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堡

  • 别雷小说《彼得堡》中的文本视觉特征
    表人物。小说《彼得堡》则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展现了作家思想探索的历程和艺术创新的成就。这部长篇小说不仅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传统,同时也在艺术手法、语言风格以及艺术形式上突破了旧有的框架,带动了俄罗斯小说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跨越。本文分析了小说《彼得堡》的页面空间的组织、文本图形等价物、字体显示的使用等视觉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形成了文本部分的视觉层次结构。通过对以上视觉特征进行分析,便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别雷作为世界体系基础的离散范畴。1 别雷及小说《彼得堡》介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11期2024-01-29

  • 俄罗斯汉学彼得堡学派概述*
    为大国汉学拥有彼得堡学派、莫斯科学派和远东学派等,相比之下彼得堡学派尤为重要,因为它成立时间最早,为后来俄罗斯其他学派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汉学人才,并在众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可以说,整个俄罗斯汉学前200 年取得的重要成果几乎全部发生在圣彼得堡。俄罗斯汉学界从不同层面对彼得堡学派进行了充分研究,如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斯卡奇科夫(П.Е.Cкачков,1821 —1883)的《俄罗斯汉学史纲要》②П.Е.Cкачков,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 русск

    国际汉学 2023年5期2023-12-14

  • 爱之核
    漫漫人生路路过彼得堡请原谅这片北方的花园过分的妖娆,奢华的绿阴夏天的彼得堡是上帝扔下的童话疯狂的美丽总有缘由不远处的严寒将扫荡这座城市绿过的痕迹彼得堡将涂上铺天盖地的白谁来过都是枉然天地间藏不住一丝暖大雪篡改记忆中的悲欢离合零下四十度的涅瓦河静候遥远的百灵姑娘们吟唱火热的情歌等待呼啸而过的大船等待年年不同的爱情尾声匆忙是一场致命的干旱我们像财主记账记录肉体僵硬的过程哪一年,哪一月,潮汐断流青春以落日的速度抽走脊柱的挺拔我们站成了彼此的拐杖反复温习悠长的往事

    辽河 2022年2期2022-03-03

  • 话说哥德巴赫猜想
    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在彼得堡,他认识了大数学家欧拉,两人以书信形式研究数学问题30多年。哥德巴赫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質数(素数)之和。”通过举例检验是充分可信的,如6=3+3,8=5+3,10=3+7,12=5+7,18=7+11,100=11+89......但他无法证明这个问题。于是,他写信求教欧拉。欧拉在回信中写道:“任何大于4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素数)的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无疑地认为这

    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 2022年2期2022-02-16

  • 彼得堡》碎片化叙事研究
    义风格的小说《彼得堡》。这部小说有别于俄罗斯传统现实主义,其叙事形式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呈现出超越时代的革新性。本文试从碎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别雷在小说文本叙事形式上的具体“操作”过程,探究该小说碎片化叙事形式背后所蕴藏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揭示作者试图以碎片化叙事来深层次反映俄罗斯不断裂变的时代精神。关键词:《彼得堡》 安德烈·别雷 碎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俄罗斯新旧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内部阶级和外部矛盾空前尖锐,与之相应的是广泛弥漫的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2期2021-12-21

  • 安德烈·别雷《彼得堡》中的果戈里传统
    他的长篇小说《彼得堡》(Петербург,1916)和果戈里一系列小说中的色彩运用和语言风格,以阐释他对果戈里的模仿和继承。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对小说《彼得堡》加以重视,认为别雷的戏拟叙事是以果戈里诗学中的语言、叙事方法和形象体系的理性认知为基础展开的[1](P76)。别雷自己也强调了这部小说对果戈里的继承性,“《彼得堡》中充满了果戈里的方法,是对《外套》《鼻子》《肖像》《狂人日记》的总结”[2](P298)。那么,别雷是如何在《彼得堡》重新挖掘了果戈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2021-11-26

  • 安德烈·别雷《彼得堡》中的果戈里传统
    他的长篇小说《彼得堡》经常被评价为颠覆传统的实验性小说。实际上,别雷在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将象征与意识流巧妙结合的同时,回归了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主题,以创新性的形式继承了“果戈里学派”。文章主要从反讽艺术、颜色光谱和“三套马车”的意象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别雷对果戈里文本的运用和发展,他最终要探索的是一条属于俄罗斯民族的道路,呼唤勇士精神的回归,这也是这部小说所具有的最迫切的世界意义。[关键词]安德烈·别雷 ;《彼得堡》;果戈里[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2021-05-25

  • 《罪与罚》中的彼得堡
    夫斯基的创作与彼得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代表作《罪与罚》虽然在西伯利亚收尾,但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彼得堡。作家用天才的笔触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典型城市景观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表达了对底层穷人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批判,以及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彼得堡彼得堡(又称圣彼得堡),这座位于涅瓦河上的俄罗斯“北方首都”,被看作是一本由俄罗斯诗人和作家创作的巨大石书。[1]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费奥多

    文学教育 2020年12期2020-12-28

  • 李寒的诗
    HOTEL到圣彼得堡我们住进了里所提前预定的宾馆ANGLETERRE HOTEL房间温暖,整洁,舒适,窗口对着以撒基辅大教堂,左边是尼古拉一世铜像,往右是彼得大帝铜像。深夜,躺到床上,电视机后画上一对黑色舞者的眼睛,直视着床头。我听到各种细微而奇怪的声音,心里有些发毛:如果叶赛宁的幽灵突然出现去找沈浩波,轩辕轼轲和里所,他们该怎么办?如果来找我,我就用俄语给他读他写的那首《给母亲的信》,我相信能把他读哭。叫魂儿尤利娅,玛莎,阿廖娜,季马,安德烈,亚历山大,

    特区文学 2020年2期2020-09-10

  •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主题研究
    中的城市里,圣彼得堡因其独特的创建初衷和承载深厚的历史变革,当之无愧地成为今人热衷研究的对象。一、彼得堡历史背景(一)彼得堡的建立三百多年前,彼得大帝看中了一块毗邻波罗的海的沿海城市,即圣彼得堡,这座城市面积不大却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既为18世纪的俄国提供了连接欧洲的重要通道,又引领着俄国逐渐走向现代化,孕育出俄国独具特色的文学、哲学、经济、艺术、音乐、建筑等领域。在圣彼得堡建立之初,受到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城市布局呈放射状,严整而富于活力,整个城市直直矗立

    名作欣赏 2020年26期2020-07-12

  • 彼得堡与《青铜骑士》
    22005)圣彼得堡是坐落在俄罗斯西北部的一座美丽城市,被称作是俄罗斯的第二首都。这个称呼并非随意命名的结果,在俄国历史上,圣彼得堡的确曾经作为首都存在。1703 年对瑞典的战争胜利之后,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一步,当时的彼得大帝在涅瓦河畔的沼泽地带新建了一座城市,这就是彼得堡。十年之后,这座刚刚建成的城市成为俄国的首都。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由于彼得堡的“堡”字来源于德语发音,彼得堡换了一个更具俄国传统特色的名字,更名为彼得格勒。1917 年十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4期2020-02-27

  •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新彼得堡文本意象特征探析
    в)最先提出“彼得堡文本”一词,指的是一系列与彼得堡相关的基本文本,具体包括彼得堡形象、彼得堡主题和彼得堡神话等。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圣彼得堡这座城市是人类完美创作之一,也是民族灵魂的象征。该神话城市独特的艺术题材及艺术形象,已经深刻烙印在俄罗斯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里。文学作品在该形象的塑造上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末直至21世纪初期有关彼得堡这座具有神秘幻象特征城市的文学创作越来越多。颇具典型意义的是帕斯捷尔纳克《第二幅写照:彼得堡》(《Вторая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1-19

  • 人的“大写”与“小写”
    性的引言”。从彼得堡空间、地下室空间和水晶宫空间所蕴含的隐喻意义可以发现作者对人的生存空间的思考。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理性主义的追求不断削弱着人的自我意识,但人的自我意识终究不会消亡殆尽,甚至在一定的空间中会不断膨胀。关键词:空间隐喻 彼得堡空间 地下室空间 水晶宫空间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124—03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

    现代交际 2019年17期2019-11-13

  • 还在圣·彼得堡(散文)
    以为我还在圣·彼得堡。我是今年四月份去的圣·彼得堡。与两年前的冬天,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去时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冬天的涅瓦河是一副冰冷面孔,整个城市仿佛都被冻结窒息。只有厚厚的雪,恣肆放浪地铺陈覆盖,显得无今无古。而四月份的涅瓦河则气朗天晴,云水传情。无论望出去多远,河面都是柔软如缎,即使到了芬兰湾,也依然有着柔情万种的妙曼。我喜欢站在兔子岛上最临近河水的地方拍照片。我拍了好久。涅瓦大街和涅瓦河,是我前后两次在彼得堡最为流连忘返的地方。现在,当我回头去看这些不

    北京文学 2019年2期2019-02-01

  • 读书推荐榜
    彼得堡》作者:[俄] 安德列·别雷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作者被看作是20世纪俄国小说家中最杰出的天才。该书凭借丰盈的想象和跳跃的意识流描写,再现了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彼得堡十天里所发生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彼得堡”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它联结着俄国的历史与未来,成为东方和西方“两个敌对世界的交接点”,具有世界规模的象征性。《荒原狼》作者:[德]赫尔曼·黑塞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作者的书总是竭力描述一种人生注定孤独虚无的本质,充斥着一种所谓“丧”的

    时代邮刊 2018年6期2018-11-28

  • 最后的底线
    的丈夫一直都在彼得堡工作,她30多年的时光都是自己一个人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小镇上度过的。终于有一天,她被获准到彼得堡与丈夫团聚,她便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来到彼得堡,可刚刚要走出车站的时候,却发现钱包被盗了,那可是她的所有积蓄啊!她一下子懵了,心想:可怎么跟丈夫說这件事啊?因为她早就和丈夫计划好,要用这笔钱在彼得堡开个美容院。她急得快要哭出来了,连车站的门都不想迈出去了。怎么办?泪水就要夺眶而出的一瞬间,她转念一想:事已至此,悲伤已无济于事,那样只会让自己美丽的脸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 2018年19期2018-09-04

  • 彼得堡,天秤的另一端
    宇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从来都是俄罗斯文化天秤上的两个托盘,就像在莫斯科长眠着契诃夫、拉赫玛尼洛夫、高尔基和索尔仁尼琴。而在北方的圣彼得堡则沉睡着普希金、“托翁”、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柴可夫斯基,到处可见的是这些伟人的脚步和印记。沙俄过渡到苏维埃政权之后迁都莫斯科,使得莫斯科和那段难忘的红色岁月联系更加密切,而圣彼得堡则深藏着历史上真正的俄罗斯之心。俄罗斯的车站多以线路方向命名,比如圣彼得堡的5座火车站芬兰站、波罗的海站、维捷布斯克站、莫斯科站和拉多加站分别有着

    焦点 2018年5期2018-05-31

  • 从“彼得堡”与“罗马”的双城之争看果戈理的理想世界
    100732)彼得堡是果戈理文学生涯的起点,在这里他完成了《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得》和《钦差大臣》的创作,出版了自己最为重要的作品《死魂灵》。果戈理在彼得堡生活了八年,但是对这个城市始终没有产生乡土依恋之情;相反,他旅居意大利时居住的古城罗马却成了他为之魂牵梦绕、难以割舍的精神故乡。“祖国是我们灵魂寻找的东西,是比一切都可爱的东西”,果戈理在《塔拉斯·布尔巴》中借安德烈之口说出的话语正是他自己的心声。在他的思想当中,这两个相距遥远的城市逐渐形成了一种

    学习与探索 2018年11期2018-02-20

  • 有一座城市叫圣彼得堡(上)
    一座座城市叫圣彼得堡,我生活了四年的地方。我想,这个世界上找不出其他地方像它一样,让我深深地厌着,又深深地爱着。——写在答辩结束当夜喜欢。讨厌。两种矛盾却又共存的情绪,充斥着四年我在圣彼得堡生活的日子。我喜欢你,彼得堡最惬意的夏天。永远不吝惜阳光的夏天。永远天空湛蓝的夏天。永远青草芬芳的夏天。永远鲜花盛开的夏天。最惬意不过的是在简陋的宿舍阳台上,放置两张休闲椅。仲夏,近子夜,两杯咖啡,两三言语,看着那感觉比其他地方要大的月亮,尽情吮吸城市从疲惫中解脱出来的

    美文 2018年4期2018-02-11

  • 彼得堡 果戈理的涅瓦大街
    坦斯·理查兹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和这里的居民在果戈理的文学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1831年和1832年,果戈理连续出版了两本具有乌克兰语言特色、体现其文化传统的小说集。这成功地确立了果戈理在文学界的地位。真正带给果戈理声誉的是1835-1842年出版的一系列有关彼得堡的作品。通过这些故事,果戈理发扬光大了普希金的传统,描写了圣彼得堡的神奇性和荒诞性。其中的一些故事进入世界上最优秀短篇小说的行列。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进入人们隐秘、深奥的心理领域。它们或是描

    全国新书目 2018年3期2018-01-17

  • 烈日下
    个炎热的日子,彼得堡罕有的大热天:太阳给田野增添生气,却折磨了彼得堡的街道,烈日晒得花岗石滚烫,石头上散发出的热气把行人都灼痛了。他们垂着头慢吞吞地拖着步子,狗伸出了舌头。这座城市就像童话里讲的那样——经魔法家用手一点,所有的东西突然都变成了顽石。石板路上没有辚辚的马车声,布帘子像垂下的眼皮遮住了窗户;木块马路犹如镶木地板发着亮光;走在人行道上,脚底板觉得烫呼呼的。到处回荡着一股慵懒的倦意。赏析中国的孩子,印象中烈日下的情景,应该来自于老舍的《骆驼祥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17年12期2018-01-09

  • 彼得堡抒情
    姆《列宁格勒》彼得堡,我认出你的性格当我陪同你的罪犯,步入辉煌的地底铁栅门生长出阴绿,遗失指南针的侏儒,携包窜进飞驰的监狱石灰落上迈步的皮草,一点缓慢的虚荣,隔着烫金的画框,我听见过道的提琴手谋划在今夜流浪彼得堡,有无数个黄昏正被煽动蝴蝶趟过积水的泥泞,天空在雪的反面燃烧。马雅可夫斯基站满载演员,谁会是第一个主角?揭下护目镜的隐喻,享用一杯暖和的咖啡这一次,西里尔字母有话要说彼得堡,整个欧洲还剩下什么?我在冰冷的月亮下问你暴风雪摁响门铃轻拂去煤灰,拂去人的

    椰城 2017年11期2017-12-09

  • 不欣赏,但包容
    此,他还参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一帮狂热的空想社会主义艺术家为实现理想而奔忙。一次,陀思妥耶夫斯基将自己撰写的一篇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文章寄给远在彼得堡的好友别林斯基,希望他能阅读这篇文章,并在媒体上予以支持。别林斯基认真阅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然后很快就回信:“我不欣赏你现在的思想和做法,但我不会在媒体上表明我的态度,支持或者反对的话我都不会说。作为朋友,我不会干涉你的研究,思想认识上的差异,不应该成为我们友谊的障碍。”1849年,陀思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9期2017-10-10

  • 邯郸学步
    主持培训学校、彼得堡幼儿园场地支持 明伦书院邯郸学步策划导演 袁 江 编剧 苏 梅 摄像 袁 江 赵 佑摄影 妙 子 助理 笑 笑 布 阳表演单位 春蕾艺术教育童星小主持培训学校、彼得堡幼儿园场地支持 明伦书院咨询电话:0731-88258864扫一扫,看小朋友演的微电影周泽轩 饰 燕国少年谭斯涵 饰 邯郸人周震元 饰 邯郸人杨歆琳 饰 燕国姑娘给小朋友的话“邯郸学步” 出自《庄子》。故事告诉我们: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贴

    幼儿画刊 2017年7期2017-07-25

  • 浅析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诗学研究
    很多作家笔下的彼得堡文本隐喻性地揭示了彼得堡形象的各种象征意义和彼得堡神话的诗学特征。文章就普希金和果戈里两位作家以独特的神话意识刻画出的彼得堡现代神话诗学特征作一分析探讨。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彼得堡;现代神话诗学一、引言俄罗斯文学体系中的彼得堡现代神话是在俄罗斯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上形成的,现在研究俄罗斯彼得堡神话是有深远意义的。自从普希金的作品问世以后,很多作家就与彼得堡结下了不解之缘。例如,普希金的《青铜骑士》中体现的是彼得堡衰亡的主题;果戈里的《彼得

    求知导刊 2017年9期2017-05-17

  • 曼德尔施塔姆诗歌中的彼得堡
    果戈理笔下的圣彼得堡,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任何事情都会发生。”的确,圣彼得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了人类创造精神的非凡可能性——作为俄罗斯城市中的“后起之秀”,圣彼得堡(1703年建成)的整体设计灵感来自彼得大帝所钟情的威尼斯、凡尔赛和其他欧洲都市;参与建城计划的工程师、设计师和雕塑家们来自荷兰、意大利、法国等不同国家,融合了巴洛克、洛可可、哥特式多种风格;城内河流交错,桥梁纵横,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多元的文化结构使它在世界城市之林中独树一帜。这座“

    世界文化 2017年5期2017-05-04

  • 讽拟在小说《彼得堡》人物形象构建中的运用
    于婷摘 要:《彼得堡》是别雷的代表作,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讽拟手法,涉及到人物、人物关系、场景、事件等多个方面。本文从人物形象方面分析讽拟手法的运用,别雷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进行讽拟,重构成有着鲜明特色的小说,既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创造,又是对传统思想的一种回归。关键词:别雷;《彼得堡》;人物形象;讽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002-2139(2016)-36--01讽拟即讽刺性模仿,也被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6期2017-04-26

  • 果戈理笔下的彼得堡主题
    文学之都”——彼得堡,曾生活着众多文坛大家,其中就包括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本文从果戈理小说集《彼得堡故事》节选入眼,撕开富丽堂皇、井然有序的社会表面来窥探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真实彼得堡。关键词:彼得堡;果戈理;彼得堡故事作者简介:胡铁君(1991.9-),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专业为俄语语言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圣彼得堡——涅瓦河畔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6期2017-04-26

  • 文本—符号—神话:洛特曼对彼得堡现代神话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神话:洛特曼对彼得堡现代神话的文化符号学阐释⊙孟繁红[黑河学院, 黑龙江 黑河 164300]20世纪70年代以来,塔尔图——莫斯科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洛特曼,创立了以结构主义符号学阐释文本文化的方法论,构建了文化符号学理论体系。洛特曼认为,文本是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其自身也可视为一个整体的符号系统,具有信息加工、传递、记忆和产生意义的完整功能。彼得堡神话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诗学系统,由不同的彼得堡文化符号和彼得堡文本组成。本文将进一步解读洛特

    名作欣赏 2017年14期2017-03-13

  • 俄国早期工人报纸《工人思想报》
    年12月依次在彼得堡(1-2期)、柏林(3-11期)、华沙(12-15期)、日内瓦(16期)出版。编辑部主要成员有卡尔·科克、尼·洛霍夫-奥尔欣、康·塔赫塔廖夫、弗·伊万申、阿·雅库波娃等。该报创办人、彼得堡独立工人小组领导人波利亚科夫在第1期的《工人思想报》上阐述了办报宗旨:本报“应当反映当下工人的生活”,“唤起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关注,鼓励其说出自身所求并敢于用揶揄嘲笑的语言抨击沙皇专制制度”。该报要办一份“纯工人的报纸”,号召工人起来反对“专横的资本家和

    新闻界 2016年7期2016-12-23

  • 普希金和果戈理的彼得堡文本意象特征探析
    希金和果戈理的彼得堡文本意象特征探析⊙孟繁红[黑河学院,黑龙江164300]摘要: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普希金和果戈理先后开创了彼得堡小说,把都市主题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在现实主义视域下,普希金和果戈理的彼得堡文本隐喻性地揭示了彼得堡形象的多重象征意义和彼得堡神话的精神内涵。文章通过分析普希金、果戈理两位文学大师笔下的彼得堡文本,探讨彼得堡文本的意象特征与俄罗斯民族文化及俄国社会现实在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关键词:彼得堡文本彼得堡形象多重象征意象“彼得堡文本

    名作欣赏 2016年17期2016-07-12

  • 现实空间与非现实空间的“迭加”与“坍缩” ——空间理论视角下的《彼得堡》透视
    理论视角下的《彼得堡》透视孙 娜1(大连外国语大学 俄语系,辽宁 大连 116044)在安德烈·别雷的长篇小说《彼得堡》中,存在着“现实空间”与“非现实空间”两个相互“迭加”与“坍缩”的空间层面。所谓“现实空间”,即《彼得堡》文本中所涉及的诸如涅瓦大街、莫伊卡河等彼得堡的现实空间,它们被作家称为“第一空间”。所谓“非现实空间”,是那些基于现实空间又超越现实空间的意识空间,它们往往是意识主体的精神场域,是相对于“第一空间”的“第二空间”。换言之,“第二空间”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6年1期2016-03-19

  • 学术主持人语
    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城市空间》以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理论为依据,深入解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系列“彼得堡文本”中,诸如干草市场、地下室、小酒馆、瓦西里耶夫岛、涅瓦大街等城市空间,认为上述城市空间为作家破解“人之谜”提供场域。在那里,“人间”依托于“空间”生存,而“空间”又反作用“人间”。彼得堡之城与彼得堡的城中之人相互映衬,互为镜像。特定的城市空间是存在于这一空间中的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的表达。本文为文学城市文本中城市空间区位研究提供了范例。孙娜在《现实空间与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6年1期2016-03-19

  •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城市空间
    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城市空间傅星寰 张一莹1(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彼得堡,不仅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绝大部分小说中的时空背景,而且它自身也拥有着独特的精神品格和内在灵魂。法国当代城市空间理论家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含着某种意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彼得堡文本”中,干草市场、陋室与阁楼、“地下室”、小酒馆、瓦西里耶夫岛、涅瓦河及涅瓦大街等城市空间展现着归属于各自空间的人间万象,为作家破解“人之谜”提供场域。在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6年1期2016-03-19

  • 不能泯灭的爱
    院剧团来到俄国彼得堡演出。清丽的背影,绝伦的面容,22岁的女歌唱家波丽娜·维亚多朱唇轻启,若夜莺娇啼。那一刻,台下的屠格涅夫惊呆了,一颗名叫爱的子弹击中了这位25岁的年轻作家。为了爱,他的内心突破了道德,因为波丽娜此时已是别人的合法妻子。两年后,歌剧团结束了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巡回演出离开了俄国。屠格涅夫变得失魂落魄,茶饭不思。煎熬了数日之后,他居然不顾一切辞去了内务府办公厅文官的职务,出国去追寻波丽娜。从没出过远门的屠格涅夫一路风餐露宿,从遥远的俄国狂追到

    幸福·婚姻版 2016年2期2016-03-11

  • 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莫斯科与彼得堡
    学中的莫斯科与彼得堡耿海英(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如果说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莫斯科与彼得堡代表的是不同的文化价值、民族道路之争,那么20世纪两者的内涵变得复杂、难言:对于离开故土的人,它们同样成为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归属之地;对于留下来的人,它们既是整个人类都市文明的怪兽,也是新意识形态力量的载体,代表着一种政治文化。20世纪;俄罗斯文学;莫斯科;彼得堡人们对城市以及城市生活表现出极大兴趣大概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20世纪上半期形成了一门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6期2016-01-24

  • 空间叙事和《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间和环境空间、彼得堡空间感的缺失三方面,进而对空间叙事进行诠释。空间叙事 时间 空间感通常人们会把绘画、舞蹈、雕塑和摄影看做空间艺术,把文学看做时间艺术,因为文学总是跟历史有关,历史就是逝去的时间。但随着后现代主义各种形式和观念融入文学,大家对文学的空间感也开始了研究,如象征主义的意象、结构主义的建构解构说和语言学的“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从一种古老的艺术中寻找全新的空间则愈演愈烈。空间叙事不是要排除时间,因为时空观是作家乃至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二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4期2014-12-12

  • 宋迪非的诗
    边徘徊他说的和彼得堡白夜里的街道一样荒凉雪落在手上他的书没有被打开如同祭台上的蜡烛照亮罪人的面孔那些书在寒风中走下台阶走进市民的叫卖声被一只手撕碎揉成一团打在过路人的脸上那里有陀斯妥也夫斯基的面孔和彼得堡的白夜一样没有谜底被人抛开世界隐蔽在某一页忍隐的人逐个死灭罪行永远不会被揭破没有陀斯妥也夫斯基也没有他的面孔就象没有彼得堡和它坚硬的面包而哈尔滨也象一个被人遗忘的谜充满俄语和雪和白俄的教堂我们生活在伪善者的国度钢琴诗歌那被人遗忘了的人有一张埃及人的脸他曾在

    岁月 2014年10期2014-11-21

  • 忧伤彼得堡
    卢惠龙彼得堡,是俄罗斯“最欧洲”的城市,她身上兼有沙皇集权的威武和欧洲世界的浮华,可最不可抹去的却是它不可替代的、深不见底的忧伤,还有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赫尔岑、恰达耶夫……这些雕刻在历史上的不朽名字!你走过世界许多地方,你说,现在最想去的是彼得堡。你还说,忧伤是生命的底色,谁都无可逃遁。人们公认,彼得堡是俄罗斯“最欧洲”的城市,她身上兼有沙皇集权的威武和欧洲世界的浮华,可最不可抹去的却是它不可替代的、深不见底的忧伤,还有,普希金、托尔斯泰、

    贵阳文史 2014年4期2014-09-18

  • 荣耀和伟大
    城下被遏止。在彼得堡,吸引人的除了冬宫外,还有就是涅瓦河,因为彼得堡几乎所有最著名的建筑都在河的两岸,而且涅瓦河全长仅74公里,但穿越城市的部分却有30公里,两岸风光旖旎,河水湛蓝碧透,所以到彼得堡游览,乘船游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序我还十分清晰地记得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正好是圣诞节),央视转播的一段画面:晚7时38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飘扬了74个春秋的镰刀锤子五角星旗,在沉沉暮色中降了下来,随即升起的是代表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但我对俄

    上海城市管理 2014年1期2014-03-11

  • 列宁格勒
    那不祥的沥青。彼得堡,我还不愿意死:你有我的电话号码。彼得堡,我还有那些地址我可以召回死者的声音。我住在后楼梯,被拽响的门铃敲打我的太阳穴。我整夜等待可爱的客人,门链像镣铐哐当作响。(1930年12月,列宁格勒)赏析:《列宁格勒》以强烈的乡愁开端:“我回到我的城市,熟悉如眼泪,/如静脉,如童年的腮腺炎。”这三个细节简直绝了,把个人和城市,把身体和乡愁连在一起:眼泪——人类最原始的悲哀,静脉——生命之源以及对熟悉的街道的暗示,童年的腮腺炎——往事最个人化的记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 2012年10期2012-11-28

  • 一样是故居
    。这里距离圣·彼得堡40公里,像老托尔斯泰、夏里亚平以及高尔基、叶赛宁等文化人,都曾到此跟画家相聚,并接受画家为他们画像。今天这所列宾故居陈列着列宾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草稿(油画原作收藏在圣.彼得堡国立博物馆)。二战爆发时,列宾故居所有陈列品全被转移。1942年德军越过芬兰湾短暂占领列宾的“别纳特”,据说,德军冯·卡登上校在列宾的故居内没找到一张列宾的画,但他依然阻止了他的士兵对列宾故居的摧毁……就在我读到这一篇游记的同一天,看到关于北京北总布胡同梁思

    非常关注 2012年12期2012-09-22

  • 论库切《彼得堡的大师》中的“父与子”主题
    10925)《彼得堡的大师》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继 《幽暗之地》、《内陆深处》、《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福》和《铁器时代》之后的第七部小说,发表于1994年。库切本身是文学教授,谙熟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其小说往往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深邃的哲理思考为特点。《彼得堡的大师》同样如此,因其独特的创造手法和对创作本身富有哲理的思索,被《剑桥库切导论》的作者海德看做“标志着库切生涯的一个转折点”。[1]库切这次把背景设在远离当代

    文教资料 2012年11期2012-08-15

  • 梅列日科夫斯基创作中的彼得堡现代神话意蕴*
    150080)彼得堡作为俄国现代化和面向西欧文明的开端,作为与代表古老俄罗斯民族传统的莫斯科相对的年轻的都城,成为历代作家和人文学者关注的对象。“它从沼泽之中突兀崛起,把俄罗斯社会分成不可调和的两派:对于一些人来说,它是天堂和乐园,是通向欧洲的窗口;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它是预示末世论式的毁灭的深渊”。(Топоров 2003:1)普希金就曾“兴高采烈地讴歌年轻的俄罗斯的象征——彼得堡这北方明珠和军事重镇的出现”。(金亚娜1999)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悖论

    外语学刊 2012年6期2012-02-18

  • 彼得堡的“鼻子”和“眼睛”的现代神话传说:果戈理的《鼻子》和《肖像》的另类解读
    神话思维创作了彼得堡的“眼睛”和“鼻子”现代神话传说。瓦·瓦·罗赞诺夫也注意到了果戈理重身体局部的神话思维特征。他曾把果戈理的作品比作让人过目不忘的生活的讽刺画。这些画之所以被人们深深铭记,主要是因为果戈理在这些画里“着眼的是一个特征,整个人物只反映这个特征——即用丑恶的嘴脸,有时也用身体的不自然的痉挛来反映”。一、彼得堡的“鼻子”的现代神话与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中的其他小说相比,《鼻子》中的幻想因素乍一看很不容易理解。难道彼得堡的日常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

    名作欣赏 2011年33期2011-08-15

  • 江非的诗
    路就不会那么远彼得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彼得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你不会寻欢作乐在那么一个寒冷的国家,寻欢需要饮酒,空旷需要朋友,你只有癫痫、自己,在纸上流放的地下室彼得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今晚我又想起了你,想起了你在腰上写下的故事今晚的月光多么美好好似在等着我们前去收割,但我去了麦子地彼得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你没有割过麦子,你真该忏悔你把钱都在俄国花光了,真是可惜你应该来这儿,有一把锄头,我们一起去锄地彼得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夏日的故乡是多么美好夏日的故乡是多么令

    椰城 2011年4期2011-08-15

  • 19世纪到 20世纪初俄国城市化问题的再认识 ——以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农民打工者个案为例
    ——以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农民打工者个案为例张广翔(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长春 130012)19世纪到 20世纪初,俄国城市人口的增长无外乎以下三种形式: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城乡行政区划的变更。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民成为补充城市人口数量的最重要来源,其占城市人口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以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农民数量、来自何方、以何为生、农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互影响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俄国城市化的特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1期2011-04-11

  • 小幽默5则
    。”不安的消息彼得堡一个因赌场失意、欠债累累的少尉在喝得酩酊大醉时,说了一句“沙皇陛下在我的屁股底下”,被他的一个宿敌军官告到法庭。法庭的法官经过认真的审理,确认少尉有罪,彼得堡的记者们要报道这一判决的理由,又不能重复那句侮辱皇上的话,真是费尽心思。其中一个聪明的晚报记者写的消息,被各报采用。晚报记者这样写道:“安里扬诺陆军少尉违法,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2年,因为他泄漏了一些有关沙皇陛下住处的令人不安的消息。”

    领导文萃 2010年4期2010-09-19

  • 列宁的求婚
    秋天,列宁来到彼得堡从事秘密革命活动。克鲁普斯卡娅当时是马克思主义小组成员,她听说从伏尔加河来了一位很有学识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且阅读了他的一本关于市场问题的著作。著作中那精辟的见解,使她大为钦佩,她渴望着能同这位新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见面。1894年2月底,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组织利用在一个同志家里吃春饼的方式来掩护,安排了与列宁的见面。就在这一天,克鲁普斯卡娅第一次见到了列宁。列宁谈笑风生,和大家一起探讨俄国革命应走什么样的道路。他那睿智的谈吐,给克鲁普斯卡娅

    决策与信息 2010年3期2010-06-05

  • 象征主义神话小说《彼得堡
    吴 倩摘要:《彼得堡》是俄罗斯象征主义作家安得列·别雷的代表作。也是作家三部曲《东方和西方》的第二部。作品中充满了象征和神话的因素。本文通过论述小说中的主要内容,分析出小说中含有的象征与神话的因素。关键词:象征主义;神话;彼得堡彼得堡》曾被作为象征主义作家安德列·别雷三部曲《东方和西方》的第二部。小说故事发生在1905年10月的九天中,在这九天里放映着彼得堡两百多年的历史。别雷运用神话传统中父与子的二元对立的情节和母题,描绘了大学生尼古拉·阿勃列乌霍夫试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0期2009-10-21

  • 高尔基与《海燕》
    高尔基城)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它的尾声。小说先投寄莫斯科的《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09年11期2009-07-30

  • 未获通过的“博士论文”
    年5月10日,彼得堡大学一间宽敞的课堂里,举行了一场不寻常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彼得堡大学校长、俄国文学专家普列特涅夫教授亲自担任答辩会主持人。答辩者是这所大学5年前的毕业生、一位身材高大、英气勃勃的27岁的青年。今天的答辩会,决定他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荣誉。这是一篇全新的论文:新的命题、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新的论证方法,通篇文章连一句引文也没有——这也是一个新的创造。可是博学的教授们对这篇文章所研究的对象和阐明的思想闻所未闻,一无所知,几乎完全不懂文章的内容实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4期1986-11-01