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

  • 浅析泻心汤类方
    70《伤寒论》泻心汤类方是临床常用的经方,指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五个方。其中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均有大黄、黄连,而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的药物组成相似,均含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但剂量不同。这五个泻心汤主要用于因脾胃气机失调,升降逆乱而致“心下痞”,但在具体应用上存在较大差异。现将五个泻心汤分为阴阳水火失交类和脾胃不和类两类探讨其异同。1 概念痞病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

    新中医 2023年16期2023-09-05

  • 《伤寒论》生姜泻心汤方后注并张仲景理中法探赜
    730000泻心汤类方为《伤寒论》中治疗痞证的经典方剂,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首最为常用,后世习称三泻心汤。三泻心汤的研究已然颇丰,却少有人对生姜泻心汤方后注“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白术,加黄连,并泻肝法”加以探析。本文围绕此条方后注展开研究,拟理清三泻心汤与理中人参黄芩汤的关系,以期明晰三泻心汤的源头,并进一步对《伤寒论》理中法进行探赜。1 三泻心汤类方研究概述《伤寒论》泻心汤类方有十余首之多,主要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

    河南中医 2023年5期2023-05-15

  • 《伤寒论》泻心汤类方立法及对胃癌论治
    102400)泻心汤类方,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等。以上诸方都可治疗“心”之部位,即中焦部位,除大黄黄连泻心汤为纯凉药,其余5 方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可用于治疗中焦虚弱,寒热错杂之症。欲治胃癌,必先知其病机之所在。胃癌属现代病名,据其临床症状分析,在古文献中可归于“噎隔”“反胃”“食痹”“胃痞”“伏梁”等范畴[1],其致病因素可归属于毒邪中“癌毒”这一特殊类型。除具有毒邪的一般共性外,还具有以下特性。胃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5期2023-01-11

  •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研究进展
    7606)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论》的一个药方,其中主要成分有黄芩和干姜以及半夏,还有大枣和黄连以及炙甘草和人参等,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的病症,其中的黄芩和黄连是起到苦寒泄热的作用,半夏和干姜起到辛温散寒的作用,借助其中的阴阳并调,实现恢复中焦升降和消除痞满的目的,其中的人参和炙甘草以及大枣等可以起到补益脾胃,加强健运的作用。因为这种方式拥有治疗效果显著以及药方配比精炼等方面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在消化和泌尿以及呼吸,还有生殖等多个方面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尤其是

    健康之友 2022年20期2022-11-25

  • 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疾病的理论基础及概述
    11300半夏泻心汤是我国古老的经典名剂之一,最初起源于东汉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1],内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不中用之,宜半夏泻心汤。”而在此论著中也首先提出了半夏泻心汤的用法及用量:“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即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这七味药物组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17期2022-11-15

  •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甘草泻心汤异同*
    11137甘草泻心汤始载于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与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合称三泻心汤,具有疏畅气机、调和阴阳、调和寒热、扶正祛邪的功效,治疗中焦虚实寒热错杂、升降失调的病证,是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但两部经典著作所记载的甘草泻心汤不完全相同:《伤寒论》所载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为炙甘草,是否载有人参尚不明确;《金匮要略》所载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为生甘草,方中明确载有人参。目前,大多数《方剂学》教材仅在附方中收录了《伤寒论》的甘草泻心汤,后学者若未学习经

    河南中医 2022年4期2022-11-15

  •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
    要选取使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经过世代的传承,此药方在中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实际临床使用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病机,选取不同的药方。从临床实践应用中看,虽然半夏泻心汤属于世家传授,但是在病机的解释上和临床实践应用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目前基于寒热互结及寒热并用的传统性的治疗观点来说,进行相关的深入性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中应用大致有四种情况(一)偏于湿热在临床上,湿热的症状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以苔黄、口苦及嘈杂等为主要的临床症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7期2021-11-24

  • 泻心汤加海螵蛸散剂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
    消化性溃疡 泻心汤 海螵蛸散剂【中图分类号】R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423-01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诊断参照内科学。治疗组40例 ,男19例,女21例,年龄21-55岁,平均40.5岁 ,病程三个月至两年 。其中初发15例,慢性复发25例 。病变位于胃窦与十二指肠球部之间。对照组 32例 ,男18例,女14例 ,年龄20字,57岁 ,平均38.9 岁 ,病程3-2.5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8期2021-08-23

  • 高才达运用泻心汤治疗痞证经验
    李立华摘要 五泻心汤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高才达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用泻心汤屡治沉疴,并结合临床拓展了五泻心汤的应用范围,效果显著。关键词 《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痞证;方证解析GAO Caida′s Experience in Using Xiexin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DistensionMAO Yan,LI Lihu

    世界中医药 2021年3期2021-06-24

  • 半夏泻心汤古今应用探析
    )0 引言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治疗“心下痞”的代表方,历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多有相关记载。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半夏泻心汤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在充分发挥传统经方优势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了半夏泻心汤的主治病症。目前不仅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在符合半夏泻心汤证的呼吸、内分泌等其它系统疾病中也有很好的疗效。本文参考相关古代典籍及近7年文献,旨在为半夏泻心汤的古代文献研究和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将其概述如下。1 溯源半夏泻心汤为东汉著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5期2021-01-10

  • 半夏泻心汤用治肿瘤病的研究综述
    10075半夏泻心汤是主治寒热错杂痞证之经方,其见于《伤寒论》第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又见于《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中二分苦寒(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辛苦入胃,助脾转枢运化;二分辛热(半夏、干姜),辛甘入脾,开结降逆止呕,助胃受纳腐熟;三分补益(党参、炙甘草、大枣),补气汇元,助力脾气纳运,升清降浊,来复气机,交通天地,7味合方经仲景之手糅合成泻心汤类经典名剂。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1年4期2021-01-04

  • 半夏泻心汤干预“菌-炎-癌”致病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的范畴,与半夏泻心汤证的特点相吻合。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的作用机制为通过直接抑制Hp菌减轻毒力因子损伤、修护胃黏膜、调节胃肠激素、调节胃肠动力、调节胃内微生物及酶活性、抑制胃癌等多种方式,全面调节“菌-炎-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胃黏膜"微环境"稳态。以下对半夏泻心汤在“菌-炎-癌”的致病途径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1 抑制Hp、减轻毒力因子损伤在体外抑菌试验中,尹抗抗[1]发现半夏泻心汤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且苦寒药较其他药物作用显著。之后曲智威[2]同样发现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年31期2020-12-19

  • 浅析半夏泻心汤古今应用
    30 引言半夏泻心汤主要被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但在其他符合半夏泻心汤证的系统疾病中也颇具疗效.本文通过查阅中医古籍中对半夏泻心汤的记载,论述了起源和后世医家对该方及其证型的理解;通过搜索万方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综述了该方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胃轻瘫、糖代谢异常、失眠及化疗等方面中的当代应用.本文为半夏泻心汤在当代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1 溯源半夏泻心汤首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0年17期2020-12-08

  • 泻心汤随证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
    要】目的:研究泻心汤随证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到2019年11月期间,在本院确诊患有慢性胃炎并胃溃疡患者70名,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泻心汤随证加减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对照组服用西药进行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患者的痊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究泻心汤随证加减药物是否能有效治疗慢性胃炎。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 85.71%,对照组为 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泻心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5期2020-05-15

  • 半夏泻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5-7]。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论》,用于治疗少阳证误用下法,邪气内陷心下胃脘部导致的痞证,具有平调寒热,除痞散结的功效,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RE 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中均有应用[8],现将近年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RE 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 半夏泻心汤治疗RE 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发现,胃内容物,特别是胃酸是引起RE 的物质基础[9],胃动力不足是加重反流的重要因素[10],食管黏膜炎症损伤是疾病的结局[11],因此目前研究多从胃酸、食管炎症、

    吉林中医药 2020年9期2020-02-14

  • 四逆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在对表现为四逆泻心汤方证的慢性胃炎患者,以四逆泻心汤颗粒进行干预,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表现为四逆泻心汤方证的慢性胃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四逆泻心汤治疗,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后比较2组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评分、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愈4例,

    世界中医药 2019年4期2019-09-10

  • 不同剂量配伍的三黄泻心汤总蒽醌含量比较研究
    不同剂量配伍的泻心汤中总蒽醌的含量。以大黄素为对照品,用浓度为1%的醋酸镁甲醇溶液作为显色剂,在512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不同剂量配伍的泻心汤总蒽醌的含量,最后比较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剂量配伍的泻心汤总蒽醌含量有差异,这可能与配伍后不同剂量的黄芩与黄连对大黄总蒽醌溶出率的影响有关,该方法可作为不同剂量配伍的中药方剂质量控制方法,为今后综合开发和利用不同剂量配伍的中药方剂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泻心汤;剂量配伍;紫外分光光度法;总蒽醌中图分类号:O6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9期2019-07-03

  • 泻心汤类方在痞证治疗中的应用
    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疗痞证效如桴鼓,文章总结痞证以及其病因病机、分型及治疗以体现经方治疗痞证的疗效。【关键词】 痞证;泻心汤;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56.3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23-0075-03痞证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其又称为“否”“痞满”“心下痞”“胃痞”,为临床常见病,其主要症状为患者自我感觉胃部胀满不适,查体按压胃脘部可见其濡软或痞硬,患者少有疼痛症状[1]。结胸证的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9年12期2019-02-10

  • 王玉运用泻心汤类方验案举隅※
    》中记载了5种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痞证。其中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痞证是指患者心下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其主要病机是脾胃失和,升降失司,阴阳失调,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上下不能交泰而致。仲景治疗痞证之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补泻兼施,具有调畅枢机之功。王玉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跟随王玉教授学习,其中王玉教授本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9期2019-01-09

  • 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论治。1 半夏泻心汤的出处及应用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创制的具有辛开苦降作用的代表方剂,见于《伤寒杂病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3]《金匮要略》中对该方也具有相应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4]本方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其配伍特点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功效为消痞散结、扶正祛邪。半夏泻心汤多用于治疗脾胃系疾病,其他系统亦有涉及,如神经系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21期2019-01-07

  • 半夏泻心汤去滓再煎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研究※
    0023)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以辛开苦降之法消痞散结,调节并恢复脾胃升降。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在改善血糖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方面具有一定作用[1-3]。而《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煎服法采用特殊的“去滓再煎”,这一特殊煎服方法对效应的影响鲜少有人关注。本文通过观察半夏泻心汤去滓再煎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的影响,以期为半夏泻心汤去滓再煎煎服法使用提供依据,希冀可以改变仅关注方药配伍而忽视药物煎服方法的研究现状。1 材料与方法1.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3期2018-12-12

  • 《伤寒论》五泻心汤煎煮法探析❋
    蔚为大观。就五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而言,就有“麻沸汤渍之”和“去滓再煎”2种不同的煎煮法。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均用“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滓”的煎煮法,所不同的是附子泻心汤中附子需“别煮取汁”,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均用“去滓再煎”的方法。本文将结合各方所主病机、药物组成来探讨这2种不同的煎煮法。1 对“麻沸汤渍之”的探讨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方中注明“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滓”,其中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1期2018-01-23

  • 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床运用2例※
    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药味少,煎煮方法也比较特殊。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2例患者,现介绍如下。案例1:内人因在婚期进食过量肥甘厚腻之品导致大便黏腻,自行服用保和丸数日,症状未见明显缓解。2018年1月18日白天又大量进食椒盐虾,晚上突发腹胀,触诊腹部膨隆,叩诊过清音明显,坐卧不安,脉象双关浮凸而力弱,脉形边界不清。笔者想到《伤寒论》中有“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10期2018-01-22

  • 中医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的效果评析
    蒋含嫣中医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的效果评析●蒋含嫣目的:研究中医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的效果。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8月胃溃疡患者84例随机分两组。西医组用西医常规疗法,半夏泻心汤组在西医组基础上用中医半夏泻心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胃溃疡干预效果;胃溃疡病灶愈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和用药1个月患者SF-36评分的差异。结果:半夏泻心汤组患者胃溃疡干预效果高于西医组,P<0.05;半夏泻心汤组胃溃疡病灶愈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短于西医组,P<0.0

    保健文汇 2017年1期2017-10-30

  • 三黄泻心汤合煎液与分煎液的汤液相态差异研究
    炮制制剂·三黄泻心汤合煎液与分煎液的汤液相态差异研究陈哲杰,李文*,王丽娟,傅超美*,李杰,吕雨蒙目的:对比分析三黄泻心汤合煎液与分煎液的汤液相态之间的汤液相态差异。方法:采用电导率仪、旋转黏度计、表面张力测定仪、pH计,分别测定20,40,60 ℃时三黄泻心汤分煎液与合煎液的理化指标,并运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分煎液与合煎液中微粒粒径,进而分析三黄泻心汤不同煎煮方法对汤液相态的影响。结果:三黄泻心汤分煎液与合煎液的理化参数确有较为明显差异,提示在三黄泻心汤制备

    中药与临床 2017年2期2017-10-19

  • 《温病条辨》泻心汤类方研究*
    《温病条辨》泻心汤类方研究*辜炳锐,范蕊,段富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从病机、药物组成、药量的角度出发,研究、比较半夏泻心汤和七首泻心汤类方的异同。温病条辨;泻心汤;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清代吴瑭著《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完整而系统的论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过程。吴氏熟读仲景之书,在《温病条辨》中不但有不少方药皆源自仲景,且活用仲景方,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其中就包括吴氏仿半夏泻心汤创立的七首泻心汤类方。笔者从病机、药

    西部中医药 2016年6期2016-08-27

  • 论《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应无黄芩
    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应无黄芩王文华 王明炯笔者在读宋版《伤寒论》第154条原文之时,发现历代诸多医家都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应有黄芩,但此结论显然与方后的药物位数“上二味”矛盾,如果是错笺造成黄芩的缺失,为何连药物的位数都错?这样的情况在《伤寒论》其他的条文中极为罕见。所以笔者又仔细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通过文献考证以及仲景对黄芩的用药规律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应无黄芩,《伤寒论》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金匮要略》中的泻心汤为两首

    环球中医药 2016年12期2016-03-12

  • 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研究进展
    0023)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研究进展单亮亮1邓小敏2*郭超峰2(1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5级,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南宁530023)糖尿病胃轻瘫是继发于糖尿病以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胃动力低下为特点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目前现代医学治疗该病疗效欠佳,而中医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故对近5年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17期2016-02-14

  • 半夏泻心汤及拆方对幽门螺旋杆菌抑制的研究进展
    杰 吴润秋半夏泻心汤及拆方对幽门螺旋杆菌抑制的研究进展邱四君 张前团 易进 李锦球 章伟杰 吴润秋从抑菌效果、胃粘膜保护作用、胃肠动力学和半夏泻心汤的拆方等方面,介绍近十年来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在抗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得出半夏泻心汤具有精密的配伍理论,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机制有着丰富的理论及实验依据。半夏泻心汤;拆方;幽门螺旋杆菌;综述半夏泻心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书中共出现两次,一是《伤寒论》第149条;二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

    当代医学 2015年36期2015-03-25

  •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疾病临床应用
    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对此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综观上述两条,本方证应当同时伴有干呕、肠鸣、下利、苔滑腻或白或黄等症,其中以呕为主。1 病因朔源朔其病因,大凡不越二途。一是患者胃气素虚,随病势自然演变而来,二是医者误施吐、下,伤正而起。如是则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司,脾不升则寒生,胃不降则热聚,寒热错杂之邪居于中土,致气机痞塞,因而心下满而不痛,胃气不降则呕吐,脾气不升则肠鸣而利,治

    吉林中医药 2014年2期2014-04-15

  • 泻心汤实验研究进展
    210023)泻心汤(又名三黄泻心汤),见于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组成,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本方为治疗火热旺盛,迫血妄行而致吐血、衄血之良方。以黄连清泻心胃之火,黄芩清上焦火,除邪以安正,大黄苦寒降泄能引火邪下行而釜底抽薪,更有推陈出新、止血消瘀之功,使血止而不留瘀。后世多沿用之以治疗火热充斥,迫血妄行的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多种出血证,以及湿热黄疸、三焦积热、高热烦躁、便秘、疮疡、霍乱等证。因该方组方相对简单,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4期2014-04-15

  • 泻心汤的学习体会※
    355200)泻心汤的学习体会※邱 健(福建省福鼎市中医院,福鼎355200)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经方《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几千年来一直在指导着临床实践的一部经典著作。本人在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及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期间,在全国第四批指导老师吴允耀主任指导下,对《伤寒论》五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有了进一步认识,兹加以总结如下:《伤寒论》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5期2014-02-05

  • 甘草泻心汤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5000)甘草泻心汤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张保国1, 刘庆芳2(1.河南大学中药研究所, 河南 开封 475001; 2.河南大学临床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伤寒论》 甘草泻心汤具有调节胃黏液分泌、 抗反流性食管炎、 抗溃疡性结肠炎、 抗口腔溃疡、 保护肝脏,增强机体免疫和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等药理学作用;目前临床已拓展运用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皮肤性病、口腔、妇科等疾病的治疗。甘草泻心汤;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甘草泻心汤出自 《伤寒论

    中成药 2014年5期2014-01-26

  •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101400)泻心汤概述五个“泻心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列于太阳病篇,均治胃中不和而出现的“心下痞”。由于痞的程度和兼证不同,故张仲景特设了五个“泻心汤”以治之。《伤寒蕴要》[1]曰:“泻心汤非泻心中之热,乃泻心下之痞满也。”五个泻心汤从其立法来看,是温清并用、甘苦兼施的方剂,从药物配伍来看,泻心汤类方是由三部分药物组成,一是黄芩、黄连苦降泄热;二是干姜、半夏辛开散痞;三是人参、甘草、大枣甘补脾胃;三者组合使泻心汤类方寒热并用,苦辛并进,攻补同施,共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9期2013-01-27

  • 半夏泻心汤对大鼠胃窦环行肌自发性活动的影响
    用,其中,半夏泻心汤被广泛运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对胃病的疗效卓著。以往的临床应用表明,该方不仅对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糖尿病胃轻瘫有治疗作用〔2,3〕,对胃肠运动亢进性疾病如肠易激惹综合征也有治疗作用〔4〕。有实验研究认为其无论对在体胃肠运动还是离体胃肠运动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5〕,但也有研究认为半夏泻心汤全方对胃运动只有兴奋性作用〔6〕;有研究认为对胃肠运动的作用是当胃运动障碍时半夏泻心汤促进胃运动,胃肠功能亢进时抑制胃肠运动〔7,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3期2012-09-12

  • 三黄泻心汤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
    0075)三黄泻心汤为医圣张仲景名方,记载于《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连和黄芩三味药组成,全方重在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后世广泛用于里热火毒之证,为历验不爽之名方[1]。在前期工作中,发现大黄-黄芩药对在实验中显示出最强的抗内毒素活性,其作用甚至超过了全方,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泻心汤有效组分,由黄芩总黄酮与大黄总游离蒽醌配比而成。黄芩总黄酮与大黄总游离蒽醌各配比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巨噬细胞分泌NO的作用,并且泻心汤有效组分能明显抑制内毒素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物质IL-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1年4期2011-07-16

  • 半夏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细胞亚群CD4、CD8的影响
    50355半夏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细胞亚群CD4、CD8的影响宋小莉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T细胞亚群CD4、CD8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TN-Bs/乙醇溶液灌肠法制备大鼠UC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灌胃给药15天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结果:模型组CD4T淋巴细胞升高、CD8T淋巴细胞降低、CD4/CD8

    微循环学杂志 2011年2期2011-03-19

  • 泻心汤临床研究进展Δ
    610041)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3味药组成。据传最早记载于商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中,后由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传至后世。泻心汤是泻火解毒、燥湿泄热的经典要方,临床用于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结;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随着现代药理研究的逐步深入,其用途不断拓宽,以其为蓝本开发的中成药制剂有一清系列制剂(包括一清片、一清胶囊、一清颗粒等)及三黄片、三黄胶囊等

    中国药房 2011年31期2011-02-12

  • 半夏泻心汤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寒论》所载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七味药物组成。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功能。传统用于寒热错杂所致之痞证。该方为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剂。近年来,人们对半夏泻心汤的治病机理及临床拓展应用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开发这一传统经典方剂奠定了基础。1 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有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归属中医学“胃脘痛”、“泛酸”、“喛气”、“痞满”等范畴。多因胃气虚弱,寒热邪气袭胃,胃失和降所致。现代研究认为,半夏泻心汤通过

    中成药 2011年2期2011-02-12

  • 三黄泻心汤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0233)三黄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有学者认为该方为商朝伊尹所创,后人亦将三黄泻心汤称为伊尹三黄泻心汤。但一般认为三黄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中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以水3升,煮取1升,顿服之[1]。本方为治疗热盛吐衄证要方。以黄连泻心清胃,燥湿解毒;黄芩泻肺燥湿解毒;大黄泻火通肺泻毒,引火下行。故全方能泻火解毒,燥湿泻热。主治胃火炽、破火妄行、吐钮、便秘、三焦实热、高热烦躁、神昏便秘、面红目赤、口舌生疮、湿热黄疸、霍乱等证。

    中国药房 2010年11期2010-02-11

  • 半夏泻心汤治疗丘疹举隅
    学娅关键词半夏泻心汤丘疹医案半夏泻心汤始载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现代临床医家多把本方运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每每取得较佳的疗效。然而,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较为灵活,不仅在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也可以用治其他方面的疾病。笔者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曾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头面部及背部长丘疹的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

    浙江中医杂志 2004年2期2004-09-14

  • 半夏泻心汤的不同性味配伍对慢性胃溃疡大鼠胃液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相根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性味配伍慢性胃溃疡性味配伍理论是中药复方配伍理论之一,由于复方配伍实质上是不同性味药物的组合变化,性味配伍理论较君臣佐使配伍理论更具有实用性。半夏泻心汤是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典有效方,我们观察到其对大鼠慢性胃溃疡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以胃粘膜细胞增殖活性、表皮生长因子为指标,初步考察了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溃疡的作用机制。

    浙江中医杂志 2004年4期200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