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志

  • 梵志:无所谓、爱谁谁
    别的名字,叫作王梵志。王梵志之流行,就在于他有一种诙谐的气质。在谈生死话题的时候,他的诗往往是阴森的、暗黑的,总喜欢谈索命人、桃木棒、牛头鬼、阴间冥界等,拿来唬人。但在暗黑之余,他又往往有一种幽默滑稽感:纵使千乘君,终齐一个死。纵令万品食,终同一种屎。在幽默感之外,王梵志还有一种混不吝的气质:我家在河侧,结队守先阿。院侧狐狸窟,门前乌鹊窠。闻莺便下种,听雁即收禾。闷遣奴吹笛,闲令婢唱歌。男即教诵赋,女即学调梭。寄语天公道,宁能奈我何?这首诗固然把田园生活描

    视野 2022年21期2022-11-16

  • 梵志诗的劝惩意义及“忧生乐死观”原因探析
    730070)王梵志诗在敦煌藏经洞面世后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先贤学人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敦煌石室所出王梵志诗共三十五种,加上散见于唐宋诗话、笔记、禅宗语录中的王梵志诗,经过学者们的整理,现存约为三百九十首。从现存的三百九十余首诗的内容来看,有一百五十余首涉及死亡问题。针对这一特殊现象,学者多从社会和性格心理方面剖析其原因,如项楚先生对此有这样的结论:“是人间的剥削和压榨,造成了王梵志诗厌生乐死的反常心理。”[1]李振中在其文《王梵志诗生死观及创作特点研究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3-18

  • 树孩子的诗
    为离奇的故事: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抱胎而出,因收养之,及七岁,能语。向曰:“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志)。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这个故事在宋代的《太平广记》中被再一次转录,只是把“当隋之时”具体到了“当隋文帝时”。从这则富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诗人诞生记中,可以推断出以下的

    散文 2022年1期2022-03-04

  • 梵志诗歌传播探析
    )初唐白话诗人王梵志的诗歌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诗通俗易懂、言浅意深,被当时人们普遍推崇,也影响了后世很多文人诗歌的创作,被广泛接受与传播。但历代对其诗歌的传播接受研究却相对较少。王梵志诗歌多被文人墨客、普通平民和僧人,以口语和文字两种形式在寺院、文人及普通大众之间传播,影响着文人、普通平民和僧人。他的诗歌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普通大众的心声,其作品既是对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又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底层社会的生活图景,可补史之不足,因此有

    唐都学刊 2021年2期2021-11-25

  • 高古轩“明星”
    当代艺术家包括曾梵志、贾霭力、郝量等。高古轩从不做艺术圈里的天使投资人,去培养或代理新晋艺术家——巴斯奎特也许是唯一的例外。高古轩说第一次看到巴斯奎特的作品时,他感觉自己头发都要竖起来了。虽然不知道巴斯奎特是何方神圣,但高古轩还是以3000 美元一张的价格在某家画廊买了三件巴斯奎特的涂鸦作品。那时巴斯奎特才19岁,还有一个后来享誉全球的前女友:麦当娜。巴斯奎特《无题(橘色运动人像)》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氧化》1977–78 年 亚麻上的

    艺术品鉴 2021年19期2021-08-02

  • 苦难、戏谑、信仰 ——王梵志诗的底层书写
    这当中初唐诗人王梵志的作品甚为引人注目。”[1]王梵志生平事迹不可详考,胡适根据《太平广记》的相关记载,认为可以推测、考见王梵志三个方面的情况:“一为梵志生于卫州黎阳,即今河南浚县。二为他生当隋文帝时,约六世纪末。三可以使我们知道唐朝已经有关于梵志的神话,因此又可以想见王梵志的诗在唐朝很风行,民间才会有这种神话起来。推定王梵志的年代约当五九〇到六六〇年。”[2]其诗多为白话五言,浅显通俗,个性突出。项楚评价王梵志诗:“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易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1-13

  • 论王梵志诗中的悲剧 ——基于悲剧美学的理论
    诗歌创作方面,王梵志的诗虽被学术界定义为通俗诗,但读来悲感浓郁,十分沉重。他一生坎坷,饱经沧桑,敏锐地感受到了初唐安定繁荣局面背后的种种悲剧。一、人生悲剧叔本华等悲剧美学家认为悲剧就是真、善、美的毁灭,假、丑、恶的凸显。随着对悲剧认识的不断深入,美学家们意识到悲剧不一定是要让诸如普罗米修斯这种至善至美被毁灭,也不一定要像英国文学那样热衷塑造大批撒旦式的邪恶形象。相反,普通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悲剧,这也是莱辛市民悲剧的理念。王梵志的诗中就抒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12-08

  • 永乐8.16亿收官!曾梵志1.61亿元破纪录
    。当晚最高价被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NO.6》以1.61亿元夺得,这一价格不仅刷新了曾梵志个人拍卖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最高拍卖价格。该作2008年就在香港拍出7000多萬港元,2017年又在保利香港以1.05亿港元成交。鉴于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再流入市场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这件大尺幅的代表作,也被看做是收藏曾梵志重磅作品为数不多的机会。《面具系列 1996 NO.6》以6800万元起拍,被一口价加至7800万元,随后电话委托大幅加价,价格

    投资与理财 2020年9期2020-10-14

  • 永乐拍卖:中国当代艺术一往无前
    潮迭起。尤其是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NO.6》以1.61亿元成交,不仅刷新了个人拍卖纪录,同时也创造了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最高拍卖价格。最后时刻才加盟本季永乐夏拍的曾梵志《面具系列1996NO.6》在预展时就备受关注,拍卖当晚更是耀眼的明星。其以6800万元起拍,被一口价加至7800万元,随后电话委托大幅加价,价格很快突破1亿元。随后在四个电话委托的激烈竞争下,价格逐渐攀升,1.1亿元、1.2亿元、1.3亿元,最终在1.4亿元时落槌,加佣金成交价达1.

    中国收藏 2020年9期2020-09-17

  • 梵志诗、寒山诗与拾得诗中的介词“将”
    41000)“王梵志是初唐时期著名的白话诗人,其诗湮没于石室近千年,直到1900年(清光绪26年)敦煌石窟的开启才始得公诸于世。”王梵志诗语言来自民间,入当时口语成诗,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初唐时期的口语面貌。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认为,寒山、拾得是七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三五个白话大诗人”之一,是继王梵志之后“佛教中的白话诗人”。胡适的这句话恰恰反映了王梵志诗与寒山诗、拾得诗的文献特点,即王梵志与寒山、拾得都入口语作诗,这为我们从共时层面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口语情况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8-13

  • 张锡厚敦煌研究述评*
    化,乃至出现以王梵志白话诗为代表的通俗诗风,形成独特的通俗风格。在《敦煌文学源流》一书中,张锡厚对这种风格加以补充,认为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也是重要的特征之一,并将这些特点总结为“民间性”[6]13。张锡厚对敦煌文学民间风格的判断是有道理的,对斯坦因、伯希和编号的遗书和俄藏敦煌手稿加以考察研究,可以发现敦煌遗书中残存一些时人辑录的赋集,据《略论敦煌赋集及其选录标准》一文考证,敦煌赋卷在选录作品时有较为鲜明的标准,其一便是要求赋作对社会现实和人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2020-02-12

  • 敦煌写卷王梵志诗中的“共用”修辞现象
    )初唐白话诗人王梵志,因其诗反映底层百姓生活,“不守经典”“皆陈俗语”而别具一格,在唐宋广为流传。中唐皎然《诗式》和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及费衮《梁溪漫志》、明代焦竑《焦氏类林》等近二十种著述均收录王梵志诗,“直到元代还有传本行世”。[1]21中晚唐时,王梵志诗还远传日本。①参见[日]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见清黎庶昌《古逸丛书》之十九影印本,光绪十年(1884)第43-44页。然明代以后,王梵志诗传者渐少,至清编《全唐诗》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1-09

  • 唐代的非主流诗僧
    川 著白话诗僧王梵志我们的文学史在论述初唐诗歌时一般只讨论陈子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沈佺期、宋之问,几乎不会提及王梵志,仿佛他那旁门左道的诗歌上不了台面。当胡适在20世纪20年代要为白话新诗寻找历史根据和支撑时,他乞灵于王梵志,还有王绩、寒山等。在《白话文学史》第十一章中,胡适说:“我近年研究这时代(指初唐)的文学作品,深信这个时期是白话诗的时期。”胡适的话说得有些过分,但不管怎么说他注意到了王梵志诗歌的价值;但是,其论述又太过局限于所谓“白话诗

    书摘 2018年8期2018-12-11

  • 论王梵志诗的佛教观
    繁花似锦之中,王梵志茕茕孑立,以极现实的笔风在众多雕饰之间占据一席之地。王梵志,唐朝现实主义的白话诗作者,生年生地不祥,如此神秘的来历为他后来众多的诗作带上了一幅面纱,不过,有一点能肯定的是,他出身底层,来自于最本分的穷苦阶级,以一个劳动人民的眼光看世界,看人间,他的诗描写的人群不同,关注的着力点也不同,但都是最寻常的世态人情。这其中,有父母兄弟之间复杂的人心人情刻画,有夫妻之间爱恨情仇,有大爱,有琐事,还间或掺杂了一些涉及佛教思想和僧俗尼道的作品于其中。

    大经贸 2018年2期2018-05-14

  • 梵志以诗说孝
    □ 沈 栖王梵志以诗说孝□ 沈 栖王梵志乃唐代草根诗人也。兴许他栖于乡野、无权无势,在那个年代藉藉无名。他一生创作了300多首诗,《唐诗三百首》乃至《全唐诗》却一首未收。直到《宋史·艺文志》才列入了一卷《王梵志诗集》,也因其太过草根气而“零落成泥”,旋即被庙堂埋没而失传。幸有敦煌宝库为其珍藏,得以重见天日。“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专节推出“白话诗人王梵志”。当年胡适编辑出版的《每天一首诗》,选了一百首绝句,第一首就是王梵志的《梵志翻着袜

    中外文摘 2017年24期2017-12-04

  • 梵志:神秘的白话诗僧
    以明晓。此时,王梵志的白话诗应运而生。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诗人,将深刻的佛教哲理,熔铸于明白晓畅的诗句之中,向普罗大众广泛地宣扬了佛教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近代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看来,王梵志可谓是“中国第一位白话诗人”。神异身世有关王梵志的身世,最早见于晚唐冯翊的《桂苑丛谈》,原文很短,抄录如下: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觅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至七岁,能

    环球人物 2017年12期2017-09-21

  • 梵志:我给自己打98分
    ◎佚 名曾梵志:我给自己打98分◎佚 名名片夹曾梵志,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作有《协和三联画》《面具》等当与冯小刚携手创作的油画《一念》拍出1800万元高价,引发众多明星追捧时,你恐怕无法将曾梵志与“文化课不好、千辛万苦才考上美院”等联系起来,事实上他如今作品的价值已经以亿计算了。年少时曾梵志是内向的,在学校不爱说话,还常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班上仅有三位没加入少先队的学生,他是其中一个。初中毕业后他说什么都不愿再去学校了,最终拗不过,爸爸给他找了一个印刷厂的

    哲思 2017年1期2017-08-31

  • 敦煌詩歌研究百年綜述
    擴展到了包括“王梵志詩”在内的民間詩歌,輯録了P.3418、P.3211、P.2718、P.2129、P.2748等5件法藏敦煌詩歌寫本*《敦煌叢刊初集》第十五册《敦煌掇瑣》,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65—202頁。。1929年,鄭振鐸《敦煌的俗文學》將曲子詞、變文等俗文學作品也納入“詩歌”範圍,將當時所見敦煌詩歌分爲“民間雜曲”“敍事詩”“雜曲子”三類*鄭振鐸《敦煌的俗文學》,《小説月報》1929年第20卷第3號,第476頁。。雖然鄭振鐸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17年0期2017-01-27

  • “诗僧与禅诗”趣谈
    为著名的诗僧有王梵志、寒山、拾得、皎然、贯休、齐己以及佛印等。王梵志生于隋唐之间,有“通玄学士”之称。其诗“或咏歌至道,或嗟叹凡速,或但释义,或唯励行,或尼罗诸教”,多方涉及、包罗甚广。诗歌内容多以宣扬佛教、劝人为善为主,也有对世态炎凉、人间冷暖的描写与讽刺,带有浓厚的醒世箴言和世态风俗画的性质。王梵志诗风独特,在民间流传甚广。但是大概是由于其语言“粗陋”,难登大雅之“唐”,唐代以至后世的许多诗集均拒绝将其收录其中。庆幸地是,在敦煌曲子中发现了王梵志的禅诗

    未来教育家 2016年11期2016-12-20

  • 梵志的“自画像”
    王文菲曾梵志的“自画像”王文菲在展览“曾梵志:散步”中,对于不了解这位艺术家的观众,恐怕令其印象最深的作品并非成名作《协和医院》三联画系列,亦非尺幅巨大的《抽象风景》系列,而是作于2009年的《自画像09-8-1》: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大展厅被6面独立的展墙分隔,每一面展墙的左侧打开一扇正方形的大窗,而6扇窗户的尽头,悬挂着曾梵志本人的自画像。自画像中的曾梵志轻握画笔,似乎正凭借画家的“天才”勾勒身后混沌的风景,而其鲜艳的红袍、锐利的眼神与镇定

    画刊 2016年11期2016-12-07

  • 梵志:沉默和喧哗
    相处的方式。”曾梵志通常不会离开北京超过4天以上。那样他会感到不安。只要在北京,如果没有其他日程,他每天上午9点半走进工作室,直到晚上离开。每年他都会在春天开始绘画一件大幅作品。助手提前一个月订好画布,抬放在工作室。他会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观察这块画布,触摸,感受,手指在虚空中比画,动笔前,将精力和体力养到完足。画刷一旦落下,头三天仿佛暴雨无歇无止。助手观察他的心情、进展,让音乐在柴可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这些熟悉的旋律中转换,偶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46期2016-11-22

  • 拼图曾梵志
    《遊》的结尾,曾梵志完成了他的巨型创作,他走向镜头,现在的画面3倍慢速,他走向镜头,在是否要得意与是否要克制之间摇摆,最终在克制的漏网之间流露出了一丝顽童的气质,一种游戏间赢了一颗弹珠的得意,从那我们看到了深藏世外,面具之下,名利幻觉背后一个凡人的核心。《遊》长度为10分钟左右,是曾梵志在柏林持续3天半,从提笔到完成7米长的“抽象风景”绘画的创作过程。德国团队记录了这73小时,公开了这位置身世外的中国当代天价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从构思到实施,以及过程中的感悟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40期2016-10-24

  • 赵梁:启程了,就要奋不顾身
    《遊》的结尾,曾梵志完成了他的巨型创作,他走向镜头,现在的画面3倍慢速,他走向镜头,在是否要得意与是否要克制之间摇摆,最终在克制的漏网之间流露出了一丝顽童的气质,一种游戏间赢了一颗弹珠的得意,从那我们看到了深藏世外,面具之下,名利幻觉背后一个凡人的核心。《遊》长度为10分钟左右,是曾梵志在柏林持续3天半,从提笔到完成7米长的“抽象风景”绘画的创作过程。德国团队记录了这73小时,公开了这位置身世外的中国当代天价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从构思到实施,以及过程中的感悟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40期2016-10-24

  • 梵志的艺术中国梦
    文/周敬启曾梵志的艺术中国梦文/周敬启曾梵志是一个充分体现中国艺术界推销文化的艺术家。他的名字与天价拍卖紧密联系在一起——2013年秋季拍卖,曾梵志的两幅代表作品接连被拍出了过亿的价格,其中10月5日的香港苏富比四十周年晚间拍卖上,“面具系列”作品《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约合1.42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目前为止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最高成交价。画家曾梵志他来自粗犷的武汉,而且高中就辍学了。那么,他如何成长为亚洲身价最高的在世艺术家之一?1998年时,

    商业文化 2016年27期2016-10-17

  • 梵志的艺术中国梦
    周敬启曾梵志是一个充分体现中国艺术界推销文化的艺术家。他的名字与天价拍卖紧密联系在一起——2013年秋季拍卖,曾梵志的两幅代表作品接连被拍出了过亿的价格,其中10月5日的香港苏富比四十周年晚间拍卖上,“面具系列”作品《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约合1.42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目前为止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最高成交价。他来自粗犷的武汉,而且高中就辍学了。那么,他如何成长为亚洲身价最高的在世艺术家之一?1998年时,曾梵志还在为找一处地方展示自己的画作而苦恼

    商业文化 2016年9期2016-10-14

  • 与公众共同进行一次视觉散步 一场迄今最全的“曾梵志
    008年开始,曾梵志的作品不断制造拍卖纪录,其成交额长期居于胡润艺术榜前列,为世人瞩目。9月18日,他的个展“曾梵志:散步”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展。这次展览,曾梵志搜集了自己压箱底的近六十件作品,希望公众在谈论其货币价值之外,看到他复杂多变的艺术创作。这是曾梵志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涵盖最广泛的展览。曾梵志将这次个展定义为“散步”,邀请观众在他三十年相互迥异而互为补充的作品中间穿行、驻足、流连。“我很幸运在少年时代通过绘画而踏上了一条至今为止近三十年的艺

    看天下 2016年27期2016-10-13

  • 敦煌写卷王梵志诗在汉语词汇史上的研究价值*
    5300)唐人王梵志,卫州黎阳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推定他生活在590—660年之间[1],赵和平、邓文宽认为王梵志的活动上限是初唐武德年间,最迟不晚于开元二十六年[2](738)。王梵志诗在唐宋时影响广泛,唐代诗人王维、寒山、顾况、白居易、杜荀鹤、罗隐,宋代诗人苏轼、黄庭坚等均受其影响。唐皎然《诗式》、范摅《云溪友议》、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宋释惠洪《冷斋夜话》等几十家传世文献均有称引。王梵志诗在中晚唐时还传到了日本①[日]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见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9-29

  • 梵志诗歌中的奇趣与真情——从《吾富有钱时》说起
    300071]王梵志诗歌中的奇趣与真情——从《吾富有钱时》说起⊙李广欣[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王梵志是隋唐之际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诗在唐诗中亦可称奇。其特色在于通俗,在于以“翻著袜法”为诗。所谓“翻著袜法”,一在视角之奇,二为真性情之流露,三为思维方式之特异。本文以《吾富有钱时》一诗为切入点,试分析之。王梵志 《吾富有钱时》 翻著袜法 佛理诗王梵志是隋唐之际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关于其生卒时代、故里籍贯,乃至是否实有此人,论者皆各执一

    名作欣赏 2016年29期2016-07-12

  • 都市精神语境下曾梵志“假面具”的解读
    都市精神语境下曾梵志“假面具”的解读钱亚兰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411105)表面的自由却是内在的束缚,地域界限的缩减,心理距离的增长,经济的利己主义,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每个人都包裹着厚厚的盔甲去防躲着别人,冷漠、矜持与无情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的面具。当代艺术家曾梵志将目光转向当下都市人的精神状态,创作了“面具”系列作品。画家曾梵志给笔下的都市人都戴上了一层面具,以沉溺与逃离现实生活的面具。都市精神;艺术语言;图式符号;面具一、曾梵志的“假

    大众文艺 2016年6期2016-07-12

  • 展览
    梵志:散步2016.9.19–2016.11.19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此次展览是曾梵志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涵盖最广泛的展览,展览的呈现将是邀请观者进行一次“散步”——让观者在相互迥异而互为补充的作品中间穿行、驻足、流连。这次散步的路径与曾梵志的创作历程不谋而合,从其1980年代末的学生时代于武汉的湖北美术学院进行的早期现实主义实验,1990年代中期在北京创作的一系列戴面具的呆滞人物形象,到2000年之后完成的色彩明艳、极具动感的巨幅画作,直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9期2016-05-14

  • 论王梵志诗歌的传播
    0000)论王梵志诗歌的传播张菁洲(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 贵阳550000)王梵志诗歌的传播与影响流布不仅是唐代文学的重要机体,更是国际敦煌文学的重要视阈。王梵志诗歌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传播者及其影响流布,承载着唐代诗歌的社会和历史价值,是唐代文学迈向世界的重要一步。王梵志;诗歌;传播“所谓传播过程,就是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1]唐代诗歌的传播是一种文学信息的共享活动,在这种文学

    安顺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3-18

  • 《唐诗三百首》的遗珠之憾
    :李贺、寒山、王梵志。李贺李贺,在如今多数文学史著作中,差不多已经跻身“准二流”行列,虽然还难望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项背,或许逊色于孟浩然、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但完全可以跟李益、张籍、元稹、贾岛、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等相比肩。至于《唐诗三百首》里有作品收入的王建、张祜、钱翊、崔涂等,比起李贺来,似乎有所不及。从诗歌内容和风格上来说,在唐代如林的诗人、佳作中,李贺的“辨识度”是非常高的。李贺虽然不到三十岁便英年早逝,但他诡谲

    畅谈 2016年3期2016-03-17

  • 梵志詩中的活俚語
    學歷史學院)王梵志詩中的活俚語鄧文寬敦煌寫本王梵志詩,充滿著濃鬱的生活氣息,至少其中的一部分,顯然是來自民間的作品。作者不僅熟稔社會底層百姓的衣食住行,人情理道,而且使用了許多俗詞俚語,就更增强了其中所藴含的泥土味道。或者可以説,如果這部分詩的作者只是一個人的話,那麽他本身就是草根階層芸芸衆生中的一員。我在閲讀王梵志詩的時候,發現其中一些俚語在當代民間依舊存在,並被使用著。從這些俚語的當代意義,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王梵志詩中同一語言的確切含義。這裏我要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16年0期2016-02-02

  • 参考国外的案例艺术家们就想通了
    如果隐去马云和曾梵志的名字,卖价应该不超过3600元;如果加上曾梵志的名字,卖价在360万元也算合理。马云的名字加上慈善环保捐款用途,就令作品增值千倍万倍,这样的点石成金的手法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拍卖记录更多地是在体现“艺术+慈善+商业”的运作能力,而不是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家们也不必为此醋意大发。马云并不会抢走艺术家们的饭碗,而是慢慢拉近富豪圈子与艺术圈子之间巨大的鸿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数量庞大的大中小马云们才是艺术家们长久的饭碗,看看五百年前的意大

    中国收藏 2015年11期2015-11-18

  • 春夜闲话——故缘夜话五十弹
    眼认出:“这是曾梵志的手笔啊,典型的‘乱笔系列’!品名画需要好眼光。”曾梵志,出生于武汉市,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在曾梵志的创作生涯中,“乱笔”风格的确立,据说缘起于一次手伤:“曾梵志指着疤痕说,‘当时右手什么都不能做。但不让我画画怎么行?我用左手画。’左手作画带给曾梵志一种奇特的感觉。‘左手不停地出错,但所有的错误叠在一起,画面又如此特别。太有意思了,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乱笔”之前,曾梵志画了10年“面具”系列,但他毅然抛下,再不回头。或许正是这

    中国诗歌 2015年5期2015-11-17

  • 梵志雕塑《踏雪寻梅》亮相 长达八米重约两吨
    著名艺术家曾梵志创作的大型雕塑作品《踏雪寻梅》在武汉卓尔书店揭幕,作品以梅花为题材创作而成,雕塑长达八米的遒劲“枝条”如凌霜傲雪,散发着浓郁的“中国精神”。汉籍画家曾梵志是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在2014年发布的胡润艺术榜上,50岁的他以一年9亿元的总交易额成为中国“最贵在世艺术家”。2008年起他开始涉猎与他的油画作品同步呼应的雕塑作品。《踏雪寻梅》雕塑是曾梵志迄今规模最宏大的雕塑作品,分为铸铜版和纯银版,此次到汉展出的是铸铜版,长8米,重达两吨,

    青春 2015年11期2015-11-07

  • 与读者分享
    封面文章《凡人·梵志》。最长的封面故事“最长”首先指的是操作时间最长。主笔季艺操作这个选题前后时间近乎一年半,多次与艺术家曾梵志深入访谈,跟访了曾梵志在国内外的多次重要展览,并采访到了众多艺术圈和收藏圈的重量级的外围采访对象。我们相信非虚构写作是门手艺,并恪守手艺人的规矩,愿意为此投入巨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物力成本。另一个“最长”则是指封面篇幅。长报道是《人物》的特色产品和比较优势,封面文章《凡人·梵志》在报道长度上也创造了杂志改版以来的一项纪录,我们希望这

    人物 2015年4期2015-11-07

  • “曾梵志最打动我的是他对家庭的爱,特别是对他母亲的爱”
    “曾梵志最打动我的是他对家庭的爱,特别是对他母亲的爱”开云集团拥有Gucci、Yves Saint Laurent、BVLGARI、Balenciaga等著名奢侈品品牌,弗朗索瓦-亨利·皮诺为其创始人、董事长,佳士得拍卖行亦为皮诺私人所有。同时,皮诺也是“二战后现当代艺术”的重要藏家,收藏了包括毕加索、米罗、蒙德里安、安迪·沃霍尔、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和曾梵志的重要作品,几乎涵盖现当代艺术主要流派。皮诺接受《人物》杂志采访回忆他和曾梵志的交往过程,以及曾的

    人物 2015年4期2015-11-07

  • 警示
    那秋生唐朝诗僧王梵志曾有诗云:“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以“土馒头”这样的大白话来比喻坟墓,虽不免残酷,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又用“打铁作门限”这一故事,表现无论作什么长远的打算都是无用功。宋代范成大把这两首诗的诗意铸成一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后来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中,妙玉就很喜欢这两句诗,而“铁槛寺”“馒头庵”的来历也在于此。如此精妙地警示

    读者 2015年21期2015-05-14

  • 梵志诗与《萨迦格言》的比较研究
    850000)王梵志诗与《萨迦格言》的比较研究胡 云(西藏大学 文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王梵志诗与《萨迦格言》是汉、藏两个民族中的优秀文学作品,两部作品在体裁、作者群体等方面存在许多共性。本文通过对汉藏两部著作的比较研究,探讨两部作品的异同,分析其独特意义和历史价值,从而见证藏、汉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文化交流的渊源。王梵志诗;《萨迦格言》;比较;研究一、王梵志诗与《萨迦格言》的作者身份比较王梵志的生平,学术界争议很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王梵志是隋代出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2015-03-17

  • 梵志:金钱这一关我过了一半了
    了一半了。——曾梵志“纽约再好,好不过西班牙。”曾梵志说。“美国有全世界最好的画廊,你感到你是在‘做生意,而在西班牙,你会觉得问价格是失礼的事。”面对低调的西班牙贵族时,他意识到某些人的张扬实际上是多么粗鲁,“当你胡说八道时一定要小心些,因为你谈论的名画可能就在他们家的走廊挂着。”他有过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建一个有国际水准的个人美术馆。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做这样的事。他刚花3000万人民币买了一个法国国宝级艺术家的代表作,另外还买了一件越南的“顶级艺术品”

    东西南北 2014年24期2015-01-29

  • 梵志如果艺术是场冒险
    |季艺 刘君萍曾梵志如果艺术是场冒险文|季艺编辑|张悦 采访|季艺 刘君萍2014年愿望减少更多无意义的社交,更安静和内省,把时间和精力都真正投入到创作上。拍摄现场曾梵志的气场是安静而内敛的。那天与他一起被拍的是索达吉堪布。“他是一个充满好奇的人”,在采访时,一个艺术圈里的人说。当看到索达吉时,曾梵志眼神里流露出了这种好奇,平时学佛的曾说他买过几本索达吉撰写的书,“你可不可以留一个联系方式给我们?”拍摄结束后,平素内向害羞的曾站在门口礼貌而得体地留下了索达

    人物 2014年1期2014-11-07

  • 和曾梵志抽雪茄
    稿 / 齐超和曾梵志抽雪茄本刊特约撰稿 / 齐超曾梵志的作品拍卖两次破亿元。聊天期间,骗子给刚换了手机号的他发了一条诈骗短信。他回复:“已汇款1000万,请查收。”2013年10月,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8亿港元落槌,创造了新的当代亚洲艺术品拍卖纪录。11月23日,又是香港,在佳士得秋拍上,曾梵志作品《协和医院系列之三》以1.13亿港元的天价落槌。一周后,我见到了曾梵志。这期间,媒体不断挖出他早年间的访谈资料,其中最具传阅度的那篇文

    博客天下 2014年2期2014-09-20

  • 试论初唐通俗派诗人王梵志思想的三个特点
    214100]王梵志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是陌生的,这并奇怪,因为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李白、杜甫的名声饮誉海内外,相比之下,王梵志这位连生卒年、出生地都很难考证的民间诗人就鲜为人知了。然而,一提起唐代的通俗诗派,学者门还是可以津津乐道地说出一大串名字:王梵志、寒山、拾得、丰干等,而王梵志在这些人中是举足轻重的。关于这位诗人,宋《太平广记》和唐冯翊《桂苑丛谈》中都引用了几乎一样的神话故事式的记载:王梵志,卫州黎阳人,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

    名作欣赏 2014年29期2014-07-15

  • 从王梵志诗看唐初的民间信仰文化
    300071)王梵志是隋末唐初的白话诗人,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也较少,主要在唐宋之际的一些笔记如《桂苑丛谈》《太平广记》等有所涉及,之后的文献中绝少提及。他存世的诗有近四百首,然而清人在编辑《全唐诗》时却没有将其收入。直到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的发掘使得大量王梵志诗得以面世并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王梵志诗歌中反映的社会内容可谓形形色色,而他的诗主要反映的是与传统文人士大夫截然对立的底层世界,真实道出了底层社会大众的精神状态、处世哲学和生活情绪。一、阴森恐怖

    文化学刊 2014年1期2014-03-20

  • 梵志诗中的儒家思想
    摘要:王梵志是我国唐初的一位诗人,他的诗轻快流畅、通俗易懂、讽刺辛辣,是我国敦煌文献中的重要研究部分。王梵志生活在唐代开明的社会文化下,儒家的思想对他影响很深,本文正是主要研究王梵志诗中的儒家思想,从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孝道观、教育观、礼教观三个方面阐述儒家思想对王梵志诗的影响。关键词:王梵志诗;儒家思想作者简介:于思阳(1989-),女,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人,学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古典文献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文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2014-02-25

  • 香港当代盛宴,谁是主角?
    界的重大话题。曾梵志创作于20 01年的“面具”系列作品《最后的晚餐》,在当晚以1. 6亿港元的落槌价成交,加上佣金,最终以1.81亿港元的价格,成功加冕了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最高纪录的王冠。随之而来的是关于当代艺术成功跻身“亿元家族”,并将再创市场辉煌的论调与新一轮市场泡沫、藏家甩货、资本炒作等猜测,在舆论的二度合体之后,演变成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口水战。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不相称,只是当前艺术品拍卖市场所反映出的众多问题之一,而过分关注市场价值却又助长了艺术

    投资与理财 2014年2期2014-01-27

  • 梵志研究三题
    07)敦煌所出王梵志诗,作为唐代白话诗的代表,近百年来,深受学术界的瞩目,无论在作品的校刊整理,抑或作者生平时代的检讨及梵志体艺术特色之分析等方面,研究成果都颇为丰硕。②按,有关研究成果述评,可参李君伟《敦煌文书中的王梵志诗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增刊,第101-103页)、徐俊波《王梵志研究的百年回顾》(《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86-90页)、齐文榜《百年爬梳 百年开掘——〈王梵志诗集〉散佚整理与辑集研究回眸》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2期2013-04-07

  • 不同来源出处“王梵志”诗语言比较研究
    10018)“王梵志”诗主要来源于敦煌石室,大藏经及唐宋诗话笔记所收为少数。不同来源、出处的“王梵志”诗,在词汇学、造句学及形态学等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语言现象,如词缀发达,纵予连词丰富,指示词“言、惟、唯、斯、兹”等文言词汇不再出现,疑问代词倒置现象消失,“把”字句、“将”字句用介词“把”、“将”使宾语提前等等。我们在此,把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王梵志”诗作为一个封闭系统,通过对敦煌所出三卷本、一卷本、法忍抄本及唐宋诗话笔记中所收“王梵志”诗的穷尽性比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3-24

  • 梵志独特的“翻着袜法”
    袜法”一词源于王梵志自己的一首诗“梵志翻着袜,人道皆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梵志翻着袜》)袜子有正反两面,正面要穿在外面,因为这样比较美观,但是王梵志却要把粗糙的反面穿在外面,尽管刺眼,但是把光滑的正面穿在里面脚却很舒服,即王梵志所说的“不隐脚”。后人根据这首诗把王梵志的这种写作手法概括为“翻着袜法”,在张锡厚先生的《论王梵志诗的口语化倾向》一文中将之概括为“大胆使用违拗常情、异于传统表达方式的新的语言手段,寄深沉哲理于隐喻之中的表达方式来叙事

    大众文艺 2013年7期2013-03-12

  • 试析王梵志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摘要:唐代诗僧王梵志继承魏晋以来通俗诗的优良传统,以生动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唐诗一派新风,成为唐代通俗诗派的先驱和代表。王梵志多将“贫困与富贵”、“生存与死亡”等社会性的命题,或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神色表情等生活化的事物进行对比,不仅深化了诗歌主题及人物形象,同时也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立场。本文对王梵志诗中是如何具体运用“对比”这一表现手法的问题作了着重分析。并兼谈王诗通过采用“对比”手法所达到的艺术功用。关键词:王梵志诗对比手法艺术功用对比(contrast),是

    文教资料 2009年18期2009-08-31

  • 浅论王梵志诗的训世化倾向
    记载有限,对于王梵志其人,其名姓、身世、行年等都受到后世极大怀疑。20世纪敦煌石室的打开,使他成为备受学界关注的人物。考较诸家研究,对于其诗歌的训世化倾向都有统一的认识,没有疑义。这首先源于王梵志诗歌训世化的内容。敦煌写本《王梵志诗集·并序》中说:“王梵志之贵文、习丁、郭之要义。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易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劝罚令善。”以下便用七言诗的形式讲述各色人等读了王梵志的诗后痛改前非、弃恶从善的种种好处。结尾云:“但令读此篇章熟,顽愚暗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2期2006-02-02

  • 说“已然则尝然”
    刻板了。他又引“梵志出家,白首而归,乡人见之日:‘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这一故事说明“不从昔以至今”,却没想到梵志虽“非昔人”,然“犹昔人”,还是不可分割的。僧肇号称俗道双遣,到底还是滞于一端。僧肇曾引《放光》(即无罗叉、竺叔兰译《放光般若经》):“法无去来,无动转者”;《道行》(即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诸法本无的从来,去亦无所至”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实际上此般若二经是认为“法”超越来去动静,类似于印泽教长所说:“永生并不意味

    读书 1987年9期1987-07-15

  • 也谈索引
    最近,买到了《王梵志诗校辑》一书(张锡厚校辑,中华书局出版),翻到书末,见附有《王梵志诗辞语索引》,共二十页,不禁大喜。此书把王梵志诗逐首编上号码,将所注释的词语(主要是口语俚词、方言俗谚、佛教用语及某些至今虽通用但含义已有变化的词语)按笔画编排在一起,下面注明原诗编号,翻检十分方便。这样一本书,由于有了索引,就提高了它的使用价值,真的要感谢编者的苦心。近又得《屈赋音注评解》一书(刘永济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书后附《屈赋释词》,多达二百多页,计分“释

    读书 1984年11期198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