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

  •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宋]朱 熹半亩方塘①一鉴②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③那得④清如许⑤?为⑥有源头活水来。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着蓝天白云的光影在其中移动。要问这方塘里的水为何如此清澈?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持续注入。注釋方塘:方形的池塘。鉴:镜子。渠:它,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如许:如此,这样。为:因为。诗中的知识这首诗的作者朱熹是古代有名的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从小学习天赋极高、读书认真仔细,他还特别擅长把艰涩难懂的道理用简单的

    格言·校园版 2023年31期2024-01-12

  • 从容妙悟
    文/王充闾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上游昨夜降下一场大雨,使得江中春水猛涨,一向平静无波的水面,立刻波滔滚滚,浊浪翻腾。结果,那只搁浅多日的艨艟巨舰,轻快地浮动起来。回想起在那春水未至、江淤水浅之时,人们不知耗费了多少气力去推移,它却纹丝不动。现在好了,春波浩荡,稳泛中流,巨舰得以逍遥如意地自在航行。这堪称是一幅生意盎然的春江稳泛图。但作者的着眼点却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因“观书有感”,想要从中揭示

    共产党员(辽宁) 2022年16期2022-09-07

  • 从容妙悟
    王充闾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上游昨夜降下一场大雨,使得江中春水猛涨,一向平静无波的水面,立刻波滔滚滚,浊浪翻腾。结果,那只搁浅多日的艨艟巨舰,轻快地浮动起来。回想起在那春水未至、江淤水浅之时,人们不知耗费了多少气力去推移,它却纹丝不动。现在好了,春波浩荡,稳泛中流,巨舰得以逍遥如意地自在航行。这堪称是一幅生意盎然的春江稳泛图。但作者的著眼点却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因“观书有感”,想要从中揭示一些

    共产党员·下 2022年8期2022-05-30

  • 论紫砂陶刻《梅下观书对瓶》的陶刻技巧和人文韵味
    刻艺术作品《梅下观书对瓶》采用了粉浆的胎体,瓶身方圆结合,气势磅礴,上面的兽形垂耳带有圆环,观之令人赏心悦目。瓶身挺括,适合各种题材的布局和镌刻,一般都采用了一些寄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画面、诗句,或者是祝福的内容。此对瓶一面刻的图案就是“梅下观书”,是古人非常常见的画面和题材之一,画面下部是儒雅之士盘坐在书案之前,聚精会神地翻阅着书卷,上面的梅花则是怒放灿烂,星星点点,疏密之间布局合理,层次丰富;另一瓶身则是工工整整地刻绘着几首小诗,“长柏高柟荫广庭,夜凉人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3期2022-04-25

  • 阅读是一种修炼
    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经常阅读,自有一股萦绕身心的别致“书香”,像不会枯竭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绿柳。因此,阅读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心,它是心靈的一种需要,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讲究刨根究底。就像农民收获花生和红薯,循着地底的根须,一挖一刨,一拉一扯,就是一大串,会有一种

    科学导报 2021年41期2021-07-07

  • 古人“读书”怎么说
    ,如牖中窥日。”观书,宋代朱熹有题为“观书有感”的七言绝句。明代于谦有题为“观书”的七言律诗。攻书,《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在路非止一日,回到东都,见了妻子,好生断赧,终日只在书房里发愤攻书。”《红楼梦》第四回:“珠虽天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摊书,古代有很多这方面的诗句:“种药时窥圃,摊书每闭门。”(明·于慎行)“摊书纵过千余卷,眉颖心灵了不关。”(明·尹伸)“摊书嫌字小,烹水试茶新。”(明·袁宏道)诵书,《列子·仲尼》:“子贡

    科教新报 2020年15期2020-10-21

  • 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遗址考证
    100)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之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此诗脍炙人口,广为咏颂,可谓家喻户晓。诗中的 “半亩方塘”究竟位于何地,诸多专家学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为了探求史实,笔者曾到朱熹的祖籍地、出生地、成长地和游学地进行实地访问调察,查阅史料,归纳梳理,甄别考证。历时三年撰写 《朱熹半亩方塘考》专著,于2018年11月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笔者从 “实物文献” “方志史书”“朱熹行踪”等10个方面

    莆田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7-06

  • 国学魅力
    ——【明】于谦《观书》【赏析】诗shī人rén用yònɡ拟nǐ人rén手shǒu法fǎ,将jiānɡ书shū卷juàn比bǐ作zuò多duō情qínɡ的de老lǎo朋pénɡ友you,每měi日rì从cónɡ早zǎo到dào晚wǎn和hé自zì己jǐ形xínɡ影yǐnɡ相xiānɡ随suí、愁chóu苦kǔ与yǔ共ɡònɡ,形xínɡ象xiànɡ地de表biǎo达dá出chū自zì己jǐ读dú书shū不bú倦juàn、乐lè在zài其qí中zhōnɡ的de

    作文评点报·低幼版 2020年19期2020-05-28

  • 补益新知
    文/王充闾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简介】朱熹 (1130—1200),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他学问深邃,对诗文有独到见解。他的诗清新活泼,颇具特色。这是一首即兴喻理、借景抒怀的典型哲理诗。诗人借助天光云影、源头活水,形象地抒写自己研读书卷的心得体会,阐明观书以至阅世的道理。看了令人心胸开阔、情怀澄净、充满快感。诗中说,这个方方的池塘并不算大,

    共产党员(辽宁) 2020年2期2020-05-06

  • 补益新知
    的心得体会,阐明观书以至阅世的道理。看了令人心胸开阔、情怀澄净、充满快感。诗中说,这个方方的池塘并不算大,不过半亩左右,却清澈见底,净洁无比,像一面镜子那样敞开,天光云影一齐映在里面徘徊荡漾。若问它(“渠”)怎会这样清澈、澄明?原由说来也很简单,就是从源头那里持续不断地有活水流来。所谓“观书有感”,正是把此情此景同读书治学欣然有得、深获教益的情形联系起来。就是说,读书治学,应该保持思想的活跃与灵感,防止思想僵化。只有持续不断地汲取新知,输送“营养”,充实头

    共产党员·下 2020年1期2020-02-24

  • 古人“读书”怎么说
    ,如牖中窥日。”观书,宋代朱熹有题为“观书有感”的七言绝句。明代于谦有题为“观书”的七言律诗。攻书,《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在路非止一日,回到东都,见了妻子,好生惭赧,终日只在书房里发愤攻书。”《红楼梦》第四回:“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摊书,古代有很多这方面的诗句:“种药时窥圃,摊书每闭门。”(明·于慎行)“摊书纵过千余卷,眉颖心灵了不关。”(明·尹伸) “摊书嫌字小,烹水试茶新。”(明·袁宏道)诵书,《列子·仲尼》:“子

    文史博览 2019年11期2020-01-14

  • 于谦笔下的故人
    有一首于谦写的《观书》,亦是广为流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观书,就是指读书。诗中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从早到晚和自己愁苦与共;浏览书中无数文字后,胸中再无杂念烦扰;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能不断增长新知;那些寻花问柳的富家公子,自然不会相信我的书房四季如春,有如此美好的胜景。这首诗,是于谦对读书的独

    党员干部之友 2020年1期2020-01-10

  •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诗人简介】朱zhū熹xī,宋sònɡ朝cháo著zhù名mínɡ的de理lǐ学xué家jiā、思sī想xiǎnɡ家jiā、哲zhé学xué家jiā、教jiào育yù家jiā、诗shī人rén,闽mǐn学xué派pài的de代dài表biǎo人rén物wù,儒rú学xué集jí大dà成chénɡ者zhě,被bèi后hòu世shì尊zūn稱chēnɡ为wéi朱zhū子zǐ。半bàn亩mǔ方fānɡ塘tánɡ一yí鉴jiàn开kāi,天tiān光ɡuānɡ

    作文评点报·低幼版 2019年40期2019-11-15

  • 人人都需要的“活水乡”
    名赫 赵妍看到“观书有感”几个字,你是否想起自己阅读图书后写过的读后感呢?让我们拿起尤克里里,一边弹唱,一边品味宋朝思想家、文学家朱熹的“读后感”吧!古时候,人们称镜子为“鉴”。面前这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清澈、明净。一个小小的池塘能容纳这么纯净的水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在池塘前驻足,低下头看平静的水面时,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白云在缓缓移动。原来这是天空的倒影啊!你要问我池塘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透明,其实,只有永不枯竭的水源不断向它输送活水,它才能永葆活力

    艺术启蒙 2019年9期2019-09-10

  •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面上还可以说成“观书”(师板书:观书),而且这三句名言说的都是读书的一些体会和感受(3)我们还发现这几句读书的名言都是谁写的?这些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你了解朱熹吗?(4)师简介:朱熹,(强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朱熹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朱熹堪称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看书累了,信步来到一个池塘边,眼前的一塘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16期2019-06-17

  • 关于读书求知的生动比喻 ——读朱熹《观书有感》
    间,朱熹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如诗题所言,《观书有感》,即读书时产生的感想、感悟。当然,这个感想、感悟跟读书治学有关。从今天的立场看,由朱熹发表读书的感想、感悟,简直是不二人选。盖棺论定,朱熹头上桂冠不少。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等等。朱熹不是浪得虚名之辈,他是一个真的有学问、有思想之人。不去说他当时到处开书院,收徒讲学,慕名听讲者有时多达千人,单是列出他的平生著作目录,便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朱熹存世的著作共25种

    金秋 2019年4期2019-05-22

  • 古人“读书”怎么说
    ,如牖中窥日。”观书,宋代朱熹有题为“观书有感”的七言绝句。明代于谦有题为“观书”的七言律诗。攻书,《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在路非止一日,回到东都,见了妻子,好生断赧,终日只在书房里发愤攻书。”《红楼梦》第四回:“珠虽天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摊书,古代有很多这方面的诗句:“种药时窥圃,摊书每闭门。”(明·于慎行)“摊书纵过千余卷,眉颖心灵了不关。”(明·尹伸)“摊书嫌字小,烹水试茶新。”(明·袁宏道)诵书,《列子·仲尼》:“子贡

    文史博览·文史 2019年11期2019-01-06

  • 融盐入水 有味无痕
    都与求知有关。《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所写的一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2.理解古诗,从中懂得求知的道理,让名句“活”起来。教学重、难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8年6期2018-09-14

  • 别有春色溢书外 ——《观书》赏读
    水源流:由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化用而来。◤阐发当清晨的阳光洒向诗人的庭院,当余晖留下一缕灿烂,他手中的书卷总是不舍他凝视的双眼;烦忧时,书卷中一行行文字似乎能抚平他紧皱的双眉;快乐时,他似乎能感受到文字之中浮动着的轻快的音韵……当数千汉字如瀑布般从眼前飞流直下的时候,仿佛被暴雨冲刷一般,胸中所有的尘滓似乎都被一洗而空!这次第,怎一种清爽了得?每打开一本书,就好像挖开一道清渠一样,天光云影就在这清渠中表演着动人的

    作文中学版 2018年5期2018-06-12

  • 寻找诗歌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方塘;观书;宋诗;说理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009-2《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十一册第七单元课文《古诗两首》中的一首,作者是著名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这首诗是借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出来。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这是因为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2018年2期2018-02-28

  • 借助文本互读,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自然的文字》与《观书有感》这两篇课文,一个是记叙文,一个是古诗,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细细分析,我们发现《大自然的文字》内容相对简单,而《观书有感》则相对难以理解。教学时,笔者先疏通两篇课文的生字词,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文字》,引导他们思考:“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这样,自然引入《观书有感》一诗,让学生思考:“诗中哪一句也描写了‘大自然的文字’?看到这样的‘文字’,朱熹有什么想法?”最后逐步逼近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朱熹明明写的是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0期2018-02-26

  • 关于读书求知的生动比喻 ——读朱熹《观书有感》
    间,朱熹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如诗题所言,《观书有感》,即读书时产生的感想、感悟。当然,这个感想、感悟跟读书治学有关。从今天的立场看,由朱熹发表读书的感想、感悟,简直是不二人选。盖棺论定,朱熹头上桂冠不少。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等等。朱熹不是浪得虚名之辈,他是一个真的有学问、有思想之人。不去说他当时到处开书院,收徒讲学,慕名听讲者有时多达千人,单是列出他的平生著作目录,便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朱熹存世的著作共25种

    金秋 2018年16期2018-01-27

  • 试论《观书有感》之理学思想与境界
    □孙春阳试论《观书有感》之理学思想与境界□孙春阳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托,找出《观书有感》中方塘的不同喻底,结合该诗诗义,阐发朱熹相关的心性思想以及诗的不同境界,朱熹作为理学大师,不仅在理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建树。朱熹诗文虽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下面将通过概念隐喻理论对这

    华夏文化 2017年4期2017-12-28

  • 读《观书有感》
    朱熹的名作——《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乍一看,诗人站在池塘边,抬头便见,塘水清澈,波荡影摇,于是怡情洗心,随即吟作此诗;然,仔细琢磨,却发现字里行间隐含着层层的深意。好书,乃一个人思想的源头活水,人的心智若要变得更加睿智、开豁,就必须博览群书,孜孜以求地读书……我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源头活水”!歌德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的确如此,读一本好书,不仅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也是

    周末·校园文学 2017年22期2017-12-12

  • 观书有感
    【宋sònɡ】朱zhū熹xī半bàn亩mǔ方fānɡ塘tánɡ一yí鉴jiàn开kāi,天tiān光ɡuānɡ云yún影yǐnɡ共ɡònɡ徘pái徊huái。问wèn渠qú哪nǎ得dé清qīnɡ如rú许xǔ,唯wéi有yǒu源yuán头tóu活huó水shuǐ来lái。译yì文wén:半bàn亩mǔ大dà小xiǎo的de方fānɡ形xínɡ池chí塘tánɡ里li的de水shuǐ光ɡuānɡ明mínɡ清qīnɡ澈chè像xiànɡ一yí面miàn镜jìnɡ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17年3期2017-03-23

  • 文言文阅读训练
    车自随。述入其室观书不知寝食行冲异之试与语前世事孰复详谛如指掌然使属文受纸辄就。举进士,时述方少,仪质陋侻,考功员外郎宋之问曰:“童子何业?”述曰:“性嗜书,所撰《唐春秋》三十篇,恨未毕,它唯命。”之问曰:“本求茂才,乃得迁、固。”遂上第。述典掌图书,余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淡荣利,为人纯厚长者,当世宗之。接士无贵贱与均。蓄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古草隶帖、秘书、古器图谱无不备。安禄山乱,剽失皆尽,述独抱国史藏南山。身陷贼,污伪官。贼平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7年2期2017-03-06

  • 微课助学翻转课堂
    主完成。在教学《观书有感》这首古诗时,我则更侧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思路,从而让学生从自学到课堂互学顺畅过渡。于是我将微课内容设定为:(1)回顾第一首古诗,总结五步学诗法;(2)用五步学诗法自学《观书有感》;(3)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促进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至此,微课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综合体,资源的整合体,更成为了一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联结课外与课内的桥梁。二、微课助学,推动课堂,深化交流互学微课内容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半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7期2017-02-15

  • 小学古诗词教学初探
    我在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时,分为三个步骤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味古诗的韵味美。首先,正确诵读。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把古诗读正确。检查时,教师相机正音“鉴”“徘徊”“为”这几个难读的字音。“为”在诗中意思为“因为”,所以应该读第四声。其次,读出古诗的节奏美。检查朗读时,特别强调了第三句古诗“问渠哪得清如许”后面的标点是问号。古诗中的标点大多运用了逗号和句号,而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问号。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最后,读出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11期2016-12-21

  • 小学古诗词教学初探
    我在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时,分为三个步骤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味古诗的韵味美。首先,正确诵读。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把古诗读正确。检查时,教师相机正音“鉴”“徘徊”“为”这几个难读的字音。“为”在诗中意思为“因为”,所以应该读第四声。其次,读出古诗的节奏美。检查朗读时,特别强调了第三句古诗“问渠哪得清如许”后面的标点是问号。古诗中的标点大多运用了逗号和句号,而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问号。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最后,读出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32期2016-04-12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中“渠”字意义探究
    文第一册对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这一句诗的“渠”字注解为“它,方塘。”笔者认为这一解释值得商榷。“渠”字作为人称代词始见于《三国志》:“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它是由“其”字发展而来。到了唐代,“渠”字大量出现,表示“他或她”。如:(1)师曰,子见甚道理,便道渠无彼往。(唐《洞山语录》)(2)渠若向西行,我便东边走。(唐《寒山詩》)(3)对云:“渠亦不道今日是。”(唐《祖堂集》)(4)若道人心变,从渠照胆看。(唐《游仙窟》)尽管到了宋代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5期2015-10-21

  • 提笔练字无穷趣 赏得古诗别样美——《观书有感》教学案例
    书法”的教学。《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名诗。它实写的是清澈明净的半亩方塘,实际上是借此景告诉读者: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这样解读后,才能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思路。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清”这个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对比赏析两首古诗的表达特

    新课程 2015年12期2015-08-15

  • 译语之中 “情”“理”之外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英译评析
    之外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英译评析赖 文 斌(上饶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合作处,江西 上饶 334001)《观书有感》是朱熹诗词中最受欢迎和引用最多的组诗,其中“源头活水诗”所表达和反映的诗情和理趣受到广大读者的特别喜爱和推崇,许多译者将其译成英语。研读当前国内外五个重要的英译版本,发现这些译语各有侧重,但似乎都没有把朱熹的“情”和“理”置于其中,与朱熹的思想不“对等”,没有充分达到其传播的目的和功能。英译; 朱熹; 《观书有感》; 理学思想朱熹主张“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6-07

  • 观书
    他的眼睛,这首《观书》就体现了他旷朗的胸襟、不俗的格调。“晨昏”是从早到晚,“忧乐”是无论什么心情,与诗人相伴的都是书卷。不说自己多情爱书,反而说书卷多情相伴,就像老朋友,拟人化的手法亲切自然。读书时心无杂念,自然能一目十行。宋代大儒朱熹擅长在诗中用比喻讲述哲理,巧妙生动。其《观书有感》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赞叹书中知识为源头活水;其《春日》写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赞叹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如同春风和煦。于谦化用朱熹的诗句,

    月读 2015年4期2015-04-16

  • 观书有感》及其英译文的主位结构对比
    01)一、引言《观书有感》作者朱熹以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活水为意象,通过池水长清不腐表现出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自然至理。言近旨远,物秉理成,诗作既含自然规律于诗内,更寓读书进学之理和儒家义理于诗外。研究者多从文学评价和欣赏方面对原诗做了分析,如原诗的“理趣”[1]和语篇隐喻分析[2]等,而从语言学角度来探讨的较少。本文尝试运用功能语言学的主位分析理论,对《观书有感》及其英译文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以期探索其语篇纯理功能的体现形式之间的异同。二者具有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5年6期2015-01-08

  • 《十二美人图》中的真实器物
    观书沉吟】女子持半展书页,沉吟瞬间。背景以设色山水小景、横幅用墨笔摹写的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米元章的诗为装饰。画家巧妙地借助米元章的诗句『樱桃口小柳腰肢,斜倚春风半懒时。一种心情费消遣,缃编欲展又凝思』,点明了此图的画意和仕女读书倦懒的仪态。女子坐于瓷质开光绣墩上,傍依方桌,桌有束腰,桌面上嵌山水纹大理石,桌面板下为罗锅枨带双套环卡子花,牙头雕回纹,寓意“富贵不断头”,下为内翻马蹄足。通体素雅、干净。桌上累书,旁一素净白瓷花瓶,内插时令花卉。与方桌一样,

    读者欣赏 2014年8期2014-08-12

  • 悟景穷理趣,水到云影来
    徐芹《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此诗为理学家朱熹的名作,借半亩方塘的清澈如明镜,比喻读书获得的体验,揭示出读书有得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的境界。这首诗借景寓理,内涵丰富,引发许多人生的思考。古诗教学是重在情还是重在理,这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观书有感》而言,景物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为此我抓住情理,学用结合,进行了巧妙的引导和设计。“一疑”:巧悟内涵,学用结合疑问是求知的钥匙,也是根本。在诗中,诗人朱熹的一句发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4年5期2014-07-18

  • 论北宋前期观书和讲习应制赋诗活动
    导和鼓励而引发的观书讲习应制活动而赋的诗,反映了宋代大量搜集整理图籍、召集群臣观书特别是观览御书御集、大兴讲习之风的情况,表现了诸帝对文化的推崇和倡导,对宋代文化兴盛繁荣局面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一、北宋前期的观书应制赋诗活动(一)宋初对典籍的搜集及对诸帝作品的收藏宋初诸帝十分重视对历代典籍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记太宗语:“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1](P571)然唐末五代以来,书籍典册大量佚失甚至毁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7期2014-03-25

  • 人无完人
    边坐有一人,对月观书。外省人大喜,就近一看那观书之人竟是著名的书法家梁山舟,心里更是一喜,想来所观之物必是风雅得紧。于是,冒昧向梁学士索看,哪知梁学士不肯,还赶紧藏匿。外省人更觉得是珍秘之物,趁其不备,抢来一看,原来是月底账单。汪康年对此感叹道:“梁学士平常以‘德清闻名于世,可怎么会这样呢?查验账单这种事也平常,如果要避人,地方也多的是,何必趁这美好月色在桥上阅看?”其实,一个风雅之人看看账单也没什么?谁也没有规定风雅之士不准沾染金钱之气。只要是人,就得吃

    百家讲坛 2009年21期2009-04-20

  • 读《观书有感》有感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哲理性小诗,从整首诗的内容看,它写的是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但我们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其内涵很是深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让人立刻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观书有感》初一读来,诗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清新淡雅的风景画:半亩方塘,一泓池水,水光清澄,波平如镜,没有一丝涟漪;红日、白云倒映其中,美不胜收,天上云卷云舒,日升月落。一位诗人在方塘边静坐深思:方塘的水

    文学教育 2009年2期200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