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潭

  • 寻绿
    兴致勃勃地前往梅雨潭游玩,也算是遂了我多次回仙岩老家却始终未能游览此地的小小心愿。 游客挺多,毕竟这个时间人们刚好有空,来此地透透气,呼吸一下山林饱满的氧气,在灵动的山水间行走,不知不觉地消解了胸中的浊气,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 我立足山脚,仰头看去。雾气还未散去,眼前仅剩一片灰蒙蒙的色彩,偶有几抹深浅不一的绿吸引着我的眼球,许是几株常青的树吧。隔着鼻梁上架着的厚镜片望过去,山影重重,只在雾气中微露剪影,像一幅山水画。树木不见浓艳的色彩,只有灰灰的轮廓,

    中学生天地(A版) 2023年9期2023-10-20

  • 绿(节选)
    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2年11期2022-05-30

  • 散文写作指津渲染
    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2年33期2022-05-30

  • 散文写作指津渲染
    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33期2022-05-30

  • 绿(节选)
    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22年12期2022-03-17

  • 洗眼来
    天开的奢望:用梅雨潭奇异而醉人的“女儿绿”之水,洗一洗自己污浊的眼睛,以期能有“明眸善睐”的收获。近来受手机阅读的损害,本就近视的眼睛又开始花了,还伴着散光,我便愈加期待梅雨潭那一汪“神水”,心心念念的,久之则有些心病的迹象。春祥兄约我去瓯海,起初我还犹豫去还是不去。犹豫的原因缘于我的孤陋寡闻,当时我并不知道仙岩就在瓯海,而梅雨潭就在仙岩,只是素来钟情于江南山水,我还是选择了以休年假的方式前往。我并非第一次去温州,之前两度去过温州下辖的文成县。拥有刘基庙、

    黄河 2020年6期2020-11-18

  • 变换人称技巧
    ,文章抒写了对梅雨潭的绿的赞叹之情。一开始采用第一人称,直接抒情,写“我”对梅雨潭的绿的喜爱,并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形象鲜明地展现了“她”那难以言传的醉人的绿。直接写足了“她”的绿之后,作者仍不满足,又通过其他的“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写到这里,作者再用第三人称“她”来称谓,仍觉得难以满足,于是便改换为更易于直抒胸臆的第二人称,直接对“她”倾吐内心的挚爱。“裁你”“挹你”“舍不得你”“拍着你”“抚摩着你”,声声呼唤着“你”,句句吐着内心真情。在一篇文章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3期2020-04-24

  • 品析比喻,发展学生言语思维
    绿》主要描写了梅雨潭的水,描写潭水又主要写其绿色。作者在抒情语句之中,两次运用“惊诧”“醉人”“奇异”“可爱”四个词语,强调了惊异的审美印象和强烈的审美感受。作者要将这种印象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就要让读者通过他的语言,能够真切地想象出他的审美印象,感受到他的审美感受。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一是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二是令读者恰恰领会我的原意”[1]。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语言具有概括性,“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面对

    中国教师 2020年2期2020-03-05

  • 融情于景,魅力无穷
    又透射出作者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可以说,前面的妙笔都是为写“爱”而服务的,作者通过词句让人们欣赏到了美景,体会到了自己的深情。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铺”接前句,“厚积”又补写出梅雨潭的另一特色,塑造出它的立体感。紧接着的一串排比句中,再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细节着手多角度刻画出梅雨

    作文评点报·小学五、六年级 2020年1期2020-02-14

  • 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
    走到生机勃勃的梅雨潭边了,此时到了梅雨潭就开始描述梅雨潭浓浓的绿。由此可见,朱自清对景色的描绘一直是随着游览的顺序在变化的,而不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种按照游览顺序进行的景色描写,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流畅真实之感,仿佛随着作者的描述走进了他所描绘的景色中,更加引人入胜。朱自清写景散文的音乐美感在于三点:平仄的运用、叠音词的运用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平仄的运用如“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其中的“疏疏”是平平,“淡淡”是仄仄,“蔚蓝

    北极光 2019年2期2019-11-12

  • 《绿》教学案例
    围绕中心问题:梅雨潭美吗?你最喜欢梅雨潭的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好吗,有无缺陷?来探究、研读文章的独特之处。这样,整篇文章就由点到面;由中心问题延伸到了写景、状物、抒情各个环节;由初步感知,到细品,再到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过程与方法:对精彩语段进行赏析和对整篇文章进行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9期2019-10-21

  • 提问有效,引导有法
    ,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亮度、纯度加以表现,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寄寓作者深挚的爱意……学生通过阅读探究到描写“绿”的句段,探究到展示“绿”的技巧,探究让语文课堂乐趣无穷。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师借助这双眼睛引导学生能够开启阅读之门。“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也有老师抓住《绿》一文中文眼的句子“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设计问题:“作者为何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从

    课外语文·下 2019年8期2019-10-08

  • “一疑四读”:浸润式散文的教学模式
    考:“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这句话的朗读重音该停留在哪个词上。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惊诧”。再读此文,激起学生内心的大悬念:“我为何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迫切地想知道作者为何“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此时,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思维被激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生疑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要抓准教学时机,启之要有道,不愤就不启。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思维的张力,才会有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人文的魅力,这是开展浸润式散文教学的前提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6期2019-09-10

  • 《绿》教学设计
    情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的热情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本文构思精巧缜密、语言优美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层次分明、内容浅易,适合鉴赏。学情分析: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阅读了了一定数量的写景散文,具备了一定的散文知识和诵读技巧,也初步具有独立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人自然界中得到感悟和启示,提高自己的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后思考题和教师提示进行自学活动,并在教师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4期2019-04-17

  • 绿是一种原始生命力的暗示
    简媜《烟波蓝》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

    高中时代 2019年3期2019-04-15

  • 每月100分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9.选择正确答案。(3分)(1)这段文章节选自《梅雨潭》,作者是( )A.宗璞 B.老舍 C.朱自清(2)这段主要描写的是( )A.梅雨潭 B.梅雨瀑 C.梅雨潭的名字(3)作者观察瀑布的顺序是(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C.由上到下10.根据短文内容填空。(4分)在这段话中,作者把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19年4期2019-03-20

  • 每月100分(2)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9.选择正确答案。(3分)(1)这段文章节选自《梅雨潭》,作者是( )A.宗璞 B.老舍 C.朱自清(2)这段主要描写的是( )A.梅雨潭 B.梅雨瀑 C.梅雨潭的名字(3)作者观察瀑布的顺序是(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C.由上到下10.根据短文内容填空。(4分)在这段话中,作者把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19年2期2019-01-23

  • 雨中寻潭
    我终于决定要去梅雨潭了。对于梅雨潭的绿,我是不抱多大希望的。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梅雨潭,是1924年的梅雨潭;朱先生笔下的绿,是九十多年前的绿了。出门的时候,朋友也说,观景不如听景,你去看了,恐怕要你失望,还不如心存一点美妙的想象。况且一出门就遇上大雨。但我没有放掉寻找梅雨潭的想法,匆匆的脚步在雨中切切前行,乘车,步行,再乘车,再步行。我终于站在梅雨潭边了。2018年的梅雨潭,依然给与了令我惊诧的绿。梅雨潭并不大,呈不规则的圆形,直径大概十米。朱先生曾推测说:

    延河(下半月) 2018年6期2018-11-12

  • 雨中寻潭
    我终于决定要去梅雨潭了。对于梅雨潭的绿,我是不抱多大希望的。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梅雨潭,是1924年的梅雨潭;朱先生笔下的绿,是九十多年前的绿了。出门的时候,朋友也说,观景不如听景,你去看了,恐怕要你失望,还不如心存一点美妙的想象。况且一出门就遇上大雨。但我没有放掉寻找梅雨潭的想法,匆匆的脚步在雨中切切前行,乘车,步行,再乘车,再步行。我终于站在梅雨潭边了。2018年的梅雨潭,依然给与了令我惊诧的绿。梅雨潭并不大,呈不规则的圆形,直径大概十米。朱先生曾推测说:

    延河·绿色文学 2018年6期2018-10-23

  • 谈谈联想在作文中的作用
    。作者先着眼于梅雨潭的整体特征,展开相似联想,用“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写梅雨潭的颜色、质地及绿色潭面的形状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把思路拓展一步,着眼于波纹、波光与波色,通过相似联想,具体形象地表现梅雨潭的绿之美。作者又通过对比联想,使思路拓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他联想到了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碧波,秦淮河的绿水。通过对比,说明只有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中,恰到好处。到这里,似乎把梅雨潭的绿写够了,写尽了,“无路可走了”,但联想又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0期2018-08-11

  • 把握情感脉搏?紧扣文本解读
    《绿》,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的主题。作者对生命、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寄托在文中所描绘的“梅雨潭的绿”上。二、散文教学要抓住文眼,让学生体验构思美文眼,即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行文脉络,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和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散文的线索。散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8年10期2018-05-14

  • “女儿绿”修辞艺术浅论
    后,不禁神往于梅雨潭那温柔妩媚的“女儿绿”了。我敬佩和钦慕朱自清先生巧夺天工的生花妙笔,竟绘出如此绮丽纤浓的画卷,令人陶醉在梦一样美,情一样浓的艺术境界里,而不知其美的由来。偶受西汉刘向“辞不可不修”的启示,匆匆重读 《绿》,于是发现之所以寥寥千字短文绘出如此美景最为重要的原因原来在于修辞艺术的妙用。修辞是为了较好地表达思想和感情适应特定的语境而采取的运用语言和语言风格的方法、技巧或规律。它包括话语声音的配合,词语的运用,句的运用,准语言和有声语言的运用,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15期2018-05-03

  • 朱自清散文《绿》的抒情途径
    径,让从未见过梅雨潭的读者也能爱上这一潭碧澄的潭水,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熏陶,美的想象。一、巧修辞,传真情运用修辞手法,特别是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不仅能使文章富有文采,而且能使文章具有独特的内在气韵,更好的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架起作者与读者间的桥梁,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绿》在描写梅雨潭的绿时,灵活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反复,由“那醉人的绿呀”始,也由其终,是间隔反复。这里反复修辞的运用,刻意强调梅雨潭绿醉人的特点,由此突出了作者对梅雨潭绿的

    学语文 2018年6期2018-02-25

  • 主持人语
    的云朵。”(《梅雨潭记》)这一组诗歌基调柔和而沉静,语言表达更加细腻一些,却又举重若轻、含而不露。仿佛一切都经过了无形之手的过滤和点拨,当读者跟随诗人一起回到山川自然,回到曾经的梅雨潭边,陷入物我两忘的空茫,就像詩人所言,细雨中,任何听和看都是多余的。凝视深渊的人,深渊将回以凝视。张晓雪的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积淀,可以说,她的温情、善良经常是和她的思考连在一起的,她的诗歌以平静的睿智和柔软的情感结合而成。写作是她深入自身并使其倾泻而出的通道。她用文字构筑

    诗歌月刊 2017年10期2018-01-28

  • 纸上森林和结冰的池塘(组诗)
    走到自己成熟。梅雨潭记彼此望着,发现此绿与彼《绿》哪个都不曾被光阴褪去。只是那路经乱石的激流,把时间和梅雨潭制造成了更大的深渊。这里,每天都有细雨,但它并非从天而降,它既是在迷途中,又经受着绵绵无期。多么漫长啊,虽然没有一滴是胆怯的,虽然它忍受了那些经年的空茫,至今还没有排解。唯那潭深绿是沉着肃穆的,前提是,它吸尽了仙岩、翠薇岭雷潭的千年孤独,一并吸尽了蓝天和不计其数的云朵。有时它像是睡着了,而潭底却波涛汹涌:有时当瀑布在欢呼中投下白光,它又喜极而泣、乱作

    诗歌月刊 2017年10期2018-01-28

  • 感悟《绿》的写作手法
    腔希望融于对“梅雨潭之绿”的描写之中,抒发了自己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而《绿》的写作手法也十分值得称道,写作手法的可圈可点使文章所阐述的意义更充分、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一、构思奇妙《绿》开头一句就这样写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起笔点题,感情倾泻而出,不可抑制。可是接下去却未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写“梅雨瀑”。远镜头摄入的“梅雨瀑”是“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7期2017-08-25

  • 定点换景法
    和特征。比如《梅雨潭》一文中: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作者先以“山边”为观察点,描写梅雨潭瀑布发出的响声和远处景物;接着又以“亭边”为观察点,简单写出了瀑、潭、亭的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2016年28期2017-04-15

  • 绿
    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6年24期2016-08-18

  • 剪一抹绿色
    绿的颜色,正如梅雨潭的绿,这种沁人心脾的绿色往往会压过其他的美景风色。然而作为瀑布潭,梅雨瀑自然是不容忽视的风景。“我”走到山边时,便被梅雨瀑深深吸引了,那是一种醒目而极致的颜色对比,黑黝黝的山中镶嵌着一条“白而发亮”的水路,黑中嵌白使得瀑布的存在显得更加的别致。而观景的角度也深深影响着作者对瀑布的赏玩,随处站在一块顽石上观赏自然是美的,可若能够寻得一方亭子,便多了趣味和韵律,因自古以来亭台的展现总带着雅致的风味。梅雨亭的设置更是特别,它正对着瀑布,盘踞在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6年24期2016-08-18

  • 剪一抹绿色
    绿的颜色,正如梅雨潭的绿,这种沁人心脾的绿色往往会压过其他的美景风色。然而作为瀑布潭,梅雨瀑自然是不容忽视的风景。“我”走到山边时,便被梅雨瀑深深吸引了,那是一种醒目而极致的颜色对比,黑黝黝的山中镶嵌着一条“白而发亮”的水路,黑中嵌白使得瀑布的存在显得更加的别致。而观景的角度也深深影响着作者对瀑布的赏玩,随处站在一块顽石上观赏自然是美的,可若能够寻得一方亭子,便多了趣味和韵律,因自古以来亭台的展现总带着雅致的风味。梅雨亭的设置更是特别,它正对着瀑布,盘踞在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6年24期2016-08-18

  • 梅雨潭
    约去游温州仙岩梅雨潭。朱先生在温州教书已经八个月了。八个月来,这个长江边(扬州)长大的人,应该暂时适应了这海滨小城的生活。他是否爱上了吃海鲜,闻惯了空气中的海腥味?他的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人们日益发现,这个个子矮小、表情严肃、口音浓重的先生,是一个才华横溢、教学认真、值得爱戴的人。他对学生谆谆善诱,受他教导的学生,已经不再需要用半文半白的语句写些“小楼听雨记”、“说菊”之类的刻板枯燥的命题作文,而是大胆用上了新鲜的白话文,思想和文笔都得到了全面的解放

    山花 2016年9期2016-05-14

  • 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表达更有“感觉”
    这篇散文在描写梅雨潭绿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梅雨潭的美,作者的用意是用梅雨潭的美来衬托梅雨潭绿的美。稍不注意,学习的重点就有所偏移。无论是从内容上来说,还是从时间上来说,让学生在一课时内,既能从字里行间感受梅雨潭的美,又能从优美的句子中领会绿的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真的是有一定难度的。几经思考,笔者确定从人称变化入手,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感受绿的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完整表达赏析的句子。在整堂课中不断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体悟作者感情的升华。从整堂

    语文天地 2015年23期2015-08-15

  • 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学生能够感受到梅雨潭的美丽动人,但是这终究是想象,缺少直观性。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直观地展现梅雨潭的美丽,效果就不一样了。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梅雨潭的整体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指出作者文中所描写的梅雨亭、瀑布等景色,并且让学生指出朱自清先生从山边到达潭边的路径,从而使学生对梅雨潭有一个整体直观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就要向学生介绍梅雨亭与瀑布,通过视频与音频资料,学生在视听中充分感受到梅雨潭周围环境的美妙,理解“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

    语文天地 2015年8期2015-08-15

  • 绿
    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

    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 2015年6期2015-06-29

  • 在“情境”中感受 于“体验”中提升
    念叨了一辈子的梅雨潭……朱自清自己也没有想到,80多年前,就在这平常的院落里,他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篇永不磨灭的经典之作,也为我们后代莘莘学子留下了又一篇人人必读的千古美文——《绿》。今天,就让时光逆转80年,让我们轻轻吟咏着朱自清的《绿》,陪着朱闰生老先生重回仙岩,追寻梅雨潭绿的踪迹……再如全文学习的结束语:“80年的时间倏忽而逝,80多年之后,朱闰生终于来到了梅雨潭。那天,天空下起了雨,霏霏细雨刷洗着林间的草木,拐杖在一级级石阶上敲出笃笃的声响,滑溜溜

    中学课程资源 2015年2期2015-05-25

  • 创设最佳语境开展说的体验
    》,作者分别用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等各具特色的绿意来呈现春意浓浓的景象。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这浓浓的绿意,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外、公园、田野去感受春天的气息,把由此而产生的真情实感带到课堂上来与作品“对话”,与文本中的描写相比较,以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再比如课文中提及的“女儿绿”一说,学生如果能结合到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也就不难理解朱自清对于梅雨潭的“绿”的特殊情感了。语文即是生活,阅读文学作品离不开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课堂“对话”更离不开自己的

    陕西教育·教学 2015年3期2015-04-10

  • 语文阅读教学:从研读文本开始 ——以散文《绿》为例
    在于作者抓住了梅雨潭的“绿”这一特点。因此,文本研读就应该从“描写什么,如何描写”来展开。《绿》落笔不凡,第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惊诧?“绿”有什么好惊诧的?文章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接下来,文章没有马上写梅雨潭的绿,而是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梅雨瀑是梅雨潭周围的景象。“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写瀑布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里奇异、可爱的潭水;写梅雨亭,正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这都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

    现代语文 2015年29期2015-02-28

  • 梅雨潭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潭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

    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 2014年11期2014-12-15

  • 跟着朱自清学散文
    。《绿》写的是梅雨潭的景色,切入点就是一个“绿”字,用“绿”来表现梅雨潭的突出特征;《荷塘月色》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切入点是“月色”,一切景物都是月光映照下的景物。二连浩特留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是蓝天。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蓝的天,蓝蓝的天给人一种纯净的感觉。纯净的天和淳朴的人民不就沟通了吗?主题也有了。对,就从天空切入。于是,我的标题有了,——“二连浩特的天空”。第一句,就模仿《绿》的第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于是我写下了:初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10期2014-10-13

  • 感受意境 体悟情感 领会主旨
    境。师:作者对梅雨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生:“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的“惊诧”一词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情感的倾泻而出。师追问:究竟是怎样的“绿”让作者如此“惊诧”?到文中找两个概括“绿”的特点的词语。学生交流后指出:奇异、醉人。三、品绿之美散文的语言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独白,同样一个梅雨潭,同样一抹绿色,朱自清为梅雨潭的幽静的绿而心旌摇荡,让我们一起来品绿之美。师:作者是怎样将“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细读课文第三段,用圈点批注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2014-09-21

  • 《绿》的审美导读要点
    。再如,文中拿梅雨潭的绿和什刹海等四处名胜比较的几句,明显受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影响。梅雨潭的绿在作者看来明暗相适、浓淡相宜,稍稍增减一分都有损它的美,而美的标准见仁见智,没有定格,因而梅雨潭的美具有了普适性,人人都可在内心依照自己的标准,对它进行确认。正像苏轼对心仪的西湖做过的描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一种万般皆可的美,它说不清道不明,却又真实存在,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何况,苏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4期2014-08-15

  • 调动情感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四个地方的绿和梅雨潭的绿都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图片比较,这样学生就能很快体会出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中的。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了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无需绞尽脑汁凭空想象,就能很快把握梅雨潭绿的特点。再如教学《枣核》,旧时同窗现在家里的条件非常优越,汽车、洋房、偌大的后花园,生活非常如意。老伴、儿女们的事业都非常出色,可她依然想念家乡。现在的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这种浓烈的思想感情,因为他们没有离开过家,不能体会离家之苦,思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6期2014-07-22

  • 梅雨潭
    么,又常常想起梅雨潭。早年,知道了语文教科书里的梅雨潭就在近旁的温州,2003年通了高速,偕两位好友,就去了。掐指算来,已有10年,时光恍惚,犹如那渐行渐远的绿。年过四十,越发想体味一下国家困顿社会迷茫时期的朱自清先生,如何还有一股难得的美意与豪情。于是,又去了。走的还是高速。这条东部大动脉,自北向南,穿越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像一条丰水期的河流,汹涌澎湃。各式汽车呼啸而过,朋友把车开得像一条灵动的鱼,时而减速让道,时而加码超越。“高速”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福建文学 2014年5期2014-06-20

  • 魂牵梦萦梅雨潭
    张金平魂牵梦萦梅雨潭□张金平魂牵梦萦的梅雨潭,我们来看你了。那是四月里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我们从浙江瑞安市驱车前往被先人尊称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的仙岩。游罢圣寿禅寺,便循着山间石阶拾级而上,去一睹梅雨潭的芳容。过一陡坡,骤然一声长啸从山的深处涌来,猜是水响不见水,疑是林涛树却静,忙向随行的潘公讨教,答是“水声”,心里不觉一喜,未见其面,先闻其声了。再行不远,但见两座青峰耸然衔接,中间豁开一口,一股山泉倒挂而下,宽约十余米,落差数十米,飞瀑凭高作浪,激起

    河北水利 2014年5期2014-04-02

  • 一盆怒放的珍珠绿
    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想起那古色古香的潭水。忙不迭,与花老板讨价,花主人笑语盈盈:“姑娘,人和花,是讲究缘分的哦!看来我和这珍珠绿菊,缘分已尽,那,我就八折给你,要好好呵护它,它会给你带来好多意想不到的欣喜。”买回珍珠绿,将它放在我的狭小蜗居,屋里顿时有了盎然生机。心情开始灿然,脸上有了笑意,朋友同事也被感染,都问其中原因。我说,梦里相识,现实拥有,洗涤心灵,改变心境,全因这一盆怒放的珍珠绿。(来源:新民晚报)endprint

    小品文选刊 2014年5期2014-03-28

  • 读书如读雨
    绿”的世界中,梅雨潭闪闪的绿招引着我,我和作者一起追逐着她那离合的神光。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绿呢?是初春小草的嫩绿?是盛夏树梢的浓绿?还是……这厚积的绿、可爱的绿、明亮的绿、鲜润的绿、奇异的绿、醉人的绿啊,我多想张开双臂抱住她!《最美的散文》越来越吸引我了。我跟随郁达夫去欣赏《故都的秋》,和刘白羽一起看《日出》,又和秦牧一起在《海滩拾贝》……原来散文的世界如此美妙!我渐渐地爱上了散文。指导老师 徐再全[评 析]确实,对于大多数小读者来说,我们更喜欢读故事,因

    作文世界(小学版) 2014年2期2014-03-19

  • 鲜润的绿,醉人的美
    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处,这句话再次一字未更地出现。文字整齐,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对称的结构布局。文章从“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落笔,写出梅雨潭的环境可惊诧,瀑布水花的奇趣可惊诧,梅雨潭的绿更可令人惊诧。全文紧扣“惊诧”二字来写,这是布局的“精”。当作者开篇点题之后,没有马上写梅雨潭的绿,而是先写梅雨瀑,看似与文意无关,但当读到“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读者才恍然

    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3年8期2013-09-26

  • 浅谈阅读教学中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
    析一下朱自清在梅雨潭边对绿的观察过程。绿作为一种色彩,要写出对它的感觉是不容易的。而我们读读这一段文字,觉得写得如此动人,我认为既在于作者有高超的语言艺术表现力,更在于他有对景物观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联想、想象力和炽热的情感。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形象思维在观察中自始至终起着主导的作用,观察是随着思维广度的不断扩展而得以深化的。作者未到梅雨潭边,一眼望去,首先得到的是对梅雨潭绿整体特征的直观感受:“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

    中学语文 2013年6期2013-02-01

  • 超越语言痛苦:朱自清《绿》的语言艺术赏析
    朱自清先生面对梅雨潭闪闪的绿,也曾有过这种语言的痛苦和对这种痛苦的艰难的挣扎、痛苦的超越。面对“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朱自清“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这是多么大胆神奇的渴望,“但这是怎样的一个妄想呀”。这是一种因无法拥有美而引起的焦虑和痛苦。对像少妇拖着的裙幅的、鸡蛋清那么软,那样嫩,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的绿,朱自清“但你却看不透她”,这是一种因无法洞观其美而引起的愤懑。为了能准确地表现梅雨潭的绿的美,朱自清用了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

    名作欣赏 2012年2期2012-08-15

  • 情真意切 魅力无穷
    等艺术手法,将梅雨潭的色彩、光泽、质地等诸多形态和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主观感情,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当读者面对着如此优美秀丽的景色,感受着作者熔铸于景中的那种强烈而美好的情思时,又有谁的思想不会受到震撼呢?又有谁的心灵不会被深深地打动呢?读朱自清的散文,如同观赏和品味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荷塘月色》宛如一幅色调朦胧的水墨画;《绿》又仿佛一组颜色明丽的水彩画;而《威尼斯》却又如同一幅颇具西洋风格的油画。几篇散文给人的审美感受又各不相同:《荷塘月色》呈现的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8期2011-11-29

  • 梅雨潭——激流与绿意
    图/文:潘宏亮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能听见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湿润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激越。飞流直下,水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0年6期2010-08-15

  • 《绿》:写景作文的“三个一”
    站在水边”观赏梅雨潭之“绿”的感受。游踪清晰,“移步换景”,一道道秀美动人的景色、景物随着作者的游踪而展现,这样文章的脉络就会清晰,层次就会清晰。写游踪,一般可按游览的顺序写。二、描绘好一个景点仅写清晰游踪是不够的。如果游踪清晰,但平均用力,没有重点,写得像导游说明词,像一笔流水账,这游记就不能算写得成功。写游记,不管游踪多么复杂或者多么单纯,在有限的记游篇幅之内,要着力描绘好一个景点,从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感等各个方面,工笔细描,尽显其特点,尽显其美点,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9年8期2009-11-23

  • 什么是奇设修辞
    于句中分别假设梅雨潭的绿能“裁为带”、“挹为眼”,再各自得出舞女获之“临风飘举”、盲妹得之“必明眸善睐”的结果,从而赞叹“梅雨潭的绿”的美妙和神韵。水怎能“裁为带”、“挹为眼”?但如此奇特悖理的假设一旦能够成立,其各自的结果不是顺“理”成章的吗?应该明白的是,这种手法除用于抒情外,还适用于说理和议论。奇设易与其它辞格混淆,尤其是与夸张。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如“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垓下歌》),言“力大”而过其实,但项羽的“力大”毕竟有其事。奇设却是“无中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8期2009-10-15

  • 明丽多姿 至纯至美
    文中,意在赞美梅雨潭的绿如美酒般香醇、醉人;有人说,“女儿绿”是一种美玉的名称,作者意在赞美梅雨潭的绿如美玉般温润、纯净;或者仅仅理解为借对女性的爱表达爱的情感等等。但笔者认为,以上种种理解都不够准确深刻。作者之所以送梅雨潭的绿一个名字——“女儿绿”,是因为作者把梅雨潭的绿看成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儿——清纯、可爱、文静而又富有灵性,通体透着勃勃的生机和青春的活力,给人以向上的力量,明丽多姿,至纯至美,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真挚的喜爱之情。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学周刊 2009年8期2009-08-21

  • 《绿》教学设计
    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教学重难点]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2009-06-02

  • 《绿》语言特色浅析
    等多角度突出了梅雨潭迷人的“绿”。“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神奇的绿呀。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作者从动态着笔,从形状、色彩和质感等不同角度人手,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写出了“绿”的鲜嫩柔软,衬托出色彩的生动可感;而散文的结尾则再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将作者对“绿”的喜爱推向了高潮。可见,朱自清堪称一位技艺精湛的色彩大师,巧用修辞手法,让读者目不暇接,并从中领略

    文学教育 2009年12期2009-04-13

  • 朱自清散文《绿》的修辞艺术探析
    令人惊诧不已的梅雨潭的美色,以极富魅力的诗情画意感染着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遐想[1]。一、绘声绘色,尽情渲染:形象美高尔基说:“文艺作品不是陈述概念,而是用形象、图象来描写现实。”这话既指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鲜活的、可感的,也指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生动的、形象的。只有形象生动的语言才可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客观事物获得真实的感受。朱自清先生在《绿》这篇散文里,运用排比、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绘声绘色地描绘事物,尽情渲染

    飞天 2009年18期2009-03-15

  • 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特色
    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类写景散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而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还有用“田田”形容叶子的鲜绿茂盛,用“亭亭”比喻荷叶直立之状态,将月光、青雾、荷叶的动态和情态写活了。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新颖的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绿》是一篇以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期2009-03-02

  • 抒喜出望外之情 写异乎寻常之爱
    情触发点,抓住梅雨潭的绿大做文章,抒写了作者喜出望外之情、异乎寻常之爱,让我们充分领略到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和感情美。一、激情的倾诉“惊诧”一词,是朱自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体感受,是作者惊喜、诧异、倾慕、欢愉之情的凝聚。作者“惊诧”感受的抒写,在文中有两种方式,其一便是激情的倾诉,心态的直接流露。文章的开头便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落笔点题,感情倾泻而出。绿色几乎天天可以见到,梅雨潭的绿怎会令作者为之“惊诧”呢?很显然,作者在精细观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2009-01-29

  • 略谈浓化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
    是作家在饱览了梅雨潭神奇之绿后的惊异、欢愉和倾慕的感情流露。再看中间的重点部分,为了写梅雨潭的绿,作家故意宕开一笔,先写远景——梅雨瀑,再写近景——梅雨亭边,最后才极写梅雨潭的绿。这样,由远而近,由高到低,渐次展开,既撩拨了读者的急切心理,又显出作家谋篇布局的上乘功夫。如此品味,学生方知道《绿》文构思之精之巧之妙,加上作家细腻清丽的语言,更是将文章所描绘的内容升华到一个相当高的境界。此外,叶圣陶先生《多收了三五斗》的布局也堪称精美,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2期200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