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 情起意象生 情转意脉动
    因此,本文从《声声慢》中的“愁”出发,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走通知人论世、意象探讨、意脉梳理的三级台阶。关键词 李清照  声声慢  意象  意脉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早期词往往以“艳歌小词”的形式出现,风花雪月与闺阁怨事构成了早期词作的基本主题,抒情言志的词作只星罗棋布地散见于苏轼、贺铸等词人笔下。宋室南渡之后的破碎山河引发了一场由“留连光景惜朱颜”向“欲将血泪寄山河”的情感转变,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南渡词人往往以愁为歌,“离人心上秋”成为他们真实的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9期2023-10-24

  • 情起意象生 情转意脉动 ——浅析《声声慢》中的“愁”
    的悲戚之鸣。《声声慢》中的“愁”流露出落落寡合、失落惆怅的迷茫情绪,将此愁引渡至李清照背后的家国身世显然更具备解释效力。显然,只有将“愁”及背后的历史原因与李清照的创作相联系,《声声慢》才可能赢得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与美学意义。一、知人论世识才女,血泪之词感愁悲事实上,词本有“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当李清照以一介女流的身份闯入文学这座以男性为主的殿堂时,她既以一位才女的形象受人瞩望,又在举手投足之间显露出文士的面孔。李清照不仅收获了“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中学语文 2023年25期2023-10-20

  • 看似寻常最奇崛
    朱琳摘 要 《声声慢》的叠字以其独特的美而历来为人称道,这独特的美首先表现为形式上的奇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次表现为音律上的美妙,回环往复,徐急变化,以音传情;最后表现为意蕴的丰厚,有层次、有内涵,耐人寻味。关键词 《声声慢》 叠词 形式 音乐美 意蕴抛开标点,《声声慢》全词只有九十七字,无一个难写的字,无一处难读的句子,简简单单,却说尽了人生的无限心酸,打动了千古以来的无数人。尤其是开篇的叠词字,七个字,七次重叠,看似简单,却引得无数评论家竞折腰,张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2期2023-06-29

  • 声声慢》朗读教学策略
    势在必行。以《声声慢》为例,从初读、精读、品读、评读四个方面展开具体朗读教学设计构想,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品味意象、感受意境,进而知人论世,体会词人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在深度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促使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关键词:古诗词 《声声慢》朗读教学 策略古典詩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积淀,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朗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必备环节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

    文学教育 2023年5期2023-05-26

  • 文本互涉理论下《声声慢》的阅读教学
    理论,并结合《声声慢》这首词,从作者、作品、读者以及历史背景四个不同角度出发,对话意象互文本、主题互文本、经典评论互文本和背景材料互文本,从不同互涉点构建了理解《声声慢》的情境空间,尝试探寻深化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文本互涉点,旨在丰富诗歌鉴赏的视角,补充诗歌阅读教学的方式。关键词:文本互涉理论 阅读教学 古诗词 《声声慢》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语文素养”一词。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培养目标的提高。同时,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单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5期2023-05-24

  • 看似寻常最奇崛 ——赏《声声慢》的叠字之美
    琳抛开标点,《声声慢》全词只有九十七字,无一个难写的字,无一处难读的句子,简简单单,却说尽了人生的无限心酸,打动了千古以来的无数人。尤其是开篇的叠词字,七个字,七次重叠,看似简单,却引得无数评论家竞折腰,张端义称其为“公孙大娘舞剑手”,沈谦自称和遍唐宋词三百阙,唯独不敢和《声声慢》,冯金伯赞其为“大珠小珠落玉盘”,梁启超因此词赞道,“清真不及也”,这是说连被认为“词至美成,乃有大宗”的周邦彦都不可企及。赢得颇多赞誉,《声声慢》的叠字到底美在哪里?一、叠字之

    中学语文 2023年5期2023-04-05

  • 愿有来世,清照不愁 ——解读《声声慢》中李清照孤独、寂寞、愁绪的寄托
    的一页。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就是李清照的代表作,这首词与她前期清新自然的词风可谓相差甚远,它是李清照本人亲身经历的国破家亡、亲人离世、爱物丧失、朝不保夕的悲惨日子的感叹之作。在这首词作中,诗人表达的主要情感就是“愁”。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很多文人都陷入“忧愁”当中,这种忧愁与个人、与民族、与国家、与社稷等或多或少有所关联,当然也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关联,这些“愁”时时刻刻萦绕着文人的心灵。本文通过解析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对“愁”的表现形式,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

    课外语文 2023年1期2023-02-06

  • 创设适合中职艺术生的诗词学习情境 ——以《声声慢》一课教学为例
    者在中职语文《声声慢》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结合两种学习情境理论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一、锚定适宜的“认知情境”创设诗词教学情境不能“形式大于内容”,而应该以语文知识为“锚点”设置探究活动,创设“认知情境”,即通过“大概念”(语文知识)引领学生深度理解、迁移和应用,发展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培养语言构建与应用的核心素养。[2]以教学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课为例,“文学阅读与写作”是该文所在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为“生命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5期2023-01-20

  • 声声慢》上下阕对读出新意
    胡 岭细读《声声慢》,感觉上阕下阕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合二为一,又在情境上绵密契合。同时,将上下阕对照来读,会发现某些句子间有一些关联,放于一起理解,颇有意趣。一“寻”一“守”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与“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之间的对读。前一句写词人反复寻觅,寻之不得,愈感环境之冷清,从而生出凄苦、惨悲、哀戚之情,萦绕不散,后一句写词人独自一人坐在窗前,心想如何才能挨到天黑。前者是寻觅,是主动性行为,后者是守候,是被动性行为,但两者在本质上

    中学语文 2022年8期2023-01-11

  • 浅谈《声声慢》教学
    于雪《声声慢》一词,历来为很多名师讲授,成为教学经典之作。在此,我不敢班门弄斧,仅就自己的备课、授课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任教多年,《声声慢》讲过很多遍,但是感觉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完成一个知识的传输工作,对于这样一首美丽的宋词,如果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词的内在美,那将是一种遗憾。对此,在新一轮授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和教参,并阅读了很多名家的赏析,对《声声慢》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重新改编,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融入诗词,走进李清照的世界。传统的教学目标始终是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32期2022-05-30

  • 以《声声慢》为例谈绿色诗歌鉴赏法
    红内容摘要:《声声慢》浓缩描绘了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孤苦悲凉的生活境遇,既有儿女情长之苦、思念故乡之悲,也有物是人非之痛,意境婉约,写作技艺精湛。运用赵谦翔的“绿色诗歌鉴赏法”教学法对其进行分析,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而为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提供一份参考。关键词:《声声慢》 “绿色诗歌鉴赏法” 古诗词鉴赏教学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包括对诗词具体理性的认识、对作者情感的感性体验和对艺术技巧的评价欣赏三部分,三者相辅相成地构建出神秘朦胧的艺术鉴赏世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9期2022-05-30

  • 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赤壁怀古》《声声慢》两首词的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路径,设计以“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风格同种魅力”为议题,从“情感基调”“意象”“意境”“情感”等四个方面去比较两首词,发现宋词魅力,实现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关键词 群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一、聚焦概念,明晰特性《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群文阅读引入教学,群文阅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思辨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1期2022-05-30

  • 声声慢》深度教学探析
    本文从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入手,让同学们置身其中,化身密探,切身感受诗歌的愁苦和诗人的际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读“愁”、品“愁”和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酒词,窥探其内心细腻的情感。通过深入学习李清照的诗歌,从多个方面进行剖析和思考,以此来拓宽视野和提升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李清照;愁;酒;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5-13

  • 声声慢》上下阕对读出新意
    胡岭关键词《声声慢》 李清照 对读细读《声声慢》,感觉上阕下阕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合二为一,又在情境上绵密契合。同时,将上下阕对照来读,会发现某些句子间有一些关联,放于—起理解,颇有意趣。一“寻”一“守”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与“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之间的对读。前一句写词人反复寻觅,寻之不得,愈感环境之冷清,从而生出凄苦、惨悲、哀戚之情,萦绕不散,后一句写词人独自一人坐在窗前,心想如何才能挨到天黑。前者是寻觅,是主动性行为,后者是守候,是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3期2022-04-18

  • 语料库视角下“声声慢”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
    th)翻译的《声声慢》英译文本,研究方法则以语料库语言学为基础,从译文中的词语、句型结构以及语篇建构三个方面对两个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评估和考证。本研究证明:同一源语文本,就T型译者风格而言,不同译者的译文风格明显具有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又主要体现在译者采用显化或隐化翻译策略,从而凸显出译者选词或者构句差异性;译者风格迥异主要是由于翻译实践中,译者发挥其主体性对原文进行操控和重组所致。关键词:译者风格;许渊冲;肯尼斯·雷克斯洛;语料库《声声慢》一、引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2年2期2022-04-11

  • 在单篇任务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以《声声慢》教学为例
    第三单元中的《声声慢》教学为例,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一、任务型阅读教学分析与设计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阅读鉴赏古诗词,可使学生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感受多样的人生、增强人生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操,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同时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充分展现了她遭遇人生变故后的愁苦之情。本文始终是高中生学习古诗词的抓手。教学设计时,笔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验李清照愁苦的词心、感受她孤苦的

    语文天地 2022年4期2022-03-17

  • 何处觅得半点愁—《声声慢》的行文妙处
    级中学)一首《声声慢》以其出奇的行文特色和新颖的表达技巧,写尽了李清照晚年愁苦忧思的凄清生活,作品被冠以“古今第一悲情之词”的称号,李清照也凭借这首《声声慢》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才女”。细细品读《声声慢》全词,节奏缓慢哽咽,如泣如诉,道不尽词人的愁情万丈,行文中处处皆是女词人的玲珑智慧和细腻愁怨。让后世最叹服的不仅是全词精妙的语言组织,精巧的结构设计,精湛的表情达意,最关键的是,全词前文不着一个“愁”字,却使每句诗行都饱蘸愁情,让人读来哽咽悲戚。词人仅在

    课外语文 2022年16期2022-01-01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声声慢》的情感表达与演唱
    、或抒情。而《声声慢》这首词是词人李清照在国破人亡时写的。当时国破家灭,沦落天涯,正值深秋,受着寒冷,看着雁过与满地黄花,在黄昏中格外落寞悲凉,全词一字一泪,词风凝重而深沉,而演唱更容易引起人们共鸣。一、情感表达分析(一)歌词的情感体现它讲述了词人李清照当时的孤独和抑郁,寄托了词人对家庭和国家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是时代的真是写照,也反应当时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词赋创作中,于歌词开头放置七组重叠词,可谓独树一帜。

    黄河之声 2021年10期2021-11-26

  • 张肖虎艺术歌曲《声声慢》的音乐特征探究
    照,她的词作《声声慢》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1933 年,著名作曲家张肖虎(1914-1997)因“九一八事变”有感而发,为李清照的《声声慢》谱曲并编配了伴奏。日军的侵略导致了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危难、人民疾苦,凄惨的社会困境让张肖虎无以释压,由此联想到李清照作《声声慢》时的情境,也不由地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感叹。本文以杨曙光教授编著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 年出版)一书所录张肖虎谱曲、编配伴

    黄河之声 2021年1期2021-11-26

  • “意脉分析法”在古诗词解读中的运用研究
    选取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对“意脉分析法”进行探析。关键词:意脉分析法;古诗词解读;李清照;《声声慢》一、古诗词解读的困境--“意脉分析法”的缺失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凭借其自身话语的短小精悍和意味的浓厚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也逐渐走入语文课堂,成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之一。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指出了感受与鉴赏的观点“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对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2021-11-10

  • 许译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情感美学研究
    英译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可以发现,发挥译语优势进行“再创作”可以升华词人的情感表达。关键词:情感美,宋词,英译,《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国翻译理论家钱锺书说过:‘艺之至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意思是说:艺术的最高境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不违反客观规律。联系到文学翻译上来,文学翻译不是科学,不是1+1=2的数学,而是艺术,是1+1>2的优化艺术。”译者既要“忠实”地传达作者的意思,又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不对等的困难,选取恰当,甚至是更具优势的译语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0期2021-10-29

  • 透过词作《声声慢》解读作者的心境
    约派词人,其《声声慢》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也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中的篇目。对于这样一篇经典文本的解读,由于不同解读者的切入角度不同,形成的认识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这是符合对经典文本实现多元解读的要求的。事实上,就有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教学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新的认识,于是不时会在作品理解和教学设计方面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撰成文章发表于相关刊物,给人以不少启发。但就《声声慢》这首词而言,可以说绝大多数解读者与高中语文教师的基本思路是一致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8期2021-09-26

  • “1+X”群文阅读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读;古诗词;《声声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词语凝练朗朗上口,凝结了民族智慧,传递了民族声音。因此,古诗词鉴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碎片化”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因此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开展古诗词的群文阅读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2期2021-09-10

  • 群文阅读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实践
    能力。本文以《声声慢》为例,对如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进行探讨。关键词:单篇教学  群文阅读  古诗词  《声声慢》  教学实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灿烂星空中的一颗耀眼明珠,正如叶嘉莹先生说:“中国古典诗充满了一种感发力,这种力量可以使年轻人在感情上和精神上受到感动和感化,能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心。”古诗词教学尝试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是“根据议题选择一组呈结构性的文章,师生在单位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围绕议题展开阅读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8期2021-08-06

  • 宋词《声声慢》三个英译本的及物性对比分析
    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诗的三种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旨在探讨两个问题:(1)宋词英译是否要追求小句过程类型的对应?(2)对于原文小句中省略的参与者成分是否需要补齐?如需要,该如何补齐?以此进一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宋词英译方面的指导性。关键词:及物性系统 宋词英译 《声声慢》一、研究背景词始于唐,盛于宋,是一种脍炙人口的文学表达形式,历来为人们所钟爱。为把中华文化中这一奇丽的瑰宝译介到国外,不少译者已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艰辛劳动,其中不乏精美之作。在宋词英译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6期2021-08-03

  • 声声慢》英译本对比赏析
    三美论角度对《声声慢》的林语堂先生和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展示在“三美原则”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在更好地把握诗词英译准确性的同时,体现其更高的美学意义,进一步推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关键词:《声声慢》 三美论 许渊冲 林语堂一.《声声慢》原文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3期2021-07-17

  • 声声慢》的“要眇宜修”之美
    :要眇宜修 《声声慢》 参差错落 幽微细腻“要眇宜修”原出于《楚辞·九歌》中的《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后用于概括词的审美特质,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可“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并由此提出了“境界”说。在前人的基础上,叶嘉莹对“要眇宜修”进行了概括和升华:形式上,是指词音韵节奏的“参差错落”;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作

    文学教育 2021年6期2021-07-16

  • 一字奠基,尽显愁绪——简析《声声慢》中的“愁”字
    可盈李清照的《声声慢》全词上下尽显其愁绪,尤其是词末那“怎一个愁字了得!”前人言愁总是言其极多。这首词中确化多为少,仅用一个愁字,却有九曲回肠,愁肠百结之感,真是一字一泪啊。我认为这份愁真实,具体,内涵。首先,她“愁”得真实。这首词是李清照在靖康之难之后的创作。此时,她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他的心头。恰逢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李清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21年5期2021-06-30

  • 声声慢》英译本对比赏析
    三美论角度对《声声慢》的林语堂先生和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展示在“三美原则”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在更好地把握诗词英译准确性的同时,体现其更高的美学意义,进一步推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关键词:《声声慢》 三美论 许渊冲 林语堂一.《声声慢》原文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29期2021-06-29

  • 声声慢》的音乐特征和钢琴编配艺术
    术佳品。二、《声声慢》的音乐特征李清照不但精通诗词,而且在音律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读李清照的诗词时,会让人体验到别样的韵律美,时而舒缓、时而紧促,带给人百转千回的美感体验。1.善用齿音和清音在诗歌的开头部分采用几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由此不难看出,整首诗歌的重点在于叠字,其韵律美也是通过叠字体现的。这句只由七个字组成,除“觅”和“冷”两个字外,余下的几个词均为齿音和清音。其中,齿音指一种通过舌尖来发音的方式,发音时舌尖通常会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5期2021-01-16

  • 以《声声慢》为例赏析李清照的词作风格
    对其词作名篇《声声慢》进行赏析。 关键词:李清照 成就 词作风格 《声声慢》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她出身于书香世家,对词作、散文、金石、书画,音乐无不精通,其词作尤为著名,被称为“宋代第一女词人”。家父李格非是东坡的弟子,藏书甚多,因此她在儿时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熏陶着。成年后又嫁给世家公子赵明诚,夫妻二人灵魂契合,兴趣相似,一起收集整理金石书画,有《金石录》留世。但是,好景不长,伴随着靖康之变的发生,李清照的幸福日子也就到头了。这在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2期2021-01-03

  • 声声慢·寻寻觅觅》台阶式教学设计
    词的经典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词人李清照用哀婉凄凉的笔调抒写了自己歷经国破夫死、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内心数不尽的国愁、家愁和情愁,愁情之深不禁让人动容。而如何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感受词人李清照的“三愁”,一直都是《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教学重难点。本文试借用王荣生教授的“台阶式教学”理念,通过设立“读懂词意”、“读出词情”、“读透词心”三个教学台阶引领学生走进李清照,走入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词界中,体会词人深入到肌骨中的愁,同时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相关的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2期2020-12-23

  •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张玉新《声声慢》课堂实录看诗歌教学中创新思维的生成
    张玉新老师的《声声慢》课堂实录中,笔者看到了创新思维的光彩;他另辟蹊径的教学方法,使用独树一帜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思维的新颖独到……这些让创新性意识栖居语文课堂的做法,让我大呼“精彩、过瘾”。张玉新老师曾将自己的诗歌教学创新性思维浓缩成九个字,即“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懂事儿”是指明白诗歌在写什么,了解诗歌的内容;“知趣儿”是知道怎么写,强调诗歌之中情感表达的手法;“品味儿”则是了解作家风格。通过作家风格,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式来加深诗歌之中

    教书育人 2020年31期2020-12-15

  •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张玉新老师《声声慢》的课堂教学实录的学习,来谈语文课堂中教师创新性思维的展现。[关键词] 张玉新;《声声慢》教学实录;创造性思维落实教育学家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只注重量的积累,而忽略了质的渗透和理解,并不是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如何让知识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情感共同获得,让知识的间接内容获取转变为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得相辅相成,是现代教育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要求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引导下,课堂学习不再是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11期2020-12-09

  •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声声慢》的演唱分析
    背景简介歌曲《声声慢》是作曲家徐沛东在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一词的基础上,重新谱曲创作而成。此曲收录在宋祖英2013年10 月发行的一张全新编曲的中国古诗词专辑《爱的史诗》中。三、《声声慢》演唱处理分析(一)咬字吐字的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前两个字断情不断,这样更能突显徘徊悱恻,婉转凄凉的情绪。“冷”注意是后鼻音的咬字,咬字应靠前。“清”字应该按照双拼法处理,即qi-(e)ng。把声母与韵头i 结合拼成qi,然后qi 与e

    黄河之声 2020年4期2020-12-07

  • 张肖虎《声声慢》钢琴伴奏演奏处理与意境把握
    肖虎作编曲的《声声慢》旋律如流水般灵动,婉转凄楚、悲切动人。分析钢琴伴奏的音乐表现手法,对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节奏进行剖析,能更好地把握作品风格以及意境,并在演绎这首艺术歌曲时进行更准确地钢琴伴奏。一、张肖虎《声声慢》钢琴伴奏音乐表现手法《声声慢》上阕(前奏1-8小节、A部9-30小节、连接部分31-37小节)的第一句用了七个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表达李清照不断徘徊、寻找慰藉,却依旧十分凄楚的内心情感。在钢琴伴奏的编配上,前三句(包

    黄河之声 2020年16期2020-12-05

  •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的又一角度
    如何评价她的《声声慢》?对此我们应用更大的格局来赏析这首作品。【关键词】李清照;《声声慢》;赏析;又一角度中图分类号:I2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194-02叠词的使用是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最令人称道的地方。这一点自然优秀,然而,单一在此点停留却不足矣。作品越是优秀,就越是会将更多的东西提供给人们去借鉴,并且值得我们去挖掘品赏的内涵也就更加丰富。《声声慢》就是如此优秀的作品。对

    戏剧之家 2020年27期2020-10-26

  • 声声慢》教学设计
    。让我们通过《声声慢》和李清照一起来赏宋词之美。第二步介绍作者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前: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第三步精析全文学生朗读,分角色朗读节奏慢,感情真挚,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感情小结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期2020-10-21

  • 浅谈艺术歌曲《声声慢》的演唱特征
    马萌摘要:《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佳作,此词多用叠字和双声字,节奏缓慢中带着急促、哀怨、凄惨。由此可见作者当时孤独寂寞的悲伤情感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本文主要以王建中作曲的《声声慢》为切入点进行剖析。关键词:李清照;创作;演唱特征《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时的作品, 此词押韵并且用了很多叠字和双声字, 节奏忽然缓慢忽然急促, 悲凉婉转而又凄厉。可以说, 这首词是由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辛酸史,真情实感, 在语言的运用上颇具特点, 如叠字的创新运用, 口语的简单朴实、自然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2020-10-14

  • 试析经典诗词诵读之韵律美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从吐字发声和语言表达两个维度出发,提出呈现古诗词诵读韵律美需努力的三个方面,即声韵美、节律美、和谐美。关键词:诵读;韵律美;《声声慢·寻寻觅觅》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国学小名士》《中华好诗词》等文化类节目给我国电视文化增添了不少“营养”,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再次诵读诗词的愿景。诵读作为经典诗词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其形式丰富细腻、立意深刻、意境悠远兼具艺术的美育功能,广受大众喜爱。如何使诵读艺术“愉悦共鸣

    文存阅刊 2020年11期2020-09-12

  • 对比分析《声声慢》的两英译本
    出发,在解读《声声慢》的基础上,选取《声声慢》众多英译本中的许渊冲译本和林语堂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许渊冲译本和林语堂译本各有千秋,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关键词】《声声慢》;徐译本;林译本;译本比较一、前言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文化更是灿烂辉煌。说到中国古代的文化,诗词歌赋在其中的位置是极其重要的。古往今来,很多翻译家都翻译了中国的许多诗词,本文主要分析《声声慢》的翻译,选取是许渊冲和林语堂的译本作以分析对比,并且从语言和文化两个个角度进行

    客联 2020年6期2020-09-10

  • 依稀当日景,无复旧中情
    【摘要】《声声慢》和《浣溪沙》两词,词人都由旧日意象牵动内心情思,进而抒发各自愁情。然而两词所体现的愁却是有本质差异的,《声声慢》抒发了李清照在频遭变故后难以抑制的凄愁;《浣溪沙》则体现了晏殊在对生命感悟中生发的缥缈蕴藉的清愁。“愁”字是贯穿两词始终的情感线索,将词中的各个意象有机串联起来,并向着单方向层层上涨,渐进深入。两词虽则抒发了词人的个人愁情,却在以小见大中折射出家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共情。【关键词】《声声慢》;《浣溪沙》;意象;愁情【中图分类号】

    今古文创 2020年36期2020-09-10

  •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在对李清照《声声慢》这一词作的赏析时,我们要从词作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入手,通过对内容的全方位赏析,才能知晓词作的意境,从而了解本李清照创作这首词的思想情感。【关键词】《声声慢》;赏析;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3-0018-02李清照《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

    今古文创 2020年33期2020-09-10

  • 古诗词歌曲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
    堂的教学,以《声声慢》、《苔》为例,提出了几点关于古诗词歌曲的应用。【关键词】古诗词歌曲、传统文化、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声声慢》、《苔》。一、创造古诗词诵读情境,优化音乐教学课堂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是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们,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家长对于孩子的艺术培养的认知薄弱,农村小学的孩子往往不像城里的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音乐,会被安排上各种各样的课外兴趣班,有一定的基础。加上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0年39期2020-09-10

  • 浅析歌曲《声声慢
     要:歌曲《声声慢》的宋代词人李清照晚期的诗词,后来作曲家谱曲,有多个版本的声乐作品,本文主要介绍分析的是徐沛东创作的作品。本文开头先介绍了歌曲创作背景以及词、曲作者的简介,并对作品的文学特征和音乐特征进行分析。关键词:《声声慢》;李清照;文学特征一、歌曲背景及作者生平1.诗词背景及作者生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公元1084年3月13日,出生在齐州济南(如今的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是婉约词派代表。她擅长诗、书、画,通晓金石。她的词流传千古,有“千古第一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4期2020-08-14

  • 声声慢》两译文对比分析
    写下千古绝唱《声声慢》。本文从音韵、意象和修辞方面对许渊冲和龚景浩的译文进行对比赏析,并为译者在翻译宋词过程中如何传达原作风格提供一些借鉴。关键词:李清照;《声声慢》;英译对比;许渊冲;龚景浩一、引言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词品》有云:“宋人中填词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7期2020-06-29

  • 声声慢》教学反思
    摘要】笔者从《声声慢》的教学示范课课堂实践出发,总结了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教学环节需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中完成学习任务以及课堂教学不足之处四个方面,以便今后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关键词】尊重;教学环节;学习方法一、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声声慢》是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作品是宋词。本课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

    文理导航 2020年19期2020-06-23

  • 论宋词的不可译性
    词人李清照词《声声慢》为例,分析宋词的不可译性以及产生不可译情况的原因,为我们更好地翻译宋词提供了参考手段,有助于宋词的传播。【关键词】不可译性;不可译的原因;《声声慢》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1-0209-02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

    戏剧之家 2020年11期2020-05-09

  • 心苦,声哑,色黯,愁云聚
    声声慢》,李清照,艺术表现手法,赏析[摘要]《声声慢》描寫的是李清照在晚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李清照的愁情。文章从情感的表达、画面的描绘、用韵用词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声声慢》。[关键词]《声声慢》;李清照;艺术表现手法;赏析[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7-0019-02李清照,(两宋之间)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人,精通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声声慢》是李清照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3期2020-04-09

  • 母亲的“声声慢
    解读着母亲的“声声慢”。小时候,母亲让我慢点,再慢点,其实是想让我静下心来,细嚼慢咽,不要噎着,也不要撑着,平平安安地长大。长大后,母亲让我慢点,再慢点,其实是想让我抛开俗务,让心回家,不要急着把饭吃完。她除了让我注意身体,平平安安地生活,更想借着这慢慢的光阴,和我说话,和我唠嗑,把日子过慢,让平凡的时光一点一点地延长。一个“慢”字,从母亲嘴里说出来,一说就是大半辈子,期间包含了多少希冀啊!于是,已是中年的我,在母亲面前不再那么疾速,而是静下心来,真正陪着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0年1期2020-03-13

  • 李清照《声声慢》悲情层次分析
    部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由悲伤的不同层次组成,这首诗的悲伤是分度来表达的。可以说,《声声慢》是李清照悲苦境况的文学表达,抒发了她国破家亡的无奈、痛失丈夫的孤独、漂泊无依的悲凉,情感层层递进,构成了一条变化着的悲情主线,使得该诗富于艺术性。关键词:李清照 《声声慢》 悲情层次《毛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感不仅是诗歌创作的动力,也是诗歌魅

    文学教育 2020年1期2020-02-14

  • 浅谈李清照《声声慢》的愁绪脉络
    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是词人南渡之后叙写身世之作的经典作品。词人以一个孀妇特有的身份和一个女性细腻的心理感受南渡之后的国破家亡之痛,并用常见的生活意象将秋日某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层层铺排,意脉清晰,愁情深隐,令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关键词:李清照;声声慢;愁绪;脉络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5-210-02自古骚人思士不胜失意落魄之痛,情郁于中,往往诉诸诗文,是以历代文人诗词中,以“愁”为主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5期2020-01-25

  •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
    语堂与许渊冲《声声慢》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展示在“三美原则”指导下,译者找到开古诗词英译的新视角。在更好地把握诗词英译准确性的同时,体现其更高的美学意义,进一步推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关键词:三美原则 声声慢 意美 形美 音美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090-02著名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有多个优秀英译本,其中以林语堂译本和许渊冲译本最为典型。但二者处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

    现代交际 2019年16期2019-10-21

  • 论古诗词朗诵技巧
    ;朗诵技巧;《声声慢》《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经典代表作品。全文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诵来朗朗上口,凄美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本文就以《声声慢》为例,进行古诗词朗诵技巧的探究。一、把握内涵,确定基调朗诵作品,必须知道作品的背景及其内涵,只有对作品的内涵清晰把握才能准确确定基调,朗诵好文章。《声声慢》的作者是李清照。李清照出身

    艺术大观 2019年32期2019-10-12

  • “道具的多元象征性”在独舞《声声慢》中的探究
    本文通过独舞《声声慢》来研究“道具的多元象征性”,围绕主题对道具(美术用纸全开大白纸打版纸)进行多重创造和想象,认识到道具的运用在舞蹈作品中有更深远的文化价值和和艺术价值,达到其“一物多用”的功能。【关键词】道具;多元象征性;意象【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舞蹈道具多式多样,功能繁多,最为主要的是具有象征性的艺术功能。曾经的舞台上,道具呈现的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物体,面对如今舞蹈编创作品中道具的高频率使用,并未如此,而是多种物象的象征体,具有多层象

    北方音乐 2019年15期2019-10-09

  • 文化研究视角下李清照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探析
    本文以李清照《声声慢》的不同英译版本为例,就诗歌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技巧进行初步探讨。关键词:诗词 翻译 声声慢 文化负载词引言伴随着不同語言、不同地域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出现,翻译也就应运而生,随之产生了对翻译的研究。而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一种交际活动,翻译无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重要手段。从翻译研究的历史角度看,19世纪以前,中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相对较为浅显,主要局限于对翻译经验的总结和翻译的原则、标准和方法的研究。进入二十世纪后,特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0期2019-10-07

  • 浅析“慢”视角解读下的人生愁情
    加浓重,以往《声声慢》的教学设计多以意象、字词为切入点,本文将尝试以“慢”视角下的解读进行体会词人的人生愁情,并以此作教学设计,以期能对今后的教学实施有所参考及借鉴。关键词:“慢”视角;教学设计;愁情;声声慢(一)设计分析1.教材分析《声声慢》选自于最新拟定的高中语文部编本教材必修2中第一單元古代诗词中的第三节宋词四首里的第四首,诗与词在品读与鉴赏的方法上有相似之处,但其所具有的情感与内涵及特定的写法并不完全一样,语文核心素养中要求提高学生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新教育论坛 2019年6期2019-09-10

  • 李清照《声声慢》中所描绘季节乃初春
    要: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次第”是理解全词的关键,“次第”就是“情形,景况,一连串的情况”,全词描绘了七个“次第”,总体应该是春天的“次第”,而非秋天的“次第”。关键词:李清照《声声慢》;季节;初春对李清照《声声慢》中所描绘季节季节,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认为本词是秋天的景色、秋天的感悟,但由词作中所描繪的几个“次第”入手,认真分析,我得出的结论是初春而非深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

    高考·中 2019年11期2019-09-10

  • 声声慢
    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上阕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十四个叠字,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寻寻觅觅”是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冷冷清清”是作者的心境,“凄凄惨惨戚戚”是寻觅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这就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19年20期2019-09-10

  • 漱玉词经典化艺术再探析 ——以《声声慢》为核心
    能详的代表作《声声慢》为例,从以上两方面入手,结合其他作品,进一步探析漱玉词的经典化艺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作为易安后期的代表作,可以说,其中每一字每一句,从意象到语言,从情感到内涵,都全面代表了漱玉词的经典艺术手法。概括而言,主

    名作欣赏 2019年21期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