局2004年版。“七”既是标示数量的“名”,也是众狙所得到的橡子之“实”。“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实非达道者。庄子用这个寓言让我们看到执着于是非的荒唐可笑,从而对“道通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3-19

  • “名辩”与“两可”:邓析思想论
    试改变其时社会中名实乖离的混乱现象,倡导“循名责实”、“按实定名”,希冀以“名不可以外务”的原则,达到其治世目的。而在其“两可”之论中,邓析则看到了事物所存在的两面性及其内在矛盾,故其虽然在逻辑上有着致命的破绽,但却依然包含着一定的合理因素。邓析;名家;两可之论;刑名之辩经由“刑名之辩”,邓析尝试通过对事物逻辑与概念层面的探讨,以规范其时社会中名实散乱的现象;同时,邓析通过观察事物所具有的正反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内在矛盾,又提出了“两可”的论辩思想,并以此作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2-20

  • 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形名”论、“正 名”论、“名 实”论
    ”、“正名”、“名实”,而关于“形名”、“正名”、“名实”的论述几乎都有两条线索、两套体系,即有的处于语言学、逻辑学、知识论层面,有的处于政治学、伦理学层面。那么,就出现的顺序而言,这三者究竟哪种在先,哪种在后呢?从文献记载看,《礼记·祭法》有所谓“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这段话《国语·鲁语上》作“黄帝能成命百物”,从字义上看,这表示黄帝能够给万物命名,凸现的是黄帝的特殊能力,对事物名称的把握,在古人看来是超能力的体现,而能否命名意味能否把握事物,因此,

    社会科学 2015年12期2015-02-06

  • 懂中国地理就不怕迷路
    大学硕士生导师陈名实聊起其新书《台湾地名溯源》这样说道。每次到台湾,陈名实都会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各个县市及各个街道、乡村的地名,感受一下历史文化气息。他说:“通过对地名的溯源,可以看出台湾地名不仅仅是当地城乡的文化代号,还折射出台湾的历史印记。绝大多数地名,反映了大陆移民及其后代开发建设台湾的历史,及其所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冠以故乡地名,以慰思乡之情“台湾的汉族人口基本上都迁自闽粤两省,当年他们的祖先到台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习惯将落脚地冠之以大

    晚晴 2014年12期2015-01-06

  • 简帛医书所见“仆累”辨析
    中的“仆累”是否名实一致,尚须进一步考查。《五十二病方》与《山海经》几乎同时代,且都为楚地著述,两书中很多名词相似程度极高,尚志钧先生认为《五十二病方》“治痂方”中的“仆累”与《山海经》的“仆累”应为同一物,有一定道理。《山海经·中山经》:“南望单渚,禹父之所化,是多仆累,蒲庐。”郭璞注:“仆累,蜗牛也。”《尔雅·释鱼》:“蚹蠃,螔蝓。”郭璞注:“即蜗牛也。”郝懿行疏:“蚹蠃,转为仆累,见《中山经》。仆累,即螺,又转为薄蠃。”“蚹”属並母侯部,“仆”属並母

    江海学刊 2014年3期2014-04-16

  • 公民素质与越轨(犯罪)行为——从传统犯罪学走向前犯罪学的一个新标志——在第七届中国犯罪学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关系问题,那就从名实关系说起吧。一、名实关系问题名实问题,就是概念与事实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化的永恒主题。名,指名词、称谓、概念;实,指客观实际存在的事物。我幼年读过几年私塾,听老师说,古代有个大学问家说“白马非马”。这句话使我在幼小的心灵里长期积存着一个问号:为什么白马不是马?后来看书才知道,这是战国末期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公孙龙的著名论断。按照他的思维逻辑,“马”是形体的概念,“白”是颜色的概念,两个不同的概念放到马身上仍是两个不同的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6期2014-04-05

  • 从《庚桑楚》看蜩与学鸠发笑的原因——《逍遥游》的一个补注
    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使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庚桑楚》中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请让我说说是非游移不定的问题。这是以生为根本,以心智为标准,因而具有追逐是非之心;果真有名实的区分,便以自身为主;使人以自己为节操的楷模,而以死来报偿节操,象这样,便以有用为智慧,以无用为愚拙,以通达为名誉,以穷困为耻辱。是是非非不定的现代人,这如同蜩与学鸠一般见识。《庚桑楚》直接

    中学语文 2013年27期2013-08-15

  • 浅论明清之际(1630-1680)墨学研究特征——以傅山《墨子·大取》研究为例
    参证。一、“辨别名实,名依于实”的名实名实问题历来是先秦思想史上的基本问题之一,孔子持“正名”立场,孟子认为“先名实者人为也,后名实者为人也”(《孟子·告子》),荀子认为“名固为实,约之以名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名》),取约定俗称之名,倡导“制名以举实”。惠施、公孙龙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出发,认为名和实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墨家从其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坚持以实为主、名应符实的观点立场。由于傅山对《大取》的批注,是以批判公孙龙学说为立场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8-15

  • 试论韩非形名论、参验论与诸子学说的关系——以“名辩思潮”为视角
    、道、法都在从事名实的调整与辩察的争斗……这一现象的本身是有它的发展的,起初导源于简单的实际要求,即儒者的“正名”;其后发展而为各派学说的争辩……在其后各家的倾向又差不多一致地企图着把这种偏向挽回过来,重新又恢复到“正名”的实际。待秦代统一六国以后,封建社会的新秩序告成,名实又相为水乳,于是乎名辩的潮流也就完全停止了。这样便是先秦名辩思潮的整个发展过程……[2]不难看出,郭沫若所言“名辩思潮”产生、流变、结束的整体过程,大致符合梁启超提出的标准。本文即以“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年3期2013-04-11

  • 联合卡车品牌专营店成都开业:以销自卸车为主
    权经销商——成都名实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卡车品牌专营店在成都龙泉驿区十陵西部汽车城开业。该品牌专营店的落成不仅成为联合卡车在中国西南地区展示高端重卡产品的一面旗帜,也为联合卡车植根西南、服务西南运输业夯实基础。该店是联合卡车在四川地区的首家标准销售服务品牌形象店,占地约1 100m2,销售以自卸车为主的联合卡车全系列车型。成都名实集团是一家集汽车销售 、运输、物流、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随着2011年联合卡车正式授权成都名实汽车为一级代理商以来,成

    商用汽车 2012年8期2012-08-02

  • 公孙龙正名理论发微
    据新的现实条件对名实关系予以整顿和建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孔子率先奋起,大力倡导“正名”,阐发“正名”的目的和意义,力图以“正名”为先导,逐步使言顺,使事成,使礼乐复兴,使刑罚皆中,最后达到以“正名”而“正政”的目的(《论语·子路》)。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孔子却未能从名学理论上对“正名”主张及其法则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证以形成“正名”理论,从而为后人留下了新的重大的课题。而战国中期以后,中国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界涌起了一股强劲的名辩思潮,哲人学者开始自觉地探讨

    华中学术 2012年2期2012-04-13

  • 《公孙龙子·名实论》疏解
    3)《公孙龙子·名实论》疏解曾祥云(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在“名即概念”的传统研究范式中,被称之为公孙龙思想奠基之作的《名实论》,也遭到了曲解与误读。因此,重新疏解《名实论》,对于恢复公孙龙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孙龙思想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名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公孙龙;《公孙龙子》;《名实论》;疏解《名实论》是公孙龙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公孙龙子》书中其它诸篇立言的根本依据。庞朴《公孙龙子研究》也认为,《名实论》是公孙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期2012-01-21

  • 儒家孔荀正名思想刍议
    我们当下社会构建名实相符的社会制度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正名思想;仁;礼;名实相符;逻辑制名正名思想是先秦儒家的主张。最早提出正名的是孔子,其次是荀子在孔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正名思想。孔子和荀子的正名思想是孔子、荀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日益失去驾驭诸侯的力量,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力量发展不平衡,相互之间的争霸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社会发展矛盾迭出,呈现了名实相悖或名实不符的社会现状。及至战国末年,封建制生产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期2011-08-15

  • “名学”与“语言符号”观
    据性。语言符号;名实论;外语教学“名学是以名为对象,以名实关系为基本问题,以‘正名’为核心内容的学问”,它涉及到“名的界说、功用、形成、名与实、名的分类、正名、名的谬误、名与辩说等诸多问题”[1]。“语言符号”观是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的语言理论核心。在《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中,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制度,是表述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的问题主要是符号研究的问题[2](P15-16)。他将语言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两个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9-11

  • 夏梅说
    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辨焉。此咏夏梅意也。【注释】①朱夏:《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故称夏季为“朱夏”。②廷尉董崇相:董崇相,名应举,福建人,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之廷尉。廷尉,汉时为九卿之一,掌刑狱。③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④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选自《钟惺散文集》)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12期2009-05-25

  • 《管子》名学思想新议 ——从语词符号角度
    理的正确的。二、名实关系中国古代名学的产生,是以名实关系的失调为契机的;中国古代名学的全部问题,也都是围绕如何调整名实关系这一主线索而展开的。名实关系问题贯穿于中国古代名学研究的始终,它是先秦诸子激烈争执的中心议题,也是中国古代名学家探讨的一个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问题。但是,对于名实关系的实质,我国后来的治中国逻辑史和中国哲学史者,大多以“概念”释“名”,以“本质属性”解“实”,这样,名实关系便变成了概念与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种解读是不合理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2期200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