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辞

  • 五论武乙、文丁卜辞 ——对《评〈四论〉》一文中提出问题的辩驳
    骨学界关于“历组卜辞”的时代争论已经进行40余年。“历组卜辞”的主体是武乙、文丁卜辞。因此,“历组卜辞”的时代争论,其实质就是武乙、文丁卜辞的时代争论。按照传统的分期法,“历组卜辞”是属于武乙、文丁卜辞;而李学勤先生提出“两系说”,将“历组卜辞”提至武丁晚期与祖庚时代(1)李学勤:《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物》1977年第11期。,由此开始了甲骨学界关于“历组卜辞时代”的争论。争论开始不久,学友林沄提出自己的“两系说”,表示对李学勤的支持。林沄

    殷都学刊 2023年1期2023-05-23

  • 甲骨卜辞“体用合一”的文体观念
    80)目前学界对卜辞文体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卜辞不同的言说方式抽绎出多种文体(1)徐正英:《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36-41页;梅军:《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如梅军将甲骨刻辞的文体分为“占”“告”“命”“卜”“表”“记”几类,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若干潜隐于文本中的文体史线索。但是,这种做法却不利于我们对卜辞所蕴含的文体观念的理解。因为,整体性思维方式一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根本特征(2)高

    殷都学刊 2023年1期2023-05-23

  • 甲骨卜辞档案说再辨析
    55000)甲骨卜辞是否为档案,已争论许久。最近,禹剑先生重新梳理甲骨卜辞相关材料,兼顾了甲骨“档案说”和“非档案说”两种观点,认为甲骨卜辞的性质分为两个阶段,在商代使用时应为档案,称为“甲骨档案期”,而使用后埋藏,称为“甲骨埋藏期”(1)禹剑:《论殷墟甲骨卜辞的性质——兼论殷墟甲骨占卜之后的“甲骨档案期”和“甲骨埋藏期”》,《档案管理》2018年第6期。。这一观点认识到了甲骨卜辞在不同的时期拥有不同的性质,将其分为“档案期”和“埋藏期”,有一定新意。仔细

    殷都学刊 2022年4期2023-01-15

  • 午组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新探
    有研究的回顾午组卜辞村中村南村北均有出土,关于其年代主要形成早期说和晚期说两种观点。上世纪70年代以前对午组卜辞年代的讨论主要有以下观点:胡厚宣、陈梦家先生等认为属于“盘庚、小辛、小乙”时期(1)胡厚宣:《甲骨续存序》,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年,第1页;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第33页。;贝冢茂树(2)[日]贝冢茂树、伊藤道治:《甲骨文断代研究法的再检讨》,《东方学报》第23册,1953年,第40页。、饶宗颐(3)饶宗颐:《殷代贞

    殷都学刊 2022年2期2022-06-15

  • 殷墟村中村南甲骨卜辞所见殷礼研究
    页。村中村南甲骨卜辞中有关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充分证明祭祀在商人心中的地位,因此对殷人祭礼的探讨当属殷礼研究的重要一环。以往研究表明,殷商时期统治者敬畏和崇拜的对象多种多样,总体可分为天神、自然神、祖先神,针对各种神灵都有复杂而特殊的祭祀活动。《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人尤其对祖先诸神十分尊崇,这一点在村中村南卜辞中也可见一斑。(一)男性祖先神。人鬼体系中的神灵主要是祖先神,村中村南卜辞中受祭的男性祖先神众多,在此择取其中较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3-18

  • 无名类胛骨缀合六组*
    。我在整理无名类卜辞的过程中,偶有所得,依据牛肩胛骨的形态以及该类卜辞字体特征,新缀胛骨六组,介绍于下,以就教于研契方家,敬祈指正。1.A:《合》28778;B:《合》28683[1]本组胛骨缀合后释文如下:(2)弜田,其每(悔)。这是一版关于田猎的胛骨,其标志是表示间接田猎行为的动词“獸(狩)”[2]。从卜骨形态和卜辞行款看,A、B两版均为臼角在左肩胛骨的骨条边;A、B字体风格相同,皆属无名一B类乙群字体。拼接后断碴大体密合,而且可以补足残字“”,因此A

    考古与文物 2021年4期2021-11-16

  • 甲骨文夜间时称的分布
    时称。在商代甲骨卜辞时称系统之中,常见用事件来转喻时间的造词方法。如甲骨文的“暮”字可以借用“飞鸟还林”事件来转喻日薄西山,夜晚即将来临的时间;“日羞中”借用太阳运行靠近天空正中间来转喻近午时分。甲骨卜辞如:1)“于月出乃往,亡灾。”①(安明1918+安明2096[1],无名组)二、夕《诗经·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有夙夜;邦君诸侯,莫有朝夕。”“朝夕”和“夙夜”为互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一夕”就是“一夜”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2021-08-02

  • 殷墟甲骨文中“”疫材料的整理与研究
    50001)一、卜辞所见的“”及相关问题探讨(《合集》137正反+16878+16890宾一类)(《合集》17375宾一类)(《合集》17446宾二类)(《合集》368宾一类)(《合集》200宾二类)(《合集》223宾二类)(《合集》419正宾二类)(《合集》4617宾二类)(《合集》6033正宾二类)(《合集》4305宾一类)(《合集》13887宾二类)(《合集》709正反宾一类)(《合集》13869宾一类)(《合集》557宾一类)二、卜辞所见的“伇”及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7-07

  • 论与所贞卜辞内容的异同
    ”之义。“年”在卜辞中也有两种含义,首先是谷熟,并由此引申为纪时名词,谷一熟曰一年;除此之外,“年”也当地名用。受年辞还可以再分为两种:(二)卜旬辞再如以下辞例:(三)贞冥辞或卜问是否用羌作祭牲,何日用羌作祭牲合适:兹以《合集》00376正为例:二、“”“”同版的卜辞内容分析(二)同版卜辞分析示例三、小结附表2 、所贞卜年辞分类统计表

    殷都学刊 2021年1期2021-05-25

  • 补释花东卜辞中的“觞”字
    “唐”在上面花东卜辞里都用作地名,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唐”地在今天的山西洪洞县坊堆永凝堡遗址附近。(9)姚佳昌:《古唐国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年,第41页。宾组卜辞里面常见一个“昜”的方国,学者们研究,就是商代的唐国。(10)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55-256页。花东卜辞与宾组卜辞时代相近,我们认为它们分别用“觞”“昜”,表示唐国,可能是由于组类差异造成的,其实指的都是一个地方

    殷都学刊 2021年1期2021-05-25

  • 关于整理与研究殷墟甲骨文的方法及其它
    体将同一人所刻的卜辞联系成群组,然后总结出称谓系统、所见人物、事类以及考古学依据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可进行年代学、排谱系联、碎片缀合、重大史实等多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说,用类型学方法对殷墟甲骨文的分类整理,是其它一切研究的基础,它不仅仅只服务于甲骨断代。殷墟甲骨文年代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三项,即称谓系统、考古学依据、卜辞间的相互联系。称谓系统是在分类的基础上,从各个群组的卜辞中总结出来的所有称谓,称谓系统可以指示时王在商王世系中的位置,由此可以比照古书以确定其

    殷都学刊 2021年1期2021-05-25

  • 小屯南地甲骨大版之卜辞关系对比研究
    0001)所谓“卜辞关系”指的是同版卜辞之间的关系;“大版”,指的是完整或接近完整的大卜骨。大版之上的卜辞更齐备,是考察时人占卜思路、语辞文法、卜骨时代之佳证。笔者曾较为系统地整理村南系列甲骨卜辞,本文选择其中若干大版,作为考察卜辞关系的“小切口”。综观历组一类及二类、无名组一类及二类大版之卜辞关系,其显著差别可归纳为:(1)历一类同版卜辞多。无一类、无二类相对较少。历二类兼具二者特点。(2)历一类卜辞同版占卜主题通常多种多样,无名组则单一,历二类兼具二者

    殷都学刊 2021年4期2021-04-14

  • 殷墟花园庄东地前辞夕卜辞的整理与研究
    前辞附记时称夕的卜辞,本文暂定为前辞夕卜辞,目前主要发现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下文简称花东卜辞)中,其他组类卜辞当中虽有发现,但数量极少。据统计,花东卜辞前辞涉及“夕”时称的共计31版48例,分为“干支夕”22例、“干支夕卜”16例、“干夕卜”8例、“夕”2例。本文将以上述前辞夕卜辞为研究对象,并系联相关卜辞,对其所涉及的占卜内容进行探析。一、干支夕“干支夕”式的前辞形式在花东卜辞中共计14版22例,均为祭祀类卜辞,按照祭法分为歲祭、宜祭、伐祭3类。1

    殷都学刊 2020年4期2021-01-21

  •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杨军会的《殷墟子卜辞的整理及文字研究》于2019年10月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一部对殷墟子卜辞(非王卜辞)进行释文整理和文字研究的专著。殷墟子卜辞主要包括传统子卜辞和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以下简称花东)两大类,而传统子卜辞又包括午组、妇女组、子组、圆体、劣体和其他类,该书在子卜辞校释与整理的基础上,对各类子卜辞的用字特点和字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涉及到对特征字、字体风格、用字习惯、合文、倒文、重文、缺刻及特殊写法用法等的整理和分析,并对花东甲骨

    三峡论坛 2020年2期2020-10-20

  • 甲骨卜辞中关于传染病的探析
    事件的载体,甲骨卜辞中有诸多关于疾病的记载,并已出现传染病的足迹。纵观古代疾病史料,关于传染病发病记载的文献首推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中保存了丰富的传染病原始资料,蕴含了大量关于传染病的诊疗信息,当时人们已认识到传染病传播的严重性,并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甲骨卜辞诸多关于传染病的记录中包含了疾病的病名、发病的原因、病情变化和相关的治疗等,是关于传染病记载的早期病案雏形。鉴于甲骨卜辞所涵盖的弥足珍贵的传染病资料,现对甲骨卜辞中的传染病文献作如下分析论述。1 传染病

    医学与哲学 2020年14期2020-07-23

  • 安阳“妇好”墓主身份矛盾问题及重新鉴定
    武丁及其它时期的卜辞,指出应对相关重要人物/事件/文字进行重新鉴定和理解。以生产工具和生产内容为核心对相关卜辞进行理解,对鉴定文字/理解卜辞/厘清历史,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唯物主义学术方法和途径。关键词:妇好;傅说;卜辞;甲骨文;金文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06-0233-040背景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发现了一座大墓,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

    中国科技纵横 2020年6期2020-07-08

  • 凿破鸿蒙书契肇始
    龙关键词:书契;卜辞;笔法自甲骨文发现120多年来,对于殷墟卜辞,我们迄今还能清晰解读其文义并将其鲜活地运用到艺术创作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罕见的。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鼎堂)就曾在《殷契粹编》一书的序言中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1]董作宾(彦堂)曾描述说:“甲骨文中所书的动物字,飞禽展翅,蛇虫曲伸,猛兽獠牙,栩栩如生;所书人体字,立、卧、蹲、跪、射,手举足行,如朝夕相见;所书景物字,山、水、草、木,犹身临其境,书

    书画世界 2020年2期2020-06-08

  • 论历组卜辞时代争论与“两系说”使命之终结
    00710)历组卜辞时代争论是甲骨学发展史上空前大讨论:与过去相比,它持续时间最长,参与的学者最多,影响范围也最广。争论的“核心”是历组卜辞中的“父丁”究竟指谁:一说“康丁”;一说“武丁”。争论分为两个阶段,现述说如下:一、有关“小乙、父丁”卜辞时代的争论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发掘小屯南地,共获甲骨刻辞 5335片(整理后数字),是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发现。1975年小屯南地甲骨开始整理。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历组卜辞经常出现“小

    殷都学刊 2020年1期2020-05-12

  • 甲骨文“釆”字辞例补说
    四例,都属于午组卜辞:“釆”字过去一直被误摹、缺释或误释,其相关甲骨片的释读亦有不妥之处,例如A1所在卜辞《合》22103,姚孝遂先生《摹释总集》②释为“…今夕……直…天…于…”,认为该辞左行,当无误,但是将“令”错读为“今夕”,并且未将“釆”字释出。孙海波先生《甲骨文编》将该版“釆”字收于附录字头5683下,字形摹写作“”有误,缺释[1]948。A2所在卜辞《合》20340,《摹释总集》释为 “庚申朕米”,将“釆”之字形误摹、缺释。但从《殷墟类纂》可知,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2019-12-27

  • 商代甲骨占卜中的二人共贞现象
    2)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常在前辞干支后记录贞人名,籍此来标明本次占卜的命龟工作是由何人负责。从卜辞内容可以推断,商代晚期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占卜机构以及配套的贞人集团。这个贞人集团在卜辞中是十分活跃的,针对其个体的来源、地位、职务等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会促进我们对于商代史料的解读与阐释,也会加深我们对于商代社会的认知。通常情况下,一条卜辞只记录一位贞人(或者不记),当两位贞人名同时作为命龟者出现时,我们会认为这是一条“二人共贞”卜辞。在正式梳理材料前,有两个问题

    殷都学刊 2019年3期2019-11-25

  •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子)又史”,相关卜辞共计16版,20条。除少数几版为?类和乙种子卜辞外,大部分出现在丙种子卜辞。为方便下文讨论,现将代表性卜辞举例如下:(1)……又史。(合(5)文中释文用宽式,引书用简称,《合》代表《甲骨文合集》,《合补》代表《甲骨文合集补编》,《东研》代表《東京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英藏》代表《英国所藏甲骨集》,《花东》代表《花园庄东地甲骨》。21688,丙种子卜辞)(2)乙未卜:我又(有)史(事)。(东研1303,丙种子卜辞)上揭卜辞的“有事

    殷都学刊 2019年2期2019-09-19

  •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44)“衁”字在卜辞中有两种主要用法:一种用为祭祀动词,当血祭讲;另一种用于连接两个时间名词,读为“向”,指某日即将结束次日即将开始之时。除此之外,裘先生指出,“衁”还有许多作地名讲的例子,是一个种黍的农业区。我们知道,商代的农业区往往就是重要的田猎区,[11]结合“A”字所在卜辞的“射兕”、“获兕”来看,它们应该是一个地方。因此,将“A”字释为“衁”是很合适的。师组小字类卜辞中还有一字作:所在的辞例为:现有的释文于B皆未释,因此皆误在“狩”字后点断,将该

    殷都学刊 2019年2期2019-09-19

  • 卜辞中的庙号倒称现象
    00715)甲骨卜辞中对于祭祀对象的称谓往往是亲属称谓在前,十干名在后,如“祖乙、妣己”等,但是偶尔会出现将“祖乙”称为“乙祖”(如《合》32572正(1))① 文中所引甲骨著录书均用简称,《合》即《甲骨文合集》,《屯南》即《小屯南地甲骨》,《乙补》即《殷墟文字乙编补遗》,《合补》即《甲骨文合集补编》,《北图》即《北京图书馆所藏甲骨》,《乙》即《殷墟文字乙编》,《集成》即《殷周金文集成》。、“妣己”称为“己妣”(如《合》21876)这样的现象。前面已经有一

    殷都学刊 2019年2期2019-09-19

  • 一种殷墟成组卜辞的文例分析及应用
    50000)殷墟卜辞历组、出组、无名组、何组有一种成套卜辞,含有“弜又”或者“母(毋)又”二字,前者居多,本文称之为“弜又套卜”,它们实际上是刻写在同一版甲骨上的内容相关、成组的卜辞(非成套卜骨)。本文着重探讨其文例及应用价值。一、文例分析此类成组卜辞有大体固定的文例,下面分别列举各组类的例子:图1《屯南》2142+4321属历二类,有6辞,仅录与行文密切相关者,释文如下:(1)甲戌贞:其又歲于且乙。茲用。羌卅,歲五牢。(2)弜又。(3)二牢。(4)三牢。

    殷都学刊 2019年2期2019-09-19

  • 历组卜辞时代问题补议
    715)关于历组卜辞时代提前的说法,最早是见于1928年明义士起草的《殷虚卜辞后编·序》,文中已有后来被称之为“历组”的卜辞属于祖庚时期之说(1)① 转引自《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附,《文物》1981年第5期,第33页。。张聪东的《甲骨文所见商代祀典》一书中也提到有“历”的那种卜辞,应列于祖庚至祖甲前期(2)② 转引自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两系说》,《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第26页。。李学勤在1977年《安阳殷墟五号墓座谈纪要》中,提

    殷都学刊 2019年2期2019-09-19

  • 说“癸酉日食”
    00732)历组卜辞中有一组记载被称为“癸酉日食”的甲骨。这组甲骨中的一片为王襄所收藏,最早著录于1925年出版的《簠室殷契徵文》一书的“天象”第一片(《簠天》1)。此片上有两条卜辞,王襄所作的释文为:癸酉貞日夕又食隹若。他在考释中说:《说文解字》夕,莫也,从月半。见段注,莫者,日且冥也,日且冥而月且生矣,故字从月半。见朱氏《说文通训定声》夕下引《洪范》五行传注,晡时至黄昏为日之夕。考《说文解字》无晡而有餔。餔,许说申时也。依段氏改本,段注云餔一作晡。按《

    殷都学刊 2019年2期2019-09-19

  • 卜辞中的“鸟”
    、11498正号卜辞如下:(1)丙申卜,殻贞:来乙巳,酒下乙。王占曰:“酒惟有祟?其有设。乙巳酒,明雨;伐,既雨;咸伐,亦雨;施卯,鸟星。”(《甲骨文合集》11497正)(2)乙巳夕,有设于西。(《甲骨文合集》11497反)(3)丙申卜,殻贞:来乙巳,酒下乙。王占曰:“酒惟有祟?其有设。乙巳明雨。伐,既雨;咸伐亦雨。施卯,鸟星。”(《甲骨文合集》11498正)卜辞中“施”“卯”“伐”作为祭名,是祭祀中的某一具体仪式。这则卜辞不仅记载了祭祀活动的情况,而且也

    殷都学刊 2019年2期2019-09-19

  • 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450000)殷卜辞中有“高祖河”之语,见于《合集》32028(图一)。这里的“高祖”与“河”应该连读还是应该点断?学者间有不同看法。由于“高祖河”的点读直接影响着对殷卜辞中作祭祀对象的“河”的身份属性认定和解释问题,故在相关史学研究中,主张“河”为黄河、大河之河神的自然神论者和主张“河”为殷人先祖的祖先神论者对此有着不同的意见。于省吾[1]、杨树达[2]、张秉权[3]、常玉芝[4]等先生主张连读,认为“高祖河”之“河”应为殷人高祖。董作宾[5]、陈梦家[

    殷都学刊 2019年2期2019-09-19

  • 商代历法的困惑与复原
    从在殷墟发现甲骨卜辞之后,各家就对甲骨卜辞中所记录的日期及其所表现的商代历法发表了各种看法,并且在月长、月首、年首、置闰等各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因而,似有必要再做检讨,修正或重新复原商代历法,以符合殷墟甲骨卜辞中的日期记载。一、卜辞中日期的疑惑与困惑由于各家对商代历法持有不同观点,因而对甲骨卜辞中的日期进行推排,就出现了很多结果,而且还难以验证和确认。幸好,在5块甲骨的卜辞中发现了含有日期的月食记录,而利用月食记录来探索商代历法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

    殷都学刊 2019年2期2019-09-19

  • 殷墟甲骨“先用字体分类再进行断代”说评议
    近期提出“历组”卜辞的时代问题之后才提出的。而是早在1957年,他在《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一文中,就已提出了。他批评陈梦家分“卜人组”的断代方法,主张用字体分类,他说:“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是两个不同的步骤,我们应先根据字体、字形等特征分卜辞为若干类,然后分别判定各类所属时代。”他的这个分类断代法在其后的近40年间,并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学界仍是以陈梦家的“卜人组”和董作宾的五期断代法为准绳,对卜辞进行断代研究的。那么,为什么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他又重提此说

    殷都学刊 2019年4期2019-03-13

  •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易经》(下)
    和后来发现的甲骨卜辞有某些共同特征。因此,不宜过于使用后世的文字理解或思想观念来释读《易经》,而是要尽量从它产生和形成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考虑其内涵。参照甲骨文或金文等早期文字,从古文字的角度来看待《易经》,将不失为一个较好的研究角度。此前两文针对《易经》中的《乾》至《家人》卦中的一些文字,对照它们在甲骨卜辞中的用法,结合《说文》等文字学资料,做了一些尝试性阐释。这里赓续前篇,对《家人》之后的诸卦的某些文字继续辨析。关键词:《易经》;卦爻辞;卜辞;古文字

    现代语文 2019年11期2019-02-10

  • 甲骨文它字小考
    之蛇,与蟲同源,卜辞用为‘’,从蛇对人类有损害而为祸患引申而来”③。《说文》有“它”无“蛇”。 《说文·十三下·它部》:“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④王筠《释例》:“大蛇盘曲昂头居中以向物,而尾垂于下。它字象之。”⑤胡厚宣先生则认为应释为“蚕”,并举例为证:1.戊子卜,乎省于蚕。九(续补7402)胡先生认为“乎省于蚕”“犹言呼省蚕”,即“呼人省察蚕桑事”,且“占卜至少有九次之多。则蚕桑之业,在当时必已为非常重要之一种生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01-19

  • “方帝”“帝方”再辨
    在对甲骨天神地祇卜辞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如前代学者所言注胡厚宣先生认为殷人有所祈求时便祷告先祖,再由先祖从旁转请上帝,不向上帝直接请见;常玉芝先生认为可能是因为商人敬畏上帝,它的意志都是通过它的臣使来实现,因此,只需祭祀其臣使,人们的祈愿便会由其使臣实现,便不直接祭上帝。见胡厚宣:《殷卜辞中的上帝与王帝(上)》,《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常玉芝:《由商代的“帝”看所谓“黄帝”》,《文史哲》,2008年第6期。,殷商时期作为“上帝”的“帝”并不受祭,以

    殷都学刊 2018年4期2019-01-14

  • 殷墟甲骨文妇妌史料系联
    先看下辞:另外,卜辞中还明确记录了妇妌的另外一次生育,卜辞如下:(《合集》14009正+《合补》867+《史购》116)[6]以上(2)—(5)诸辞并出于牛肩胛骨,字形上具有宾组一类的书写作风,应为同一次生育的占卜。辞(2)是一版牛肩胛骨残片缀合。从这版卜辞中,我们可以看出妇妌曾在殷历二月的辛丑日诞下孩子。辞2a的前辞残缺,贞人为争,卜问的是妇妌分娩,会顺利吗?占卜的结果为:妇妌在庚日生产会顺利。验辞记录结果是下一旬的辛丑日妇妌果然分娩顺利。这组缀合把分娩

    殷都学刊 2018年4期2019-01-14

  •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易经》(中)
    和后来发现的甲骨卜辞有某些共同特征。因此,不宜过于使用后世的文字理解或思想观念来释读《易经》,而是要尽量从它产生和形成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考虑其内涵。参照甲骨文或金文等早期文字,从古文字的角度来看待《易经》,将不失为一个较好的研究角度。上文针对《易经》中的《乾》至《比》卦中的一些文字,对照它们在甲骨卜辞中的用法,结合《说文解字》等文字学资料,做了一些尝试性阐释。这里赓续前篇,对《小畜》至《家人》卦中的某些文字继续辨析。关键词:《易经》;卦爻辞;卜辞;古文

    现代语文 2019年10期2019-01-13

  •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易经》(上)
    和后来发现的甲骨卜辞有某些共同特征。因此,不宜过于使用后世的文字理解或思想观念来释读《易经》,而是要尽量从它产生和形成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考虑其内涵。参照甲骨文或金文等早期文字,从古文字的角度来看待《易经》,将不失为一个较好的研究角度。关键词:《易经》;卦爻辞;卜辞;古文字《易经》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部筮占之书,里面所写都是初民占卜吉凶的材料。关于《易经》出现的时间,学界迄今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意见。但是,说它十分接近殷商卜辞的时间,甚或二者在时间段上有较

    现代语文 2019年9期2019-01-06

  • 甲骨卜辞上午时称的个性分布研究
    15)从殷商甲骨卜辞可见,商人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一个个小的时间段落,每一个段落用一个专名来指称它,这就是“时称”。时称是殷商甲骨卜辞时间范畴中最小也是最低一级的时间称谓,记录的是最小的时间量。在甲骨学兴起的一百多年里,学界对卜辞中时称的研究一直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董作宾从历法角度系统梳理了甲骨卜辞包括时称在内的时间系统[1];陈梦家从卜辞研究综述的角度考察了卜辞时称的意义[2];李宗焜从甲骨卜辞中一日内时称称谓的语义考释入手,详细论述了一日内时称的意义[3];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10-25

  • 方寸之间犹可得
    ,安阳博物馆馆藏卜辞正式品319件,待鉴定甲骨250件,纱厂出土卜骨3件,仿制甲骨8件,计580件。另有借展卜辞6件。馆藏正式上账卜辞319件,其中,0001-0200、0202-0226号藏品,为1961年3月安阳市文物管理检查委员会拨交,0201号为1977年安阳纱厂人防上交;0227-0319号,为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从安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徐利华处收购。2014年6月至12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经由市级、省级专家组层层鉴定、筛选,

    文物天地 2018年5期2018-09-29

  • 释殷墟甲骨卜辞中的“入山”、 “”
    )一、释“入山”卜辞中“入山”不多见,文字考释方面似无太大纷争*“入山”下姚孝遂按语,载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第1243页。,但“入山”究竟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是一种军事行动?笔者在对卜辞进行排谱系联过程中,发现有一批宾组、历组卜辞密切相关,这一问题裘锡圭先生早已指出其中的关键[1],我们略加补充。2.己酉贞 :令辰以多射□……(二)(《合集》32999·历二)6.贞 :翌辛亥王出?(《合集》10198正·典宾)10.庚午贞

    殷都学刊 2018年2期2018-06-25

  • 小议《合集》32036中的“示先羌入”及有关问题
    甲骨,上面残存的卜辞不是很多,我们先把卜辞隶写如下,再作讨论。《合集》32036癸亥,示先羌入。王于南门,逆羌。《合集》32036[历组二类]有学者指出《合集》32036与《合集》41465可以缀合,缀合后的卜辞是:癸亥,示先羌入。王于南门,逆羌。癸亥,示先羌入。我们再把与上面卜辞同文相关的例子搜集如下:辛□贞:王其逆□。王于宗门,逆羌。示……先……配……示其先羌入,示其配羌。这些卜辞主要占卜的是,王在宗庙的门前迎接所献的战争俘获的战利品时,是示(出征时所

    殷都学刊 2018年1期2018-04-08

  • 殷商甲骨卜辞的散文成就
    陈桐生殷商甲骨卜辞的散文成就陈桐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殷商甲骨卜辞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散文文献,它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中国文学发展史宏观上看,甲骨卜辞堪称中国记叙散文之祖,已经具备记叙散文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些基本要素,甲骨卜辞记叙事件首尾的写法,对此后记事散文产生深远影响;二是受书写工具影响,甲骨卜辞用字特别精炼,讲究措辞精确。验辞之中有少量描写文字,其中不乏精彩之笔;三是甲骨卜辞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2018-01-28

  • 《合集》6482—6486成套卜辞语料系联
    2—6486成套卜辞语料系联王蕴智,陈彦洁(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0)卜辞释读;语料系联;书写风格《甲骨文合集》[1](以下简称《合》)6482—6486五版龟腹甲,出土于1936年殷墟第13次发掘的YH127坑中,其各版的正面拓本参见附图一。这五版甲骨的占卜日期、贞人、辞例、主题彼此相同,兆序从一到五前后相袭,契刻风格介于宾组一类和宾组二类之间,大约是商王武丁执政中期阶段遗留下来的一组成套卜甲。在本套个别卜甲的反面

    殷都学刊 2017年4期2017-12-21

  • 传统子卜辞校释举例
    ��摘要:殷墟子卜辞对研究商代社会、家族形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也是研究甲骨分期断代及分组分类的重要材料,而子卜辞的整理是这一研究的基础。本文针对著录误释、漏释的卜辞作出分析,对传统子卜辞(午组、妇女组、子组、圆体类、劣体类及其他类子卜辞)进行整理,以就正方家。关键词:殷墟;甲骨文;传统子卜辞;校释中图分类号:K8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4-0065-04非王卜辞的研究发展至今,分期断代已有非常深入的探讨,学者根据贞

    三峡论坛 2017年4期2017-05-30

  • 论确定甲骨卜辞焦点的新方法
    15)论确定甲骨卜辞焦点的新方法钟红丹(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关于甲骨卜辞焦点的确定,目前学界公认的方法主要有标记词、语序、对贞和选贞四种,而对于没有这几类焦点表现手段的卜辞,其焦点很难确定。本文从甲骨卜辞内部的段落结构性质出发,尝试提出一种确定贞问焦点的新方法,即通过占辞和验辞来确定命辞焦点;另外,由于信息结构的变化,在整个占卜完成的过程中,焦点会随着占卜中未知信息和已知信息的转化而变化,因此命辞、占辞和验辞的焦点并不完全一致。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4-06

  • 花东甲骨卜辞中岁祭不同祖先的比较研究
    统计出祭祀妣庚的卜辞共122版,311条。[1]其中岁祭妣庚的卜辞共72版,115条,可见对妣庚进行岁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祭祀方式。对有关“岁祭妣庚”的材料进行聚合与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岁祭妣庚”的特点、形式以及祭祀的地点、原因等,也可以深入地把花东卜辞与王卜辞进行比较分析。一、岁祭妣庚的相伴祭名所谓祭名就是对不同的祭祀方式称谓的一种描述,而相伴祭名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祭名同时出现的现象,其中此祭名就是彼祭名的相伴祭名。本文所说的岁祭妣庚的相伴祭名就是在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6期2017-03-10

  • 殷墟卜辞所见“夕祼”与“蓺祼”探析
    50001)殷墟卜辞所见“夕祼”与“蓺祼”探析张 亮(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祼祭是晚商时期经常举行的祭祀活动。在祖甲时期的出组卜辞中,祼祭逐渐规范化、礼仪化,比如祼祭日期的选择、复合祭祀的搭配,都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别是 “夕祼”与“蓺祼”卜辞有规律地出现,表明祼祭已是一种程式化的祭祀活动。“夕祼”与“蓺祼”是对贞关系,二者皆为祼祭之前的预备性祭仪,只是举行的时间有别。商代;祼祭;夕祼;蓺祼一、商代祼祭概说据文献记载,商周祼礼或为祭礼

    殷都学刊 2016年4期2017-01-06

  • 再论卜辞“土方”与夏人的相关问题
    7100)再论卜辞“土方”与夏人的相关问题王宁 (枣庄广播电视台,山东枣庄277100)摘要:郭沫若认为殷墟卜辞中的“土方”就是夏民族,为在卜辞中寻找夏人的踪迹和证明夏代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后来胡厚宣进一步证明了土方就是夏人,而此说多不为学界所认可。实者夏朝之“夏”乃“下”之假借,其国本称“下土方”,其国人自我简称“下”,其国君自号“下后氏”;殷人则简称之为“土方”,实亦“下土方”之简称;周人亦称之为“下”而写作“夏”,周人得天下之后亦用以自号,故卜

    郭沫若学刊 2016年1期2016-11-25

  • 《甲骨文合集》30282版卜辞考释辨析
    集》30282版卜辞考释辨析王 栋(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30282[1]收廪辛、康丁时期的骨版拓片,其卜辞文字较清晰且较少残缺,刻写顺序简单明了,但由于“宾”字所处的特殊位置,前贤对该版文字的隶定及释读存在较大分歧。对该版卜辞中所涉及的相关字形“为”“廌”以及“为宾”“于……卒……”等词组加以梳理,并结合甲骨卜辞祭祀动词句的结构特点加以分析,从而较为准确地释读该版卜辞。甲骨卜辞;释读;《合集》3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9-06

  • 说殷墟甲骨文中的“圭”
    “圭”情况,殷墟卜辞中的“圭”主要用于祭祀或进献,与后世有别。关键词:甲骨文;圭;形制“圭”作为我国古代最高级别的礼玉,受到研究者特别的关注。殷墟甲骨文中到底有无“圭”字,圭的形制究竟是怎样的,殷墟甲骨文记录殷代“用圭”是何情形,这些都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话题。关于的“圭”形制,目前考古界存在分歧,一般认为“圭”形有两种,即尖首和平首。夏鼐先生曾主张下端平直,上端作等边三角形者称“圭”,其它没有圭角者,不能算是圭。现在看起来,这是有见地的,即将“尖首圭”称为

    山西档案 2016年3期2016-02-03

  • 对贞卜辞中的“省形”现象研究
    00715)对贞卜辞中的“省形”现象研究刘艳娟(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对贞卜辞是甲骨文中从正反两个方面卜问同一件事的两条卜辞,在文字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从造字方法角度分析对贞卜辞中的省形字例,包括象形字省形例、会意字省形例、形声字省形例和会意兼形声字省形例,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字例形成的原因。对贞卜辞;省形;六书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资料,虽然象形程度比较高,但其构件并非混沌一团,而是能够拆分的。构件,或称部件,“当一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2015-12-08

  • 对花东祭祀卜辞研究的回顾
    商史专家研究非王卜辞提供了新材料。一、花东甲骨出土及著录情况回顾花东甲骨发现于1991年,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发掘。考古工作者在一处编号为91花东T4的中部偏北第三层下,发现了H3坑,在该坑内共清理出1583片甲骨,其中带字甲骨689片,完整的带字龟甲3D0多版,占有字甲骨的一半左右,弥足珍贵。1993年6月,整理者公布了4版有字甲骨(《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之后,刘一曼、曹定云发表了《殷墟花园庄东

    决策探索 2015年6期2015-09-10

  • 殷人重视白马补证 ——以一则重要缀合为例
    辞,成就一段完整卜辞,为殷人特别关注生育白马的事实补充一条有力的证据。本则缀合纠正了学界对“白羌”的误读,“白羌”实为“白癸”。并且通过卜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殷人的育马水平,他们已经能够估算马崽的预产期。一裘锡圭先生在《从殷墟甲骨卜辞看殷人对白马的重视》一文中阐述了殷人重视白马这一观点。在论述这一观点的同时,附带为读者解释了一条与之相比照的卜辞②参见裘锡圭:《从殷墟甲骨卜辞看殷人对白马的重视》,该文是提交给1987年安阳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的论文。原载《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5-17

  • 先秦时期“雨”意象的显现
    ,此时先后出现了卜辞、神话传说、《诗经》及《楚辞》,立足于此四种文学作品中有关于“雨”的记载,发掘出其内在联系,将先秦时期古典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的“雨”勾连成一体,解读出“雨”意象的发展形成轨迹。关键词:雨;卜辞;神话传说;诗经;楚辞作者简介:郭家嵘,在读硕士,安徽大学文学院2013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7-0134-4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Abstract:Rain, as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5年7期2015-03-18

  • 甲骨卜辞“王占曰”考
    超[摘 要]甲骨卜辞分为叙词、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王占曰”在甲骨卜辞中出现于占辞之中,而它也成为辨别命辞和占辞的坐标,“王占曰”之后,便是甲骨卜辞中商王问卜之事。因此,研究“王占曰”对于研究甲骨卜辞,尤其是问卜之事尤文重要。同时,从问卜情况也可以由此看出商王朝的社会发展。[关键词]甲骨;卜辞;占辞;王占曰甲骨文大多是殷商、西周时期殷人、周人所占卜、问卜的卜辞卜辞更是在贞人灼龟问卜之后,在甲骨上所刻记下问卜的内容,而一条完整的卜辞,更是包括叙辞、命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2014-11-12

  • 卜辞“入自”为时间指称说
    21116)甲骨卜辞中有“入自”“入自日”“入自夕”“入自 ”的记载。且常由虚字“叀”和“于”引导。学界对此类结构的研究较少,且不够透彻,于卜辞不能通读。文章从卜辞实例入手,对原卜辞及与其同版的卜辞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此类结构均为时间指称。且“入自”“入自日”“入自夕”“入自”等结构均有其各自代表的时间段。一、“入自”“入自日”“入自夕”为时间指称(一)记载“入自日”“入自夕”“入自”的甲骨卜辞1.入自日(1)贞:于入自日。(《合》①24406)(2)于入自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5期2014-03-28

  • 卜辞“来”、“翌”辨
    与不同之处。一、卜辞“来”与“翌”的词义线索1.《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诗曰,诒我来麰。凡来之属皆从来。”[1]段玉裁注曰:“自天而降之麦,谓之来麰,亦单谓之来。因而凡物之至者皆谓之来。”[2]甲骨文来作,正象一种农作物之形,陈梦家谓来即小麦[3]。因此来的本义即为小麦。这一本义在古籍中有体现,正如许慎在来的解说中所引的《诗经》“诒我来麰”一句,来即用其本义。但是在甲骨文中,来的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3-11

  • 闲话“花东甲骨”
    们称这部分为“王卜辞”,剩下的很少的一部分是商代的贵族用来占卜的,我们称之为“非王卜辞”。由于非王卜辞数量较少,其中的信息量也就相应比较少,所以学界对殷商时期贵族和平民的生活情况就知之甚少了。商代的统治者非常迷信,比如哪天适合出去田猎,和其它的部族之间的战争会不会赢,哪天会下雨,哪个时辰会下雨等,这些内容在卜辞中都有所出现。所以说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下面简称“花东甲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91年10月发现的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殷商甲骨卜辞中所见巫史系统及其叙事结构
    晓峰考察殷商甲骨卜辞,与“祝宗卜史”相比,可以看到甲骨卜辞中“巫”字出现的频率是最低的,共有97次;相反,“祝宗卜史”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巫”。祝字出现480次,宗字出现401次,卜字出现38479次,史字出现808次。①由此可见,巫是有别于“祝宗卜史”的显豁存在,有着独特的职能。同时,殷商时代已出现了较完备的“巫史系统”。占卜的频繁、对神灵的笃信催生了“贞人集团”以及生成了卜辞叙事的结构意味。一、贞人集团:殷商卜辞中的巫史系统帝东巫。(《合集》5662,一

    文艺评论 2013年4期2013-08-15

  • 花东卜辞前辞形式探论*
    齐航福花东卜辞前辞形式探论*齐航福殷墟甲骨卜辞是我国殷商后期保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完整的殷墟卜辞一般包括前辞、命辞等九个部分。其中“前辞”位于一条卜辞的最前面,它通常记载占卜之日、占卜之人以及占卜之地。在与其他组类卜辞中的前辞形式对比后可知,花东卜辞前辞具有多样化特征,其前辞形式共计有二十五种。认真分析这些多样化的前辞形式,可以发现其中的某些规律,如贞人绝大多数都出现在“某贞”式中等。研究花东卜辞前辞形式,有助于判定该批甲骨的时代。花东卜辞;非王卜辞;王卜辞

    中州学刊 2011年1期2011-02-21

  • 也论甲骨刻辞中的两组“同义词” ——以搭配关系为考察中心
    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4]一书,按义类来讨论甲骨文中词语的意义,往往有意识地将同义词的条目前后相接,实际上对同义词或类义词多有考述,尤其对同义词差异性的考论多有创见;刘钊对军事词语中的类义词也多有考论[5];李冬鸽则根据花园庄东地甲骨进一步考察了一些动词性同义词[6]178-181。上述学者的研究虽然多有创见,但于一些同义词语的论述尚有可补充讨论之处,本文主要以搭配关系为考察中心,在陈炜湛归组的基础上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考察甲骨刻辞中两组同义词的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201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