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籍

  • 很可能为扁鹊医籍的竹简
    理后发布的《天回医籍》保存在特殊溶剂里的竹简同时出土的造像扁鹊,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人称“神医”。他发明了经脉和针灸穴位理论。史料中说,仿佛神灵赋予了他神奇的能力,让他能通过看穿人们的身体来诊病。扁鹊的著作在汉代(公元前202 年—公元220 年)被医家广泛研习,但这些著作随着时间流逝而遗失。2012 年,我国考古团队在成都天回镇一市政工程地点发掘到四座西汉墓葬,在其中的3 号墓出土了1000 只竹简。这些墓葬浸水长达两千年,墓中的竹简虽得以保存,但

    大自然探索 2023年8期2023-09-05

  • 云南中医古籍述要与成书背景探析
    理出10类86种医籍。云南中医古籍总体数量不多,但基本涵盖了中医文献各大门类,内容丰富多样;著者籍贯遍及云南省各地域,以滇中地区较为集中。云南医籍撰著的历史与中医药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地方疾病的发展史以及本地刻书业的兴盛等多种背景因素相关联。这些医籍反映了云南本土医药文化特色,为探索地方医学史,丰富中医药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关键词】中医古籍;专科目录;云南医史【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6期2023-07-10

  • 明代新安医家家刻医籍史述略
    心之一[1]。而医籍作为传播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其刊印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就明代新安医家家刻医籍及版本流传情况进行阐述,探讨其中的背景原因、价值和影响。1 新安医家家刻医籍概述徽州刻书业发展迅速,在明代达到鼎盛,并涉及官刻、坊刻、私家刻等3种刻书形式。明万历以前,徽刻以私家刻为主;万历至崇祯年间,刻坊数量增多,徽刻则以坊刻为主。而官刻相对坊刻、私家刻来说,并不突出[2]。由于社会对于医籍的需求量增大,以及徽州地区“尚文”风气的流行,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2023-06-13

  • 新安医学文献研究现状及“十四五”研究展望
    .1.1 《新安医籍考》 新安医学文献的目录整理研究,无疑首推目录学著作《新安医籍考》。该书由王乐匋主编,并由安徽科技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全书共收录历代新安医籍下迄清末民初835部,分为“医经”“伤寒”“诊法”“本草”“针灸”“芳纶”“医案”“养生”“丛书”“考证医籍”和“附录”共11类。目录内容主要包括医籍的著作名、作者、卷次、存佚、版本馆藏、内容(包括历史考证和评价)、按语等几个方面。该书在以上目录内容中通过考证进行了大量的纠正补遗工作。最重要的是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5期2022-11-27

  • 《医学六经》考
    》《难经》共6部医籍。《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等记载,《医学六经》为明代著名藏书家顾从德编纂、吴勉学刊刻。若确实如此,那么此书所收录的6部医籍即是顾从德与吴勉学所认为能够代表当时中医医籍当中最具权威的6部经典,这对这几部医籍历史地位的判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界给予了《医学六经》一定的关注,在医籍版本研究当中,“六经本”一词间有出现。而实际情况却表明,顾、吴二人与《医学六经》的成书并无关系,《医学六经》是《医统正脉》的析出本。依据目录学的考察,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2022-11-27

  • 从五部史志目录看中医文献的流变*
    部目录书所载录的医籍文献及其书目间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可以较好地了解中医学文献的源流关系及其学术发展史。1 著录分类图书的分类、排序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朝代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图书编撰者的主观影响,因此图书分类会有所差异。1.1 《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公元83年),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是中国学术的起源,亦是秦到东汉的文化总结。《汉书·艺文志》总序云:“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

    西部中医药 2022年8期2022-09-26

  • 基于数据挖掘的《敦煌古医籍考释》载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用药规律分析※
    ,编成了《敦煌古医籍考释》。该书所载医方数目超1 100首,大都是六朝隋唐医家通过验证的经效医方,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疾病[4]23-26。其中书中防治疫病的相关方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良好收效,体现了本书载方防治新冠肺炎的巨大研究价值。本文对运用《敦煌古医籍考释》载方治疗新冠肺炎的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总结用药规律,以期客观展示敦煌古医方治疗新冠肺炎的特点,并为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进一步开阔思路提供参考。1 资料与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24期2022-02-27

  • 地方性知识传承视阈下江苏古医籍文献整理研究的思路探讨*
    的关键。本文以古医籍文献为对象,以人类学中地方性知识理论为基础,结合江苏古医籍文献的历史积淀与研究现状,梳理了江苏古医籍文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中地方性知识的表现形式及提取思路,不仅可彰显地方性学术与文化特色,也可为古籍文献的进一步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1 江苏古医籍中地方性知识的表现形式及研究现状按照知识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3]。前者指“客观的”“清晰的”,可通过结构化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后

    新世纪图书馆 2022年12期2022-02-06

  • 《日本针灸医籍十六种》中治疗月经病选穴规律探析
    极少;《日本针灸医籍十六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团队对日本针灸医学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特色鲜明且具有临床实用性的针灸医籍汇编而成,可为国内学者提供珍稀的国外针灸资料;该书精选了日本针灸古籍,如《大明琢周针法一轴》《杉山真传流》《杉山真传流针治手术详义》《针灸溯回集》《灸焫要览》《灸点图解》《艾灸通说》《针灸则》《刺络编》《熙载录》《名家灸选三编》《针灸说约》《困学穴法》《针论》《百法针术》和《针灸秘开》等16种著作,所选书籍覆盖面广、内容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11期2021-12-27

  • 加强中医本科生古医籍阅读能力的教学改革探析
    随意打开一本古典医籍,都可以看到其中晦涩难懂的文字,然而书中对这些的解释并不是非常详尽。如果仅照本宣科,学生只是简单对一些内容有印象,能够应对学校组织的考试,并不能将其真正地应用到实操中,或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手忙脚乱。除此之外,有些中药有很多的习性,书本中的知识很多具有针对性,如果不通过阅读古医籍拓宽知识面,很难继承中医的精髓。但古典医籍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重要,需要学校和教师一起努力,精心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关实施方案,才能够在有限

    亚太教育 2021年18期2021-12-02

  • 医籍序跋内容解析及特点分析❋
    领的作用,对古代医籍中序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如黄晓华[2]认为中医古籍丛书的整理,关键在于理清丛书子目源流、汇编思想、编撰体例、学术渊源及版本情况等,而序跋承载的大量信息在其中显示了不可忽略的价值。参考《宋以前医籍考》[3](岡西为人)《中国医籍考》(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补考》[4](刘时觉)《中国医籍通考》[5](严世芸)等中医目录学著作,以中医四大经典为核心,选定中医典籍200部,涉及序跋文献536篇,本文旨在解析序跋的内容并分析其特点。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0期2021-03-29

  • 清与民国两代粤版医籍刻印的比较研究*
    可见的清以前粤版医籍仅一种,即明万历三年(1575年)广东刻《眼科龙木论》(明代葆光道人撰)。直至清代,粤版医书的刻印才开始逐渐增多,到光绪年间达到巅峰。广东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医籍刻印中心之一。本研究收集到的清代相关书籍有524种。民国时期,受到印刷界石印、铅印等新技术的影响,出版业快速发展,所刻印之书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远远超过以前任何时代。这一时期,粤版医学书籍的刻印亦如此。虽然民国只有短短38年时间,但本研究收集到的这一时期现存可见的粤版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1期2021-03-27

  • 民国时期的汉方医籍出版
    充分了解民国汉方医籍在国内的流传情况,笔者以《总目》所载民国汉方医籍为基础,对此时期国内出版汉方医籍的出版地区和年代分布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并对《总目》误收、漏收医籍加以补正。经统计,国内现存民国出版汉方医籍(抄本除外)共158种,212个版本,下面将对这些医籍的出版年代和地区分布情况进行简要介绍。1 汉方医籍版本分布情况1.1 出版年代分布情况现存民国出版的212个版本的汉方医籍,出版年代(以初刻年代为准)在1930年—1940年的占比最多,共136种,占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期2021-03-04

  •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序跋校注失误例析
    张如青《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是“中国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接近完成出版。该丛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1958年、1982年之后,第三次由政府主持的古医籍整理工程,规模空前,收载古医籍达400种之多。此次整理工程参与校点的人数之多亦是空前的,不仅吸引了长期从事古医籍整理的研究者参与,还吸纳了许多未曾从事过古医籍整理的中医临床医生和年轻学者,以期“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培养一批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马继兴先生序)。但受教有先后,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5期2020-11-05

  • 浅谈国家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概况与利用对策
    文化的瑰宝,对古医籍存世情况的调查及相关信息的整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都不言而喻。2007年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著录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医籍(不含法医、兽医类著作)13 455种,除去约4 600种民国医籍,著录古医籍近9 000种(含部分国外医籍)。据推断现存古医籍应不少于8 000种,占现存所有古籍的1/25以上[1]。经调研发现,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古医籍收藏在北京地区的各公共图书馆和科研单位图书馆(室)。据《总目》载录,北京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2020-08-05

  • 民国时期粤版医书刻印研究*
    境非常恶劣。但从医籍刻印情况来看,这一阶段中医药著作的编撰刊行却处于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通过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著录的民国医籍进行统计整理,我们发现,民国时期中医药著作数量巨大,占到1949年以前中医药著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这些医籍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就广东地区来讲,这一时期不仅医书刻印出版数量多,而且涵盖面广,突破了传统中医学术的桎梏,出现了相当一部分的西医药著作及医学与其它学科相交叉的专著。这些变化从医学文献的刻印中体现出来。在一年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2期2020-01-10

  • 民国中医医籍特色探析
    :民国时期的中医医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体现出时代特征性和历史继承性。民国时期中医医籍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医籍著作众多,西医专著始现;印刷形式创新,新印刷者崭露;医籍广泛出版,社团贡献突显;发展医学事业,大量教材涌现;传承中医经典,温病著作多产;各科医籍争艳,针灸独具特色。加强对民国时期医籍的研究,旨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当代临床实践积累宝贵经验。关键词:民国;中医;医籍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9.0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9年4期2019-09-18

  • 民国中医医籍特色探析
    莉,陈婷民国中医医籍特色探析崔学玲,迟莉,陈婷*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69民国时期的中医医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体现出时代特征性和历史继承性。民国时期中医医籍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医籍著作众多,西医专著始现;印刷形式创新,新印刷者崭露;医籍广泛出版,社团贡献突显;发展医学事业,大量教材涌现;传承中医经典,温病著作多产;各科医籍争艳,针灸独具特色。加强对民国时期医籍的研究,旨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当代临床实践积累宝贵经验。民国;中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9年4期2019-08-19

  • 广东现存1949年前中医医籍之初步调查*
    年前广东现存中医医籍,编制中医专科目录, 既是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也有利于厘清岭南医药学术渊源、学术流派及成就,为岭南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提供借鉴,为广东中医药研究提供一份较为翔实完整的专业地图。调查方法笔者通过实地访问、目录收集、电话咨询、网络查询等研究方法,调查广东省内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方志办等机构,重点收录1949年以前刊印(含抄本)的中医药文献,最大限度地收集、反映广东地区1949年前中医医籍的现存状况。初步调查省内50余家单位,最后确定收录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2期2019-05-14

  • 区域中医古籍整理的佳作 ——《福建医籍考》评述
    渐散落遗失。地方医籍考的编撰是对区域中医文献的集中抢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弘扬祖国中医药文化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闽地中医起源于唐宋时期,随着大量的北方移民南下福建,中医文化在闽生根。经过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中医文化与闽文化相生相融,渐成体系,出现了熊宗立、力钧、陈修园、郑奋扬等医学大家。尽管福建古代医学相当发达,但多年以来,学术界仅有俞慎初编著的《福建历代名医著作简辑》一本不足50页的小册子[1],此外未见有学者对福建的中医古籍进行系统整理。蔡鸿新

    福建中医药 2019年3期2019-03-24

  • 中医古籍整理文字类典型错误举隅 ——以《养生月览》整理本为例
    2018年版中国医籍整理丛书《养生类纂》附录本。据各现代版本相关说明,傅景华重编本系采用清人据文会堂版精抄本影印,2014年版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气功养生卷)本以傅景华重编本为底本,2012年版中医养生大成本以虎林胡氏文会堂刻本为底本,2015年版中医古籍养生全书本、2018年版中国医籍整理丛书《养生类纂》附录本均以明成化十年(1474)钱塘谢颎校刻本为底本。由于2012年版中医养生大成本、2015年版中医古籍养生全书本、2018年版中国医籍整理丛书《养生类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6期2019-03-05

  • 针灸医籍选课程教学设计及思路※
    体系分析 《针灸医籍选》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张吉教授倡导并开设的课程。该课程在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充分发挥了深化基础理论知识、传承经典内涵,促进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业内越发认识到,加强经典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基础,《针灸医籍选》恰恰就是这样一部以中医针灸经典著作为核心,兼及针灸各家流派思想的高等教材。对于提高针灸专业学生的针灸理论基本功,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具有重大的意义。《针灸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3期2019-01-29

  • 清代广东刻印医书初步研究*
    ,510006)医籍作为医学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如果医学书籍没有被相关机构刊刻印行,使医书得以生产和广泛传播,那么博大精深的医药文化知识大多难以流传至今。而流传至今的各类医书,其出版的种类、数量及时间、空间的分布则直接反映了医学发展状态,并能揭示影响医学发展的社会原因。因此,研究医书的刊刻印行无疑是医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广东所刻印的书籍,简称“广版”,在明朝时已与“浙版”、“金陵版”、“闽版”等齐名,但此时书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5期2019-01-06

  • 《许宝蘅日记》里的医学*
    日记:“整理所辑医籍目录。” 4月1日记:“理医籍目录”等。《医藏》不仅仅是辑录前人东西,应该还包括许宝蘅所撰写的提要。1929年1月2日记:“写医书提要十种。”许氏的工作得到了藏书家的认同。1928年8月5日写道:“遇张海若,询其所藏医书甚富,甚赞余《医藏》之举。”虽然付出了多种努力,也许是因为工作量太大,这部中医专科目录最终并没有出版问世,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直至1994年,李茂如先生主编的《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医籍汇考》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才在某种程度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1期2019-01-05

  • 基于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前胡汤辨治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研究
    方剂,自清代以前医籍[1]记载同名前胡汤甚多,主要具有散风清热,降气化痰,止呕除烦,宽胸利肺,解热止痛之功,但其药物组成,主治病症侧重各有所异。对其所载正名异名前胡汤通过列出方名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并建立同名前胡汤方药数据库,根据《中药大辞典》[2]分类标准对药物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频数频率,以期总结出敦煌遗书及历代古医籍中同名前胡汤用药配伍规律体系。1 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中记载同名异名前胡汤方源探析敦煌遗书及清代以前医籍中所记载同名

    中医药学报 2018年5期2018-10-23

  • 基于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同名当归丸辨治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煌遗书[1]及古医籍中[2]记载同名当归丸甚多,主要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之效,但其药物组成主治病症侧重各异。通过对其所记载正名、异名当归丸列出方名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并建立同名当归丸方药数据库,根据《中药大辞典》[3]分类标准对药物功效进行统计,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其频数频率,以期总结出敦煌遗书及历代古医籍中同名当归丸的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1 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正名、异名当归丸的方源考究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记载正名、异名当归丸作者、出处、成书年代

    中医研究 2018年4期2018-04-11

  • 出土医籍文献量词研究
    的基础上,以出土医籍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重点探讨其中量词的使用情况,以期推进这个问题的研究。一、自然单位量词自然单位量词是表示事物的自然单位,汉语及汉藏语系其他语言所特有的,是汉语量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单位量词具有估量性,表示药物的大致用量,分为个体单位量词和集体单位量词两大类。(一)个体单位量词1.枚。《说文·木部》曰:“枚,干也。”刘世儒认为:“‘枚’字由名词‘树干’义引申为计数的工具。”我们赞同刘世儒的观点。“枚”在出土医籍文献中用作颗粒状、块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2018-03-17

  • 基于古代医籍中外科方剂消风散用药规律及相关性研究*
    剂,自清代以前古医籍[1]记载同名消风散甚多,大多具有祛风除湿,清热养血之效,但其药物组成,主治病证侧重各有所异。对其所记载正名异名消风散通过列出方名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并建立消风散方药数据库,按照《中药学》[2]和《中药大辞典》[3]分类标准对药物药类进行统计,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频数频率,以期总结出历代古医籍中消风散的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1 古医籍记载正异名消风散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自清代以前古医籍中记载正名异名消风散的出处、作者、成书

    中医研究 2018年2期2018-02-28

  • 3种医籍考对比
    100029)《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和《中国医籍通考》为3本医籍目录,均为辑录体,即通过辑录序跋等相关文献以评骘该书。1 作者及出版情况《医籍考》为日本·丹波元胤所编,原书共80卷,成书于1826年(道光六年),中国于1956年由人卫出版,1983年再版,均为繁体本。《宋以前医籍考》为日本·冈西为人著,1948年完成,有1958年人卫版和2010年学苑版,均为繁体本。《中国医籍通考》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主编,1990-1994年出版,为简体本,全书共

    吉林中医药 2018年4期2018-02-12

  • 案例教学在研究生课程中医耳鼻喉古典医籍选中的应用※
    。中医耳鼻喉古典医籍选是我校培养中医耳鼻喉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是集合古代名医名家临证经验的一门中医临床课程。为此,将案例教学引入到研究生课程中医耳鼻喉古典医籍选中,根据案例的真实性、目的性和互动性,有效的培养了研究生的辨证思维和临证能力。1 案例教学对中医耳鼻喉古典医籍选的教学意义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 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以案例作为课程的教学导入,由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案例涉及的专业问题进行自主化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0期2018-02-11

  • 痛泻要方方义及应用古今演变分析
    、《成方且用》等医籍也有关于痛泻要方的引用和论述。但因本方没有固定的方名,诸多医籍的记载中名称多不一致,直接命名为“痛泻要方”者居多;也有按照其药物组成命名,如“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大全》)、“白术防风汤”(《竹林女科证治》)等,直到当代统一称为“痛泻要方”。在所检索到的古代文献中,痛泻要方的主治病症均为“痛泻”。历代诸书所载痛泻要方均为白术、白芍、陈皮、防风4味,其组成在后世应用中鲜有变化,但药物剂量却有所不同。在痛泻要方古代记载的医籍中,除《丹溪心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5期2018-01-19

  • 民国时期中医社团与医籍出版*
    国时期中医社团与医籍出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徐扬杨东方△民国时期涌现的中医社团组织是这一时期医籍出版的重要力量,出版的医籍数量多、种类丰富、学术价值较高,与民国综合性出版机构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中医社团在医籍出版方面所做的工作促进了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值得学术界关注。民国 中医 社团 医籍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充满动荡变革的社会背景下,伴随着西医东渐的日益加剧,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排斥。中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5期2017-11-03

  • 大云书库旧藏医籍
    ,收藏宏富,所藏医籍亦称精博,内含唐钞卷子、宋元旧刻、和刻汉籍及日本古写本等。文章通过探究和辨析大云书库典藏中医古籍之版本特色、藏书思想等,以重彰罗氏搜访汇辑、整理校刻中医文献之史绩。关键词:大云书库;罗振玉;藏书;医籍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3-0046-06Abstract: Dayun Collection House was the private collection house of LU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7年3期2017-07-06

  • 基于数据挖掘对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麻黄汤用药配伍规律研究
    挖掘对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麻黄汤用药配伍规律研究李廷保,杨鹏斐,张花治(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30000 )搜集整理清代以前敦煌古医方及古代医籍,仅西汉、南北朝、南朝、唐、宋、元、明、清8代共46部,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涉及有关麻黄汤133首。其中35部出现正名麻黄汤112首,17部出现异名麻黄汤22首。整理组方不同麻黄汤112首涉及中药119味,药物分为19类,单味用药总次数937次。分析研究历代麻黄汤组成可知:《伤寒论》麻黄汤由历代麻黄汤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3期2017-06-21

  • 鬼注之古医籍
    鬼注之古医籍解《济生方》劳瘵:“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患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说明本病缓慢而相互传染。由于劳伤正气,正不胜邪,而感劳虫所致,症见恶寒、潮热、咳嗽、咯血、饮食减少、肌肉消瘦、疲乏无力、自汗盗汗等,即传统中医之肺劳证。《诸病源候论》尸注候云:“尸注病者,则是五尸内之尸注,而挟外鬼邪之气,流注身体,令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不的知所苦,而无处不恶。或腹痛胀满,喘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傍攻两胁;或块踊起;或挛引腰脊;或举身沉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4期2017-01-28

  • 敦煌及古代医籍中柴胡汤用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0)敦煌及古代医籍中柴胡汤用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李廷保(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汉、晋、南朝、唐、宋、元、明、清8代共57部,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相同方剂重复计,涉及有关柴胡汤171首。其中28部出现正名柴胡汤129首,37部出现异名柴胡汤42首。整理组方不同柴胡汤117首涉及中药135味,药物分为18类,单味用药总次数1045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柴胡汤组成可知:敦煌古医方所载柴胡汤由核心药物柴胡、黄

    中医研究 2016年7期2016-08-12

  • 训诂与古医籍整理举隅 ——以《芷园臆草存案》为例*
    经研读·训诂与古医籍整理举隅 ——以《芷园臆草存案》为例*赵仁龙任杰△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西安 710003)摘要训诂与古医籍的整理工作密不可分,不仅可以运用“因形索义”“因音求义”“因文定义”等训诂方法解释词义,还可以通过训诂来分析句读进而正确标点,而训诂之理校更可帮助校勘出更佳的版本。把训诂运用到古医籍整理中去,是提高古医籍整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主题词训诂古医籍释义句读校勘《芷园臆草存案》古医籍的整理工作,主要包括对古医籍进行标点

    陕西中医 2016年4期2016-04-06

  • 《道藏》与医籍传播
    1)《道藏》与医籍传播杨东方1,周明鉴2(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2.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100081)作为大型道教丛书的《道藏》收录了大量的中医药文献,对于中医药文献的保存和传播贡献极大,《急救仙方》《素问六气元珠密语》《葛仙翁肘后备急方》《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灵枢略》《养性延命录》《混俗颐生录》《四气摄生图》等医籍因《道藏》的收录而传世;《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图经衍义本草》《仙传外科秘方》因《道藏》的收录而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4期2016-03-26

  • 中国古医籍的数量与特点
    理论研究·中国古医籍的数量与特点杨东方(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据《中国古籍总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推断,现存古医籍不少于8 000种,占现存古籍的1/25以上。与其他类古籍相比,古医籍具有抄本多、精校本少、隐喻性语言、具有实用价值等特点。医籍种类众多,其中方书占据绝对优势。统观古医籍的发展史,呈现出不同朝代各异的特征。古医籍;抄本;方书中国古医籍是保存、传承中医药的基础与载体。弄清楚其数量,明确其特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利用和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5期2016-03-17

  • 陕西中医古籍述要及研究现状
    考证学角度对陕西医籍及客陕医家所撰医籍进行全面系统调查考证的研究成果,提出需要进一步从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等方面对陕西中医古籍加以深入研究。陕西;中医古籍;源流;研究现状【引文格式】赵仁龙.陕西中医古籍述要及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6):41-44.陕西作为十三朝建都之地,医药学术水平长期处于全国引领地位,医籍众多,影响深远。宋元以后虽有所低迷,但仍多有建树。本文对陕西中医古籍的发展源流、研究现状、调查考证及研究意义进行探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6年6期2016-02-13

  • 论湖湘医籍及其研究现状
    李梦聃摘要:湖湘医籍是湖湘中医药文化中举足轻重的研究内容。本文从湖湘医籍的概况、发展轨迹及其研究现状等3个方面进行论述。关键词:湖湘:医籍:研究现状湖湘医籍是湖湘中医药文化中举足轻重的研究内容,她记载了历代湖南医家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后世精心收集、整理、研究。本文就湖湘医籍的概况、发展轨迹及其研究现状进行论述。1 湖湘医籍概况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国粹弘扬。作为性命之学的传统中医药,根自炎黄。从秦汉发展,唐宋兴盛,到金元的开拓、创新与争鸣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5年2期2015-05-26

  • 浅谈湖湘医籍的科学普及
    聃关键词:湖湘;医籍;科普摘要:湖湘医籍内容丰富,数量浩瀚。科学普及湖湘中医典籍,使之释放出时代的光芒,应该去除湖湘医籍的神秘化,促进湖湘医籍的通俗化,推动湖湘医籍的数字化。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4-0084-02收稿日期:2015-03-13作者简介:向陈(1984—),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员;刘仙菊(1968—),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教授(通讯作者);李梦聃(1990—),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助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5年4期2015-05-08

  • 敦煌及古代医籍中乌梅丸用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研究·敦煌及古代医籍中乌梅丸用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李廷保,王兰桂(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汉、晋、北周、唐、宋、元、明、清8代共42部涉及有关乌梅丸方剂68首。其中34部出现正名乌梅丸59首,8部出现异名乌梅丸9首。复方涉及中药99味,药物分为21类,单味用药总次数483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乌梅丸组成可知:①核心药物为乌梅、甘草、桃仁、常山、淡豆豉、黄连、知母、肉桂、人参等;②核心药类以补虚药、收涩药、清热药、温里药

    中医研究 2015年9期2015-05-04

  • 中医古籍分类体系及其演变
    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医籍,如何挖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3]。自古至今,书目一直是人们管理及利用中医古籍的主要途径,而且书目编制通常依据一定的分类体系。研究历代医籍分类体系及其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掌握中医古籍在历代文献分类体系中的归类,便于我们查找医籍文献。1 古代医籍在综合性书目中的归类1.1 在七分法中的归类我国古代目录学家十分重视目录的分类,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七分法和四分法两大分类体系。七分法出现较早,始于《七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5年9期2015-03-22

  • 论湖湘医籍及其研究现状
    ,李梦聃论湖湘医籍及其研究现状向陈,刘仙菊*,皮丕喆,李梦聃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208湖湘医籍是湖湘中医药文化中举足轻重的研究内容。本文从湖湘医籍的概况、发展轨迹及其研究现状等3个方面进行论述。湖湘;医籍;研究现状湖湘医籍是湖湘中医药文化中举足轻重的研究内容,她记载了历代湖南医家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后世精心收集、整理、研究。本文就湖湘医籍的概况、发展轨迹及其研究现状进行论述。1 湖湘医籍概况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国粹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5年2期2015-01-31

  • 浅谈针灸医籍选课程的教学方略※>
    0023)《针灸医籍选》是针灸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基于古代经典文献,以理论教学为主,内容复杂繁多,深奥难懂,学好不易。笔者通过近年来教学实践的积累,针对古典医籍文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积极探索利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针灸医籍选》课程教学方略,围绕以下几方面抛砖引玉,旨在提高《针灸医籍选》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同行教师的交流。1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针灸医籍选》课程属于针灸学高年级层次的专业提高课。教学课程选辑《内经》 《难经》 《甲乙经》 《针灸大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24期2015-01-30

  • 中医专科目录类型述论*
    其特点是大量辑录医籍医家的相关资料,为他人的研究提供帮助。传录体突出强调考察医家的全部著述,注重医家所著医籍的辨伪考证,也很重视考察医家的师承源流。叙录体目录能够较为准确地叙述著者的生平行事、概括著录书籍的内容要旨,甚至也较为明确地标明了医籍提供者及著录医籍的版本流传情况,但未能完成辨析校书时发现的讹谬。没有提要的目录书只要著录内容可靠,其学术价值也不容忽视。中医专科目录 医籍考 医藏书目中医专科目录产生较早,一般认为,宋代就已经产生,随后蓬勃发展,甚至连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4期2015-01-23

  • 异体字与古医籍整理*
    曹 瑛异体字与古医籍整理*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曹 瑛异体字处理是古籍整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对异体字的整理规范以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称《一异表》)为主,并有两次修订。古医籍整理工作中异体字的处理原则分别从全同异体字和非全同异体字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古医籍中特殊异体字的处理方法。中医学 古籍整理 异体字我国历史悠久,随着语言的发展,汉字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康熙字典》共收汉字47035

    中医文献杂志 2014年5期2014-08-05

  • 关于民国中医医籍研究的思考
    00关于民国中医医籍研究的思考万芳1,侯酉娟2,王鼎3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3.湖南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怀化 418000民国时期中医医籍时代特征显著,不同于古代任何时期,也不同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其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于承袭传统中医药、积极汇通西医知识、采用相关学科知识研究中医药等几方面。因此将其归并于古代,列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不合时代之宜,从学术发展时期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4年1期2014-02-04

  • 成教《针灸医籍选》网络助学平台的构建※
    46)成教《针灸医籍选》网络助学平台的构建※金 洵 张树剑 董 勤(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46)成教《针灸医籍选》网络助学平台以“课程助学”为基础,“知识拓展”为特色,“互动论坛”为创新,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摆脱“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教;针灸医籍选;网络助学平台《针灸医籍选》在针灸专业课程结构中占据关键地位,是针灸专业最具代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3期2013-03-02

  • 传统中医班经典课程相关性的研究
    大经典课程和古代医籍选读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重点[1],从而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为探究新型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我们对传统中医班有关课程进行统计分析,有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新发现。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资料源于我校2005和2006级七年制中医传统班学生,共44人,以其在校期间各门中医古典课程的学业成绩作为统计数据源。(二)研究方法。此处所谓中医古典课程,包括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以及中医基础名著选读、本草名著选读、著名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年12期2012-12-04

  • 从药学词语看简帛医籍的时代特征
    001)一、简帛医籍药学词语的研究现状20世纪初以来,我国多地先后出土了大量涉及医药内容的简帛文献。简帛医药文献的主体是秦汉简帛,它们保存了许多医方信息和医药名物。目前已整理公布并涉及药物学内容的简帛文献数量不少,较系统而完整者有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马王堆汉墓帛书〔肆〕》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四种(以下或统称“马王堆医书”)、阜阳汉简《万物》、《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武威医简”)、张家界古人堤简牍医方木牍,散见的有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9期2012-05-07

  • 探索适合高职高专的“针灸医籍选读”教学法
    教学法,对“针灸医籍选读”的教学进行了大胆探索。我们对省内外医疗机构进行了广泛地市场调研,院校合作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二次开发,根据针灸推拿专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工作应具备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序化、重构教学内容,将“针灸医籍选读”的知识模式转变为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的行动体系。新的教学体系改变了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为了完成针灸推拿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22期2012-03-19

  • 略论唐代的佛教医籍及其特点
    成略论唐代的佛教医籍及其特点勾利军,贾金成(暨南大学 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632)佛教医籍是佛教医学的基础。唐代佛教医籍的特点是:官修史书收录的佛教医籍与释教类目录书的收录数目差别较大;唐代翻译的佛教医籍数量少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前期翻译的佛教医籍多于唐后期;佛教医籍中存在“医咒合一”的现象,且这种现象在唐代发生了变化。唐代;佛教医学;佛教医籍佛教医籍是我们研究佛教医学的基础。关于唐代佛教医学,学界已经有若干论述,但关于佛教医籍的论述很少。李良松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201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