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络

  • 基于久病入络理论探讨虚痰瘀与儿童哮喘的关系
    肺经的脉络阻塞,肺络中的气血不能随着肺经中的气血正常运行,留滞肺络肺络绌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引起呼吸不畅、喉中哮鸣。而后,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首次提出了“久病入络”理论,他认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10],指出病变部位由浅入深、病情发展由轻到重,与络病关系密切,并点明了“通和血脉”的治疗大法[11],既充实了络病学说的核心内容,又为后世治疗络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2 “久病入络”理论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病”

    江西中医药 2023年12期2024-01-26

  • 从“毒损肺络”探讨肺“结癌转化”的防治思路
    理论,探讨毒邪与肺络之间的关系,阐述肺结节向肺癌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为防治肺结节,有效延缓甚至阻断肺“结癌转化”提供新思路。1 肺结节的中医认识中医学古籍中并无肺结节病名的记载, 根据临床表现,多将肺结节归属于“肺积”“积聚”等范畴[3]。肺结节最早可追溯至《难经·五十四难》:“肺之积,名曰息贲。”《说文解字》云:“积者,聚也。”肺积即肺脏中有形病理产物的聚集、留滞。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云:“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说明积证为脏病,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9期2023-11-04

  • 基于“络病-主客交”理论辨治结缔组织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病
    是CTD-ILD肺络瘀阻的生理基础。1.3 “络病学说”与“主客交”理论的关联性 络脉与气血津液相辅而行,密不可分。在生理状态下,络道通畅及气血津液的协调是络脉功能尽其所能的必要条件,而络脉又正是气血津液循环往复之处。在病理状态下,“主客交”理论之病位在“主”,即血脉,其病理状态基础为“主”位衰颓,“客”邪趁机侵袭,即循行在络脉中的气血津液亏虚,换而言之,“主客交”理论也可以认为是经络的生理功能低下、抵御外邪能力不足的综合病理状态[11]。在CTD-ILD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3年9期2023-10-03

  • 王书臣从“气虚血损,毒络肺积”论治原发性气管支气管肺淀粉样变性
    凝、聚状态,符合肺络“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理特点,肺络瘀血,蕴结不解,经久难消,变生毒邪,正所谓“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金匮要略心典·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王老指出,毒根顽劣,穿孔透里,所到之处,千疮百孔,毒邪迅速侵蚀肺之血络,浊毒不化,蓄积不解,煎熬血中津液,变生瘀血,所谓“瘟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医林改错·论痘非胎毒》)。王老强调,瘀化毒,毒致瘀,互为因果,胶结凝滞,不断蓄积,聚合于肺,腐蚀肺络,生积成聚,出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3年7期2023-09-23

  • 基于“玄府-肺络”理论辨治特发性肺纤维化
    ,认为从“玄府-肺络”理论辨治本病,可详细阐明其病机及治则治法,为IPF患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1 玄府-肺络理论1.1 玄府理论玄府首载于《黄帝内经》,“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素问·水热穴论篇》),初为汗孔之意。刘完素对玄府的概念进行了扩展,“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玄府乃气机通利之门户。后世医家不断挖掘玄府理论精微,认为玄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3年8期2023-09-22

  • 从“玄府-肺络”分期辨治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探析*
    经验,试从玄府-肺络理论出发,探析该病的分期辨治思路,以飨同道。1 “玄府-肺络”理论基础玄府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曰“所谓玄府者,汗空也”。此玄府只在狭义上意为肌表之汗孔。金元时期,刘完素创立玄府学说,并广其意而用之,在《素问玄机原病式》记载“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认为玄府分布广泛,结构微细,为气机运行、精血津液、荣卫神机运转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8期2023-08-15

  • 从郁论治肺结节*
    因,痰浊瘀血痹阻肺络肺络郁滞不通,形成癥瘕、积结为之果。临床所见肺结节患者多见郁证征象。可见,因郁致结,因结致郁,郁在肺结节病程中至关重要,治疗当重视“郁”的存在,以解郁通络为法,通养结合。1 郁之源流及内涵《说文解字》释:“鬱,木丛生者”,具茂盛之义。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补充到“鬱,积也”,延伸出郁积、阻滞、不通等字义。医用“郁”首见于《黄帝内经》,作为运气用词,代指因运气异常导致的人体被抑制、郁而不发、郁结不散的状态[10]。后世

    中医学报 2023年3期2023-04-16

  • 金朝晖基于“络以通为用”理论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经验*
    制,认为其病位在肺络,以“肺虚络瘀、邪积肺脉”为主要病机,确立通络法为主要治则。在COPD稳定期诊治中随证施治,提出补虚通络法、祛邪通络法,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现将其从“络以通为用”论治COPD稳定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络以通为用”理论依据《黄帝内经》最早阐明经络与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的重要联系,奠定络病理论的基础,首开络脉不通致病的先河。如《黄帝内经·灵枢》曰:“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黄帝内经·素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2期2023-04-15

  • 武蕾教授基于“邪伏肺络”论治支气管哮喘经验※
    颇深,其从“邪伏肺络”的角度探寻哮喘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我们有幸随诊,受益良多。现将武蕾教授从“邪伏肺络”论治哮喘的经验介绍如下。1 基于“邪伏肺络”的哮喘病因病机1.1 邪伏肺络肺络不通为哮喘病机的关键 伏者,匿藏也,伏邪是指藏匿于体内不立即发病,待时而发者,伏邪致病隐匿,使病情隐伏,是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5]。《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哮喘也不例外。《症因脉治》总结“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

    河北中医 2023年1期2023-04-05

  • 基于“肺虚络瘀”病机探讨补肺通络法治疗间质性肺疾病
    则。2.3 基于肺络解释ILD的“肺虚络瘀”病机2.3.1 肺络的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 《灵枢脉度》中记载:“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肺络属于络脉系统在肺部的分支,吕晓东等[15]概括肺络的结构特点如下:阳络居外,在上为盖;阴络网密,气血交汇;气络形聚,血络和顺;有舒有紧,张弛有道。肺络分为气络和血络[16],既有络脉的基础特性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能通调水道,气络具有温煦防卫、调畅气机之功,肺络为脏腑气血输布、水液运行的枢纽,肺气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3年2期2023-04-05

  • 邱志楠教授通补肺络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总结*
    馁,风痰浊瘀阻滞肺络,气道不畅,引起肺气胀满,失于肃降,而见咳、痰、喘等症。本病以虚为本,以风、痰、瘀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程长,危害大,通补肺络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通法乃是运用祛风、清热、化痰、活血等方法祛除肺络之滞,补法是运用补肺、健脾、温肾、填补奇经等方法以补肺脏之虚,通补结合,补泻兼施,临证时需要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病情的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笔者作为全国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跟随邱老左右侍诊3 年,现将邱教授治疗CO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0期2023-01-10

  • 从“金郁泄之”论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撷要
    而不能祛除,渐入肺络,形成“内伏肺络之风”[9]。风扰肺气,肺气输布津液失常,子病及母,脾困生痰,郁久化热,合肝火犯肺,肺金滞涩,终致小儿CVA的发生。同时,风为“百病之长”,易兼他邪,风、痰、热合而为虐,壅于气道,郁积于肺,肺失清利,此时内外邪相合,有形无形相结,胶结难解,非一时可清,病程日久,乃成痼疾,故咳嗽反复难愈,一旦风生、痰动、热起,肺气逆动,则发作。2.1 风为首,扰动肺气2.1.1 外风袭,隐伏于肺 《医学三字经·小儿》[10]言:“稚阳体,

    江苏中医药 2022年7期2023-01-05

  • 基于“毒损肺络”理论辨治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络脉阻滞、毒损肺络”是新冠肺炎重症阶段的关键病机,基于临床观察及目前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研究,试从“毒邪致病”与“肺络”理论探析新冠肺炎的病机及证治特点,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思路。1 “肺络”“毒邪”与“新冠肺炎”1.1 论“肺络”1.1.1 肺之阳络、阴络 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络脉散布于肺者,称为“肺络”,分为阳络、阴络。张景岳《类经》所言:“深而在内者,是为阴络……浅而在外者,是为阳络。”循行于皮肤和体表黏膜的络脉为阳络,阳络参与皮部的

    西部中医药 2022年4期2022-12-06

  • 基于肺络病证治体系探讨肺纤维化不同阶段的病机转变*
    机为切入点,通过肺络探析肺纤维化不同阶段的病机演变。肺络病科学内涵1 络脉的内涵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循环不息,是全身气血流通,脏腑表里相连,上下内外相通的通路。络脉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络,泛指所有从经脉主干分支而出、逐层细化的细小络脉,例如别络、浮络、孙络[4]。狭义观点又可将络脉分为气络和血络。气络又称经络之络,主要功能为运行经气,对应“经气环流系统“。血络又称脉络之络,主要功能为运行血液,对应”心脉血液循环系统”。 气主温煦,温养护卫机体;血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4期2022-11-15

  • 从“肺络微型癥瘕”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治疗*
    从宏观到微观的“肺络微型癥瘕”观着手治疗[5],纤维化的形成实质上是诸邪犯肺,络气郁滞,津凝为痰、血滞为瘀,气痰瘀久稽不去,酿生热毒,耗伤气阴,煎熬血液,诸邪胶结难解,缠绵难愈,聚成癥瘕,痹阻肺络,终致肺络脉蔓行不整,肺体失用的过程。并以此理论指导临床治疗,以“补肾益肺、缓消癥瘕”为治则指导用药,阻止疾病的进展,为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1 宏观到微观的“肺络微型癥瘕”观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由大到小,形成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具有网的意思,其广泛分

    中医学报 2022年3期2022-11-15

  • 基于“玄府-肺络”理论论治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
    器不有”,玄府、肺络二者相伴而行。吴以岭从时间、空间和功能角度,提出“三维立体网格系统”假说,对玄府系统、络脉系统进行了高度概括,认为玄府-肺络属肺部微观结构,发挥对津液的代谢输布作用,共同构成肺部微循环系统[4-5]。气滞、血瘀、津停、痰凝等导致的肺络郁闭,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肺部微循环障碍如出一辙。而本病从早期肺泡炎性渗出到后期的渗出物机化、纤维组织增生、毛细血管闭塞,与中医所述的玄府闭塞、气血失常、肺络痹阻、络风内动,导致肺痹、肺痿的病机相似。因此,“玄

    中医学报 2022年7期2022-11-15

  • 2000年至2020年国内肺络研究领域的CiteSpace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脉,乃肺之络。”肺络是肺脏发挥主要生理功能的脉路[2],包括气络和血络,外邪侵袭,气血稍虚,便能导致细小的肺络产生一系列损伤表现,肺络有损生变而成肺络病[3]。因“久病入络”,故凡是引起肺络发生病变的慢性复杂性肺系疾病皆可纳入肺络病范畴[4],诸如中医的“肺痿”、“肺痹”,西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支气管哮喘”等。基于课题组前期对于络病理论的研究,欲进一步发展到肺络领域,创新性构建肺络病证治体系,为了尽快满足厘清肺络研究领域近20年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年4期2022-08-26

  • 基于肺络理论论治肺结节病
    临的关键问题。从肺络论治肺结节病,着手于肺络之内涵、结构、生理特点等,进而探究肺络虚损是肺结节病的病理基础、肺络-气机失调是肺结节病发生的病理环节、肺络-气郁痰瘀停聚是肺结节病的重要病理演变、肺络郁闭是肺结节病的基本病机。最终,立足于中医络病理论的优势,提出通络法论治肺结节病,以期为临床论治肺结节打开新的诊疗思路,提供新的理论认识。关键词 肺络;肺结节病;病机;病理基础;病理环节;病理演变;通络法;中医论治Treatment of Pulmonary Sa

    世界中医药 2022年10期2022-07-02

  • 温散法治疗咳血临床体会
    ]。由于咳血总由肺络受损所致[1],故而寒性咳血乃寒袭肺络所致。此言寒袭肺络,乃定病位在肺络之意。肺络,即肺之络脉。肺系各部分通过经脉相互沟通联系,络脉具有沟通上下表里、运行气血、濡养脏腑、传导感应等生理功能,络分为气络、血络、阴络、阳络[4]。肺络亦属肺系,不仅具有肺系所共有的特征,亦有肺络自身的特点。寒邪袭肺与寒邪袭肺络,病因病机一致,但病位不同,络相对于经而言病位较表浅。《素问·皮病论》[5]云:“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于络脉;络脉满,则入于经脉

    中医药通报 2022年12期2022-03-12

  • 浅析肺络理论与应用
    130117)肺络是隶属于络脉系统的一部分,由在表的肺经之络和在里的肺脏之络组成,有广义、狭义之分,亦有表里、气血之别。近些年来,肺络理论越来越被医家所重视,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有医家认为很多的肺系病证都与肺络瘀阻不通相关。目前能检索到的研究主要是将肺络理论与肺系疾病(如肺纤维化、慢阻肺、肺炎等)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等方面结合,然后采用通络法进行治疗,疗效满意,也印证了肺络理论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价值。1 肺络的概念与组成肺络网络于肺脏内外,由表及里,主要

    中医药信息 2022年11期2022-02-17

  •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通络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定的进展[2]。肺络病理论为络病理论的分支,是指肺络受内外邪气侵袭而发生结构改变或功能障碍的肺系疾患[3]。本文在络病理论指导下,从肺络的生理病理角度出发,探讨IPF的发病机制,发掘通络药物在IPF中的用药规律,以期为IPF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与用药方向。1 肺络病的科学内涵1.1 肺络的内涵中医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无数医家的不断创新与探索,已经拥有了诸多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络病理论以其独特视角,应用广泛,成为了中医理论中独树一帜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2年6期2022-01-01

  • 彭玉教授活血通络法在小儿肺炎喘嗽中的应用
    验总结如下。1 肺络气血瘀阻是肺炎喘嗽病机关键与转归基础1.1 肺失宣肃是肺炎喘嗽气血瘀阻的基础 肺炎喘嗽以咳喘为主症,病位在肺。肺主气,主治节,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肺司呼吸,通过呼吸吐故纳新,完成体内外气体交换,调控全身气机。肺气参与宗气的生成,宗气出喉咙助肺司呼吸,灌注于心脉助心以行气血。“运血者,即是气”(《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指明了肺气运行与血液流动息息相关。若肺失宣降,血行推动无力,则可诱发气血瘀阻。肺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1年2期2022-01-01

  • 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胸部高分辨率CT 相关性研究
    证(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肠胃湿热,痰饮痹肺证、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肺肾阴虚,肺络不畅证、肾精不足,肺络痹阻证、湿热蕴于三焦证)中以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44.27%)及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41.58%)人数居多,各证型间频数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2.2.2 中医证型与HRCT 征象分布情况 如表1,将ILD 7 种中医证型分别编以序号1~7,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后,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与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在磨玻璃、蜂

    吉林中医药 2021年11期2021-12-02

  •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D发病机制,认为肺络不通、肺虚络瘀是导致COPD发病的基本病机。笔者结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的“络以通为用”的络病基本治则,浅析“通络”法治疗COPD的原理,以期为COPD的治疗提供一些依据和新思路。1 络病理论概述络病学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初步构建了络病的理论体系,包括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如《素问·痹论篇》云:“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而络病的临床证治则基于《伤寒杂病论》,书中所记载的诸多内伤

    医药导报 2021年9期2021-12-01

  • 中医所说的肺络张是什么?如何护理?
    广元市中医医院)肺络张在中医领域中被认为是邪气犯肺、肺气痹阻、痰浊内蕴以及肺络扩张所致的一种临床肺部疾病,最为显著的临床表现是慢性咳嗽、咯吐痰液或者间断咯血等,对应现代医学就是支气管扩张。关于肺络张的中医概论以及西医理论中医认为火热、痰湿以及瘀血等都是肺络张的常见致病因素,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中医将肺络张的发病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1)如果肺脾先天有不足之症,就会出现肺脾两虚的问题,从而诱发肺络张问题;(2)外邪之气侵犯了肺部后,将诱发本病,所谓的外邪则以

    保健文汇 2021年2期2021-11-26

  •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及论治❋
    小的络脉,称为“肺络”,其具有抵御外邪、输布气血津液、调节人体气机、气化的重要功能。一方面,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脏尤娇,不能为肺络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导致肺络气血津液灌注不足,肺络空虚。另一方面,小儿脾肾常虚,又金水相生、脾土生肺金,脾肾不足则生化乏源,无以滋养肺脏,肺络物质基础匮乏。另外,基于小儿“生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生理特点,故小儿肺络功能亦不完善,御外抗邪能力不足,在客观上为外邪入侵提供了途径。“肺合于天气”,邪气一旦入侵肺络首当其冲,正邪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6期2021-03-28

  • 宋康从肺络论治肺脓肿经验
    数十载,尤擅长从肺络论治肺系疾病。宋师认为肺朝百脉,而络脉散布广泛,致使肺络易瘀阻、易痰结,因而肺络病有“结”“痈”“痹”“积”的特点。故宋师在临证应用上常以治肺络为主,辨清病邪主次,对症施治。宋师认为肺脓肿可归属于“肺痈”范畴,治疗以清肺络为主,通肺络为辅,久病络虚气耗则以补代通。现将宋师从肺络辨证治疗肺脓肿经验分享如下。1 热毒滞肺当清肺络肺脏娇嫩,其处华盖,易受邪侵,本病多为外感风热,正如《类证治裁·肺痿肺痈》所说:“肺痈者……因风热客肺,蕴毒成痈。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12期2021-03-27

  • 以通为用的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络病属性三期辨治
    了较好疗效。1 肺络绌急的理论内涵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钱乙在《小儿药证直绝·变蒸》云:“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3]。清代吴鞠通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为长者也”[4],易受外邪侵袭,正如叶天士所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且“温邪多从口鼻入”“吸入温邪,鼻通肺络”[4],指出外邪通过口鼻直袭肺络的特点,并以络为传变途径。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吉林中医药 2021年8期2021-03-27

  • 李伟林运用搜风润肺止咳方治疗感染后咳嗽经验*
    先受之。风邪久居肺络,走窜或横逆其间,遇诱因则发,故咳嗽频发。风性挛急、善行数变的致病特点,与临床上感染后咳嗽表现的阵发性、刺激性呛咳一致,常伴有的咽痒不适也是风盛挛急的表现。且风性轻扬开泄,致腠理不固而汗出,常伤其津液,其邪郁久化热,结合肺喜润恶燥的特性,故感染后咳嗽常伴口干,咳少量白色黏痰,不易咯出。长期肺津亏虚,亦可化燥生风,则咳更甚,日久迁延难愈。1.2 久病入络,肺络瘀滞:《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现代药理学研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3期2021-03-27

  • 从“肺痹”理论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意,外邪之气闭阻肺络,肺气郁闭,宣肃失司,是其致病根源。肺痹主要由于在外感于致病邪气,由玄府腠理而入袭肺,在内肺脏禀赋虚弱,易受邪扰,内外合因至肺络损伤。南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云“三气袭人经络,入于筋脉、皮肉、肌肤、久而不已,则入五脏。”将进一步表述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经至络的致病过程。肺络分为气络、血络,是肺经的别支,具有滋养肺脏,调节肺脏功能的作用,肺络损伤后,气血输布不利,肺体损伤,不能通调水道,所以外邪和停滞水湿、浊气酿生痰瘀,《医级》中云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2021-03-25

  • 络病理论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运用
    咳嗽变异性哮喘属肺络病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为咳嗽型哮喘、过敏性咳嗽、隐匿型哮喘,是以慢性咳嗽为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哮喘[4],可认为是哮喘的前驱表现,具有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特征,儿童时期高发,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咳嗽变异性哮喘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咳嗽(>4周),干咳为主,多在夜间和(或)清晨、运动后发作或加重,无感染征象,有个人或亲属的特应性疾病史[6]。络病理论认为:肺络绌急即气道出现的痉挛、挛缩、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20期2021-03-05

  • 从“肺络瘀阻”探讨针刺配合虫类药在肺间质纤维化中的治疗作用
    床经验,笔者认为肺络瘀阻是引发肺间质纤维化的重要病机,本文重点探讨针刺配合虫类药在肺间质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1 中医对肺间质纤维化的认识1.1 病名定义“肺间质纤维化”从中医角度探讨,当属祖国医学“肺痹”“喘症”“肺痿”范畴。早期为肺痹,晚期则发展为肺痿,均有喘症的表现。1.2 中医对肺痹的认识肺间质纤维化初期称为肺痹,肺痹是由皮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入舍于肺发展而成;皮痹若见喘嗽气急、胸背疼痛、心胸烦满、卧则喘促,甚则呕恶者则为肺痹[2]。《圣济总录 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2期2021-01-06

  • 从“辛润通络法”论治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疾病*
    355)提要 从肺络理论学说入手,结合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疾病(SS-ILD)内蕴燥毒、燥瘀阻络贯穿全程的病机特点,从病程、病位、致病因素及理化指标等多角度探讨SS-ILD与肺络的相关性,提出“辛润通络法”的治疗思路,运用味辛体润的辛润药物辨病治疗SS-ILD。干燥综合征(SS)是临床常见的结缔组织疾病,流行病学显示我国人群患病率达0.3%~0.7%,其中老年人群患病率高达3%~4%[1]。SS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大多认为与遗传、环境、免疫及性激素有关[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1年4期2021-01-05

  • 新冠肺炎从新病入络论治
    “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胞络中,震动君主,神明欲迷”。病邪直接入络,损伤脏腑,此络即叶桂所谓“脏腑隶下之络”,多为“阴络”,从而表现出一系列脏腑络脉病症,传变迅速,病情深重[2]。新冠肺炎病属中医学疫病范畴,感受疫气是发病的直接原因,疫气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共性特点,发病之后迅速出现肺、心、脾胃、肝等脏腑症状,甚至死亡,符合“新病入络”的病机发展规律。2 感受疫气,新病入络,是为病因中医认为,新冠肺炎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具有

    中医药学报 2021年8期2021-01-03

  • 通络法治疗重症肺炎的可行性分析
    文献,鲜少有从“肺络”理论角度讨论治疗SP,故本文将从多方面讨论中医通络法治疗重症肺炎的可行性,为中医药辅助治疗重症肺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1 重症肺炎与“肺络不通”相关的理论依据1.1 SP是临床上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憋喘、甚至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四肢厥冷等症状为主的肺实质性炎症,迁延难愈,疾病后期常见多脏器组织功能衰竭。有研究认为,正虚、邪实为重症肺炎的主要病机,正虚以气阴虚为主,邪实以痰热壅肺为主[2]。与此同时,将SP按照“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证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6期2020-12-25

  • 从“痹”“痿”探讨特发性炎性肌病合并间质性肺病
    结合,在重视瘀阻肺络的基础上,从痹、痿、由痹及痿论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特发性炎性肌病合并间质性肺病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特发性炎性肌病属于中医学“肌痹”“肌痿”范畴,《黄帝内经》有关于肌痹的最早论述,《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可见肌痹主要以肌肤疼痛为主,病位在肌肤。随病情进展,后期筋脉失养,难以束骨利关节,肌肉痿弱不用,称为“肌痿”。间质性肺病属于中医学“肺痹”“肺痿”范畴,肺痹即肺气郁闭,宣降失常,痹阻不通,气血失于流畅,从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2020-12-25

  • 肺络补宗气方对肺纤维化大鼠肺功能、MMP9/TIMP1平衡及FN、Col Ⅳ表达的影响❋
    大鼠模型,观察通肺络补宗气方对模型大鼠肺功能、MMP9/TIMP1平衡以及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Ⅳ型胶原(Type IV Collagen,Col Ⅳ)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通肺络补宗气方治疗IPF的部分分子生物学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1 材料1.1 实验动物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体质量(120±10)g,由北京华阜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编号 SCXK(京)2014-0004),常规饲养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2期2020-04-08

  • 以“通络”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供一定思路。1 肺络肺络病COVID-19病位主要脏腑在肺,文献报道99例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显示,患者咳嗽者占82%,呼吸急促者占31%[5]。COVID-19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6],可见COVID-19病位主要脏腑在肺,逐渐侵袭到肺络肺络符合现代医学中肺的生理结构描述,是进行携氧通气、换气化血及濡养经脉的场所。《灵枢·脉度》记载“经脉为里,支出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首次提出络的概念,肺络从广义来讲为浮络、孙络,从

    疑难病杂志 2020年6期2020-02-16

  • 闫慧敏教授基于肺络病理论分期治疗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经验探析∗
    提出了可根据中医肺络病理论,分期治疗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获得较好疗效。现将闫教授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 肺络病与肺部疾患关系络脉是经脉支别出的分支。《灵枢经·脉度》中提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包括大络、孙络、浮络等,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的功能[3]。络脉分布广泛,遍布于五脏六腑,通行于四肢九窍。闫教授认为,从络脉的结构特点、解剖位置以及生理功能来看,和现代医学中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网以及组织器官中的微循环结构相似,而微循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3期2020-01-13

  • 浅析通络法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并结合汪受传教授肺络郁闭理论[4],认为肺络不通贯穿于疾病始终。1 儿童肺络的生理特点儿童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云:“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万全提出“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认为小儿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吴鞠通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外界邪气侵袭。邪气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即为人体的皮毛,皮毛防御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外邪是否入里发病,而肺主皮毛,皮毛腠理功能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23期2020-01-13

  • 李伟林“从肝论治”慢性咳嗽经验*
    析如下。1 邪入肺络,相乘伤肝咳嗽失治误治,迁延日久,病邪深入,损伤肺络,则病进。病邪久羁,肺络壅滞,肺金乘肝木,邪传至肝,留于半表半里,肝木不得疏泄,进一步使肺宣肃失司,亦为病进。治疗上,除调畅肺之气机,还需透肝之邪、柔肝之体,使肝肺调和,以除表邪入里之势。在用药上,李师擅长用柴胡,其气味俱薄,清轻升散,善解肝胆邪气、升清散郁。邪入肺络,久羁伤肝,肝体失柔,疏泄失常,殃及肺腑,咳势益盛。当以当归柔肝养血助肝体,白芍柔肝通利气机,养肝柔肝以平息逆乱之气机。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12期2020-01-11

  • 基于“湿性疠气致病特点”与“初病即入肺络”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治
    冠肺炎“初病即入肺络”之特殊病机的重要征象笔者基本观点是,新冠肺炎初、中期表现为舌苔厚腻却又干咳,属于感受湿性疫气迅即导致痰湿秽浊阻滞之“初病即入肺络”证而非通常“肺经痰湿证”,前者较后者病情更重,是该病迁延后更易趋向重危症的病因病机基础。仝小林等基于吴又可的“戾气学说”,较早提出新冠肺炎不同于一般六淫导致的普通肺炎,具有发病即“毒袭肺络”的病机特点,因而倡导注重早期“宣通肺络”治法[3],但尚未对“初病即入肺络”之具体机理给予阐明。笔者认为要完成这方面的

    中医药学报 2020年5期2020-01-10

  • 基于“络病学说”探析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经验探析
    布于各个脏腑,有肺络、心络、脾络等。而小儿BO的病位主要在肺,常局限在终末细小支气管,因此与肺络关系最为密切,同理肺络是指肺中经脉支横别出,象树状细分,广泛分布于肺内的网络系统[4]。肺络还包括肺之气络和肺之血络,气络以行气津为主,血络以行营血为主,共同完成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助心行血、通条水道、宣发肃降、主治节等生理功能[5]。有学者提出,肺络为肺内血管、气管-支气管、淋巴管等组织,认为肺络似与肺内的终末性细支气管以下的呼吸道和肺内的毛细血管类似[6]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0年3期2020-01-07

  • 通络四法于小儿支原体肺炎咳嗽的辨治要点*
    的优势。1 小儿肺络的生理特点小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生理特点。钱乙《小儿要证直绝·变蒸》云:“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2]”清·吴鞠通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3]”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正如叶天士所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且“温邪多从口鼻入”“吸入温邪,鼻通肺络”[4],指出温邪直袭肺络的特点,并以络为传变途径。肺络即肺内的网络系统,具有出入、开合、沟通、联络、交换、调节、传递、表达等功能,肺络功能正常,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8期2019-01-10

  • 从“久病入络”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
    “络病学说”及肺络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气血运行缓慢,有医家将络脉分为气络和血络。络病首见于《黄帝内经》,若邪气客于络脉,则络中津液、气血运行受阻,导致痰浊瘀血痹阻形成络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凡人脏腑之外,必有脉络拘拌,络中乃聚血之地。”因此五脏六腑均有络脉,张志聪认为:“盖络乃经脉之支别,如肺之经脉……即其间所见之络脉,乃肺之络。”肺络亦气络、血络之分,气络行于卫外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御外邪,行于体内以滋润脏腑,促进气体交换;肺血络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2期2018-03-19

  • 宋康从络病论治间质性肺病经验
    不同而称为心络、肺络、肝络、肾络等。肺络是指布散于肺和肺系的络脉,乃气血、津液汇聚之处,类似于现代解剖学中肺内的小血管、肺内气管-支气管系、肺内淋巴管、间质等[4]。邪入于络脉则发为络病。“肺为华盖”“肺合皮毛”,六淫毒邪侵袭,肺络首当其冲;“肺朝百脉,主治节”,全身络脉病变均易累及于肺络。故环境粉尘、射线、药物、感染等外源性致病因素即外感六淫、环境毒邪、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等内源性致病因素即内伤七情,均可累及肺络而发病。故宋师认为,间质性肺病的病位当在肺络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4期2017-01-14

  • COPD肺络微型癥瘕的分子病理学阐释
    焦扬COPD肺络微型癥瘕的分子病理学阐释王玮 王琦 吴海斌 张永生 焦扬结合中医络病、癥瘕、聚散理论,笔者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基本病机是微型癥瘕痹阻肺络,该假说与西医的气道重构具有一致性。在传统中医四诊的基础上,本文将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与COPD辨证分型相结合,揭示了肺络微型癥瘕的内涵,为COPD的临床辨证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奠定

    环球中医药 2016年8期2016-03-10

  •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下,一批学者又将肺络病变考虑进去,认为该病病位着于肺络,以络虚不荣为本、痰瘀夹邪阻络为标。病位而言,单纯“肺脏论”兼顾到“肺络论”、“脾肾论”;病性而言,从“本虚标实”概言细化到气虚、阴虚、阳虚、络虚、痰、热、瘀、毒等具体病机;论治而言,从单一病机诠释到复合病机或分期论治的角度探索。1.1肺脾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毒邪为标:IPF发展过程中,气津不足,肺朝百脉失宜,致气虚血瘀,或痰阻血行,致痰凝血瘀;或痰阻气机,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则必发热,变生诸证,

    河北医学 2016年11期2016-03-10

  • 马艳东从“浊郁肺络”论治慢性咳喘经验※
    )马艳东从“浊郁肺络”论治慢性咳喘经验※赵龙辉刘爱军1(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北衡水053000)慢性病;咳嗽;哮喘;中药疗法;名医经验;马艳东马艳东主任医师系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河北省第二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肺病专科项目负责人,河北省中医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咳嗽、喘证)重点研究室主任。从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教学及科研近40年,对慢性咳喘证(慢性咳嗽、喘证、肺胀、哮病)的辨证论治有独到见解

    河北中医 2015年9期2015-03-17

  • 基于络病理论的特发性肺纤维化“肺气阴虚、痰瘀伏络”病机探微*
    )1 络病理论及肺络体系构建1.1 络病理论所谓络脉即是从经脉横支别出、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浮络位浅属表,脏络和腑络位深属里,而经脉介于二者之间,构成了浮络、经脉、脏络和腑络3个层次。所谓络病即是外邪深入络脉而发生的病变。络脉的3个层次决定了感受邪气之后,邪气由表入里之一般传变顺序为浮络、经脉、脏络和腑络乃至脏腑,渐次深入的过程[1]。正如叶天士所云:“初起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而络脉细小气血稍弱,极易受邪,影响络脉气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7期2014-01-26

  • 宋桂华教授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用药特点
    ,则易致风邪留于肺络,日久深伏肺络之中,此类咳嗽则较为顽固,每遇外感或接触异常气味或饮食偏嗜,则易诱发咳嗽加重,治疗时如使用疏风解表类药物则不能达其病所,治疗当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平”及叶天士“久则邪正混处其中,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之训,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为指导,故临证时往往加用全蝎、地龙、僵蚕、蝉蜕等以通络透邪以疏风。1.2 注重瘀血致病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朝百脉,肺之生理功能正常,则机体吸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年5期2014-01-22

  • 宋康教授基于络病理论运用“虎化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
    5]。1.2.2肺络与慢阻肺 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为多气多血之脏,其间络脉密布,肺络是气、血、津液汇聚之处。所谓肺络,广义上指肺经所有的络脉,包括行于表和布于里的别络、浮络及孙络;狭义上是指布散于肺和肺系的络脉,如肺内大络。肺络的病因不外乎外感诸邪、内伤诸因及经脏久病,其病机也可概括为气机郁滞、血行瘀阻、津液运化失常,肺阴亏虚所致。即所谓“肺若病,其初起多在气分,病延则耗伤正气,由气入血,殃及肺络,致使气虚为瘀,津聚成痰,即所谓“久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9期2014-01-22

  • 从络病论治肺间质纤维化
    础,认为瘀血痹阻肺络是其病理基础,毒邪闭阻,肺络不通,肺失宣降,络息成积,形成肺间质纤维化病变。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责之肺脾肾;标实责之痰、瘀、热 (毒),晚期可累及于心,五脏阴阳并损,并提出分期治疗原则。肺间质纤维化;络病理论;肺络痹阻;中医分期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是以运动性呼吸困难,动则气短、干咳、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病变,是我国常见的多发病,男性多于女性,40~70岁是最常见的患病人群,病程较长。包括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及继发于某些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8期2013-08-15

  • 血瘀贯穿间质性肺疾病始终探析*
    而致肺之气血痹阻肺络,肺叶痿弱不用。先天禀赋不足在本病内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外感六淫之邪,或通过感受外毒直接损伤于肺是本病的外因。内外因相合,痹阻于肺,肺气失宣,肺络不通,则发为本病。2 血瘀贯穿间质性肺疾病始终“肺者,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肺位于胸中,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与气、水、血的输布密切相关。肺有节律的呼吸调节着五脏六腑的升降运动;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水道的通调依赖肺主气和肺主宣发肃降功能;肺主治节,朝百脉,影响血液的循行,

    中医研究 2013年2期2013-01-24

  • 肺络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新的思路。本文从肺络为病角度探讨慢阻肺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慢阻肺当属肺络为病肺络是指行于肺系和布散于表的别络、孙络、浮络的总称,有气络和血络之分。肺主气司呼吸,肺络的功能就是通过宣发肃降、朝百脉、主治节达到吸清呼浊,渗灌津液气血于肺,并将其输布全身。一旦肺络为病,因其易滞易瘀的病理特点,络中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痰湿、瘀血、热毒诸邪内生,郁滞肺络;肺失宣肃,百脉失朝,肺络痹阻,气机升降失常,入络之病邪易入难出,久积成形,进一步痹阻肺络,加重病情,出现咳、痰、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11期2012-01-26

  • 肺间质纤维化的“肺络癥瘕”观
    100700)“肺络”、“络病”、“癥瘕”等是近年来许多医者用以阐释肺间质纤维化病变机制和用于指导肺间质纤维化治疗的热门话题。笔者根据长期临床论治该病体会,结合现代认识,探讨“肺络癥瘕”理论与肺间质纤维化的关系,并提出“补肺消癥”法治疗该病的思路。1 肺络系百脉,诸邪久损成癥瘕肺络是络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肺络是指肺经所有的络脉,包括行于表和布于里的别络、浮络及孙络;狭义的肺络是指布散于肺和肺系之络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指的肺中的细支气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0期2012-01-25

  • 从虚瘀论治慢性咳嗽2则
    病,肺脾肾亏虚与肺络瘀阻是其发病的关键所在。治疗以补益肺脾肾、化瘀和络为大法,还应重视肺、脾、胃、肾等脏腑之间的关系,临证时应灵活掌握应用,酌情加用宣肺降逆之品。中医认为咳嗽乃肺失宣降之证,主要见于多种肺系疾患,但也可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医学三字经◦咳嗽第四》说:“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乎肺也”,虽然引起咳嗽原因众多,必须影响到肺之宣降失司方能发生。笔者经多年的临床经验,深谙诊辨咳嗽之道,强调“虚、瘀”是本病的核心病机。所谓虚,即肺脾肾亏虚,所谓瘀,即肺络

    陕西中医 2011年7期2011-04-13

  • “通补肺络法”的临床应用思考
    根教授善用“通补肺络法”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1 “通补肺络法”的提出吴银根教授治疗肺间质纤维化具有丰富的经验,多年前就提出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理论[1],指出“肺间质纤维化”是本虚标实的疾病,其基本病机是肺络痹阻、痰瘀阻络,大多为肺肾亏虚致络中气血不足,或因邪毒入络,肺络中血行迟滞、络脉失养,痰瘀互结阻于络中而成,故治疗主张“通补肺络”。吴教授灵活应用通补之法治疗肺络痹阻之肺纤维化,对于肺络虚弱者,善用补法,气血虚,治当“初补气血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年3期201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